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开国大典》教案优秀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开国大典》教案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开国大典》教案优秀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体会中国认人民对新中国的成了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板书课题,解题。(国家创建时举行的盛大典礼)
2、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并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2)再读课文,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盛大场面?
(3)画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在旁边标注上你自己的体会,想一想表达了人民怎样的感情。
(4)在组内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在品读了重点词句后练习有感情朗读。
(6)指导书写生字词。
3、精读课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大典开始,写了哪三件事?(学生快速默读、思考)
(2)大典进行中,哪些场面最让你感动?(边读边画、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同时进行批注感想
(4)指导朗读,表现出群众欢腾、热烈的场面。
(5)用同样的方法学习阅兵式部分。
(6)指名读课文第5段,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只礼花陆续…………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西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中,表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7)理解“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的意思?想想本文的中心思想。
(8)学生听配乐朗读课文,回忆全文内容。
4、总结、扩展
(1)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试写出课文的梗概。
(2)仿照课文写出3个比喻句。
(3)阅读自读课文的《刻骨铭心的国耻》。
《开国大典》教案优秀2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XX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开国大典》教案优秀3
文本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在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明了满腔的愤懑。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教学本课时,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还可在理解整首诗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这首诗意蕴深厚,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的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一心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出示课件,教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读。)“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
(课件出示诗人臧克家的简介,学生自读了解。)
臧克家(1905—20__)山东诸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诗集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从军行》《一颗新星》《春风集》等。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
3、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1)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节,指名练习第二节,自由完成第三到七节。)
4、播放名家朗读录音,学生再读诗歌,读出情感。
5、思考:这首诗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层次梳理: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第二部分(第2—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对比品读,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全诗,注意诗歌独特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学生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发现诗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第2、3、4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这两部分内容又是一一对照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将对应的小节放在一起进行学习。
(2)结合第1节诗,感受作者的态度。
过渡:通过对比,大家发现“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呢?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大家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对比。)
思考: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
预设:学生可能汇报出几种态度:对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视、痛恨的;对有的人,作者是赞扬、热爱的。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3)理解第2节与第5节诗。
①指名读,评议:他(她)读出了什么感情?(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②探讨:第2节诗中有两个动词体现了两种人的不同,请找出来,再加以体会。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一个“俯”字,写出了鲁迅先生甘于俯下身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预设:可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提到的几件事,更深刻地体会鲁迅先生关心人民、愿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
资料链接:“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自嘲》全诗为:“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做斗争,为人民勤恳工作。
③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的傲慢姿态,读出人民把他们“摔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4)自主学习第3节与第6节诗,第4节与第7节诗。
①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最容易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练习。
③学生汇报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④提出问题,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A、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资料链接: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先生以野草作比,为了革命他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
B、“烂”字在诗歌中是什么意思?这个字写出了什么?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流芳百世的人,其实早已臭名昭著,名存实亡,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C、“下场”是指谁怎么了?与此相对,“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人民会怎样看待他呢?
(“下场”是指压迫人民的反动派,终会因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终将被人民摔垮,遗臭万年。对于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人民将永远崇敬并怀念他。)
(5)先让同桌之间分别对读第2、5节,第3、6节,第4、7节,再请几组同学在班上展示朗读。注意诗句中描写的不同人物,根据他们的作为来选择不同的语气。
2、加深对文中“活”与“死”的理解。
过渡:同学们,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了解了作者笔下的两种人。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诗歌的第1节,看大家是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一节诗中,两个“活”与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
(1)学生思考,与同学交流。
明确:这里的两个“死”与两个“活”的意义都不相同。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这些人不过是肉体和生命还存在罢了,相当于行尸走肉;第二个“活”字是指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的意思是精神已经消亡了,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的意思是肉体与生命已经消亡了,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资料链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2)结合实例,加深理解。
过渡:通过上面的交流,我们明白了“活”与“死”不仅仅指个体的生命,更关系到个体的精神与价值。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虽生实死,什么样的人虽死犹生呢?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妨再举出典型的例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示例:
①碌碌无为者虽生实死,拼搏进取者虽死犹生。
②卖国求荣者虽生实死,精忠报国者虽死犹生,比如秦桧和岳飞就是典型的例证。
③贪官污吏虽生实死,清正廉洁的人虽死犹生,后者如孔繁森。
3、感悟鲁迅精神,升华情感。
(1)学生看课文题目,齐读副标题。
过渡:这首诗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们发现了吗?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先生的名字。但你们一定能从诗篇中找到鲁迅先生的影子,请大家找出相关诗句读一读。
(2)汇报读诗句,感悟鲁迅精神。
小结:这首诗并不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而活的人,是以小见大,“鲁迅”成了一种精神的代名词。
(3)学生说说学完本诗的收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交流示例:
生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样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呢?从鲁迅先生的事迹和精神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生2:我也想像鲁迅先生那样,做一头勤奋的“耕牛”,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生3:学完这首诗,我想到了另外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的精神就重于泰山,我也想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与鲁迅先生有关的课文,本课《有的人》作为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深化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但它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阅读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继续走近鲁迅先生,感受他精彩的文笔,感受他不朽的精神。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反反复复朗读了诗歌,大家的朗读也从最初的平淡,到最后读出了作者情感的强烈对比。诗歌,就是要在反反复复地朗读中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更深的体会。尽管这篇文章创作于1949年,但是我们读来却丝毫不觉得“古旧”,在当今的社会,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通过大家的课堂交流,我很高兴大家理解了做人的真谛——做有价值的人。是的,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永远是最可爱的人,鲁迅精神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教案优秀4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教学时,我们依据课文的叙述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乐曲激趣
1、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渲染:
这是一首战斗的乐曲,它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那么,新中国诞生时是怎样的盛况呢?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
3、如果把开国大典改成开国典礼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旨在制造悬念,吸引学生读文。)
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1、用你喜欢的读书习惯快速阅读课文。如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等等。
2、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3、联系语境或查阅资料理解新词。
4、这篇课文记叙了哪几个场景?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5、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6、你最喜欢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为什么?
7、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能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如果不能,在书上做上记号。
8、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激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讨论,释疑解难
1、以疑难问题为类别,让学生自由组合若干小组。
2、推荐各讨论小组讨论问题:
如,第一小组:学习6个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语境理解新词;第二小组:理清段落结构,归纳段意;第三小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小组:讨论记叙的顺序。
3、各个讨论小组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展开讨论:学生先汇报学习成果,然后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时,可以自由发言,相互提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主持人记下已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咨询的准备。
4、各个小组在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5、问题咨询与小结。
四、探究领悟,升华情感
1、出示句子: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提出探究的问题,如:
⑴ 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⑵ 如果把流去的流字换成走字,表达的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⑶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 你读了这句话,内心充满着怎样的激情。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探究,领悟新中国的成立的确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总结探究的方法。
4、在课文中找出还需探究的句子,继续探究。
五、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试一试,自己能找到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读一读,看一看吗?如果找到并读了,把篇名记下来。
2、写一写,依照课文的写法,记叙你喜欢的一个场面。
【设计特点】
本案例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现代教育传媒技术等手段,通过设疑、讨论、探究、释疑等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导学过程中,抓住课文重点,紧扣含义深刻的句子,采用自读自悟、升华情感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三维目标。
【《开国大典》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07-22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12-08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09-30
[精]《开国大典》教学反思07-23
卫星比武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04-13
吆喝优秀教案优秀08-16
背影教案教案优秀01-05
匆匆教案优秀教案12-25
秋天的怀念优秀教案优秀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