
语文教案10篇【通用】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培养目标指导学生识字、词的方法。
2、学生学会自己积累词语、丰富词语。
3、引导学生多看书报、勤积累。
教学重、难点认识汉字和丰富学生的词语。
难点:指导办小小手抄报。
教学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6)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语文百花园去寻宝。
二、读一读,看谁读得好。
1、课件出示词语、自由读。
2、指名读。
3、读后你有什么发现?读好这些轻声词。你有什么好方法?
4、小组比赛读。
5、你还知道哪些词是读轻声的?
三、汉字真有趣。你们买过东西。
1、认识“元角分”。
2、学习“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
3、比赛读。
4、小组内抽读。
四、选字组词语。
1、出示“沙、纱”指名读,你有什么发现?
2、出示“布、泥”学生选字填空。
3、学生练习下几组。
4、老师评讲。
5、你还知道哪些字的读音是相同的.。
五、熟记成语。
1、老师讲《画龙点睛》的故事。
2、出示课文中的成语,学生自由读。
3、你还认识什么成语。
一、读一读。
1、齐读题目。
2、教师范读,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自由读,注意把词语读准。
4、再读短文,边读边画出自己的发现。
5、小组交流。
6、学生汇报。
7、教师指导读。
七、我的采集本
1、指名读课文中的歇后语。
2、你还知道有哪些歇后语?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八、教师小结。
九、布置作业。
收集歇后语和成语。
第二课时
(学习第七题)
一、激发引入。
1、同学们,平时喜欢看什么?
2、出示题目《办小小手抄报》
二、新授。
1、出示各种报纸,让学生观察报纸上有什么内容。
2、报纸有趣吗?你们喜欢吗?
3、分几个人一小组,商量手抄报上写些什么,画些什么,内容怎样安排,小组分好工。
4、小组汇报。
三、教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收集手抄报的内容。
第三课时
办小小手抄报
一、学生动手办手抄报。
二、展示优秀手抄报。
语文教案 篇2
一年级语文的学习主要以认字以及基础为主,因此教师要把教学弄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目光,一起看看吧!
教学目标:
1、认字:15个。渗透性识字。
2、写字:7个。笔画笔顺练习。
3、识字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自学、伙伴学、小组学的方式,认读13个生字,巩固认读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大家都快乐”的原因和乐观积极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课前热身,导入新课
(一)A 《伴你成长》P48 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什么时候快乐。
一个人在家时
和爸爸妈妈出去玩时
帮爸爸妈妈做事的时候
跟爷爷奶奶姥爷姥姥聊天时
和小朋友一起玩时
每天早晨上学时
每天下午放学时
B上课前,同学们玩了什么?几个人玩的?
你觉得这个课间过得怎么样?
自由发言。
(二)怎样才快乐?怎样大家都快乐?
读课题。
再想一想,课题怎样读听起来更好听?
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明确目标
(一)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二)数一数这篇课文有几段话,用手势告诉大家——四段
1.会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谁来试一试?
(在学生读文中,随机出示生字)
2.谁来把这四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三)测读本课的生字字卡,把全班会的放一边,不太会的.贴在黑板上。
(四)出示课文要认识的生字为红色,指读生字,学生已经认识的字变回黑色。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
三、自主识字,集体反馈
(一)自学生字:可以自己学,可以和伙伴一起学。
1.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生字;
3.摆字卡,检查。教师巡视。
(二)汇报
1.请“小老师”把记字的什么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⑴拼音:diu 丢qiāo悄ɡuǎnɡ广xiànɡ象
⑵说说记字的办法:(形声字;会意字等等)
⑶组词:静、棋等
2.请组长领着同学再领着读一读这些字。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读字,小组长出示卡片,其余学生读。
3.开火车,看大屏幕。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静悄悄独自悄悄话三人成众赛拔河
踢毽子听广播下象棋打乒乓折纸船掰手腕丢手绢
(三)生字我们都认识了,课文一定会读得更熟练!
1.课文读给同位听一听。说说你觉得怎样最快乐?
2.汇报交流
⑴一个人,挺快乐;
你做哪些游戏是很快乐?
你一个人在家时干什么?
怎样才能读出你快乐的心情?
练习读;指名读;集体评议。
⑵两个人,真快乐;
⑶三个人,很快乐;
⑷许多人,更快乐。
为什么大家一起玩时最快乐?
谁来读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表达出来。
齐读第四段。
3.原来快乐就在我们身边,你有什么新玩法?
如:我很喜欢和一起玩,我最喜欢和一起玩。
挺快乐,我真快乐。
我最快乐。
4.练习表演读
一人读第一段,由他邀请同伴一起读第二段,由此顺延,最后全班一起读第四段。
5.小结:独处一人是一种快乐,与他人相处也是一种快乐。你想天天快乐,可以每天做一会儿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要有了好心情,怎么都快乐!
四、练习书写
还广些话众跳丢
重点指导:众——品字形结构些——描一描再写
五、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大家都快乐
一个人,挺快乐 折纸船 踢毽子 听广播
两个人,真快乐下象棋 打乒乓 讲故事
三个人,很快乐 跳皮筋 掰手腕 过家家
学唱歌
许多人,更快乐 丢手绢 赛拔河 ……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读儿歌
小红伞,小花伞,接着天上小雨点。
妈妈下班累又乏,我端杯水送给她。
妈妈,妈妈,您歇会儿,我来帮您干点啥?
——学会为别人付出更是一种快乐。
二、熟读课文
1.表演读:一人读第一段,和同伴一起读第二段,由此顺延,最后全班一起读第四段。
2.舞蹈表演:同一个动作,一人跳,邀请同伴跳……最后大家一起跳。
三、读词语,把表示动作的字涂上颜色
1.自己读词语。
2.把表示动作的字涂上颜色
踢毽子听广播掰手腕讲故事
喂小狗堆积木跳皮筋吹喇叭
3.说说你会做哪些动作?
四、听故事《好吃的帽子》。
1.听第一遍,想想小松鼠的帽子没了,为什么还特别快乐?
2.听第二遍,写写小松鼠为什么快乐。
3.说一说。
4.小结:帮助了别人,不只是为别人解决了困难,而且自己也得到了快乐,所以说是互相帮助。大家在暑假里试着帮帮别人,看是不是很快了?
五、课外延伸
一个富有的国王天天过着大吃大喝的生活,还是闷闷不乐,不高兴。他决定出王宫亲自去寻找快乐的人。国王走到田野,看见一个穷困的农夫在放声歌唱,就去问他为什么这样快乐?农夫说:“我以前也为没有鞋穿而难过,可是当我遇到一个没有腿的人,才发现我该活得快乐。”
国王听了农夫的话,快乐了吗?
六、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好吃的帽子
踢毽子 听广播 小松鼠 鼹鼠 奶奶
掰手腕 讲故事 快乐?
喂小狗 堆积木 帮助了别人 自己快乐
跳皮筋 吹喇叭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对子歌,争取背诵下来。
2、初步了解对联中对仗的特点。
3、感受对子歌中所写的古代人景情趣。
重点及难点
生僻词的意思及对子歌中的古代情趣。
教学准备
对联的初步知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对联是汉语家园的.一种特有的文学样式。学习对对联的基础是古代蒙学的对子歌,我们上学期已经接触了《对子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二首。
二、利用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范读课文。注意其中的字音。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生朗读并正音。
4.齐读课文。做到正确。
5.上下联对比接读。(男女生或小组间)
三、学习对子歌(一)
1.利用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还原古文。
2.注释
牛女:牛郎、织女二星。
河,银河。
参商:二星名。《左传昭元年》载,传说高辛氏有二子,长阏伯,季实沉。兄弟不睦,日寻戈矛。帝迁阏于商丘,主辰;迁沉于大夏,主参,使之永不相遇。
斗:北斗七星。
戍旅:守边塞的兵卒。
3.交流互补。
四、当堂积累
1.齐读,齐背。
2.同桌互相考:我出上联你对下联。
五、留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对子歌》(其一)并背诵下来。
3.预习《对子歌》(其二)。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
1.指生背诵《对子歌》(其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2.提问《对子歌》(其一)中的个别对联。
二、继续学习《对子歌》(二)
1.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还原《对子歌》(其二),边默读边标记。
3.小组交流学习所得。
三、教师点拨
四、总结全文
1.你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2.做课后题
五、留作业
1.抄写《对子歌》(其二)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写“佳”、“典”等9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理解“漫山遍野、微不足道、绵延”等词语。在学习课文内容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运用默读、浏览等方法阅读课文;学习运用关键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动漫人物抢答(课件播放各种迪斯尼中的动画人物)
师:在同学的生活中曾结识了许多的卡通人物,它们给我们带了无穷的欢乐,已经成为同学们亲密的朋友。看看这些卡通人物你们认识吗?如果认识,就请你亲切地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大家果然熟悉这些动画朋友,那你们知道这么多个性鲜明、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的'创始人是谁吗?是迪斯尼。(出示迪斯尼肖像与简介材料)对于全世界喜欢动画片的人来说,他还有一个巨大的贡献,那就是和迪斯尼公司的朋友们共同创建了迪斯尼乐园。我们一起去乐园里看一看吧。
(播放迪斯尼乐园图)
2、看完图片后问:你们觉得怎么样呀?
迪斯尼乐园倍受全世界朋友的喜爱,可是你们知道吗?在迪斯尼乐园即将竣工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难题?到底是怎样的难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迪斯尼乐园有关的课文,最佳路径。
3、板书课题:最佳路径
师:齐读课题
师:什么是路径?佳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师:那这条路径究竟好在哪了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请一名同学朗读读书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多读几遍,也可以用喜欢的方
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做标注。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师巡视(有的同学学习习惯非常好:边读,边想,边做批注)这种学习语文的方法会让你受益匪浅。
4、师:刚刚同学们读书读得很认真,看看这些词你们会读吗?
电脑出示:迪斯尼竣工建筑脑筋催促焦躁思绪吆喝法郎覆盖伦敦绵延微不足道年迈无力漫山遍野
5、同桌互查,纠正读音。(读完的同学坐端正等待)
(适时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
6、开火车读
7、(电脑出示生字)典筋催躁绪覆伦敦
重点学习:覆催躁敦
覆:上下结构注意双人旁的书写,要写在西字头的下面。组词理解字义催: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崔)表声躁:形近字区分(澡燥噪)形旁表义,组词区分
8、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家说的很好,可是不够简练、完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出示课件:
课文讲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
从受到启发,通过()设计出了
小结:我们可以利用文章中的关键词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最佳路径》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呢?它又为什么被称为最佳路径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长带领下,参考学习单的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认真阅读学习单,服从组长安排,有序发言,声音适当,不影响其它小组学习。
2、围绕讨论问题发言。
3、谈看法要有依据,能说清理由。
4、认真倾听他人发言。
5、小组合作学习
6、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重点让学生感悟葡萄园主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和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态度。
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如果你是评委,如何为这个“最佳设计”撰写颁奖词?请同学们为格罗培斯撰写颁奖词。
(提供两个颁奖词的范例)
板书设计:
最佳路径
给人自主
任其选择
有宽有窄优雅自然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先说一下我对教材地位和内容的认识.
《中国石拱桥》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这篇课文在初中语文事物性说明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介绍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建造上的独特风格和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二、学情分析
本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有一些说明性文体基础的八年级学生来说,要他们谈谈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来介绍并不难,但是要他们理清说明顺序和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仍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说明文的基本常识,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我把本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积累字词,理清文章脉络。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2.品位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了解我国桥梁建设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而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也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和落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深度挖掘文本的基础之上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探究作者说明的方法
2.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五、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自主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采用情镜教学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讨论交流法。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品味语言的艺术,找寻学习说明文的乐趣。而讨论法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辩能力。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
1.故事导入,走进作者。
2.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3.默读课文走进二桥
4.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5.讨论交流布置作业
6.拓展延伸,走向生活
下面来看第一个环节:
(一)故事导入走进作者
茅以升的小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本环节主要采用诵读法、让学生们
这一板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石拱桥的总体特征。大约用时10分钟。首先我会让同学们自主学习,通过课下注释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然后让同学们诵读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进而理清全文的结构:这篇文章采用了有总述有分说的方法:先概括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作用;接着用例证说明和特征说明的方法,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分别说明它们的独特构造和高度的艺术水平;最后又综述解放后我国的桥梁事业,尤其是石拱桥的发展。全文条理清晰,井然有序。通过轻松活跃的课堂,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三)默读课文走进二桥
经过对整体的把握同学们已经知道中国的石拱桥具有形式优美、结构坚固、长期发挥作用。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呢?同学们先阅读第三到第八自然段,完成表格。通过归纳总结,出正是因为两桥各有特点,才被选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来介绍中国石拱桥。
(接下来我会与学生完成一个小游戏:文中写了赵州桥的四个特点,你能根据这些语句画出来赵州桥么?通过以上表格和学生亲自动手,不难总结出赵州桥美在其结构,而卢沟桥的美则在于,那些不同姿态的小狮子背后承载的历史价值。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活跃课堂氛围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语言的学习则侧重于读与品,我会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下面这两句话,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思考:‘左右”、”约”这些用词模棱两可,是否符合说明文的准确性呢?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修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约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约九米。”
这段话中的数字,有的是约数,有的是确数。因为赵州桥在哪年建成,史书上已经找不到确凿的.记载,所以只能说个约数;而赵州桥的长度,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不但要说明实有其桥,而且从这些具体精确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让同学们明白,写说明文,一定要下功夫选取“最恰当的”、“最精确的”语言来表达。
再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刚才画的赵州桥,思考~
(赵州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肩”能否换成“边”“面”“头”?去掉“各”行不行?为什么?
不能,肩就是指导拱最高的那个范围,和边,面头顶意思不一样,有肩的是拱桥特有的而肩是别的桥不能随便用的。原文中有4个拱,去掉各后就是有两个拱了。用大拱的两边比喻成大拱的两肩,打比方,生动形象地写出两个小拱所处位置,准确真实。说明赵洲桥小拱的对称性、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使读者明白它为何能长期抵御洪水冲刷而不至于坍塌。
其实本文的语言特色不仅体现在其准确性与周密性,还表现在作者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接下来我会向同学们介绍常用的说明方法,我会用问题引导法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来看看以下句子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同学们自主思考,通过以下句子便可学习到作者采用了列数字、摹状貌,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简明扼要,又准确具体地进行说明,能给读者留下清晰映像。
到此本课教学重难点均已得到突破。
(五)讨论交流布置作业
文章最后两段写了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中国石拱桥的发展,说一说,你觉得除了这些,还有那些原因?比如说,一些刻苦钻研的个人因素,经济的发展等等……同学们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亲身感受。在课堂迁移的同时呈现出一种人文关怀。提供一些著名建筑的数据和图片,任选其一,运用说明方法,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六)拓展延伸走向生活
这一板块主要是让同学们看一看各式各样的桥,进而联系中国现在的发展,让同学们体会正是强大的中国才创造了这些光辉的成就,增强的民族自豪感。
语文教案 篇6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小朋友都跟爸爸妈妈去过菜市场,请大家互相说说,菜市场里有些什么蔬菜呀?
2、这些蔬菜长在哪里呢?(出示课题:菜园里)
(二)走进菜园,学习字词
1、观看录像。
想去菜园看看吗?(播放当地的菜园录像)菜园里的蔬菜可多了,仔细观察,把你认识的蔬菜名称说出来吧!
2、自主识字。
这些蔬菜都有一张名片,上面写着它们的名字,(出示课文中带有拼音的词语)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一认名片上的字。(引导学生交流识字途径,如,“这个字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积极倡导生活中识字。)
3、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卜、又、心、风”。
4、合作朗读。
这些生字,放到儿歌中会读吗?(鼓励学生在与伙伴的合作中读通儿歌、通过多种形式读熟儿歌。)
(三)创设情境,巩固字词
为学校营养午餐排菜单
1、我们认识的这些蔬菜还能做成小朋友爱吃的好多菜呢!瞧!(出示菜单:西红柿炒鸡蛋、萝卜烧排骨……没学过的生字注上拼音)请小朋友先读读这些菜名,然后选择几道你爱吃的菜,在菜名前写上序号,填在下周营养午餐的菜单上(学生人手一份菜单和空白的午餐表)。
2、反馈:把学生排出的午餐菜单交给学校食堂,建议食堂采纳。
(四)拓展识字
把学生自己认识的蔬菜、瓜果的名称,制成图文结合的卡片,在课上交流。课后展示出来,体现识字资源的共享。
语文教案 篇7
一、谈话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为什么?(生在此畅所欲言)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冬冬和大家一样,他们也喜欢夏天,他们为什么喜欢夏天呢?学习了《多彩的夏天》这篇课文,大家就清楚了。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自主识字
1.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标出小节。
3.学生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
4.同位之间互指互认。
5.教师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检查认记情况。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小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5.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想一想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6.全班交流:夏天是炎热的;夏天是多彩的;夏天是有趣的;夏天是悠闲的。
7.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合作探究,指导书写
1.小组合作,书空交流每个字的笔画、笔顺等。
2.全班交流、讨论这些字怎样写才能美观。
3.学生练习书写。
4.小组互评,自我修正。
语文教案 篇8
一、读读、讲讲
1.初读,读通课文。(从课题激发读书兴趣。按自己的方法阅读,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
2.再读(默读),了解故事梗概。学生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也可以概述故事情节发展的几个部分。
3.讲故事,并评讲。学生按自己的阅读记忆讲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对讲述中的重要遗漏或有所创造有所发挥进行评讲。
二、议议、说说
1.议论对猪八戒的印象。通过文中词句说出形象和性格特点,在读议中,教师应点拨一些重要词句,尤其是引导学生重点读议猪八戒偷吃西瓜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像切瓜时心理矛盾、犹豫,和每吃一块时的寻找理由。
2.自由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说书表演。先分组演练,再推选几个学生上台表演。鼓励学生勇于参与。
三、想象说话
读了这课文以后,你一定觉得猪八戒又好笑又好气。此时,你想对猪八戒说什么?先各人自己练说,再请学生当众说。
四、作业
把想对猪八戒说的话写下来。
《介绍纸的知识(口语交际)》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准备
1.学生个人或小组搜集有关纸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课前搜集各种各样的纸,剪成喜欢的图形,布置在教室里,主题为“纸的世界”。
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参观布置好的教室,激发表达的欲望
1.组织参观布置好的教室,提醒学生注意观看。
2.说说今天的教室跟以往有什么不同,自己有什么感受?
二、小组内讲有关纸的知识,尝试
1.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巡视,从语言、态度等方面给予指导。
2.引导学生从的内容、语气、神态等多方面。
三、举行演讲竞赛,全班交流,评出最佳选手
1.推选几名学生分别担任评委和主持人。
2.各小组推荐参赛选手,轮流上台演讲。
3.主持人组织开放式。
4.评出获胜前三名选手。
四、创设答问情境,介绍取胜经验
1.请演讲竞赛获胜前三名选手站在前面,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
2.指名评一评谁的纸剪得好,好在哪里。还可以走出座位请教作者为什么剪得那么好。
五、课外延伸,家长
把课堂上讲的有关纸的知识讲给家长或邻居听,并听听他们的想法。
《我与动物之间发生的事情(习作)》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
建议学生回家后,逗小猫、小狗玩;喂小兔、小鸭、小鸡、金鱼......为习作创造新颖有趣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你最爱什么动物呢?你常跟什么动物玩,是不是与它交上了朋友?大家自由说一说。
二、小小交流会
1.展示4个材料,哪个材料很有趣?
(1)我家的猫妈妈生了7只小猫,我每看小猫一次,猫妈妈就搬一次家,一共搬了三次家。
(2)我训练小狗跳高、钻圈,好玩极了。
(3)我给小狗洗澡,它老是跳出澡盆,不爱洗澡。
(4)我指挥两只小乌龟赛跑,还赛翻跟头。
通过评议上边4个习作材料,启发学生选材思路。
2.各小组交流习作材料。
你准备选什么材料,互相说一说。
3.口头,具体讲讲你和动物之间有趣的'故事,互相评议。
4.找出创新点,最欣赏之处,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评议。
三、学生练习
学生快速,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写完后指导学生给自己的习作拟题,可以是《我和××》《我家的××》,鼓励学生拟有特点的题目。
四、准备评改
教师及时浏览学生,备好示范评改的习作(或片段)2~3。既有闪光点,又有不足之处。
五、习作评改
(一)示范评改
展示评改,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指导学生评改。采用朗读法找出错漏字,不通的语句,并改正。评一评闪光点:题目,选材,佳句,佳段,体现喜爱之情的词句。
(二)学生互相评改
在小组里互相读自己的习作,问问同学,能不能体会到你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启发引导学生不仅发现缺点,还要多找闪光点。
(三)自己评改:
指导学生再认认真真修改自己的习作,再仔细读一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新课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挡。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讲授新课:
1.朗读课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注意读音、节奏等。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
教案《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粮食。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意思是弃城而逃。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以,凭,靠。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6.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层(1段):总论。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第二层(2段):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3段):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7.提问:“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8.提问: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主要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问: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10.提问: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l)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11.提问: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三、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他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他”亲戚畔之。 助词“的”三里之城。 动词“到”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饰“着、地”夫环而攻之。表转折“却、但是”环而攻之而不胜。
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四、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掌握文中的字词。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读懂故事内容,理解寓意:世上每件东西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其本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体会借事述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板书课题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枝吐出了新绿,花儿绽开了苏醒的笑颜,世间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有这么一条小路,它的一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让踏上小路的人们满怀欣喜地感受到这扑面而来的一路花香。
板书:一路花香
二、初读课文,归纳内容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想一想在这条芳香四溢的小路上曾发生过一件什么事?
板书:完好的水罐 破损的水罐 挑水工
三、再读课文,体会角色
这篇课文中有三个角色,再读读课文,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四人小组交流。
1)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很完美。
2)挑水工:聪明、善良,在破水罐经过的地方撒下花种,利用破水罐渗出的水浇灌它们。
板书:聪明
3)破损的水罐:善良,能为他人着想,不但能装半罐水,还能浇灌出美丽的'鲜花。
四、学习第二、三段
1、同学们都看到了这三个角色的闪光点,可是破水罐却对挑水工说:“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破水罐、完好的水罐觉得自己回报挑水工了吗?挑水工觉得他们回报自己了吗?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然后讨论一下。
1)完好的水罐: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
2)破损的水罐:惭愧、道歉、自卑,觉得没有很好地回报挑水工。
3)挑水工:尽了全力。发现破水罐渗水的特点,巧妙利用,把缺点转化成优点,充分发挥了破水罐的作用,创造了一路花香的奇迹,得到了回报。
2、当破水罐明白了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作用,会对挑水工说些什么呢?
五、总结
今天破水罐、完好的水罐、挑水工一定给了同学们不少的启发,你能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或是收获吗?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只要善于发现,不断改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那我们的人生之路必定是一路花香。
第二课时
一、朗读、复述课文。
二、交谈文中的寓意。
三、指导生字书写。
四、排演课本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精选)08-13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经典】语文教案10-05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优秀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