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13 09:26:38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实用的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实用的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

  2.初步懂得环境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细读课文各段。

  (1)学习课文第一段。

  默读课文,划出写家乡可爱的句子。

  说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读旁注。)

  划出写雨来游泳本领的句子,体会作者为什么要写雨来游泳。(读旁注)。

  :整个第一段为故事奠定基础,作了铺垫。

  (2)学习课文第二段。自读课文。

  雨来上夜校读书,突出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雨来读书?(读旁注。)

  (3)学习课文第三段。

  雨来生长在一个怎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对雨来有什么景响?(读旁注。)

  划出写鬼子进屋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读旁注。)

  (4)学习课文第四段。

  ①鬼子是怎样对待雨来的?(软硬兼施:哄骗,利诱,威胁,毒打。)

  ②雨来的表现怎样?(坚贞不屈。)

  ③划出写雨来的鼻血滴在识字课本上的`句子,想想雨来的表现与识字课本的关系。(读旁注。)

  (5)学习课文第五段。

  ①划出写还乡河美丽景色的句子,说说写美丽景色与中心有什么关系。(读旁注。)

  ②乡亲们是怎样雨来的?你得怎样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的?(赞扬雨来小小年纪志气高。)

  (6)学习课文第六段。

  ①雨来是怎样从芦苇里露出小脑袋的?他是怎样从河里逃走的?

  ②划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作用。(以“动”衬“静”,河水声、虫鸣声烘托出河岸上的气氛是沉重的,反映出乡亲们悲愤交加的心情。同时,还可以反衬出乡亲们后来发现“雨来没有死”时的惊喜。)

  2.给课文的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1)加上标题是对课文各部分主要内容的简练概括,不同于段意,是对段意的概括,各个小标题要尽量做到形式、结构统一。

  (2)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在灯片上板书:①雨来游泳②上夜校念书③掩护李大叔④与鬼子斗争⑤河沿上的枪声⑥雨来没有死

  (3)小标题也可以是一个词语,概括得更简练。

  学生分组讨论,在灯片上板书;游泳、念书、掩护、斗争“牺牲”、没有死。

  (4)我们还可以引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来作小标题,但引用原句要加引号。

  学生分组讨论,在灯片上板书:①“望着妈妈笑”②“我们爱自己的祖国”③“把缸搬回原地方”④“什么也没看见”⑤“有志不在年高”⑥“雨来没有死”

  3.。

  4.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环境描写。

  (2)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概括方法自由选择。)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从部分到整体,弄清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2.简要复述课文。

  (二)教学过程

  1.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出示写有小标题的灯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课文的六大部分这间有哪些内在联系?

  (2)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①第一部分写雨来游泳本领高,与第六部分讲雨来能英勇脱险有关。

  ②第二大段讲雨来上夜校念书,懂得热爱祖国,是第三、四大段雨来能够掩护李大叔、与鬼子作斗争的基础。

  ③第五大段讲乡亲们赞扬雨来,是第三大段所叙述事情的发展。

  (3):课文各部分之间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

  2.按小标题简要复述课文。

  (个人准备--指名复述、结合评议。)

  3.布置作业。

  听写词语。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

  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专题内涵解说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学生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生能根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

  4.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5.学生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

  前三项为教学的重点。

  本专题,特别是在第二板块,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历史地、具体地看待国家、祖国、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理解。本专题收录了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围绕这篇表现音乐家生活的散文设计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研习方案,这些都是学习中要注意的难点。

  一、导入新课

  由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

  1.祖国是什么?

  2.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了解作者:课文注释①。作适当补充。

  三、解题

  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

  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

  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四、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讨论明确: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

  春夏秋冬,晨光落日;

  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

  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 “文化”“语言”。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3.小结内容:《祖国山川颂》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五、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1.思路结构:

  文章段落较多,共34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3 2段为第二部分,第33—34段为第三部分。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从大处着眼,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2),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

  第3-7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

  第8-12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三段均以“我爱……”开头,从“人民”、“文化”和“语言”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

  第12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面的总括,又很好地引领下文,由人文过渡到景色。

  第13-25段是第三层,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26-32段是第四层,在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33-34段),是对主题的升华。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2.铺叙的特点:(归纳板书)

  ①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②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

  ③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

  ④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3.找出抒情的语句,体会“颂”的特点。

  黄药眠这里是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心中的祖国山河美景一一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的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文章读来大气磅礴,深情动人。

  抒情的语句如:第1、2节,第5、8、9、10节开头,第34节等。

  讨论:哪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为什么?

  第34节,描写了象征性的景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流露出了内心真切的爱国情感。

  六、再读课文,体味语言与结构特点

  1.语言特点

  讨论归纳:①诗化的语言;

  ②直抒胸臆;

  ③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和成功,比如第4、5、13、29段的排比手法,第13、23、24段的拟人手法,第26、31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2.结构特点:

  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让情感尽情地抒发

语文教案 篇3

  四年级语文《文成公主进西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 7 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课前,我们收集了许多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下面谁来谈谈对文成公主的了解?

  教师: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取和亲的政策。为了促进唐、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文成公主远嫁藏王松赞干布,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为汉藏 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初读课文

  根据“阅读提示”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

  1.指名学生读生字。

  大臣 求婚 绢花 豌豆 沼泽地 吉祥 可恶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说说课文的大意。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默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归纳:求婚成功——文成公主进藏——文成公主的贡献。

  五、重点交流“进藏”部分

  1.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那么课文的哪些部分具体地写了文成公主进藏?(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

  2.浏览课文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同桌讨论“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了几件事”?

  3.交流汇报。

  文成公主在进藏途中发生了四件事

  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来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

  在沼泽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

  遇见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屋子纪念他;

  遇见神鸟天鹅,动身前往拉萨,途中把乃巴山背走。

  4.自由读读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想想怎样用自己的话把这部分内容简要地讲述出来。同桌互相讲,指名讲讲文成公主进藏这部分内容。

  六、学习其他几个自然段

  1.文成公主进藏前的几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赶快读读,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

  七、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教师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八、布置作业

  1.《文成公主进藏》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回家后请你把故事简单地讲给父母听。

  2.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和《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猎人海力布》等民间故事阅读。

语文教案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的主要用法。

  2.理解句意,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诵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习写景叙事的方法。

  5.识记有关常识、实词、虚词、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培养审美情趣。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宽阔的胸怀,树立高尚的情操,培养美好的情趣。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的胸怀旷达之美,欣赏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二、学法引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述。(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积累卡。

  3.自制实词、虚词积累卡。

  4.自制名句积累卡。

  5.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6.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学习古人写景叙事和写人的方法。2.领会语言运用的特点。3.识记有关常识、实词、虚词、美文及名句。

  解决办法:加强诵读,老师帮助归纳。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知识抢答。

  2.交流积累卡。

  3.练习巩固。

  4.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所选课文,有的描绘自然风光,有的叙述儿时趣事,有的刻画人物形象,还有唐代以来的优秀诗篇。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简洁。

  学习本单元课文应在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学习古人写景叙事的方法,品味文中生动简约的语言,积累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知识抢答

  1.有关文学常识。

  2.美文背诵。

  3.名句默写。

  (三)帮助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

  (四)背诵默写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3.大漠孤烟直,_____。

  4.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5._____,只缘身在最高层。

  (五)重点语段

  阅读《三峡》2、3、4节,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的字。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

  ④绝献多生怪柏( )

  ⑤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2)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答案:

  (1)①上。 ②快。 ③白色 ④极高。 ⑤繁荣茂盛。(2)①对偶 ②借代、夸张

  (六)能力迁移

  阅读文字,完成下列1-4题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

  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若踬(被绊倒)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习惯使人染上),甚矣哉!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清·刘蓉)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蓉中时 少:数量小 B.每履之履:踩,走。

  C.顾而笑曰顾:看 D.浸淫日广浸淫:积渐而扩及。

  2.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而读,仰而思——低头读书,抬头思考

  B.足若踬焉——脚好像被绊了一下

  C.坦然则既平矣——平平坦坦的已经填平了

  D.又久,而后安之——又过了很久,才安全了

  3.刘蓉习惯了走洼地,再走上填平后的地,他的感觉是( )

  A.足若踬焉 B.如土忽隆起者

  C.坦然则既平矣 D.既久,而遂安之

  4.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是( )

  A.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 B.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C.习之中人,甚矣哉 D.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本课的命题方法及一般命题常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习生字词

  (1)法布尔住的那个小村子是什么样子的?

  (2)默读课文,理解词语:

  甜滋滋:形容有甜味或感到幸福愉快。

  厉声:说话的声音非常严厉。

  裤兜:裤子上的口袋。

  (3)字形分析。

  (4)描红。

  (5)练写生字词。

  2.理清课文层次。

  各自轻声读全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填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三、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3。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字词。

  2.课文的第二段包括哪几个自然段?(2-10)

  二、讲读课文

  1.第一段。

  (1)读全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全文想一想:

  这篇文章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的哪句话来写的?

  齐读第一段。

  2.第二段

  (1)各自轻声读全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层写什么。

  (2)学习第一层

  指名读。教师叙述法布尔的父母寻找孩子的急切情况,着重引导学生从捉纺织娘的事例来体会对昆虫的入迷程度。

  (3)第二层

  读第二层,

  思考: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

  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

  (4)说说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写的。

  (5)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6)读第5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

  (7)画出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

  (8)指名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做到流利、正确、有感情。

  2.仔细阅读6-11自然段,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

  第三课时

  一、提问

  1.这篇文章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为了捉到一只会唱歌的虫子,他花了多少时间?

  3.第4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是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听。

  4.先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详写法布尔捉一只小甲虫情景的略写拣许多贝壳等的句子,再分别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课文

  1.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

  (装得满满地回来,比喻收获很大)

  课文里指的是什么?

  (两个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都是一些昆虫、石子、贝壳等)

  2.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

  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

  3.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一回事?

  4.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他衣袋里东西时的情景的?

  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

  (对昆虫的喜爱)

  5.我们从第10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

  6.复习阅读第二段,找出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语句并朗读。

  7.齐读第三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要点:一个人所以能够有成就,与他对这项工作的热爱紧密相连。

  (着迷)

  三、总结谈话

  1.这篇文章写的谁?突出写了他的哪一方面?

  (对昆虫非常入迷)

  2.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要想取得成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

  四、讨论

  1.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2.装满昆虫的衣袋是用一个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题目的。

  此外,还有什么命题的方法吗?

  板书:

  15

  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浓厚兴趣?

语文教案 篇6

  练习内容:

  本次练习安排了7道题目,内容包括画出三拼音节,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改写句子、熟记成语,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写毛笔字。其中,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看图编故事是训练重点。

  练习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完成第一题

  1.自读,读准字音。

  2.再读拼音,找出其中的三拼音节。

  3.说说双拼音节和三拼音节有什么不同?

  4.独立练读,检查。

  二、完成第二题

  1.自读词语。

  2.这些词语在那篇课文出现过?是什么意思?

  3.快速在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解释。

  4.将解释代入词语中,看看是否正确?

  5.总结。

  三、完成第三题

  1.读句子,看看量具有什么共同点。

  2.读句子,找找两句有什么不同点。

  3.分析"把"字句和"被"字句怎样进行变换。

  4.做题,订正。

  四、完成第四题

  1.自读,思考词语含义。

  2.学生讨论。

  3.教师结合诸葛亮的一生,解释词语含义。

  4.熟读词语,直至背诵。

  五、完成第五题

  1.自读。

  2.简要介绍歇后语的.知识。

  3.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看图编出完整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

  1.仔细看图,看看每幅图说了什么?

  2.指名说。

  二、理清故事梗概

  1.将四幅图连起来,看看说了什么故事?

  2.学生回答。

  三、练习说话

  1.结合图画,发挥想象,编一个完整的故事。

  2.学生练说。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教师指导。

  5.再练习说话。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观察字形

  1.仔细看书,明确练习内容。

  2.观察木字旁和提手旁有什么特点?

  3.看看指示线显示这两个偏旁该怎么写?

  二、指导书写

  教师板书,并讲授书写要领。

  三、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实用】实用的语文教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园地教案02-26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经典)11-22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高二语文教案12-12

【实用】实用的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实用的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

  2.初步懂得环境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细读课文各段。

  (1)学习课文第一段。

  默读课文,划出写家乡可爱的句子。

  说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读旁注。)

  划出写雨来游泳本领的句子,体会作者为什么要写雨来游泳。(读旁注)。

  :整个第一段为故事奠定基础,作了铺垫。

  (2)学习课文第二段。自读课文。

  雨来上夜校读书,突出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雨来读书?(读旁注。)

  (3)学习课文第三段。

  雨来生长在一个怎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对雨来有什么景响?(读旁注。)

  划出写鬼子进屋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读旁注。)

  (4)学习课文第四段。

  ①鬼子是怎样对待雨来的?(软硬兼施:哄骗,利诱,威胁,毒打。)

  ②雨来的表现怎样?(坚贞不屈。)

  ③划出写雨来的鼻血滴在识字课本上的`句子,想想雨来的表现与识字课本的关系。(读旁注。)

  (5)学习课文第五段。

  ①划出写还乡河美丽景色的句子,说说写美丽景色与中心有什么关系。(读旁注。)

  ②乡亲们是怎样雨来的?你得怎样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的?(赞扬雨来小小年纪志气高。)

  (6)学习课文第六段。

  ①雨来是怎样从芦苇里露出小脑袋的?他是怎样从河里逃走的?

  ②划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作用。(以“动”衬“静”,河水声、虫鸣声烘托出河岸上的气氛是沉重的,反映出乡亲们悲愤交加的心情。同时,还可以反衬出乡亲们后来发现“雨来没有死”时的惊喜。)

  2.给课文的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1)加上标题是对课文各部分主要内容的简练概括,不同于段意,是对段意的概括,各个小标题要尽量做到形式、结构统一。

  (2)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在灯片上板书:①雨来游泳②上夜校念书③掩护李大叔④与鬼子斗争⑤河沿上的枪声⑥雨来没有死

  (3)小标题也可以是一个词语,概括得更简练。

  学生分组讨论,在灯片上板书;游泳、念书、掩护、斗争“牺牲”、没有死。

  (4)我们还可以引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来作小标题,但引用原句要加引号。

  学生分组讨论,在灯片上板书:①“望着妈妈笑”②“我们爱自己的祖国”③“把缸搬回原地方”④“什么也没看见”⑤“有志不在年高”⑥“雨来没有死”

  3.。

  4.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环境描写。

  (2)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概括方法自由选择。)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从部分到整体,弄清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2.简要复述课文。

  (二)教学过程

  1.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出示写有小标题的灯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课文的六大部分这间有哪些内在联系?

  (2)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①第一部分写雨来游泳本领高,与第六部分讲雨来能英勇脱险有关。

  ②第二大段讲雨来上夜校念书,懂得热爱祖国,是第三、四大段雨来能够掩护李大叔、与鬼子作斗争的基础。

  ③第五大段讲乡亲们赞扬雨来,是第三大段所叙述事情的发展。

  (3):课文各部分之间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

  2.按小标题简要复述课文。

  (个人准备--指名复述、结合评议。)

  3.布置作业。

  听写词语。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

  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专题内涵解说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学生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生能根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

  4.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5.学生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

  前三项为教学的重点。

  本专题,特别是在第二板块,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历史地、具体地看待国家、祖国、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理解。本专题收录了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围绕这篇表现音乐家生活的散文设计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研习方案,这些都是学习中要注意的难点。

  一、导入新课

  由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

  1.祖国是什么?

  2.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了解作者:课文注释①。作适当补充。

  三、解题

  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

  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

  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四、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讨论明确: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

  春夏秋冬,晨光落日;

  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

  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 “文化”“语言”。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3.小结内容:《祖国山川颂》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五、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1.思路结构:

  文章段落较多,共34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3 2段为第二部分,第33—34段为第三部分。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从大处着眼,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2),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

  第3-7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

  第8-12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三段均以“我爱……”开头,从“人民”、“文化”和“语言”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

  第12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面的总括,又很好地引领下文,由人文过渡到景色。

  第13-25段是第三层,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26-32段是第四层,在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33-34段),是对主题的升华。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2.铺叙的特点:(归纳板书)

  ①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②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

  ③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

  ④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3.找出抒情的语句,体会“颂”的特点。

  黄药眠这里是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心中的祖国山河美景一一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的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文章读来大气磅礴,深情动人。

  抒情的语句如:第1、2节,第5、8、9、10节开头,第34节等。

  讨论:哪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为什么?

  第34节,描写了象征性的景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流露出了内心真切的爱国情感。

  六、再读课文,体味语言与结构特点

  1.语言特点

  讨论归纳:①诗化的语言;

  ②直抒胸臆;

  ③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和成功,比如第4、5、13、29段的排比手法,第13、23、24段的拟人手法,第26、31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2.结构特点:

  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让情感尽情地抒发

语文教案 篇3

  四年级语文《文成公主进西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 7 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课前,我们收集了许多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下面谁来谈谈对文成公主的了解?

  教师: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取和亲的政策。为了促进唐、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文成公主远嫁藏王松赞干布,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为汉藏 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初读课文

  根据“阅读提示”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

  1.指名学生读生字。

  大臣 求婚 绢花 豌豆 沼泽地 吉祥 可恶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说说课文的大意。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默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归纳:求婚成功——文成公主进藏——文成公主的贡献。

  五、重点交流“进藏”部分

  1.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那么课文的哪些部分具体地写了文成公主进藏?(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

  2.浏览课文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同桌讨论“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了几件事”?

  3.交流汇报。

  文成公主在进藏途中发生了四件事

  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来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

  在沼泽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

  遇见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屋子纪念他;

  遇见神鸟天鹅,动身前往拉萨,途中把乃巴山背走。

  4.自由读读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想想怎样用自己的话把这部分内容简要地讲述出来。同桌互相讲,指名讲讲文成公主进藏这部分内容。

  六、学习其他几个自然段

  1.文成公主进藏前的几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赶快读读,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

  七、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教师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八、布置作业

  1.《文成公主进藏》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回家后请你把故事简单地讲给父母听。

  2.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和《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猎人海力布》等民间故事阅读。

语文教案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的主要用法。

  2.理解句意,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诵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习写景叙事的方法。

  5.识记有关常识、实词、虚词、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培养审美情趣。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宽阔的胸怀,树立高尚的情操,培养美好的情趣。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的胸怀旷达之美,欣赏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二、学法引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述。(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积累卡。

  3.自制实词、虚词积累卡。

  4.自制名句积累卡。

  5.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6.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学习古人写景叙事和写人的方法。2.领会语言运用的特点。3.识记有关常识、实词、虚词、美文及名句。

  解决办法:加强诵读,老师帮助归纳。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知识抢答。

  2.交流积累卡。

  3.练习巩固。

  4.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所选课文,有的描绘自然风光,有的叙述儿时趣事,有的刻画人物形象,还有唐代以来的优秀诗篇。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简洁。

  学习本单元课文应在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学习古人写景叙事的方法,品味文中生动简约的语言,积累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知识抢答

  1.有关文学常识。

  2.美文背诵。

  3.名句默写。

  (三)帮助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

  (四)背诵默写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3.大漠孤烟直,_____。

  4.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5._____,只缘身在最高层。

  (五)重点语段

  阅读《三峡》2、3、4节,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的字。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

  ④绝献多生怪柏( )

  ⑤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2)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答案:

  (1)①上。 ②快。 ③白色 ④极高。 ⑤繁荣茂盛。(2)①对偶 ②借代、夸张

  (六)能力迁移

  阅读文字,完成下列1-4题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

  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若踬(被绊倒)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习惯使人染上),甚矣哉!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清·刘蓉)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蓉中时 少:数量小 B.每履之履:踩,走。

  C.顾而笑曰顾:看 D.浸淫日广浸淫:积渐而扩及。

  2.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而读,仰而思——低头读书,抬头思考

  B.足若踬焉——脚好像被绊了一下

  C.坦然则既平矣——平平坦坦的已经填平了

  D.又久,而后安之——又过了很久,才安全了

  3.刘蓉习惯了走洼地,再走上填平后的地,他的感觉是( )

  A.足若踬焉 B.如土忽隆起者

  C.坦然则既平矣 D.既久,而遂安之

  4.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是( )

  A.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 B.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C.习之中人,甚矣哉 D.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本课的命题方法及一般命题常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习生字词

  (1)法布尔住的那个小村子是什么样子的?

  (2)默读课文,理解词语:

  甜滋滋:形容有甜味或感到幸福愉快。

  厉声:说话的声音非常严厉。

  裤兜:裤子上的口袋。

  (3)字形分析。

  (4)描红。

  (5)练写生字词。

  2.理清课文层次。

  各自轻声读全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填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三、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3。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字词。

  2.课文的第二段包括哪几个自然段?(2-10)

  二、讲读课文

  1.第一段。

  (1)读全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全文想一想:

  这篇文章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的哪句话来写的?

  齐读第一段。

  2.第二段

  (1)各自轻声读全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层写什么。

  (2)学习第一层

  指名读。教师叙述法布尔的父母寻找孩子的急切情况,着重引导学生从捉纺织娘的事例来体会对昆虫的入迷程度。

  (3)第二层

  读第二层,

  思考: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

  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

  (4)说说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写的。

  (5)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6)读第5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

  (7)画出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

  (8)指名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做到流利、正确、有感情。

  2.仔细阅读6-11自然段,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

  第三课时

  一、提问

  1.这篇文章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为了捉到一只会唱歌的虫子,他花了多少时间?

  3.第4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是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听。

  4.先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详写法布尔捉一只小甲虫情景的略写拣许多贝壳等的句子,再分别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课文

  1.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

  (装得满满地回来,比喻收获很大)

  课文里指的是什么?

  (两个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都是一些昆虫、石子、贝壳等)

  2.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

  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

  3.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一回事?

  4.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他衣袋里东西时的情景的?

  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

  (对昆虫的喜爱)

  5.我们从第10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

  6.复习阅读第二段,找出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语句并朗读。

  7.齐读第三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要点:一个人所以能够有成就,与他对这项工作的热爱紧密相连。

  (着迷)

  三、总结谈话

  1.这篇文章写的谁?突出写了他的哪一方面?

  (对昆虫非常入迷)

  2.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要想取得成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

  四、讨论

  1.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2.装满昆虫的衣袋是用一个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题目的。

  此外,还有什么命题的方法吗?

  板书:

  15

  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浓厚兴趣?

语文教案 篇6

  练习内容:

  本次练习安排了7道题目,内容包括画出三拼音节,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改写句子、熟记成语,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写毛笔字。其中,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看图编故事是训练重点。

  练习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完成第一题

  1.自读,读准字音。

  2.再读拼音,找出其中的三拼音节。

  3.说说双拼音节和三拼音节有什么不同?

  4.独立练读,检查。

  二、完成第二题

  1.自读词语。

  2.这些词语在那篇课文出现过?是什么意思?

  3.快速在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解释。

  4.将解释代入词语中,看看是否正确?

  5.总结。

  三、完成第三题

  1.读句子,看看量具有什么共同点。

  2.读句子,找找两句有什么不同点。

  3.分析"把"字句和"被"字句怎样进行变换。

  4.做题,订正。

  四、完成第四题

  1.自读,思考词语含义。

  2.学生讨论。

  3.教师结合诸葛亮的一生,解释词语含义。

  4.熟读词语,直至背诵。

  五、完成第五题

  1.自读。

  2.简要介绍歇后语的.知识。

  3.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看图编出完整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

  1.仔细看图,看看每幅图说了什么?

  2.指名说。

  二、理清故事梗概

  1.将四幅图连起来,看看说了什么故事?

  2.学生回答。

  三、练习说话

  1.结合图画,发挥想象,编一个完整的故事。

  2.学生练说。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教师指导。

  5.再练习说话。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观察字形

  1.仔细看书,明确练习内容。

  2.观察木字旁和提手旁有什么特点?

  3.看看指示线显示这两个偏旁该怎么写?

  二、指导书写

  教师板书,并讲授书写要领。

  三、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