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

时间:2024-04-09 16:59:3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1

  内容分析:

  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即购物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发现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产生新的计算要求。例题首先让学生探索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尝试计算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试一式”让学生继续解决例题创设的情境中的其他一些加、减计算问题,并突出计算结果的化简。最后通过对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逐步提高计算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练一练”和练习八第1-3题主要用来巩固所学习的小数加、减计算方法,并用以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并且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已掌握小数的意义,另外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积累了大量关于元角分的知识,这些都为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垫定了扎实有效的知识基础,并为互助学习提供了可能。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思,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3、在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策略:

  1、 教师只是学习任务的提出者,学习活动的辅导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给学生创造实现自我的平台。

  2、 利用信息技术,采用不同的内容呈现形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本方案所要体现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 通过及时评价和总体评价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相应的学习平台。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开路”

  在班级博客上,开辟栏目“预习导航”,下设自学提纲:

  1、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2、说一说4.75这个小数的意义,并说一说这个小数的组成。

  3、这是我们三年级学的小数计算题,你会列竖式计算吗?相信你一定行!

  5.2+3.4= 5.2-3.4=

  4、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什么,有疑问吗?把你的疑问发表在“质疑问难”日志里。

  (设计意图: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刚认识小数的意义,这些都为学生预习、自学提供了认知的基础,相信学生也有这个预习的能力。教师事先通过班级博客及学生的回帖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预案,并适时对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夯实旧知、了解新知,缩小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而进入课中学习。)

  二、课中:“研习筑路”

  (一)找准起点,导入新知。

  教师打开班级博客,点击学生提出的疑问。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但愿在结束这节课时,问题的主人都能收到满意的答案。

  (二)展开活动,研创新知。

  1、出示例1主题图,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你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点击相对应的问题。)

  3、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先列式,教师有意识的板书列式:4.75+3.4 4.75-3.4 4.75+2.65 4.75-2.65 3.4+2.65 3.4-2.65

  4、师:观察这些算式,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揭题:小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问题从学生中来,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根据主题图提问,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就为学生对于接下来探讨问题的解决奠定了积极的情感因素。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

  5、研讨“4.75+3.4”的计算方法。

  (1)4.75+3.4,“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2)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然后学习小组内交流组员的计算方法及为什么这样算得理由,教师巡视,看是否有竖式错误的,及时将错例收集,等会儿全班一起“诊断病因”。

  (3)教师邀请某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列的竖式,并说一说他们组是如何列竖式计算的,及阐述列竖式计算的算理。然后其他组员补充,完善本小组的解题方案。(可以从小数的意义方面加以解释为什么数位对齐;或者还可以是用元角分的知识加以解释数位对齐)

  (4)如果其他学习小组还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做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预习及在班级博客中与大家的交流,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讲,他们是迫不及待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的,教师就适应这些学生的需求,给他们一个平台一吐为快。而且学生的讲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儿童化,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5)教师肯定学生的聪明才智。

  (6)师:你们说了这么多,请允许我对你们提几个问题,能接受挑战吗?

  A,这样列竖式可以吗?说说你的高见(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到的错例,可能是数位不对齐的,而是末尾对齐的;也可能是结果中没有点小数点的;还或者是竖式中没有写加号的等等)

  B、和是8.15,百分位上的5是怎么得来的?(不是把4.75百分位上的5落下来的,而是4.75百分位上的5与3.4百分位上的0相加得来的。)

  追问:3.4百分位上添0的依据。(依据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B、你认为小数加法应该怎么计算,能用简洁的话语总结一下吗?

  C:你是计算方面的专家,你来给大家说一说,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些什么。

  再次强调:1、数位对齐,2、从低位加起。

  温馨提醒:别忘了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7)教师规范的书写整个计算过程,边述说边板书。

  (设计意图:即使学生的讲解都已经很到位了,但是教师的示范还是不能缺少的,规范的示范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导向。)

  (8)师: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我们完成了一次挑战,有信心和能力接受接下来的挑战吗?

  6、研讨“4.75-3.4”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还有困难可寻求组内成员的帮助。

  (2)教师邀请某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说一说他们组解决方案,然后其他组员补充,完善本小组的意见。

  (3)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4)教师边说边板书规范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再次形成正确的认识。

  7、探讨“试一试”

  (1)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经历和经验,独立计算。

  (2)交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3)指出:计算结果要化简,并说说化简后的结果和化简的依据。

  (设计意图:在4.75+3.4的学习交流活动中,学生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基于这点考虑,后面3个练习就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加以生生间的合作学习。)

  8、总结和归纳

  师:大家通过合作探索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首先恭喜你们。在这段探索的历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

  先小组交流,再整体交流。

  (设计意图:不求算法一步到位,适当展开算法逐步完善的过程,加强与整数加、减法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更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设计练习,运用知识

  把练习题设计成“砸金蛋”的游戏活动,每个金蛋藏着不同层次的练习。

  层次一:教材第48练一练第1题

  (练习目的:(1)整数与小数相加,特别注意数位对齐(2)注意连续进位;(3)明确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层次二:(1)精灵诊所(即错例分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1题或者学生练习中的典型错例。

  练习要求:学生具体说明每一个竖式计算的错误原因,并改正。

  (2)温馨提醒(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注意点)

  (设计意图:学生好多都在玩奥比岛或摩尔庄园,精灵就是他们的宠物,它们很熟悉,很亲切,这样为枯燥的计算添加活跃因子)

  层次三:口算,即练习八第1 题。

  练习要求:当学生基本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要及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口算简单的小数加减算式。同时请口算既对又快的学生介绍口算的经验。

  层次四:解决实际问题,即练习八弟3题

  练习要求:(1)请学生读图,了解图上信息(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解题策略,优化方法。

  层次五:“挑战极限”。 在口里给竖式填上运算符号,然后再添上小数点,使小数加法或减法竖式成立

  3 43 564

  □802 □ 52 □26

  1102 482 304

  练习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寻求学习小组内成员的帮助,然后交流解题策略和方法。

  (设计意图:计算是比较枯燥的,如果练习没有新的呈现方式,学生是难以有积极性的。基于这点考虑,我把所有的练习按练习的层次以砸金蛋的方式呈现。学生说要砸几号金蛋,教师有意识的按练习难易层次砸蛋,展开练习活动,给课堂掀起又一次教学活动的高潮)

  (四)解答疑问。

  打开博客页面,出示学生预习疑问,可以解答的逐一解答,还不能解答的课后上班级博客继续交流、探讨。

  三、课后:“实习养路”

  师:别忘了这两位孤独的使者:3.4+2.65 3.4-2.65

  师:你会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吗?把你的计算方法上传至班级博客,并简单写上你的解题感受,说说与课堂中的练习题的异同点。我对你们十分有信心,期待在博客中的相会与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课后对所学知识加以延伸性的实习活动,增智培能,开阔视野。又涉及学生体悟生活、复习旧知、自学新知等下一节新课前的活动,开始新一轮递进式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板书设计:

  小数加法和减法

  4.75+3.4 4.75-3.4 4.75+2.65 4.75-2.65 3.4+2.65

  (列竖式) 3.4-2.65

  数位对齐

  从低位算起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2

  教材分析:

  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即购物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了新的计算要求。并通过对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突出小数点的处理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逐步加深和提高计算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学生已具备整数加减法计算的相关知识,较容易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当中。本课中主要要引导学生能自己独立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对知识的运用和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分析: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分析:

  1、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

  2、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处理思路:

  利用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知识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自己动手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1的情景图。

  提问: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购物问题入手,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整理,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产生计算需求。)

  2、揭示课题。

  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算式中都有小数)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

  教学例1的第(1)问。

  学生试做,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做自己练习本上,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思考过程。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评析:通过对整数加法相关知识的迁移,尝试进行小数加法的计算,并能对自己的计算过程作出解释,使学生能充分体验参与之乐。)

  2、教学例1的第(2)问。

  出示题目,谈话:我们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请同学们试着计算"3.75—3.4"这道题。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再进一步追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为什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评析:给予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过程体验,明确算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3、教学"试一试"。

  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

  指名交流,说说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教师指出:计算结果要化简,并让学生说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总结和归纳。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先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再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面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评析:注重数学比较思想的培养,在比较中体会数学规律具有的普遍意义。)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完成练习八第3题。

  先组织完成(1)~(3)题,并分别评讲(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延伸

  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下节课继续研究。

  (总评:本节课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在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味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实际也是知识体系不断扩展和丰富的过程。利用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学生较容易地得出了计算方法,从而增加了学习成功的自信心。)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相关文章: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03-23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11-20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09-14

小数加减法教案 05-22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01-03

小数的意义数学教案02-23

数学教案小数除法11-25

《小数乘法》数学教案02-18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10-07

大班数学2的加法教案09-22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1

  内容分析:

  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即购物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发现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产生新的计算要求。例题首先让学生探索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尝试计算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试一式”让学生继续解决例题创设的情境中的其他一些加、减计算问题,并突出计算结果的化简。最后通过对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逐步提高计算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练一练”和练习八第1-3题主要用来巩固所学习的小数加、减计算方法,并用以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并且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已掌握小数的意义,另外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积累了大量关于元角分的知识,这些都为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垫定了扎实有效的知识基础,并为互助学习提供了可能。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思,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3、在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策略:

  1、 教师只是学习任务的提出者,学习活动的辅导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给学生创造实现自我的平台。

  2、 利用信息技术,采用不同的内容呈现形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本方案所要体现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 通过及时评价和总体评价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相应的学习平台。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开路”

  在班级博客上,开辟栏目“预习导航”,下设自学提纲:

  1、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2、说一说4.75这个小数的意义,并说一说这个小数的组成。

  3、这是我们三年级学的小数计算题,你会列竖式计算吗?相信你一定行!

  5.2+3.4= 5.2-3.4=

  4、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什么,有疑问吗?把你的疑问发表在“质疑问难”日志里。

  (设计意图: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刚认识小数的意义,这些都为学生预习、自学提供了认知的基础,相信学生也有这个预习的能力。教师事先通过班级博客及学生的回帖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预案,并适时对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夯实旧知、了解新知,缩小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而进入课中学习。)

  二、课中:“研习筑路”

  (一)找准起点,导入新知。

  教师打开班级博客,点击学生提出的疑问。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但愿在结束这节课时,问题的主人都能收到满意的答案。

  (二)展开活动,研创新知。

  1、出示例1主题图,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你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点击相对应的问题。)

  3、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先列式,教师有意识的板书列式:4.75+3.4 4.75-3.4 4.75+2.65 4.75-2.65 3.4+2.65 3.4-2.65

  4、师:观察这些算式,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揭题:小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问题从学生中来,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根据主题图提问,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就为学生对于接下来探讨问题的解决奠定了积极的情感因素。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

  5、研讨“4.75+3.4”的计算方法。

  (1)4.75+3.4,“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2)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然后学习小组内交流组员的计算方法及为什么这样算得理由,教师巡视,看是否有竖式错误的,及时将错例收集,等会儿全班一起“诊断病因”。

  (3)教师邀请某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列的竖式,并说一说他们组是如何列竖式计算的,及阐述列竖式计算的算理。然后其他组员补充,完善本小组的解题方案。(可以从小数的意义方面加以解释为什么数位对齐;或者还可以是用元角分的知识加以解释数位对齐)

  (4)如果其他学习小组还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做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预习及在班级博客中与大家的交流,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讲,他们是迫不及待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的,教师就适应这些学生的需求,给他们一个平台一吐为快。而且学生的讲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儿童化,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5)教师肯定学生的聪明才智。

  (6)师:你们说了这么多,请允许我对你们提几个问题,能接受挑战吗?

  A,这样列竖式可以吗?说说你的高见(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到的错例,可能是数位不对齐的,而是末尾对齐的;也可能是结果中没有点小数点的;还或者是竖式中没有写加号的等等)

  B、和是8.15,百分位上的5是怎么得来的?(不是把4.75百分位上的5落下来的,而是4.75百分位上的5与3.4百分位上的0相加得来的。)

  追问:3.4百分位上添0的依据。(依据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B、你认为小数加法应该怎么计算,能用简洁的话语总结一下吗?

  C:你是计算方面的专家,你来给大家说一说,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些什么。

  再次强调:1、数位对齐,2、从低位加起。

  温馨提醒:别忘了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7)教师规范的书写整个计算过程,边述说边板书。

  (设计意图:即使学生的讲解都已经很到位了,但是教师的示范还是不能缺少的,规范的示范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导向。)

  (8)师: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我们完成了一次挑战,有信心和能力接受接下来的挑战吗?

  6、研讨“4.75-3.4”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还有困难可寻求组内成员的帮助。

  (2)教师邀请某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说一说他们组解决方案,然后其他组员补充,完善本小组的意见。

  (3)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4)教师边说边板书规范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再次形成正确的认识。

  7、探讨“试一试”

  (1)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经历和经验,独立计算。

  (2)交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3)指出:计算结果要化简,并说说化简后的结果和化简的依据。

  (设计意图:在4.75+3.4的学习交流活动中,学生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基于这点考虑,后面3个练习就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加以生生间的合作学习。)

  8、总结和归纳

  师:大家通过合作探索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首先恭喜你们。在这段探索的历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

  先小组交流,再整体交流。

  (设计意图:不求算法一步到位,适当展开算法逐步完善的过程,加强与整数加、减法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更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设计练习,运用知识

  把练习题设计成“砸金蛋”的游戏活动,每个金蛋藏着不同层次的练习。

  层次一:教材第48练一练第1题

  (练习目的:(1)整数与小数相加,特别注意数位对齐(2)注意连续进位;(3)明确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层次二:(1)精灵诊所(即错例分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1题或者学生练习中的典型错例。

  练习要求:学生具体说明每一个竖式计算的错误原因,并改正。

  (2)温馨提醒(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注意点)

  (设计意图:学生好多都在玩奥比岛或摩尔庄园,精灵就是他们的宠物,它们很熟悉,很亲切,这样为枯燥的计算添加活跃因子)

  层次三:口算,即练习八第1 题。

  练习要求:当学生基本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要及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口算简单的小数加减算式。同时请口算既对又快的学生介绍口算的经验。

  层次四:解决实际问题,即练习八弟3题

  练习要求:(1)请学生读图,了解图上信息(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解题策略,优化方法。

  层次五:“挑战极限”。 在口里给竖式填上运算符号,然后再添上小数点,使小数加法或减法竖式成立

  3 43 564

  □802 □ 52 □26

  1102 482 304

  练习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寻求学习小组内成员的帮助,然后交流解题策略和方法。

  (设计意图:计算是比较枯燥的,如果练习没有新的呈现方式,学生是难以有积极性的。基于这点考虑,我把所有的练习按练习的层次以砸金蛋的方式呈现。学生说要砸几号金蛋,教师有意识的按练习难易层次砸蛋,展开练习活动,给课堂掀起又一次教学活动的高潮)

  (四)解答疑问。

  打开博客页面,出示学生预习疑问,可以解答的逐一解答,还不能解答的课后上班级博客继续交流、探讨。

  三、课后:“实习养路”

  师:别忘了这两位孤独的使者:3.4+2.65 3.4-2.65

  师:你会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吗?把你的计算方法上传至班级博客,并简单写上你的解题感受,说说与课堂中的练习题的异同点。我对你们十分有信心,期待在博客中的相会与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课后对所学知识加以延伸性的实习活动,增智培能,开阔视野。又涉及学生体悟生活、复习旧知、自学新知等下一节新课前的活动,开始新一轮递进式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板书设计:

  小数加法和减法

  4.75+3.4 4.75-3.4 4.75+2.65 4.75-2.65 3.4+2.65

  (列竖式) 3.4-2.65

  数位对齐

  从低位算起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2

  教材分析:

  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即购物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了新的计算要求。并通过对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突出小数点的处理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逐步加深和提高计算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学生已具备整数加减法计算的相关知识,较容易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当中。本课中主要要引导学生能自己独立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对知识的运用和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分析: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分析:

  1、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

  2、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处理思路:

  利用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知识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自己动手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1的情景图。

  提问: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购物问题入手,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整理,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产生计算需求。)

  2、揭示课题。

  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算式中都有小数)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

  教学例1的第(1)问。

  学生试做,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做自己练习本上,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思考过程。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评析:通过对整数加法相关知识的迁移,尝试进行小数加法的计算,并能对自己的计算过程作出解释,使学生能充分体验参与之乐。)

  2、教学例1的第(2)问。

  出示题目,谈话:我们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请同学们试着计算"3.75—3.4"这道题。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再进一步追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为什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评析:给予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过程体验,明确算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3、教学"试一试"。

  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

  指名交流,说说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教师指出:计算结果要化简,并让学生说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总结和归纳。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先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再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面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评析:注重数学比较思想的培养,在比较中体会数学规律具有的普遍意义。)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完成练习八第3题。

  先组织完成(1)~(3)题,并分别评讲(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延伸

  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下节课继续研究。

  (总评:本节课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在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味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实际也是知识体系不断扩展和丰富的过程。利用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学生较容易地得出了计算方法,从而增加了学习成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