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教材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语文教材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语文教材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3)学生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高一语文教材教案2
高一年级上学期是过渡期,是学生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关键期,高一语文备课组根据这一时期特点,和去年高一新生学情,新课标的精神与要求,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明确目标和要求
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新教材必修一、二册的学习,其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高中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阅读古代诗歌、散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语文积累,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大胆应用、勇于创新,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二、学习新课程理念,共同探究新教法
面对新教材、新内容,备课组定期开展新课标学习活动,领会其精神、探究其本质,并发挥各位老师的主观能动性,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然后各老师根据自己特长,自己学生的学情进行创造性的二次备课,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围绕如何实施新课标,用好模块教材,我们高一备课组准备用“从问题到课题”的方式进行动态生成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学语文热情,如何提高语文课的.实效性,其间会产生哪些问题,把此问题定为研究课题,不断摸索,开拓创新,努力探究出实用的新教法、新学法。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能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学习策略快速提升自己,合作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探究是创新的前提,是发展的必备品格,我们倡导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组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高中语文的习惯
一个记者采访一位科学家成功的秘诀,答曰:在幼儿班养成的习惯,可见良好的习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备课组预备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高一学生以下良好习惯。如:查字典的习惯、主动积累的习惯、善于观察勤于动笔的习惯、文明得体的说话习惯、规范书写的习惯、喜欢读好书的习惯。
五、积极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不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尤其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本学期将举“汉字的规范书写”“‘我的未来’演讲比赛”“读书笔记竞赛”等活动。“汉子的规范书写”旨在鼓励学生在平时作业中注意书写的美观;“我的未来”演讲比赛旨在鼓励学生在高中时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读书笔记”竞赛,要求学生读一篇文章之后要做读书笔记,就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感悟,引发对生活的思考,旨在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语文第二课堂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大有裨益。
六、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本学期完成必修一、必修二两册书的教学工作,每周六个学时。
高一语文教材教案3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了解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明确图书馆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
2、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1、理顺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2、归纳王佐良回顾的几段去图书馆的经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象。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你会觉得他深邃厚重,觉得自己得到很多启迪。人的相貌基于遗传无法改变,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从容,而气象万千。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人的生命长度由基因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而后天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阔和充实。
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2、写作背景
有一段时间,社会流传着“读书无用论”,这是一种否定知识与学习的社会思潮。作为一个读书人,王佐良想尽一切办法,激发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读书热情。
3、作者介绍
外语界泰斗级人物——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专于英国文学的研究。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英)《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王先生对诗歌翻译的要求充分地反映出他对翻译的最高要求,即“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4、题目解说
“上图书馆”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表明文章所写的是去图书馆的经历和感受。
5、层次结构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9)上图书馆的经历;
第三部分:(10)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6、全文分析
1、文中主要记述了哪几个图书馆?
明确:
“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
明确:
时间顺序。
(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
3、第1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有什么用意?
明确:
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4、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明确:
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5、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明确:
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
6、第9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含意?
明确:
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7、上图书馆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有益的收获?请简要概述。
明确:
①获得了比来自中外老师还要多的知识;②产生了读小说的兴趣和好奇心;③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④丰富了有关历史、哲学、戏剧等方面的知识和情感;⑤认识到人类的高贵、伟大。
四、拓展资料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高一语文教材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教案11-16
高一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04-02
语文随笔高一范文10-22
高一语文随笔10-30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10-25
高一语文教学随笔范文11-14
【精选】高一语文周记3篇06-15
高一物理教案12-20
高一数学教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