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时间:2024-02-27 08:37:32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中班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中班教案优秀【5篇】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理解故事,体验长颈鹿与小乌龟做朋友的喜悦心情。

  2、在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背景图;角色图片:长颈鹿、小猪、小乌龟、牛大哥;小铃铛、画有小乌龟笑脸的气球

  活动过程:

  一、引出故事名称,产生悬念名称

  1、 长颈鹿长的怎样?(太高了)小乌龟长的怎样?(太矮了)

  2、 长颈鹿和小乌龟能成为朋友吗?(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3、 最后他们成为朋友了吗?

  二、倾听故事,理解故事

  (一)、老师出示背景图、角色图片,讲述故事第一部分(从“长颈鹿长的太高了”到“可是,一个这么高,一个这么矮,怎么相处呢”。)

  1、 师提问:长颈鹿为什么很难交到朋友?

  长颈鹿和小猪交成朋友了吗?为什么?

  小乌龟为什么很难交到朋友?

  小乌龟和牛大哥交成朋友了吗?为什么?

  2、讨论:长颈鹿和小乌龟怎么认识的?他们想成为好朋友,可是,一个这么高,一个这么矮,怎么相处呢?

  (二)、老师操作图片,讲述故事第二部分(从“小乌龟说”到结束)

  师:1、小乌龟对长颈鹿说了什么?他怎么做的?

  2、长颈鹿听了小乌龟的话心情怎样?他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三)、完整边看图边听故事

  师:看到长颈鹿和小乌龟成了一高一矮两个好朋友,你为他们高兴吗?

  三、表达自己的想法

  1、 引导幼儿说说长颈鹿和小乌龟交朋友从失败到成功心情变化。

  2、 说说自己和好朋友是怎样相处的。

  活动反思:

  到了中班,孩子们交朋友的愿望和能力都有了飞跃,大家都渴望拥有朋友。故事《长颈鹿与小乌龟》深受孩子们喜爱,也迎合了中班孩子的`心理需要。我根据故事绘制了背景图、角色图,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故事全文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了长颈鹿与小乌龟交友不成功的经历,他两相遇相遇之后想成为好朋友;第二部分讲了小乌龟与长颈鹿想办法较往,终于成为一对一高一矮的好朋友。《纲要》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让幼儿敢说、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针对这一要求,围绕目标我将活动过程设计为三个环节,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第一环节:引出故事名称,产生悬念。故事名称中已经展现了故事的两个主角,一高一矮的长颈鹿和小乌龟该如何交往呢?他们能成为好朋友吗?带着悬念、带着问题引导孩子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第二环节:倾听故事、理解故事,我把故事分为两个部分讲述,幼儿听完第一部分后,我按故事发展顺序进行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并引导幼儿思考:他们想成为好朋友,可是一个那么高,一个那么矮,怎么相处呢?有的孩子说:让长颈鹿把头低下来,然后小乌龟爬到长颈鹿头上和他讲话;有的说:小乌龟爬到高高的大树上和长颈鹿说话;还有的要送给小乌龟高高的梯子……听了故事的第二部分,孩子们喜欢小乌龟为长颈鹿着想、长颈鹿为小乌龟着想,更为他们终于成为好朋友而高兴,听完故事最后一句,孩子们自发的拍起了小手。

  第三环节:孩子们完整的思考故事,体会长颈鹿、小乌龟交朋友不成功的心情,体验他两终于成为了好朋友的快乐。并且引导孩子回到生活中,说说自己与好朋友之间的相处,孩子们都抢着说自己与朋友分享的快乐。

  本次活动孩子们倾听故事认真,语言积极、主动,能联系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但发言的面还不够广,这一点值得我深思。

中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春天里,活动室的自然角出现了有代表性的动物——小蝌蚪。从此,孩子们总是爬在哪儿久久地观察起了大头细尾的小蝌蚪,谈论的话题里也总是离不开小蝌蚪:小蝌蚪什么时候长腿呢?它的妈妈是青蛙吗?为什么和它的妈妈长的不象呢?……这时,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灵活地设计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活动。在活动中,主要通过让幼儿观察、讨论、讲述和操作等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培养了幼儿热爱科学的兴趣,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关心小动物生长的情感。

  活动名称:

  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生长过程和外形特征;

  2、启发幼儿对小动物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盛有小蝌蚪的鱼缸若干盆

  2、挂图一: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3、挂图二:小蝌蚪生长变化的四个过程;

  4、集体排序图四张;

  5、幼儿操作小卡片每人一套;

  6、青蛙头饰一个;

  7、音乐:《悄悄话》。

  活动过程:

  一、老师带领幼儿观察小蝌蚪引入活动主题

  1、老师讲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提醒幼儿边听故事边观察“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子的,象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鱼缸中的小蝌蚪,讨论并讲述“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大大的头、有眼睛、没腿、象鱼等)。

  二、逐步出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它的

  四个不同的过程,并在活动中适当穿插各种提问。

  参考资料:

  1、卵子:一个青蛙妈妈在春天时会在池塘或小河里产下许多的卵子。每个卵子都是圆圆的,软软的,许多许多连在一起,在水中慢慢地蠕动着。

  2、刚出生的小蝌蚪:过2——3天以后,小蝌蚪便从卵子里钻出来,大大的头,长长的尾巴,特别象鱼,并用头上的鳃从水中吸进空气,开始生活。

  3、长大的小蝌蚪:大约需要50天的时间。慢慢地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变成了小青蛙的样子,嘴巴变大了,头上的鳃没有了,但尾巴还没有脱落。

  4、小青蛙:70多天以后,它的尾巴完全脱落。这时,它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到陆地上去生活,自己找食物,变成了一个能干的小青蛙。

  三、师生共同小结并请幼儿粘贴,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小蝌蚪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1、小结:以上是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过程,从卵子到变成小青蛙大约需要70多天,可也有些小蝌蚪要花将近3年的时间才能变成它爸爸和妈妈的样子,世界上还有些小蝌蚪它不是在水里进行变化的,而是在它爸爸的嘴巴里进行变化,直到长成小青蛙才跳出来。

  2、粘贴:请四名幼儿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小卡片按顺序粘贴到不同的四副图片中,全班幼儿集体观察并验证。

  3、提问:

  (1)为什么把小青蛙叫两栖动物?(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2)青蛙吃什么呢?(昆虫、蚯蚓、蜘蛛、蜗牛……)

  老师提示:青蛙不停地脱皮,旧皮对它们来说也是最好的食物。

  (3)为什么要爱护小青蛙?(它是捉害虫的能手,庄稼的好朋友,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益的,所以要爱护它、保护它)

  四、小组活动:请幼儿动手操作,给四张小卡片来排队。老师要巡回指导,当幼儿操作结束后,请幼儿之间互相讲述。

  五、带领幼儿玩游戏,加深对活动内容的理解。(伴随音乐《悄悄话》)。请幼儿一边说儿歌,一边用肢体语言来表现,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六、活动结束,幼儿自由分组活动。

  第一组:讲关于小蝌蚪的故事;

  第二组:给小

  蝌蚪的变化过程小卡片来排队;

  第三组:画蝌蚪;

  第四组:观察小蝌蚪。

  附件(儿歌):

  小蝌蚪找妈妈

  1、一个卵子圆又圆,

  动一动,动一动,真好玩;(动作缓慢)

  2、一只蝌蚪一条尾

  游来游去找妈妈;(动作轻快)

  3、两条后腿长出来,

  妈妈妈妈在哪里?(欢快)

  4、四条腿呀长出来,

  妈妈妈妈在这里。妈妈……扑向妈妈的怀抱(老师头戴青蛙头饰扮演妈妈去迎接“小蝌蚪”)。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应怎样与人相处。

  2.发展幼儿的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初步简单的分析问题,教育幼儿能选择一种处理问题的较好的方式方法。

  4.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图片-争抢球的孩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图片

  争抢球的孩子两个小朋友在玩球,玩着玩着,他们开始争抢,为此吵了起来,来又动手相互打对方。

  二、展开

  1.引导幼儿分析解决问题。

  (1)教师请幼儿举手发言,知道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2)帮助幼儿分析问题。

  教师:结果他们谁玩到新球了?(谁都没有玩到)谁都玩不到球,大家还都不高兴,那么谁能帮他们想个好办法?

  请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说出自己的看法。

  2.故事,引出新问题。

  教师:户外游戏时,一个幼儿往前跑时潮后面看,不小心撞了前面的小朋友,他赶紧说:"对不起。"被撞的小朋友不原谅他,动手又打了他一下。

  (1)教师: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并请幼儿说出自己的.理由。

  (2)教师教幼儿学习分析:

  如果别人打了你一下,你要看他是不是有意的,如果他是无意碰到你,又向你道歉,应该原谅他,说声"没关系"。

  3.教师提出一个新问题,请幼儿思考:

  你站在那儿玩,别人跑过来故意打你一下,你怎么办?

  教师帮助幼儿分析:

  (1)他为什么打你?是不是妨碍了别人?是不是别人和你逗着玩?

  (2)他打疼你了吗?疼说明了什么?不疼说明了什么?

  (3)他打疼了你,你怎么做?

  (4)他总是那么做,你怎么办?

  教师启发幼儿回答:

  --告诉老师,请老师解决。

  --学会躲闪。

  --给他以有力的回击,保护自己。

  三、延伸在日常生活中,小朋友要团结友爱、相互帮助,不允许欺负别的小朋友。

  当别人打了你,你要了解清楚是"为什么",然后再选择好的解决办法。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大胆探索侧身钻圈的技巧,提高幼儿身体的灵敏性及协调性。

  2、体验帮助他人的乐趣,有勇敢精神。

  3、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4、体验人多力量大,同伴间应该相互合作的情感。

  【活动准备】

  钻圈,塑料圈,橡皮筋,椅子、地图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以“解放军”的形象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们,有一位解放军叔叔受伤了,可是他还要送一张很重要的.地图,那该怎么办啊?(我们帮他送)他告诉我说,途中要经过很多山洞,跳过一个个水坑,还要跑一大段路才能把地图教到解放军阿姨手中。可是我们小朋友的本领还不够,所以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一下本领吧。

  二、准备活动:现跟老师一起来放松一下吧!

  教师带领幼儿做准备运动。(头部运动,四肢运动,下蹲,侧走)

  三、基本动作练习。

  1、练习侧身走。

  (1)我们送地图的路上要经过很多山洞,那些山洞很窄,就跟老师前面准备的这个一样,那我们怎么经过这个地方呢?谁来试试看?(请幼儿示范)

  (2)教师小结:这么窄的山洞,我们不能正面走,只能侧着身子,一只脚先迈过去,另一只脚再跟过去。

  (3)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来走一走。

  2、练习有高度的侧身走。

  (1)那些山洞除了很窄外还很低,就跟前面这里一样,那又要怎么走呢?(幼儿探索侧身低头走的方法)

  (2)请一个幼儿示范;

  (3)教师小结:原来我们要弯腰、下蹲、低头,一只脚先跨过去,另一只再跟过来;

  (4)集体尝试;

  (5)纠正错误姿势的幼儿。

  四、游戏活动:送地图

  小朋友的本领学得真好,现在我们要准备出发了。

  1、交代任务:解放军叔叔为了安全把地图分成了好多块,每个小朋友都拿一小块地图藏在口袋里,这样即使敌人抓到了我们其中一个,那他还是不知道地图的内容。

  2、交代路线:我们先要跳过一个个的小土坑,然后钻过一连串的山洞,还要跑过一条小路才能把地图交给解放军阿姨。过山洞时,记住可要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本领,侧身、弯腰、低头过去,可别把头给磕破了哦。完成任务后请和解放军阿姨一起等待后面的小朋友,一起给他们加油!

  3、完成任务。

  五、放松活动:

  小朋友们真勇敢,帮助解放军叔叔完成了任务,现在让我们来放松一下吧!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绘画简单的人物动态,表现和朋友一起游戏的场景。

  2.通过对比观察,初步了解正面、背面及侧面人物的五官及身体的不同之处。

  3.热爱生活,喜欢交朋友,感受相互间交往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油画棒、记号笔。

  2.幼儿已会唱歌曲《好朋友》。

  3.幼儿用书:《我和好朋友一起玩》。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方式引出话题。

  1.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幼儿自由讨论。

  2.教师:你们有自己的好朋友吗?他是谁?你为什么喜欢他?

  3.教师:他是什么样子的?你最喜欢和他在一起做什么呢?

  二、教师引导幼儿对比观察不同角度和面向的人物形象特征。

  1.教师:今天我们要画一画自己和好朋友。想一想你和好朋友在哪里,在做什么。你可以画人的'正面,也可以画人的侧面。

  2.请3名幼儿分别以正面、背面及侧面的姿态站立,引导其他幼儿对比观察。

  教师:这位小朋友正面朝着大家,这位小朋友侧面对着大家,这位小朋友背对大家。

  你们看到了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3.再请3名幼儿分别以正面、背面及侧面姿势站立,教师帮助幼儿总结。

  教师:正面时,我们可以看到脸的全部--两只眼睛、两只耳朵等,还可以看到身体的全部--两只手、两只脚等;而侧面我们只能看到脸的一半,身体的一半;背面只能看到黑黑的头发,但也能看到身体的全部。

  三、幼儿操作,教师鼓励幼儿画出简单的人物动态,作品中能表现出快乐的情绪。

  1.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帮助幼儿确定创作内容和情感基调。

  教师:画之前请你先想一想,你准备画几个朋友,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在做什么?在什么地方?你准备把朋友画在画面的哪里?你准备把你自己画在画面的哪里?

  教师:你和好朋友在玩游戏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脸上的表情又是什么样的?

  2.教师提供幼儿用书,鼓励幼儿大胆画出人物的不同动态和游戏的愉快场景。

  四、展览幼儿作品,鼓励幼儿为自己的作品命名。

  1.教师:画完以后请你为自己的画起一个你喜欢的名字。

  2.幼儿与同伴一起歌唱《好朋友》,体验与朋友交往的快乐。

《实用的中班教案优秀【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中班教案11-19

(经典)中班教案01-13

【精选】中班教案09-20

[经典]中班教案12-16

中班教案(经典)12-01

中班教案[精选]09-14

中班教案【经典】10-05

中班教案(精选)11-06

中班教案07-20

中班的教案03-30

实用的中班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中班教案优秀【5篇】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理解故事,体验长颈鹿与小乌龟做朋友的喜悦心情。

  2、在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背景图;角色图片:长颈鹿、小猪、小乌龟、牛大哥;小铃铛、画有小乌龟笑脸的气球

  活动过程:

  一、引出故事名称,产生悬念名称

  1、 长颈鹿长的怎样?(太高了)小乌龟长的怎样?(太矮了)

  2、 长颈鹿和小乌龟能成为朋友吗?(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3、 最后他们成为朋友了吗?

  二、倾听故事,理解故事

  (一)、老师出示背景图、角色图片,讲述故事第一部分(从“长颈鹿长的太高了”到“可是,一个这么高,一个这么矮,怎么相处呢”。)

  1、 师提问:长颈鹿为什么很难交到朋友?

  长颈鹿和小猪交成朋友了吗?为什么?

  小乌龟为什么很难交到朋友?

  小乌龟和牛大哥交成朋友了吗?为什么?

  2、讨论:长颈鹿和小乌龟怎么认识的?他们想成为好朋友,可是,一个这么高,一个这么矮,怎么相处呢?

  (二)、老师操作图片,讲述故事第二部分(从“小乌龟说”到结束)

  师:1、小乌龟对长颈鹿说了什么?他怎么做的?

  2、长颈鹿听了小乌龟的话心情怎样?他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三)、完整边看图边听故事

  师:看到长颈鹿和小乌龟成了一高一矮两个好朋友,你为他们高兴吗?

  三、表达自己的想法

  1、 引导幼儿说说长颈鹿和小乌龟交朋友从失败到成功心情变化。

  2、 说说自己和好朋友是怎样相处的。

  活动反思:

  到了中班,孩子们交朋友的愿望和能力都有了飞跃,大家都渴望拥有朋友。故事《长颈鹿与小乌龟》深受孩子们喜爱,也迎合了中班孩子的`心理需要。我根据故事绘制了背景图、角色图,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故事全文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了长颈鹿与小乌龟交友不成功的经历,他两相遇相遇之后想成为好朋友;第二部分讲了小乌龟与长颈鹿想办法较往,终于成为一对一高一矮的好朋友。《纲要》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让幼儿敢说、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针对这一要求,围绕目标我将活动过程设计为三个环节,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第一环节:引出故事名称,产生悬念。故事名称中已经展现了故事的两个主角,一高一矮的长颈鹿和小乌龟该如何交往呢?他们能成为好朋友吗?带着悬念、带着问题引导孩子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第二环节:倾听故事、理解故事,我把故事分为两个部分讲述,幼儿听完第一部分后,我按故事发展顺序进行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并引导幼儿思考:他们想成为好朋友,可是一个那么高,一个那么矮,怎么相处呢?有的孩子说:让长颈鹿把头低下来,然后小乌龟爬到长颈鹿头上和他讲话;有的说:小乌龟爬到高高的大树上和长颈鹿说话;还有的要送给小乌龟高高的梯子……听了故事的第二部分,孩子们喜欢小乌龟为长颈鹿着想、长颈鹿为小乌龟着想,更为他们终于成为好朋友而高兴,听完故事最后一句,孩子们自发的拍起了小手。

  第三环节:孩子们完整的思考故事,体会长颈鹿、小乌龟交朋友不成功的心情,体验他两终于成为了好朋友的快乐。并且引导孩子回到生活中,说说自己与好朋友之间的相处,孩子们都抢着说自己与朋友分享的快乐。

  本次活动孩子们倾听故事认真,语言积极、主动,能联系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但发言的面还不够广,这一点值得我深思。

中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春天里,活动室的自然角出现了有代表性的动物——小蝌蚪。从此,孩子们总是爬在哪儿久久地观察起了大头细尾的小蝌蚪,谈论的话题里也总是离不开小蝌蚪:小蝌蚪什么时候长腿呢?它的妈妈是青蛙吗?为什么和它的妈妈长的不象呢?……这时,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灵活地设计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活动。在活动中,主要通过让幼儿观察、讨论、讲述和操作等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培养了幼儿热爱科学的兴趣,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关心小动物生长的情感。

  活动名称:

  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生长过程和外形特征;

  2、启发幼儿对小动物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盛有小蝌蚪的鱼缸若干盆

  2、挂图一: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3、挂图二:小蝌蚪生长变化的四个过程;

  4、集体排序图四张;

  5、幼儿操作小卡片每人一套;

  6、青蛙头饰一个;

  7、音乐:《悄悄话》。

  活动过程:

  一、老师带领幼儿观察小蝌蚪引入活动主题

  1、老师讲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提醒幼儿边听故事边观察“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子的,象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鱼缸中的小蝌蚪,讨论并讲述“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大大的头、有眼睛、没腿、象鱼等)。

  二、逐步出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它的

  四个不同的过程,并在活动中适当穿插各种提问。

  参考资料:

  1、卵子:一个青蛙妈妈在春天时会在池塘或小河里产下许多的卵子。每个卵子都是圆圆的,软软的,许多许多连在一起,在水中慢慢地蠕动着。

  2、刚出生的小蝌蚪:过2——3天以后,小蝌蚪便从卵子里钻出来,大大的头,长长的尾巴,特别象鱼,并用头上的鳃从水中吸进空气,开始生活。

  3、长大的小蝌蚪:大约需要50天的时间。慢慢地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变成了小青蛙的样子,嘴巴变大了,头上的鳃没有了,但尾巴还没有脱落。

  4、小青蛙:70多天以后,它的尾巴完全脱落。这时,它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到陆地上去生活,自己找食物,变成了一个能干的小青蛙。

  三、师生共同小结并请幼儿粘贴,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小蝌蚪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1、小结:以上是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过程,从卵子到变成小青蛙大约需要70多天,可也有些小蝌蚪要花将近3年的时间才能变成它爸爸和妈妈的样子,世界上还有些小蝌蚪它不是在水里进行变化的,而是在它爸爸的嘴巴里进行变化,直到长成小青蛙才跳出来。

  2、粘贴:请四名幼儿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小卡片按顺序粘贴到不同的四副图片中,全班幼儿集体观察并验证。

  3、提问:

  (1)为什么把小青蛙叫两栖动物?(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2)青蛙吃什么呢?(昆虫、蚯蚓、蜘蛛、蜗牛……)

  老师提示:青蛙不停地脱皮,旧皮对它们来说也是最好的食物。

  (3)为什么要爱护小青蛙?(它是捉害虫的能手,庄稼的好朋友,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益的,所以要爱护它、保护它)

  四、小组活动:请幼儿动手操作,给四张小卡片来排队。老师要巡回指导,当幼儿操作结束后,请幼儿之间互相讲述。

  五、带领幼儿玩游戏,加深对活动内容的理解。(伴随音乐《悄悄话》)。请幼儿一边说儿歌,一边用肢体语言来表现,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六、活动结束,幼儿自由分组活动。

  第一组:讲关于小蝌蚪的故事;

  第二组:给小

  蝌蚪的变化过程小卡片来排队;

  第三组:画蝌蚪;

  第四组:观察小蝌蚪。

  附件(儿歌):

  小蝌蚪找妈妈

  1、一个卵子圆又圆,

  动一动,动一动,真好玩;(动作缓慢)

  2、一只蝌蚪一条尾

  游来游去找妈妈;(动作轻快)

  3、两条后腿长出来,

  妈妈妈妈在哪里?(欢快)

  4、四条腿呀长出来,

  妈妈妈妈在这里。妈妈……扑向妈妈的怀抱(老师头戴青蛙头饰扮演妈妈去迎接“小蝌蚪”)。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应怎样与人相处。

  2.发展幼儿的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初步简单的分析问题,教育幼儿能选择一种处理问题的较好的方式方法。

  4.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图片-争抢球的孩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图片

  争抢球的孩子两个小朋友在玩球,玩着玩着,他们开始争抢,为此吵了起来,来又动手相互打对方。

  二、展开

  1.引导幼儿分析解决问题。

  (1)教师请幼儿举手发言,知道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2)帮助幼儿分析问题。

  教师:结果他们谁玩到新球了?(谁都没有玩到)谁都玩不到球,大家还都不高兴,那么谁能帮他们想个好办法?

  请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说出自己的看法。

  2.故事,引出新问题。

  教师:户外游戏时,一个幼儿往前跑时潮后面看,不小心撞了前面的小朋友,他赶紧说:"对不起。"被撞的小朋友不原谅他,动手又打了他一下。

  (1)教师: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并请幼儿说出自己的.理由。

  (2)教师教幼儿学习分析:

  如果别人打了你一下,你要看他是不是有意的,如果他是无意碰到你,又向你道歉,应该原谅他,说声"没关系"。

  3.教师提出一个新问题,请幼儿思考:

  你站在那儿玩,别人跑过来故意打你一下,你怎么办?

  教师帮助幼儿分析:

  (1)他为什么打你?是不是妨碍了别人?是不是别人和你逗着玩?

  (2)他打疼你了吗?疼说明了什么?不疼说明了什么?

  (3)他打疼了你,你怎么做?

  (4)他总是那么做,你怎么办?

  教师启发幼儿回答:

  --告诉老师,请老师解决。

  --学会躲闪。

  --给他以有力的回击,保护自己。

  三、延伸在日常生活中,小朋友要团结友爱、相互帮助,不允许欺负别的小朋友。

  当别人打了你,你要了解清楚是"为什么",然后再选择好的解决办法。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大胆探索侧身钻圈的技巧,提高幼儿身体的灵敏性及协调性。

  2、体验帮助他人的乐趣,有勇敢精神。

  3、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4、体验人多力量大,同伴间应该相互合作的情感。

  【活动准备】

  钻圈,塑料圈,橡皮筋,椅子、地图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以“解放军”的形象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们,有一位解放军叔叔受伤了,可是他还要送一张很重要的.地图,那该怎么办啊?(我们帮他送)他告诉我说,途中要经过很多山洞,跳过一个个水坑,还要跑一大段路才能把地图教到解放军阿姨手中。可是我们小朋友的本领还不够,所以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一下本领吧。

  二、准备活动:现跟老师一起来放松一下吧!

  教师带领幼儿做准备运动。(头部运动,四肢运动,下蹲,侧走)

  三、基本动作练习。

  1、练习侧身走。

  (1)我们送地图的路上要经过很多山洞,那些山洞很窄,就跟老师前面准备的这个一样,那我们怎么经过这个地方呢?谁来试试看?(请幼儿示范)

  (2)教师小结:这么窄的山洞,我们不能正面走,只能侧着身子,一只脚先迈过去,另一只脚再跟过去。

  (3)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来走一走。

  2、练习有高度的侧身走。

  (1)那些山洞除了很窄外还很低,就跟前面这里一样,那又要怎么走呢?(幼儿探索侧身低头走的方法)

  (2)请一个幼儿示范;

  (3)教师小结:原来我们要弯腰、下蹲、低头,一只脚先跨过去,另一只再跟过来;

  (4)集体尝试;

  (5)纠正错误姿势的幼儿。

  四、游戏活动:送地图

  小朋友的本领学得真好,现在我们要准备出发了。

  1、交代任务:解放军叔叔为了安全把地图分成了好多块,每个小朋友都拿一小块地图藏在口袋里,这样即使敌人抓到了我们其中一个,那他还是不知道地图的内容。

  2、交代路线:我们先要跳过一个个的小土坑,然后钻过一连串的山洞,还要跑过一条小路才能把地图交给解放军阿姨。过山洞时,记住可要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本领,侧身、弯腰、低头过去,可别把头给磕破了哦。完成任务后请和解放军阿姨一起等待后面的小朋友,一起给他们加油!

  3、完成任务。

  五、放松活动:

  小朋友们真勇敢,帮助解放军叔叔完成了任务,现在让我们来放松一下吧!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绘画简单的人物动态,表现和朋友一起游戏的场景。

  2.通过对比观察,初步了解正面、背面及侧面人物的五官及身体的不同之处。

  3.热爱生活,喜欢交朋友,感受相互间交往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油画棒、记号笔。

  2.幼儿已会唱歌曲《好朋友》。

  3.幼儿用书:《我和好朋友一起玩》。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方式引出话题。

  1.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幼儿自由讨论。

  2.教师:你们有自己的好朋友吗?他是谁?你为什么喜欢他?

  3.教师:他是什么样子的?你最喜欢和他在一起做什么呢?

  二、教师引导幼儿对比观察不同角度和面向的人物形象特征。

  1.教师:今天我们要画一画自己和好朋友。想一想你和好朋友在哪里,在做什么。你可以画人的'正面,也可以画人的侧面。

  2.请3名幼儿分别以正面、背面及侧面的姿态站立,引导其他幼儿对比观察。

  教师:这位小朋友正面朝着大家,这位小朋友侧面对着大家,这位小朋友背对大家。

  你们看到了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3.再请3名幼儿分别以正面、背面及侧面姿势站立,教师帮助幼儿总结。

  教师:正面时,我们可以看到脸的全部--两只眼睛、两只耳朵等,还可以看到身体的全部--两只手、两只脚等;而侧面我们只能看到脸的一半,身体的一半;背面只能看到黑黑的头发,但也能看到身体的全部。

  三、幼儿操作,教师鼓励幼儿画出简单的人物动态,作品中能表现出快乐的情绪。

  1.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帮助幼儿确定创作内容和情感基调。

  教师:画之前请你先想一想,你准备画几个朋友,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在做什么?在什么地方?你准备把朋友画在画面的哪里?你准备把你自己画在画面的哪里?

  教师:你和好朋友在玩游戏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脸上的表情又是什么样的?

  2.教师提供幼儿用书,鼓励幼儿大胆画出人物的不同动态和游戏的愉快场景。

  四、展览幼儿作品,鼓励幼儿为自己的作品命名。

  1.教师:画完以后请你为自己的画起一个你喜欢的名字。

  2.幼儿与同伴一起歌唱《好朋友》,体验与朋友交往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