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宫课堂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
下午,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叫“天宫课堂”的直播,让我印象深刻。
在太空需居住半年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这三位航天员给我们带来了神奇的实验,为我们讲解这些实验和地球上有什么样的区别。
在那儿,王亚平老师向我们讲了太空自行车,她先把双脚顶在天花板上,双手放在脚踏板上这样骑。我发现了太空的自行车是用手来骑的,不仅不能走动,还不能控制方向。而在地球上的.自行车是用脚来骑的,不仅可以走动,也可以控制方向。
说完太空自行车,王亚平老师还讲到了浮力。原来,在地球上把一个乒乓球放进装着水的杯子里,它就会浮起来。而在太空中失重的情况下做这个,乒乓球只会停在水中。
他们还说了在太空中行走和转身,叶光富老师在太空中行走,只是走了不到一会儿,他就飘起来了。做转动实验用了三个方法,不过只有最后用右手不停地转动才能成功。
航天员们还制作了一个水球,在水球里不断地加入水,水球就会变得越来越圆大。还在里面又加了一个小一点的水球,对着水球看王亚平老师,发现大水球映着的王亚平老师是反过来的,小一点的水球里的王亚平老师是正着的,真是神奇。亚平老师还在水球里加了蓝色的颜料,结果整个水球都变成蓝色的了。再拿一个奇特的压片放进水球里,水球里就出现了一些小小的浅蓝色的水泡。
这次的课我们上得十分开心,我长大也要像这三位航天员老师们一样,为祖国做出贡献。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2
今天是不一样的一天,因为我们上了第一堂“天宫课堂”。这次的“天宫课堂”是由王xx、崔xx和叶xx三位宇航员主讲的。
王xx老师带我们参观太空舱。我们先参观厨房区,这里有加热食物的微波装置,有装着饮用水的饮水机,还有冰箱,这样宇航员在太空就能吃到新鲜的`食物。
然后我们再参观太空跑台和太空自行车。因为宇航员在太空待久了,会影响健康,所以他们在太空舱内也需要保持运动来锻炼身体。王xx老师给我们示范了骑太空自行车。
最后,叶xx老师用显微镜给我们展示了细胞跳动。
参观完太空舱,王xx老师和叶xx老师还给我们做了四个太空实验。第一个实验:叶xx老师表演了太空转身。可以用右手转圈,越转越快。也可以双臂伸直,让身体转起来,双臂反复合拢、张开……这样就可以在太空自如转身了。第二个实验:制作一片水膜,再折一朵花,把它放在水膜上,它就会慢慢张开了。第三个实验:在水膜里注入更多的水,水膜就变成了水球。再用针管往水球里注入一些空气,水球里就出现了一颗小气泡,王xx老师走到水球后面,会发现水球里王xx老师的脸是倒着的,而小气泡里的却是正着的。第四个实验:王xx老师往水球里注入了蓝色的色素,然后再放入一片黄色的泡腾片,会发现水球产生了很多黄色的小气泡,黄色和蓝色相互融合,这时候的水球就想地球一样美丽。
今天的“天宫课堂”真是神奇有趣!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3
3月23日下午3:40,政和路小学全体师生准时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我们在湛蓝色的地球上也能清晰地见识到远在太空中的神舟十三号宇航员空间站中的实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当属“太空冰雪”实验了。它实在是太有意思啦!看了这些实验,我不禁感叹太空的奥妙及科学的神奇!
在“冰雪实验”中,王亚平老师先是拿出一袋装有“过饱和乙酸钠溶液”的袋子,然后把里面的溶液挤了出来,那些溶液并没有落下来,而是漂浮在了空中,像极了一颗纯洁明亮的水晶球,美丽极了!然后王亚平老师又拿出了一根沾有“结晶核颗粒”的小木棍,“偷偷”碰了一下那个液体球,液体球“吓”坏了!趁着它正在“惊吓”中,结晶核颗粒顺势把它的液体稳定状态!那个液体球就毫不知情的变成了一个“冰球”,虽然它看上去是个“冰球”,但是它却是个冒牌货,因为它还有温度。哪有冰球是有温度的呢?所以,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冰球,而是一个长得像冰球的`“热球”!这是为什么呢?王亚平老师给出了我们答案,原来是因为乙酸钠溶液在温度较高的水中的溶解度比较大,很容易形成过饱和溶液,在这种溶液里只要有一丁点儿的结晶颗粒就能迅速打破它的稳定状态,结出大量晶体,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所以它才会成为“冒牌冰球”。
这个冰雪实验只是天宫课堂中有趣实验的冰山一角,我也想体验一下吃掉飘在空中的水珠是什么样的感觉。那该是多么有趣呀!但我现在的知识储备是根本没法带我飞上太空的,我现在需要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多多锻炼身体,在不远的将来,我也能飞向太空,完成我的航天梦!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4
“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在广阔无边的宇宙中,存藏着无数的奥秘……
20xx年3月23日下午,天空三人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带领着我们探索宇宙,在这次“天空课堂”中,我们跟随着航天员参观了他们的航舱。空间十分低矮,四周摆放了许多的器材,就连床铺也没有太大的空间,王亚平的床头还贴满了一张张与女儿站在一起的'照片。看着他们一个个绘声绘色地为我们讲述着知识,我不禁鼻子一酸,这几位航天员一定都非常想念家人,但是他们为了能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舍小家为大家,飞向宇宙,去攀登航天科技的高峰!
而在航天员做的实验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冰雪实验,只见王亚平老师拿出了过饱和醋酸钠溶液滴在空中,立刻变成了一个顽皮的小球,接着王亚平老师又拿出乐沾满结晶核的毛根轻轻碰了碰水球,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只见小水球慢慢变成了晶球,这让我惊叹不已,原来这是因为乙酸钠溶液在温度高的水中溶解度非常高,很容易形成过饱和溶液,在这种溶液中,只要有一点结晶核颗粒,就能放出热量,变成“热球”。
这几年来,我国的科技正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汽车导航、扫码支付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不少方便,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的生活,努力克服困难,掌握科学知识,将来为祖国出一份力。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5
今日,第二次太空授课惊喜到来,身处太空的三位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老师再次出现在班级的大屏幕上,久违而又亲切。这次的授课内容也更加高端,令人心怀向往之。
在正式开课前,我便听到有“液桥”这一实验,因为没有字幕,我也不知是怎样一番景致,便开始期待这一神秘的实验。所幸,这场实验并不靠后,很快便为我揭密了这场“液桥”实验。王亚平老师手拿两个液桥板,有些似普通玻璃板,随即在上面各挤上一颗水球,让其相对,使两颗水球相连接,再稍做拉开些,水仍未分开,看起来像个桥的样子,这也就是那条液桥。不过,看起来还十分生动呢,经王老师介绍,这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形成的现象,而地面上,在重力的影响下,水的表面张力微不足道,因此,无法形成那座液桥,而在空中,形成液桥轻而易举。
除此之外,另一个油水分离实验也激起了我的兴趣。实验起始形态是密度更大的水在密度较小的油的下方,二者还在分离状态下。摇晃之后,地面上的.同学们手中的水和油开始逐渐分离,而太空中的水和油仍在混合状态下,没有分离之意,大概是特殊地区的“任性”吧。但怎样才能使太空中的油、水分离呢?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在太空中,水和油的密度并未改变,仍然是水的密度>油的密度,所以可以通过旋转、离心作用使它们分离。在叶光富老师的演示中,油、水真的分离开,小原理可以发挥大作用啊。
天空中三位老师再次以天地通话的方式授课,地面与空中同时进行,神奇又有趣。这也激起了广大同学的航天梦,希望我们也“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像三位航天员一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有上九万里”!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6
今天下午,有幸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收看了神奇的太空授课,见证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精彩瞬间。3名航天员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看完太空授课,学了一点点物理科学的我们初二同学,真是大开眼界,引发了我们不断探究微观世界的愿望。由于知识有限,很多内容我们只能是浅尝辄止。广袤的太空和各学科融合的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散发着极大魅力,向我们发出了诚挚的召唤,我们作为青少年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同时还要强健自己的体魄,勇于梦想,敢于不断探究更多的未知领域。
从“两弹一星”、“嫦娥”问月,到“北斗”指路、“天宫”览胜、“天问”探火,再到“神舟”系列遨游苍穹、“羲和”追日……一次一次突破、一步一步前进,中华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从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阳;中国人民目光所及,正在从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质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区域。生在华夏,身为龙的传人,我由衷的骄傲,梦想有多远,我们的脚步就能丈量多远。
“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的确,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怀,谱写成太空的现实诗篇。我们每一位青少年也是前赴后继的追梦人,站在前辈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要当好接班人,继往开来,上下求索,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大胆丈量宇宙的边疆。
逐梦星辰大海,少年人整装待发。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7
远望起航,神舟飞天。十年心血,筑就辉煌。凝望浩瀚的太空,中国空间站定是那颗最亮的星。那银白色的身影,在太空里翱翔。而身处中华大地的我们,正聆听着远自天际的声音,感受课堂的美好。天宫号上,信息在网络的传递下,走入千家万户,也深入了我们的心。又是一次天宫课堂。
透过屏幕,我看到了空间站。它的那样白,是那样纯净,给人以特殊的美感。三位航天员在舱中傲然挺立,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更充斥着一份热爱——对祖国的爱。十年积蓄,只为一朝绽放。看着我们自己的空间站,回想当年的岁月。一股热血在我心中奔涌。中华民族站起来了,航天史上留下了中国的印记。在课堂里,精彩的水试验,神奇的超饱和溶液,先进的高失重箱都展现在我眼前。从基础科学到尖端科技,从民生日常到精密试验。一幕幕画面都深刻在我脑海里。它们是中国富强的缩影,成功的背后是强大的祖国。看着绝美的空间站,谁能不感慨吗?谁又不为之感动呢?从零出发,奋力追赶。曾经落后者的我们,已迈向了世界前列。无数汗水与心血筑就了空间站,而一切的努力凝结成今日的中国。爱国之情在我心中涌动,我深爱这祖国。天宫课堂里航天员的'谈笑风生、直播时前所未有的高清画质、低时延的5G网络。中国制造,中国科技,中国速度举世瞩目,它们是成功的代言词,更是人民心之所向。
课堂虽然短暂,但征途格外漫长。中国,从未停下前进的步伐。拼搏,奋斗,一起向未来!在新时代的路上,我们定会怀着满腔热血,用汗水筑就美丽中国!我们的梦想,与天宫一同,在长空翱翔。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8
第一次提到太空,我就有许多疑问,比如说:火箭与卫星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卫星为什么能够抵挡辐射和地球引力?制成卫星有哪些重要过程?空间站里的氧气可以坚持几个月?但自从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后让我豁然开朗。
在解释我那些问题前,航天员们给我们演示了几个有趣的小实验,在这几个实验当中最吸引我的是水油分离实验。
它是通过演示失重的`环境下,水油通过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分层。在地球上,他们拿出一个有食用油和水的瓶子,然后用力摇晃使水和油混合,但是没过多久、水和油又重新分层了,但在太空中,混合在一起的水和油是不容易分开的。王亚平老师在太空中给我们展示了太空离心机,它是利用高频率点震动、使得两种液态物质产生分层,这样便可以使原本在太空中混合后就不再分层的油水重新分层了。
这堂有趣的太空授课,让平时那些枯躁的物理公式变得生动起来,不仅看得见、也摸得着,让我明白一滴水中蕴含着多个科学原理,一次航天员称重、蕴含了简便的科技应用、不仅让我们青少年对探索科学兴趣盎然、也让观众们更加喜欢科学。
我曾想过、要是我能成为一名航天员,在辽阔无边的太空中遨游,探索宇宙的奥妙,想想就刺激!理想在于实践,我想现在我有了目标,那就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在以后的某一天让理想成为现实。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9
太空授课更在于营造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社会氛围。正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在接受采访时所说,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科学永无止境,探索不断前行,在一个未知的广袤领域,只有以谦卑的姿态、勇往直前的力量才能探索出那神奇的奥妙。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当代中国人的重大历史责任。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要坚持推进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坚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包容创新育人才,方能广纳贤才,为创新提供坚实支撑。科学永远是一个国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热爱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会理解、支持这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历史的潮流在呼唤年轻一代为科学而努力探索,但鼓励他们奋发前行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太空授课的深层次意义便在于此。
探索任重道远,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激发学子对于未知世界的求知欲与渴望,树立全社会为创新而奋斗不息的信念,让梦想张力无限。寻梦过程,无疑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默默奉献、坚定顽强的民族精神。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0
中午吃完饭回来,陈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个视频,视频的摆设非常奇特。到处都是把手,里面还站着三个人。
咦?这是什么?我怀着疑惑的心理继续往下看,才知道原来这是天宫课堂。是三个人在太空中的生活,今天这堂课是给我们讲科学知识有多有趣。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乒乓球可以在杯子装停留,并且不动。亚平老师让正在看直播的.同学在玻璃杯中到一半的水,然后把乒乓球放进水中,把浮起来的乒乓球用手指往下按,再松手。乒乓球全都扶起来了。于是亚萍老师也在杯子里倒水,固定住之后,就用棍子把乒乓球往下压,再一松手,发现乒乓球停留在水中,不上也不下,不会像在地球上乒乓球一样浮在水面,而是留在了杯子中央不上也不下,不动了。我顿时惊讶万分:乒乓球怎么不上来了呢?难道牛顿说的地心引力失效了?但是当听完亚萍老师的话以后,我就不这么惊讶了。原来太空中是没有地心引力的,所以乒乓球才不会浮上来,我点了点头,心想:原来是这样啊!
看完这个科学小实验之后,后面也有一个小实验吸引了我的眼球。放大镜还能这样做?在太空中,水是不能在正常杯子里的,所以他们喝的是纯净水,并且装在袋子里,还插了一根吸管。亚平老师用手挤出来了一点水,水成了一个个小水珠,不会掉落在地上,非常神奇。接下来,还有更让我觉得新奇的东西。只见她拿了一个圈,放入水中做出了一个水镜,从水镜的对面看里面的东西,是放大并且倒着的。亚平老师说这是凹透镜的原理。两面都是水,还是椭圆形状的,就形成了放大镜。
等看完了天宫课堂的第一堂课,我不禁感慨道:“原来科学还能这么有趣啊!"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1
青少年是国家科技创新人才的后备力量。一个国家的崛起,从青少年热爱科学开始。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对科学的兴趣,对后续学习以及是否从事科学领域工作有重要作用。20xx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但总体水平依然偏低,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任重道远。当我们为“天宫课堂”的精彩连连点赞时,教育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和家长应该思考得更深远:堪称科普示范课的“天宫课堂”,其精神内核是什么?能给科普和科学教育工作带来哪些灵感?
如果我们想让更多的青少年拥有创新能力、科学梦想,科普和科学教育一定要“下沉”。这一方面意味着我们要有意识地让科学走下“神坛”,揭开神秘的'面纱;另一方面要善用互联网等工具,打破时空距离,让优质科教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
“天宫课堂”是科普“下沉”的生动实践,在以上两个方面有着很强的示范意义。“冰墩墩被抛出,沿着原有方向匀速前进”“水在表面张力下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在约45分钟的授课中,3位航天员动手操作太空抛物、液桥演示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原理的思考。特别是“冰墩墩”的出现,放大了科学实验的趣味性,瞬间拉近了青少年与科学的距离。而借助中国卫星跟踪与数据中继传输系统等技术力量的加持,高大上的“天宫课堂”得以跨越星辰大海,飞进每间教室、每个家庭,与地处天南地北的青少年亲切互动。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2
距离上次“天宫课堂”开讲3个多月之后,3月23日15:40分,“太空教师”再次在中国空间站“天宫”给地面学生上课!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互相配合,采取天地对话的方式进行现场直播。
广州市荔湾区培真小学不仅同步设置了地面小课堂,组织全校师生一同观看“天宫课堂”;还为了配合此次活动,提前让同学们带绘画工具回来,在“天宫课堂”直播课后组织同学们进行科幻画现场创作活动,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延续激发广大少年儿童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好厉害!好神奇”培真小学二年二班的同学在收看“天宫课堂”直播时激动地和航天员打招呼,不时发出由衷地感叹。看到航天员做太空抛物实验时,演示天地之间抛物的'区别,同学们忍不住同时尝试抛物实验。二年二班文力同学说,“我在实验时,感觉到字典受到重力的牵引会以很快的速度直线下降,与宇航员叔叔在太空中抛物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这太神奇了!”观看完直播后,三年一班的钱晨曦更是发出这样的感叹,“未来我也想飞向太空,成为航天员,探索更多的未知,做更多的实验,让大家更加了解太空。”
精彩的课堂深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科创氛围高涨,不少同学发挥想象力进行科幻画现场创作。在本次活动结束后,大家共同赞叹祖国综合国力的强大,厚植了师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们的科学素养,激发了同学们报效祖国的学习动力!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3
求学之时,在教室的朗朗书声之中,在窗外的荫荫夏木之下,年幼的我不知梦想为何物。世界于我而言太过广阔,而满心童真,不知人间疾苦。直到那一天,全国上下一心共同抗击新冠疫情的时候,年幼的我第一次看到中国这个“大家”超卓的行动,无数的解放军战士与志愿者在满是创伤的大地上,用血肉之躯,用不知疲倦的双手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生命的大美!众志成城,血脉相连,炎黄子孙,是为一家!那一刻,我才懂得何为国,何为家,我的心中才有了一个梦,一个愿为祖国奉献我生命的梦。
在我成长之时,我的梦也在悄然成长,而新世纪的中国亦在历史的进程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追梦途中,我与中国相伴。
当“天宫”遨游于浩瀚的宇宙之中,太空授课的观众中有我充满渴求的身影。我是多么希望能够投身于我最为热爱的航天航空事业,以我个人学识,让中国的旗帜在无垠的`宇宙之中飘舞!而在我醉心于学习,向着未知的太空进发之时,中国亦在追梦的路上前行、拼搏。
我们的梦想怒放于时代的枝头,写就中国的春意盎然,写就中国梦的春暖花开。这种充满哲意的联结,是千年以来“天下大同”的思想传承,是我们血脉里的团结一心,是“君子不独亲其亲,不独幼其幼”的全面小康的道德追求,是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现代化的核心。
惟愿你与我一般,让个人梦想融于中国梦,书写新的故事,新的传奇,新的诗篇!
【天宫课堂观后感】相关文章:
小学生天宫课堂话题作文06-30
央视《天宫课堂》心得体会范文09-24
《天宫课堂》小学生观后感04-30
教师观看天宫课堂的观后感04-28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02-16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范文06-16
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12-12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15篇11-17
交通安全云课堂观后感12-08
小班课堂教案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