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大班教案[优选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撕纸的办法装饰鱼。
活动准备:小鱼画纸、彩色手工纸、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出示范画。
师:我们来看看这条彩色鱼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幼:小鱼画纸、彩色手工纸、固体胶。
二、学习制作彩色鱼。
1、首先将彩色手工纸撕成长条形,撕的时候要细心点,尽量撕成大小差不多的长条。
2、用固体胶将撕好的长条手工纸粘贴在小鱼画纸上,贴的时候从小鱼尾部开始,一条一条往下贴。
3、贴完一列往鱼头方向再贴一列。
4、每一列鳞片重叠一部分。
三、幼儿自己动手制作。
1、教师指导幼儿撕成大小差不多的长条。
2、粘贴时从尾部一列一列贴,贴的时候从上往下一条一条贴。
四、展示作品,评画。
1、请幼儿自己评画,师作小结。
2、将幼儿作品展示在手工作品栏。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选择合适的圆形纸折各种各样的鱼身、鱼尾及水草等,进一步培养幼儿看图折纸的技能,巩固折、压、拼贴的技能。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交往合作的能力,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与表现力。
活动准备:
1、有关鱼的碟片。
2、颜色各异大小不一的圆形蜡光纸若干,蓝色背景图5张。
3、小鱼、水草图示2幅,示范图1张。
活动过程:
一、看碟片,引起幼儿兴趣。
1、小朋友,你们知道谁生活在水里吗?
2、好,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看碟片提醒幼儿仔细观察鱼的颜色、形状及水草)
3、你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的?它长得什么样?
二、引导幼儿欣赏观察示范图。
1、老师做了一幅图,你们看美不美?美在什么地方?
2、你们知道这幅图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三、引导幼儿看图折纸。
1、你最喜欢哪条鱼,它是怎么折出来的?请你把这条鱼的图示找出来。
2、老师示范第一种折法
3、小鱼喜欢在水里游来游去,它们还喜欢在水里捉迷藏呢!那水草怎么折呢?
4、水草折好后是一段一段贴上的
四、提出合作要求。
1、有的小朋友折要折很长时间,那怎么办呢?
活动反思:
幼儿手工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力,手工活动也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把自己观察到的信息通过手的塑造而转化成艺术作品。
鱼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幼儿对鱼的外形特征已有足够的了解。能说出自己看到过的鱼的形状、颜色、花纹。本活动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习塑造鱼的主要特征,巩固团、搓、压、捏等技能。
本活动首先让幼儿观察各种不同外形、颜色,有着特殊本领的鱼,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在示范部分,我改变了以前老师示范讲解的模式,而是请几个幼儿到台前来,按自己刚才观察到的鱼的特点,或是以前见过的鱼的特征进行创作,再请全体幼儿一起欣赏、评价,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幼儿能说出同伴示范的作品什么部分塑造得好,哪里该怎么做更好。同伴的示范更接近幼儿理解的`水平,他们在赏与评中进一步掌握了塑造鱼的方法,
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尽情地大胆表现自己,较好地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幼儿捏出自己喜欢的鱼和富有个性的鱼。活动中幼儿能大胆参与活动,他们利用团、揉、压、捏等技能塑造了鱼的主要特征,在塑造鱼尾巴和鱼鳍时,幼儿能利用工具塑造出不同的线条、花纹。他们在玩泥的过程中捏出了自己喜欢的鱼,也提高了幼儿手指的灵活性。本活动真正体现了以幼儿为主,在玩中学,学中玩,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过程,让幼儿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大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道运动时出汗后,要及时擦汗。
初步了解用毛巾擦汗的方法,并愿意尝试。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已初步掌握摊开毛巾擦嘴的方法;
(材料准备)幼儿人手一块干净毛巾。
活动重点:知道出汗后要及时擦汗。
活动难点:根据顺口溜的`提示学擦汗。
活动过程:
一、听听议议:
教师讲故事——小猴跟着母鸡老师在操场上玩皮球,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他随手用手往脸上一擦,脸上马上出现了几条黑手印。
讨论:怎么会有黑手印?
小猴的脸看上去怎么样?(辅助提问:干净吗,漂亮吗?)
天气热了,运动了一会儿就容易出汗。应该用什么擦汗呢?怎么擦汗呢?
二、学习擦汗:
说说脑袋上哪些地方最容易出汗。
请个别幼儿演示,用毛巾擦汗。
教师念顺口溜,并演示正确方法:“小毛巾摊开来,擦脸蛋,擦额头,脖子上面再擦擦,小小汗珠不见了。”
幼儿动手操作,教师边念顺口溜边逐一指导。
(用顺口溜提示幼儿“小毛巾摊开来”,以及各个部位都要擦)
重难点:根据顺口溜的提示学擦汗。
三、活动延伸:
运动后继续引导幼儿正确擦汗。
大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知道雷电形成的原理过程,明确雷雨天气的危害,树立防雷电的安全意识。
2、 通过调查和收集资料,了解好掌握预防雷击的方法好技能。
3、 初步掌握遭遇雷击之后的紧急治疗方法和应急措施。
教材分析:
引言部分指出了雷电的危害,同时揭示了本课要了解的内容和重点的教学任务。主体部分共设不友好的来访者和避开雷电防雷击两个主题。
教学重点:
雷电形成的原理过程,明确雷雨天气的危害,树立防雷电的安全意识。
教学难点:
遭遇雷击之后的紧急治疗方法和应急措施。
教学过程:
一、认识雷电
1、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雷雨季节电闪雷鸣的视频资料,提问:‘这是什么现象?经历过这种天气吗?当时有什么感受?”
2、学生根据生活体验交流对雷电的'认识。
3、教师引导:“雷电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就经常会遇到雷雨天气。你知道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吗?”
4、 学生先就自己了解的相关知识介绍,然后教师结合教材介绍进行补充。可以利用电发生器等科学试验器材为学生演示一下雷电产生的原理。
二、正确认识雷电的危害
1、 教师引言:“雷电发生时的温度高达20xx℃,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温度会产生怎的危险?
2、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交流雷电的危害。
3、 教师小结:“云层能积聚大量正电荷,而地球是导体,本身积聚负电荷,从而使得云层与云层之间、云层与地面之间形成很高的电势差,几百万伏到几亿伏,因而产生的电流就十分强大,达到几万安至十几万安,形成高热和强光,会造成巨大破坏,能使人立即死亡。
如果通过树木、建筑物,巨大的热量和空气的振动都会使它们受到严重的破坏。”
4、根据真实案例体会雷电的危害。
(1) 了解教材“真实再现”的案例,教师提问:“这样的严重后果你想到过吗?当我们遇到雷雨天气的时候,你想到会有这样的危险发生吗?”
(2) 学生交流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雷电灾害的了解和认识。
(3) 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雷击事件案例,帮助学生更全面、明确地认识雷电,重视雷电的危害。
三、整理资料
1、 教师指导学生将收集的资料和通过学习了解的雷电危害进行整理。
2、 学生交流收获。
四、野外预防雷击
1、 教师引言:‘当我们上学、放学的时候,外出游玩的时候遇到雷雨天气是常有的事情,那么如果在外遇到雷雨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2、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了解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教师结合教材相关资料进行补充。
(l)避雷、避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使用雨具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3)留意自己的衣着有没有容易导致危险的物品。
(4)避免使用电子产品。
(5)不进行危险活动。
五、家庭防雷电措施
1、 教师出示一组居家生活中的防雷电图片,让学生判断其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教师给予分析和补充。
2、 教师启发:“我们在雷雨天气应该注意防雷击,那么在平时没有出现雷电天气的时候,又该怎样预防雷电呢?”
3、 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的防雷电措施,教师补充,如安装避雷针等。
六、雷击后的救护
1、师:“雷电的危害是巨大的,我们平时一定要加倍小心。不过如果有人不幸遭遇雷电伤害,我们千万不要慌张,也不要犹豫不决耽误救治的时间,学习正确的施救方式可以让我们及时帮助遭遇雷击的患者摆脱生命危险。”
教师播放对遭遇雷击者的紧急救护视频,并结合视频进行救护方法的讲解。
2、学生分组进行救护技能的训练。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欣赏大师的作品,对陶艺活动感兴趣。
2.尝试运用陶艺综合技能,模仿大师的作品,学制茶壶。
3.初步了解的茶文化。
活动准备:
1.收集大师的作品(各种各样的.茶壶)并制作成课件。
2.普通茶壶一个。
3.陶泥、操作工具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一个普通茶壶,导人活动。
(l)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有什么用?
(2)教师:你们知道古时候的人喝茶用什么茶具吗?(教师简要介绍我国茶文化)
2.欣赏课件中的茶壶,集体交流、讨论。
(1)教师:这些茶壶造型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2)鼓励幼儿自由讲述,并适时进行。
3.幼儿模仿大师制作茶壶。
教师:请你们用以前学过的技能,模仿大师的作品制作一把茶壶,好吗?
通过讨论、交流和模仿设计,幼儿受到启发,其动手能力和模仿造型能力得到发展。
4.展示、、反思。
(1)展示幼儿作品,师幼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2)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模仿的是哪位大师的作品。
大班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下午起床,仁雅在喝水时随口说了一句“好热呀”,浩新小朋友马上对我说:“你用嘴多吹一下就不烫了。”我问孩子们:“你们还有没有办法使我这杯热水快点变冷?”孩子们一口气说出了很多办法。幼儿在这方面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其实平平常常的生活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因此我设计这一活动来引领幼儿运用各种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关注、探究身边的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能用多种方法探究热水快点变冷的秘密。
2、乐意参加科学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杯子,内装有热水;
2、温度计(6)、冰块、冷水、扇子、筷子、空杯子、脸盆(内装有冷水)、毛巾等;
3、“热水快点变凉”实验操作记录大表、每组一张记录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小猪喝水》故事导入,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能让热水快点变凉些?
(1)组织幼儿讨论,让热水变凉的快捷方法。
(2)请幼儿一起来分享交流经验。
2、教师,找出生活中易于操作的方法,记录在“热水变凉”的实验操作表中。
(1)引导幼儿猜想:提出问题:哪种方法可以让热水的温度降的`最低呢?
(2)请幼儿分别在并记录表中记录。
二、操作部分
1、操作材料,幼儿分组进行“热水变凉”的实验操作。
(1)操作材料,请幼儿商量,每组选用其中一种材料进行实验。
(2)教师讲述实验操作的要求。
(3)实验在3分钟内让热水快点变凉。
(4)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教师计时,3分钟后停止实验活动,请每组幼儿来测量热水降温的度数,并记录在卡片上。
2、交流分享,讨论“热水变凉”的实验结果,并记录在实验操作表中。
(1)请幼儿观察:实验后,哪组热水温度降的是最低的?并记录在操作表中。
(2)集体讨论:为什么这种方法能使热水凉的快?
三、结束部分。
教师:
(1)小朋友帮助小猪找到了能使热水最快变冷的方法,小猪在这里要谢谢小朋友。
(2)如果使用不同的降温方法,热水降温的速度也不同。我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后,要学着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操作用具,结束活动。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欣赏并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和意境,理解歌曲内容。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自由创编动作,表达多歌曲的情感。
3、初步学唱歌曲,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4、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5、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活动准备:
1、媒体课件。(图1、美丽的池塘,小鱼轻轻在游。图2、天上星星闪闪及小鱼身上星星的倒影。图3、风娃娃轻轻地吹并唱着摇篮曲,几个活动的情符。图4、小鱼在做梦,梦中妈妈在亲小鱼)课件中设置歌曲录音。
2、电脑、大电视机,录音磁带《小鱼的梦》,空白磁带,录音机,话筒,歌曲伴奏带。
3、小鱼头饰若干,鱼妈妈头饰一个,星星宝宝头饰若干,风娃娃装饰物等。
4、布置一个美丽的池塘。
活动过程:
一)幼儿两人手牵手随着音乐《小鱼的梦》做交替步进入活动场地。
二)欣赏并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和意境。
1、听录音感知音乐性质。
提问:这首曲子是几拍子?听了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
2、演示课件,理解歌词内容。
1)教师边操作课件边将故事:
图1、在一个美丽的池塘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小鱼。
图2、到了晚上小鱼玩累了,就在池塘妈妈的怀抱里睡觉,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看着他们,星星的影子映照在水面,好像给小鱼盖上了一床珍珠被。
图3、风儿轻轻地吹,就好像在为小鱼唱摇篮曲。
图4、小鱼甜甜的睡着了,梦中看见了妈妈在亲吻他。
2)请幼儿完整欣赏动画及歌曲。
告诉幼儿歌曲的名字并提问:小鱼梦见了什么?它为什么会做这么美的梦?
3、学唱歌曲,表达感情。
1)幼儿扮小鱼听音乐自编动作进行自由表演。如:小鱼游泳、小鱼睡觉、星星眨眼睛、小鱼盖被、风儿唱歌、小鱼做梦等
2)幼儿进入池塘,自选头饰及装饰物,扮小鱼、鱼妈妈、风娃娃、星星宝宝等,听音乐在美丽的池塘里自由表演,进一步表达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
3)幼儿跟唱歌曲1—2遍。
三)进一步感受歌曲,大胆仿编歌词。
1、提问:在这么美的夜晚,除了小鱼会做梦,还有谁会做梦?
2、将个别幼儿的想象讲述进行仿编。并请大家学唱。
3、将幼儿仿编成功的歌曲,伴着旋律用话筒演唱并进行录音。
4、让大家共同欣赏仿编歌曲,体验成功的喜悦。
附:歌曲
小鱼的梦
35556 53 1 65 1 2 3 3 22 — —
鱼儿 玩 呀玩了一天 水池塘妈妈怀里睡
3 5 5 656 5 3 165 1 2 3 3 21 — —
天上星星星星落下 来为他 盖床 珍珠被
535 —3 13 —2 2251 2 2 —
唔 … …唔 … …风儿 唱着摇篮 曲
55351 22 —3 5 6 556 5 3 1 6
轻 轻 吹 呀慢慢 吹鱼儿 梦中梦中 看见了
5 1 2 3 3 21 — —5 35 —3 1 3 —
妈妈在亲他的嘴唔 … …唔 … …
5 1 2 333 21—
妈妈 在 等他的 嘴
活动反思:
1、歌曲的分析
《小鱼的梦》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旋律宁静、柔美,歌词内容丰富、富有意境,体现了朋友间的温暖与甜蜜。这首歌曲把小鱼、星星、风儿、池塘都拟人化了,打开了儿童想象的大门,但整首歌曲的歌词比较书面化,对于大班幼儿在学唱中对歌词的记忆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2、对原教案的理解
环节一:以故事情景导入,引出歌曲主角“小鱼”,引起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让幼儿猜测小鱼和朋友们在夜晚的池塘中可能发生的事情,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氛围,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环节二:欣赏音乐,初步感受乐曲的宁静柔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这个环节中,幼儿通过反复倾听、想象,对歌曲旋律有了一定的熟悉。环节三:学习歌曲歌词,了解歌词内容和特点,感受歌曲温暖甜蜜的意境。在此环节中通过倾听教师的范唱,逐步了解歌曲里所提到的`朋友并感受朋友间照顾、陪伴的温暖的感觉,用四句图谱来帮助幼儿梳理歌词出现的顺序。环节四:完整欣赏歌曲,并尝试用自然、优美、富有感情的声音演唱,进一步发现歌词和旋律的特点。幼儿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完整演唱来表达出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同时在演唱中对声音的表现有了一定的要求。环节五:幼儿变化演唱方式,倾听和调整声音,适当加入动作表演,表现歌曲的轻柔温暖甜蜜的感觉。大班幼儿对不同方式的演唱有一定的经验,在活动最后让幼儿自己设计不同的演唱方式并选用孩子自己的方式进行歌曲表演,使歌唱活动更为丰富。
3、 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
根据这首歌曲宁静、柔美的特点,在活动中我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等为幼儿创设一个美的意境和氛围,让幼儿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这种美的意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可以看出幼儿还是能较好的感受到歌曲带给人的这种柔美、温暖的感觉。根据歌词比较书面化的特点,我以教具的不同呈现方式来帮助幼儿的理解,层层递进,从天空、池塘的背景图了解有哪些朋友,到出示四句图谱每个朋友分别是从哪一句时出现的,因此幼儿在演唱歌曲时对歌词的记忆与理解比较顺利,也能完整演唱。
这首歌曲是F调,在活动前还应关注到歌曲的调子是否适合大班幼儿,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范唱时的声音没有放出来,导致幼儿在演唱时也唱不上,可以将歌曲降为D调,更适合大班幼儿的演唱。在活动中对于幼儿的关注还应更多,应该及时捕捉幼儿的回答并做出有效的回应。在幼儿演唱前应对孩子提出演唱要求,如坐姿端正,声音唱出来等,幼儿在唱完后做出相应的评价,或请幼儿自己说一说唱的怎么样并提出改进的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