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教案集锦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本课是特殊偏旁的认识与识字。课文上面是两张图表。第一张图表中的鸟可以用“鸟、隹”两个偏旁来表示,说明同一个事物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第二张图表中的月亮、肉都可以用“月”这一偏旁来表示,说明不同的'事物可以用相同的符号来表示。重点是识字、写字。
学情分析:本课属于看图读韵文识字,它吸收了传统识字教材的编写经验,将同偏旁的字写在一起让学生认读,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两各绿线内一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隹(zhui)。
2、认识一些特殊偏旁,看图熟读与此相关的词语。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看图学习偏旁隹,并学习与“鸟、隹”有关的生字和词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4个偏旁,谁来认?(出示偏旁,指名认读)
2、今天我们学习识字8,再学习1个偏旁,看谁学得好。板书课题:识字8(齐读)
二、看图学偏旁
1、看图,指着鸟问:这是什么?
2、观察象形字:你们知道这两个字表示什么意思吗?你们觉得“鸟”这样写怎样?
3、小朋友们,你们会写“鸟”字吗?(指名写并予表扬)还有一个偏旁也表示“鸟”的意思,你们知道吗?出示“隹”,指导读准,并指名写。
4、小结
小朋友们,现在你们知道鸟可以用哪两个偏旁表示吗?
齐读:“鸟、隹”各三遍。
三、初步看图,读韵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自由读韵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四、指导看图,出示词语
出示挂图,观察说话。
1、小朋友们,我们先看天空有什么在飞?(相机出示词卡:老雕、大雁)
2、树村上停着一只什么鸟?(贴词卡:海鸥)
3、再看,还有什么鸟飞得这么低?(贴词卡:乌鸦、麻雀)
4、大海上还有一只什么鸟?(贴词卡:海鸥)[
五、学习生字词
1、学习自由读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看看挂图,想想词义。
2、教师检查认读情况,并加以指导。
3、小结规律,掌握学习方法。
小朋友们,第一行词语中的“鸦、鸥、鹃”都是什么偏旁?这个偏旁表示什么?第二行的“雀、雕、雁”都是什么偏旁?这个偏旁表示什么?
六、指导书写,出示生字:杜、麻、雕、雁
1、学生看笔顺图,记忆笔顺。
2、反馈。
3、学生在田字格里描红。
4、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语文教案 篇3
长亭送别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
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教学设想:
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配乐加强课堂气氛。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好,通过上节课《窦娥冤》的学习我们知道,元代文学延续着宋代文学的发展趋势,继续通俗化的方向,元曲在与音乐,舞台结合中,真正走向了民间,语言也更加通俗化世俗化,这样可以更好的批判现实,表达民生,但元曲的这一倾向也降低的戏曲语言的韵味,那种唐诗宋词的精练意象,那种汉语语言特有的声韵美并没有表现出来。
但历史总会给以我们惊喜,当关汉卿以酣畅豪爽的笔墨横扫千军上演“六月飞雪”的浪漫神奇时,一位剧坛奇葩,却在繁华似锦的天地里挥洒如梦的诗韵,虽然是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却表现出“花间美人”般的光彩照人的格调,这种评点江山醒人世,拈花一笑万山横的神奇笔法,只有王实甫可以做得到,只有《西厢记》可以演绎出。
二、整体感知:
“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贾仲明
剧坛上的关、王如同诗坛上的李、杜,是一前一后的双子星座。
由于古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作为有着爱情大团圆结局的《西厢记》和作者王实甫并没有进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但谁也不能降低他的价值,没有王实甫的《西厢记》,整个文学史将失衡,中国戏曲的宏伟殿堂是无法支撑的。
三、作者简介,文学知识掌握:
王实甫,大都人,北京由于是中国重要的古都,自古就是戏曲的中心,他的生年卒年无法考证,但推知是与关汉卿同时略后。他在当时就享有盛誉。
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是《西厢记》的主题,但我认为不仅仅这些,更有对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情的崇高赞美,对自由战胜制度的热情歌颂。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是自由,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贵的呢,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四、《西厢记》剧情简介
有趣的第一次见面:张生第一次在普救寺见到莺莺,惊呼:“我死也!”,接着在道场上迎着红娘,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红娘一头雾水反问:谁问你来?张生不答,直问:敢问小姐常出门吗?把张生在爱情的驱使下痴迷冒失的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
五、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六、教师范读:
《耍孩儿》《五煞》《三煞》《二煞》
1、因为这个“别”,是人类经常遇到的东西,拨动了人性最为敏感的神经。通过这个“别”,人们往往会涉及到生命与时间、时间和空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时世的变幻和人类感情的伤痕,所唤起的人类的沧桑感,是刻骨铭心的。
2、赏析【端正好】: 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意象分析:三种色彩:青,黄,红 (色彩是人物内心的外化,冷色调渲染凄凉惆怅)
三个方向:西,北,南,方向 (拉开距离,表现思绪与希望的不确定性)
上为四物:天,云,风,雁 (漂浮不定的特性)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明确: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七、朗读第一部分,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尝试改写第一部分的三首曲子,写成现代诗歌。(任选一首)
2.背诵这三首曲子。
第二课时
一、交流上一节课布置的改写诗歌,作出适当的评价。集体背诵三首曲子。
二、分析第二部分: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五、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自由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语言特点。)
六.讨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抓要点: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上中下结构的字和书写规律。
2、读句子,体会句子的好处。
3、朗读并背诵诗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体会成语的含义,懂得方向错了,是达不到目标的道理。
5、能把过年时的情境写下来。
教学重点:
1、学习拟人的手法将句子写得生动、有趣。
2、说话、写话。
教学难点:
能说会道。
教学准备:
田字格小黑板。
第一、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语海畅游和背一背。
教学目标:
1、读句子,体会句子的好处。
2、朗读并背诵诗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重点难点:
学习拟人的手法将句子写得生动、有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语文百花园八走一走,那里有一道道难关,只要你有开启智
慧的`钥匙,就能打开它们。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闯关吗?
二、语海畅游
1、出示“带、壳、常、茶”四个汉字,指导观察。
2、了解上中下结构的字的一般书写特点
3、教师示范写“带”,引导学生描红,书写。
4、依照例子,练习写“壳、常、茶”。
三、读一读,想一想
1、自由地、反复地朗读句子,看谁能有所发现。
2、指导理解句子。
(1) 同学们,这些句子真有意思啊!一边读一边想,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2)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景,想像句子的意思。
3、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情感。
四、背一背
1、出示挂图,了解诗人。
这是我国唐代诗人写的一首诗。
2、朗读古诗,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3、一边读一边想,想想古诗的意思。把你读懂的与伙伴交流一下。
4、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查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5、诵读古诗,把古诗背下来。
五、作业
1、背一背《悯农》。
2、搜集诗歌。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
读一读,能说会道。
教学目标:
1、学习成语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2、能模仿过年时的情境互相拜年。
重点难点:
能说会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百花园八的内容。
二、读一读
1、自由读文申成语故事,不认识的字请教老师或小伙伴。
2、小组互读故事,互相纠正读音。
3、你明白了南辕北辙的意思吗?跟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4、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跟同桌说一说。
三、能说会道。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拜年。
2、同桌交流。
3、学生汇报,并在班上演一演。
4、过年时,你还看到哪些情境呢?指名说。
5、把看到的情境写下来。
6、讲评。
四、作业
1、把《南辕北辙》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修改写话。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3、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内容。
4、了解按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难点:初感知课文按发展顺序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图片,实物、生字卡片。
教学内容:
课本第-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树叶一都是什么颜色的?你们见过蓝色的树叶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班19课。(板书课题)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结合生活实际,读句子识字。
(1)小明削好铅笔,放进铅笔盒,准备上美术课。
(2)他皱起眉头,吞吞吐吐地说:“我怕你不注意把我的笔弄坏了。”
2、重点指导:“术、惹、桌、注、皱”的读音。
(吐:tu削:多音字,在本课读xiao)
(四)利用加偏旁或换偏旁,记忆下列汉字。
木—术土—吐住—注沿—铅
(五)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左右结构“吐、注、课、铅”:左窄右宽。
老师范写:上下结构的“笔”字。
(三)自由读课文。说说:蓝色树叶是怎么回事?
一、板书设计。
术铅惹吐桌盒注削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说一说:林园园的绿色的树叶可爱吗?读读有关的`语句,并说一说理由。(树叶那么绿,真惹人喜爱。)
自由认读。
二、观察第一幅图,想象一下他们说了些什么。
1、读一读课文中的对话:从对话中体会说了什么?
2、角色读对话:读出语气。
三、观察第二幅图。
1、自由读课文:课文哪部分写的是图的内容?
2、李丽和林园园他们分别在做什么?
3、他们可能在想些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言)
4、分角色读第三、四自然段:读出语气。
四、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些什么?(结合课文内容,林园园“不由得脸红了”)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六、板书设计。
19蓝色的树叶
绿树叶——惹人喜爱
互相帮助
蓝树叶——不由得脸红
教学反思:
课文中的事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反思,丰富内心的感受。本课中的林园园,舍不得把自己的绿铅笔借给同学,说明她在帮助别人方面做得不够好。教学时既要我让学生看到林园园的不足,又要让学生相信林园园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切忌把她当作批判的对象。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行为习惯。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经典]04-24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优秀教案02-28
(经典)语文教案09-22
(经典)语文教案10-16
语文教案(经典)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