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共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沉浮现象,获得物体沉浮的体验。
2.认识标记"↑"、"↓",能根据沉浮标记简单分类。
重点:初步理解沉浮
难点:认识标记并简单分类
活动准备:
1.石头、铁夹子、玻璃球,积木、塑料、泡沫块等十三份及图片一幅。
2.贝壳、磁铁、瓶盖、乒乓球等十二份,抹布每人一块。
3."↑"与"↓"的标记各两份,沉浮兄弟表情贴饰各一,盛水脸盆三个,筐筐若干,黑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出示沉浮兄弟表情贴饰。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你们好,我是哥哥,我叫"浮起来",专喜欢浮在水面上的玩具,你们看我的嘴巴都往上翘了。我是弟弟,我叫"沉下去",专喜欢沉在水底下的玩具,你们看我的嘴巴都向下垂了。"引导幼儿分别和他们打招呼。
2.师:"他们今天带来了很多玩具。"教师逐一出示准备的材料,让幼儿认一认、说一说。
二、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
1.师:"哎呀,他们兄弟俩的玩具不小心混在一起了,哥哥的玩具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弟弟的玩具放在水里会沉下去。怎么办呢,我们帮他们把玩具分分开吧。"
2.师:"我们先来猜一猜这里面有哪些玩具是浮起来哥哥的,哪些玩具是沉下去弟弟的。"
3.教师出示图片,幼儿自由猜测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图片。
4.幼儿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师:"你们猜的对不对呢?老师准备了三盆水,请小朋友们把筐筐里的玩具一件一件地放到水里去试一试玩一玩,仔细观察哪些玩具放在水里的时候是浮起来的,哪些玩具是沉下去。"
5.提醒幼儿玩具轻拿轻放,注意不要把水弄湿了衣服。
6.幼儿亲手实验后,并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告诉小朋友听,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请说清楚什么东西放到水里之后是浮上来的还是沉下去的。"
7.教师针对每件物品根据多个幼儿实验后的回答,调整黑板上的图片。
8.师:"我们看一看浮起来哥哥有哪些玩具?沉下去弟弟有哪些玩具?"
9.教师总结:我们发现木头积木、塑料模具和泡沫放到水里之后会浮在水面上(老师在"浮上来"表情旁边画"↑");石头、铁夹子、玻璃珠放到水里之后会向下沉(老师在"沉下去"表情旁边画"↓")。
三、认识标记,再次操作
1.引导幼儿看黑板上的箭头标记,师:"现在老师把浮起来和沉下去用箭头标记来表示,箭头向上表示什么?箭头向下表示什么?"
2.教师出示贴有标记"↑"与"↓"的两只筐筐,引导幼儿将玩具分别放在两个筐筐里。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浮起来哥哥的玩具放在箭头表示浮起来的'筐筐里,把沉下去弟弟的玩具放在箭头表示沉下去的筐筐里。"
3.教师提供贝壳、钥匙、瓶盖、海洋球等物品。师:"瞧,妈妈又给他们买了新玩具,也请你们来分一分,看看哪些玩具是浮起来哥哥的,哪些玩具是沉下去弟弟的。"请幼儿先操作,然后再放到相应的筐筐里。
4.师:"小朋友们真棒,帮助兄弟俩分清楚了他们各自喜欢的玩具,他们要向你们说一声"谢谢"呢。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本领,把玩具放到水里就能知道这个玩具会浮起来还是沉下去,我们把这个本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吧。"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体验轻重,对称,支点移动等因素与物体保持平衡的关系。
2.积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探索发现,并能记录结果。
3.能举出两个以上生活中运用平衡原理的例子。
活动准备
画笔 剪刀 铅笔 橡皮泥 卡纸 别针
活动过程
1.蝴蝶玩偶引出主题,激发孩子们积极探索兴趣
小蝴蝶飞累了,落在花枝上休息一会,可是它怎样才能站稳呢?快帮小蝴蝶想想在花枝上平稳站住的.办法吧!
①用剪刀剪出造型不同的蝴蝶;用橡皮泥把铅笔固定住。笔尖朝上。
②尝试将蝴蝶平稳的立在笔尖上,用笔在支点上做出记号。
③在蝴蝶身上的不同部位夹上别针,看看支点改变了吗?
你的小蝴蝶落稳了吗?将你找到的支点画下来,并将小蝴蝶粘贴在花园里。
2.通过自制小天平,加深体验轻重,对称,支点移动等因素与物体保持平衡的关系
a.粗细均匀的长棍,纸杯做小桶,线绳沙子。
b.自制的小天平歪了,怎么办呢?请给另一边烦人纸杯中倒入沙子直到平衡。
科学乐园
当天平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相等时,两个托盘距支点的距离也相等,当重量不等时,距支点的距离则不等。小朋友们。你发现了平衡的秘密了吗?你还知道哪些物品也用到了这些原理呢?与爸爸妈妈一起去找一找吧!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花草树木。
2、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3、了解树木和人类的关系。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沙尘暴纪录片一盘;树木作用幻灯片一组;树宝宝头饰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观看纪录片,引出课题。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张光盘,大家看里面介绍了一件什么事情?”
提问:你刚刚看到了什么?沙尘暴是什么样子的?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不便?沙尘暴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有沙暴尘?
(二)展开部分:介绍树木与人类的关系
出示树宝宝,以树宝宝的口吻询问幼儿:
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树木对人类有哪些帮助吗?
结合幼儿回答情况,演示幻灯片。
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我们会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很愿意与你们做朋友,大家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呢?
教育幼儿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最后让幼儿讲一件自己亲眼所见或听说到的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例子,并且打算怎样做一名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活动反思:
三月正是植树的'好时节,结合3月12日植树节,可以向幼儿进行树木方面的有关知识教育。树木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人类的贡献巨大,但是幼儿在此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多,对树木的了解不够。如果只是说教性的教育幼儿爱护树木,收效不是很大。但是,如果幼儿清楚了树木对人类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很自然的想到要保护树木,爱护树木,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这比单纯地说教要有效果。
通过树木与人类的关系,又引伸出环境保护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迅速衰竭。应该让幼儿明白,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发展。因此,保护环境是我们现在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而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树木与人类生存的关系;难点是树立幼儿的环保意识,知护环境道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本次活动基本能够完成。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对物体飘落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
2、能运用身体动作表现物体飘落的样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观察过落叶的情景.
2、各种叶片、羽毛、纸条、自制降落伞。
3、纪录单、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材料,摆弄落体。
请幼儿自选一样物体玩一玩,观察这个物体飘落的情景。
请个别幼儿描述自己所玩物体飘落的样子,并用动作加以表现。
二、继续摆弄并表现落体。
让幼儿充分操作其他材料,观察不同物体飘落时的有趣现象。
请幼儿一起用动作加以表现。
幼儿间相互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三、尝试记录。
师幼共同观察纪录单。
请幼儿把看到的`情景用水彩笔记下来,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活动反思:
通过科学活动《什么东西飘下来》,萌发了对物体飘落现象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初步感知了不同物体飘落的快慢特点,并鼓励孩子们乐意运用身体动作表现物体飘落的不同样子。正是这样的活动目标,所以在活动中,孩子们才一步步地感知了各种物体飘落的特点。
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实验,萌发探索纸绳承受力的兴趣。
2、 大胆尝试,学习制作有力量的纸绳。
3、 积极合作,体验团结起来力量大的快乐。
4、 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 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二、活动准备:
餐巾纸若干,卷纸若干,箩筐若干,油桶若干(有重有轻)活动过程:
1、 出示餐巾纸老师: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
老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餐巾纸,人们喜欢用软软的餐巾纸擦脸、擦汗、擦手···
老师:你们玩过餐巾纸吗?
老师:那今天再跟老老师一起玩一次。
2、 鼓励幼儿做纸绳,尝试提水桶。
老师:首先谁能把餐巾纸做成一个纸绳?
老师:它有力量吗?能拎起东西吗?
老师:有人说可以,有人说不可以,到底怎样,我们来试试吧!
老师:听清楚要求,小朋友在"1"号筐里拿一张餐巾纸,把它做成纸绳,然后来到这里拎起水桶,要这样拎,做好了就可以上来试一试了!
3、谈论纸绳的秘密老师:请拎起水桶的小朋友站这边,暂时没有拎起水桶的小朋友站另一边。
老师:我给你们同样地餐巾纸做成的纸绳,为什么你们可以拎起来,你们暂时拎不起来呢?
老师:我们一起讨论下。
老师:那到底是为什么呢?你们像不像知道其中的秘密?
(两边各拿一个纸绳)老师:你们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告诉你们哦这里藏着一个秘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啊?仔细看好啊!
(教老师示范做一个有力量的纸绳,延纸绳的.不同边来做纸绳)老师:现在你会做一个有力量的纸绳了没有?
老师:知道了这个秘密,我们再来试一试。
老师:纸绳一定要拧紧,越紧就力量越大。
3、 尝试拎水桶老师:现在纸绳可神气啦!它想拎更重的水桶,谁来试试?
老师:想不想挑战更重的水桶?
老师:如果要提起更重的水桶你有什么办法?
老师:现在难度增加要提起两个水桶,我们可以用几根绳子来帮忙?谁想来试试的?
老师:团结起来的纸绳力量大!
4、 经验拓展老师:你们想不想做一根有力量又长的纸绳?
老师:我们两个小朋友合作完成一个又紧又长得纸绳,然后用你的这个纸绳去拎起更重的东西去吧!
三、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老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表现积极,但忽视了能力弱的幼儿的表现,在下次活动中需要个别指导。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玩印章"活动取自上海《学习活动》5—6岁教师参考用书《我是中国人》的主题,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它以一种中国独有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赋予了它更多的意蕴和内涵。但是印章对与幼儿而言还是比较陌生的,于是我们利用外出活动、社区资源,找寻与印章有关的信息,增加幼儿对于印章的感性认识,为《玩印章》活动的开展提供经验准备。活动开展中我尝试着借助教材故事《爱盖章的国王》作为切入口,进行了创造性地改编,利用作品,引出印章,并由此展开了科学活动。引发幼儿对印章兴趣,感受印章的历史和文化,这是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诠释,也是本次教学价值之一。
活动目标:
1、在听听、盖盖、找找印章的过程中,了解印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2、找寻印章在生活中作用,产生自制印章的愿望。
活动流程
1、经验准备——积累对印章的感性认识
2、讲述故事——丰富有关印章知识
3、参观"国王印章店"——感受印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4、游戏:找印章——进一步感受印章在生活中的作用
5、延伸活动——产生自制印章的愿望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常见的植物过冬方法,知道常绿树和落叶树的不同。
2、学习与同伴一起交流,感受相互交流带来的乐趣。
3、培养探索树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长风公园,观察过秋天时物的'样子。
【活动过程】
一、观察公园里的植物。
提问:请小朋友们找一找,现在公园里的树和我们原来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
二、谈谈自己的发现。
1、你们刚刚看到了哪些植物?他们有什么变化?
2、有没有没有变化的植物?他们是什么?
3、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到了很多植物都变得光秃秃的,不长叶子了呢?
小结:原来公园里的竹子、松树都是不怕冷的,到了冬天仍然披着绿绿的外衣,另外一些植物都变得光秃秃的了,这让才能让他们有足够的养分来过冬。我们把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树叫做常绿树,而那些会掉树叶的、现在已经光秃秃的树叫做落叶树。
三、小结
1、原来公园里的松树等等都是不怕冷的,到了冬天仍然披着绿绿的外衣,另外一些植物都变得光秃秃的了,这让才能让他们有足够的养分来过冬。我们把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树叫做常绿树,而那些会掉树叶的、现在已经光秃秃的树叫做落叶树。
2、请你们来数一数这里有几棵落叶树和几棵常绿树。
小百科:树木是一种高大的木本组织植物, 由“枝”和“杆”还有“叶”呈现,可存活几十年。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懂得用电线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初步感知金属可以导电。
2.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3.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究。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外形特征及金属的种类。
2.材料准备:电池、电线(连着小灯泡),布条、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铁丝、记录纸、笔、断电线一截以上材料每两名幼儿一份;小熊布偶、电池演示梳理图、大张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师:(出示小熊布偶)小熊家今天停电了,房间里黑乎乎的,真难受,小熊找蜡烛没找到,却找到了一个电池和一根绑着小灯泡的电线,它想用这些东西自己安装一盏灯,你们说小熊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呢?
(二)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1.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帮小熊家安装电灯。老师准备了电池、小灯泡和电线,电线的一头露出里面的电线丝,另一头的电线丝已经缠在小灯泡上了,电线的两头要连接在电池的什么地方,小灯泡才能亮起来?
2.交代操作步骤和活动规则。
师:两个小朋友合作进行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
3.幼儿两人合作开展实验探索,师重点引导幼儿尝试用电线连接在电池的不同位置。
4.以实物演示和图示演示的方式引导幼儿集体分享探索中收获的经验。
(三)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可以导电。
1.设置问题情境。
师:不好了,小熊刚安装好的灯泡电线被老鼠啃断了,电线断了灯泡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能帮助通电让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呢?
2.介绍操作材料,引发幼儿猜想。
3.幼儿实验,师指导。
4.集中交流。
(四)活动结束,提醒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活动反思】
今天县里领导来校检查期初工作。教研员和包学科领导深入课堂,听了我们学科的三节课。说实话,心里真有点发毛,毕竟科学这一学科涉猎面广,而且我又是现学现卖。今天我和四年三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的是《电》这一单元的第二节《点亮小灯泡》,课前虽然有点紧张,可自认为准备还是挺充分的。(刚刚接触这一学科,每节课都得细心准备,否则真不知道课该怎么上)但一节课下来,才知道毛病还真是不少。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意识围绕课题,但操作有问题。本学期我的教研主题是《探知前科学概念的方法的策略的研究》,本节课上想运用一下画图法,通过画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伊始,我先让学生画出印象中的小灯泡。孩子们画的还真是五花八门,一个个灯泡残缺不全,但从外形上看还是很像的。只有两个孩子把灯泡的结构画完整了。这一环节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如果这一环节在课前完成,更便于老师调整教学策略。
2、还学生主体地位,但知识落实上有欠缺。课堂上让孩子们小组合作,想办法利用电池,导线,小灯泡,这三种材料点亮小灯泡。孩子们兴致很高,很快就操作成功,而且能够画出实物图。然后又检验了四种连接方式小灯泡能否被点亮。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强,但我忽视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如果每一个小实验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相信孩子们对本节知识掌握的更扎实。而本节课后,如果调查孩子们学习效果,会有很多孩子能点亮小灯泡,却说不出所以然来。
3、没有充分利用好生成的资源。课堂上学生在小组观察电池时,我再行间巡视,一男孩问我:“老师,电池里面的黑色的小棒是什么呀?”“那是碳棒”。看来孩子的研究兴趣很浓。如果我及时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见识一下电池的内部结构,会对学生理解电流的形成有很大帮助,而我却忽视了这一资源。
4、多余的实验材料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前我告诉孩子们去实验室上课时带好学具袋。其实本节课用到的学具只有导线和小灯泡。很多孩子们出于好奇,课堂上不按照老师的实验步骤完成,却悄悄地弄起了别的实验材料。
针对以上课堂出现的问题,我把课件进行了修改与补充,还好《点亮小灯泡》这节课才上完一节,还有六个班级可以磨合。希望今天的课能避免这些问题。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经典)12-24
【精选】科学教案12-24
科学教案[经典]12-06
【经典】科学教案10-10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科学教案(精选)10-20
科学教案【经典】07-28
实用的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模板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