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
主要内容
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
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
当时,范进因为和周进当初相似的境遇,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
一、好词摘抄。
1.放声大哭:放开声音大声地哭。
2.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3.时运不济:遭遇逆境,命运不好。
4.喜出望外:因遇到出乎意料的好事而高兴。
5.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6.狗血喷头:把狗血喷在头上;形容言辞刻毒,大肆辱骂;也形容骂得痛快淋漓。7.尖嘴猴腮:形容人脸颊瘦削,相貌丑陋。
8.不三不四: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
9.东张西望: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
10.今非昔比:现在不是过去所能比的了。形容变化很大。
11.果不其然:果然如此。指事物的发展变化跟预料的一样。
二、好句摘抄及赏析。
1.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2.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众人还下礼去。
3.拜县父母、学师,典史拿晚生帖子上门来贺,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忙了个把月。
4.这周学道虽也请了几个看文章的相公,却自心里想道:“我在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要细细看过,不可听着幕客,屈了真才。”
5.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饥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来归号。
6.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
7.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xx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门不着。
8.辞了丈人回来,自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9.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
10.范进不看便罢,看过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醒人事。
11.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12.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
13.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14.胡屠户作难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我听得斋公们说,打了天上的星宿,阎王就要拿去打一百铁棍,发在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我却是不敢做这样的事。”
15.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
16.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17.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张乡绅家又来催着搬家,搬到新房子里,唱戏、摆酒请客,一连三日。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2
《儒林外史》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 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在商人的资 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在南海主考时, 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 打醒。
范进中举后,书中这样写:“他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 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灌醒过来,竟发了疯,一边叫‘我中 了!’,一边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 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时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过来。”他周围的人在他考中前后也俨然两副嘴脸,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现得最为典型:先前的“现世宝穷鬼”一下子变成了“贤婿老爷”,连“尖嘴猴腮”也顿时
变成了 “体面的相貌” 这个故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整个社会毒害之深。
《儒林外史》之所以广为流传,其主要优点有三:
其一是小说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比如像周进看见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于自己所选八股文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那个社会造成的。
其二是《儒林外史》在讽刺上并不排除夸张:像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其母快乐得一命呜呼都是。
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 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其三《儒林外史》的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衬,组成
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的隐去而结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士 人的毒害,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药。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3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认为,至《儒林外史》问世,“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而且,“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儒林外史》所写内容,假托明季,实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实有其人。它真实地描绘了康雍乾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成就是描写了封建社会中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其结构也很有特色。鲁迅说它“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即指整个作品是由很多个可以独立的短篇连环而成。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而是以一回或数回写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故事,自成一环;然后,这些人物退居次要地位,新的人物又登场成为主要人物,于是,又构成新的.一环。,环环相扣,连成长篇。这种结构形式,使作品兼具短篇与长篇的特点,既显示着传奇与话本的传统,又体现着作者的整体构思的创新。当然,文木先生是大手笔,大作家,他的艺术造诣使他能够驾驭这种结构形式,而对于别人而言,也许这并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结构。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4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精彩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这本书是清代吴敬梓所作,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佳作,鲁迅认为它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书中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刻画了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人——王冕、范进。
在元朝末年有一个叫王冕的人,他七岁时父亲去世了,他用放牛赚的钱托人买画画用的工具和颜料,在荷花池边自己学习画荷花。渐渐地他的画技越来越好,十二岁时王冕出名了,好多人来请他去做官,可他不求官也不求名,全都一一回绝了。在他母亲去世后,他遵循母亲的遗言,不肯出去当官,最终归隐山林。
我最欣赏王冕不与贪官同流合污的气节,我喜欢正直的人,因为如果现在的律师、警察、法官不正直、颠倒黑白的话,那这个世界就会混乱。如果商人不正直,卖假货、虚抬价……那我们就买不到货真价实的物品了。
还有一个叫范进的读书人,他从二十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在三十多年里,他参加了二十次的科举考试,终于考上了举人,结果却欢喜得疯了。面对考试,考生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但是要做最坏的打算,可是范进却一心想当官,并且这种欲望持续了三十多年,所以一朝中举,因为太兴奋以至于疯了。
我认为科举考试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它给了平民一条升官发财的路,坏处是如果一辈子都没考上的话,那就白白浪费了一生。古代的科举考试就如同现在的`高考,不同的是,在阶级分明的古代社会里,科举考试是寒门子弟的唯一出路;而在平等开放的现代社会里,高考并不是我们成功的唯一选择,我们还可以经商、搞发明或者学习一些技艺,无论你从事怎样的工作,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王冕、范进所处的时代,社会制度很落后,人们的生活非常困难;现在社会制度在进步,人民的生活也很幸福,所以,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读儒林外史有感
转眼间,愉快的七天长假快要结束了,我看了两本书,《儒林外史》、《西游记》,让我最受益的是《儒林外史》。
这本书主要写了大量文人故事,讽刺了当时社会科学制度的黑暗,赞扬了大批文人的品格。这本书的特点是没有贯穿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学制度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将各个人物和各个单独故事连接在一起。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第一个故事,诸暨县一个乡村有一位少年王冕,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给秦老放牛,虽贫穷,但他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钱习买书看。王冕聪明勤奋,又博览群书,又有好手艺,能画得一手好画,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无意于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也不见,朱元璋让他参军,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参转眼间,愉快的七天长假快要结束了,我看了两本书,《儒林外史》、《西游记》,让我最受益的是《儒林外史》。这本书主要写了大量文人故事,讽刺了当时社会科学制度的黑暗,赞扬了大批文人的品格。这本书的特点是没有贯穿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学制度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将各个人物和各个单独故事连接在一起。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第一个故事,诸暨县一个乡村有一位少年王冕,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给秦老放牛,虽贫穷,但他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钱习买书看。王冕聪明勤奋,又博览群书,又有好手艺,能画得一手好画,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无意于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也不见,朱元璋让他参军,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参军,他便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少之又少。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灭了多少文人的良知,现实生活有人中举就得意扬扬,有人为了考硕士、博士不择手段。列宁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要勤奋读书,周恩来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5
今日,我看完了《儒林外史》这一本书,《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所表现的是吴敬梓亲身的所见所闻,也寄予了他看重文行来源、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
小说中的贫家少年匡超人,原来还朴实勤劳,孝顺父母。之后,他考上了秀才,结识了很多招摇撞骗的假名士和豪吏潘三,受了他们的'影响,就慢慢脱变,变成一个寡情薄义、贪欲虚伪的无耻之人。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珍宝。它以宏阔的社会历史背景、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讽刺艺术、意蕴深长的思想内涵,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宫殿,信任会给大家带来难忘的阅读阅历。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6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由吴敬梓所著,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以清代文人的生活为背景,以幽默的笔调和丰富的人物塑造,揭示了当时文人士子的封建伦理、思想观念和社会现实,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虚伪。本文将以《儒林外史》为主题,探讨其对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影响。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7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的人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了金钱,为了财宝,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高兴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不断吸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汲取,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气。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全都的:吃饭,汲取养分,再促进自身生长。只惋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意“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汲取。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学问汲取转化成自身力气。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养分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由于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照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经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麟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日,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生气。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得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8
这个寒假,老师让我们读一本书——《儒林外史》,并且要写读书笔记,我读了那本书后深受启发。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王冕的故事》,它主要讲了在元朝末年,有一个王冕和他的母亲日子过得很艰难,于是他母亲让他去邻居家放牛,邻居很同情王冕,让他一日二餐在他家吃。在一天,王冕在放牛看到了雨后美丽的荷花,想把荷花画下来,于是他托人去城里买纸和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开始的时候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王冕画荷花画得栩栩如生,然后靠画画赚点钱过日子,后来一位王爷请王冕到他家去,他不肯去,王冕怕那位王爷对他不利,就到外面躲避一阵子。母亲见他性情高傲,当官可能会闯祸,叫他千万不要去做官。后来,时常有人传说,朝廷要征召王冕出来做官,王冕听说后,急忙收拾好行李,连夜逃往会稽山中,最后,王冕因病而死。
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有书读,每天好吃好喝,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王冕小时候却不能这样,只能从小给别人干活、做事情来挣钱养活自己与家人。所以,我要好好读书,将来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9
主要内容
余有达被选了徽州府学教导,到任后,六十多岁的老秀才王玉辉来拜。交谈中得知,王玉辉一直在著书立说,因而家贫如洗。王玉辉的三女婿病逝后,女儿也要殉夫,公公婆婆、母亲都苦劝,只有王玉辉赞成这么做,说是可以成全美名,又能做个县里的楷模。果然三女儿绝食而亡。县里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典礼。葬了女儿后,王玉辉不耐烦老妻的整日哀愁,要去南京散心,余有达给他写信去找杜少卿、庄绍光等人。到了南京后,要找的几个人都不在,却遇到了老朋友的侄子邓质夫。他来南京帮东家卖盐。两人一起去看了南京的`泰伯祠,不胜叹息虞博士在南京时的崇文风气,一个月后,王玉辉把余有达写的书信交给邓质夫,让他转交杜少卿等人,自己返回了徽州。
一、好词摘抄。
1、习以为常:常常如此成了习惯,就当作应该的事情了。
2、何足为奇: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表示不值得奇怪。
3、痛哭流涕:流着眼泪尽情地大哭。形容非常伤心或悲愤。
4、千方百计:形容想尽一切主意,用尽各种方法。
5、不计其数:没有办法计算它的数目。表示极多。
6、凄凄惶惶:形容悲伤不安的样子。
7、雕梁画柱: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
8、风流云散:形容向四处分散消失。
二、好句摘抄及赏析。
1、二先生道:“哥寒毡一席,初到任的时候,只怕日用还不足,我在家里罢。”
2、大先生道:“我们老弟兄相聚得一日是一日。从前我两个人各处坐馆,动不动两年不得见面。而今老了,只要弟兄两个多聚几时,那有饭吃没饭吃,也且再商量。料想做官自然好似坐馆,二弟,你同我去。”
3、如今来做官,徽州人听见,个个欢喜。到任之后,会见大先生胸怀坦白,言语爽利,这些秀才们,本不来会的,也要来会会,人人自以为得明师。又会着二先生谈谈,谈的都是些有学问的话,众人越发钦敬,每日也有几个秀才来往。
4、王玉辉道:“礼书是将三礼分起类来,如事亲之礼,敬长之礼等类。将经文大书,下面采诸经子史的话印证,教子弟们自幼习学。”
5、王玉辉道:“乡约书不过是添些仪制,劝醒愚民的意思。门生因这三部书,终日子不停披,所以没的工夫做馆。”
6、王玉辉道,“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自古‘心去意难留’。”因向女儿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亲来和你作别。”
7、他老孺人听见,哭死了过去,灌醒回来,大哭不止。
8、王玉辉走到床面前说道:“你这老人家真正是个呆子!三女儿他而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他怎的?他这死的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他这一个好题目死哩!”因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大笑着,走出房门去了。
9、王玉辉心里说道:“这苏州风俗不好,一个妇人家不出闺门,岂有个叫了船在这河内游荡之理!”
10、便备了饯行的酒,拿出十几两银子来,又雇了轿夫,送王先生回徽州去。又说道:“老伯,你虽去了,把这余先生的书交与小侄,等各位先生回来,小侄送与他们,也见得老伯来走了一回。”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0
我喜爱读书,有些书是写得很美,可是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儒林外史》,它没有社么漂亮的词藻,可是一个个的故事却深化人心。这是一个讽刺古代封建制度的小说,塑造了许多形象的故事和人物。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其吴敬梓。
《儒林外史》开篇描述了诸暨县一个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由于王冕聪慧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不情愿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访问,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理解。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生活的年月真是少之又少,所以对王冕大加欣赏。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最终考上举人,高兴至疯,最终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糊涂的故事。非常简洁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洁。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最终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在《儒林外史》中,还塑造了许多同范进一样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号让大家把钱财交公的王惠,再如为功名不择手段,恩将仇报,抛妻弃子的匡超人……其实他们都是腐朽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呀!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取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我的学问换取财宝。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富强富强。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1
读《儒林外史》这本书,我惊异到作者吴敬梓不常的用心,其 实一事皆在刺其左右之人。
作者可是在他 29 岁花了足足 20 年才完成 了这部历史宏篇巨制,里面栩栩如生地刻画了 200 多个人物。鲁迅先 生此论此书之:“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故事中一共有许多让我记忆深刻的。人物, 比如皓首穷经的周进, 吝啬鬼严监生,还有淡泊名利的王冕等等人物。
其中,我最喜欢王冕,他的职业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放牛娃 , 但他却能画出一手素雅的荷花, 并且他画出来的荷花跟他的人格一样 出淤泥而不染。面对着知县的紧紧威逼,他宁可逃也无视权威,这其 实也就是作者自己。同样让我喜欢的正面人物还有凤四爹,他是一个 性格豪爽的`大侠,据资料了解,确实有其人,也就是作者的朋友甘凤 池,他救助贫苦,也用自己的实力吓跑了官员。
大家一起来读读这本历史经典名著吧!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2
说天天来这庵里读书的小子叫做牛浦郎,老和尚心疼他就让他天天进来读书,并打算把牛布衣的诗稿给他。他心痒便偷了来并冒充自己是牛布衣要去把书刻录出来。家祖帮他寻了门亲事他还是整天之乎者也不问现实,最后把老爷子气死了,不老爹帮他料理丧事。不觉到除夕,不老爹初三出门后回来就生病了,欲知后事如何,得听下回分解。
一、好词摘抄
1.眉花眼笑:形容非常高兴、兴奋的样子。
2.手舞足蹈:双手挥舞,双脚跳动。形容高兴到极点的样子。
3.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4.坐立不安:坐着站着都不安稳。形容心情烦躁不安的样子。
5.纷纷不一:各不相同。
二、好句摘抄及赏析
1.老和尚道:“我方才不是说的,人家拿大钱请先生教子弟,还不肯读;像你小檀越偷钱买书念,这是极上进的事。但这里地下冷,又琉璃灯不甚明亮,我这殿上有张桌子,又有个灯挂儿,你何不就着那里去念,也觉得爽快些。”
2.仔细算来,“三讨不如一偷”,趁老和尚不在家,到晚把房门掇开,走了进去。见桌上摆着一座香炉,一个灯盏,一串念珠,桌上放着些废残的经典,翻了一交,那有个甚么诗?浦郎疑惑道:“难道老师父哄我?”又寻到床上,寻著一个枕箱,一把铜锁锁着,浦郎把锁撬开,见里面重重包裹,两本锦面线装的书,上写“牛布衣诗稿”。浦郎喜道:“这个是了!”慌忙拿了出来,把枕箱锁好,走出房来,房门依旧关上。
3.将这两本书拿到灯下一看,不觉眉花眼笑,手舞足蹈的.起来。
4.因想:“他这人姓牛,我也姓牛。他诗上只写了牛布衣,并不曾有个名字,何不把我的名字,合着他的号,刻起两方图书来印在上面,这两本诗可不算了我的了!我从今就号做牛布衣!”
5.浦郎恐他走到庵里,看出爻象,只得顺口答道:“极承先生见爱。但目今也因邻郡一位当事约去做诗,还有几时耽搁,只在明早就行,先生且不必枉驾,索性回来相聚罢。图书也是小弟明早来领。”
6.次日又到庵里走走,自想:“老和尚已去,无人对证,何不就认做牛布衣?”
7.卜老听了,慌忙走过来,见尸首停在门上,叫着:“老哥!”眼泪如雨的哭了一场。
8.牛浦两口子没处住,卜老把自己家里出了一间房子,叫他两口儿搬来往下,把那房子交与闸牌子去了。
9.那日搬来,卜老还办了几碗菜替他暖房,卜老也到他房里坐了一会。
10.卜老先送了几斤炭,叫牛浦在房里生起火来,又送了一桌酒菜,叫他除夕在房里立起牌位来祭奠老爹。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3
主要内容
苗民造反,汤镇台给两个儿子来信,嘱其尽快回家,协助平叛。在贵州,汤镇台按上级指示,出兵打败苗兵。但苗民首领别庄燕及降将冯君瑞脱逃,上司不看捷报,只关注苗首下落。臧四打探到别庄燕要来城中复仇的计划,汤镇台设计拿下了别庄燕及冯君瑞。雷太守上奏朝廷时使坏,汤总镇反被降三级,卸任回家。
一、好词摘抄。
1.不由分说:不容许分辩、解释。
2.无影无踪: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3.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看着,都默不出声。
4.束手束脚:捆住手脚。形容胆子小,顾虑多。
5.皮开肉绽:皮肉都裂开了。形容被打得伤势极重。
6.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7.以逸待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8.花红柳绿: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也形容颜色鲜艳纷繁。
9.魂不附体:形容惊恐万分,不能自主。
10.不计其数:没有办法计算它的数目。表示极多。
11.虾兵蟹将:神话传说中龙王的兵将。比喻不中用的兵将。
二、好句摘抄及赏析。
1.那江里白头浪茫茫一片,就如煎盐叠雪的一般。
2.便有两百只小拨船,岸上来了两百个凶神也似的人,齐声叫道:“盐船搁了浅了,我们快帮他去起拨!”那些人驾了小船,跳在盐船上,不由分说,把他舱里的子儿盐,一包一包的尽兴搬到小船上。那两百只小船都装满了,一个人一把桨,如飞的棹起来,都穿入那小港中,无影无踪的去了。
3.知县听了,大怒道:“本县法令严明,地方清肃,那里有这等事!分明是你这奴才揽载了商人的盐斤,在路伙着押船的`家人任意嫖赌花销,沿途偷卖了,借此为由,希图抵赖。你到了本县案下,还不实说么?”不由分说,撒下一把签来。
4.两边如狼如虎的公人,把舵工拖翻,二十毛板,打的皮开肉绽。
5.今番见了,屁滚尿流,凭着官叫他说甚么就是甚么,那里还敢顶一句?当下磕头如捣蒜,只求饶命。
6.知县听了这话,叫臧歧原帖拜上二位少爷,说:“晓得,遵命了。”又坐堂叫齐一干人等在面前,说道:“本该将你们解回江都县照数追赔。这是本县开恩,恕你初犯。”扯个淡,一齐赶了出来。
7.汤镇台道:“逆苗巢穴正在野羊塘,我们若从大路去惊动了他,他踞了碉楼,以逸待劳,我们倒难以刻期取胜。”
8.苗酋同冯君瑞正慌张着急,忽听得一声炮响,后边山头上火把齐明,喊杀连天,从空而下。
9.汤总镇道:“二位将军且不要放心。我看贼苗虽败,他已逃往别洞,必然求了救兵,今夜来劫我们的营盘。不可不预为防备。”
10.汤总镇叫把收留的苗婆内中,拣会唱歌的,都梳好了椎髻,穿好了苗锦,赤着脚,到中军帐房里歌舞作乐;却把兵马将士都埋伏在山坳里。
11.这别庄燕同冯君瑞着了这一吓,两只脚好像被钉钉住了的。
12.奉上谕:汤奏办理金狗洞匪苗一案,率意轻进,糜费钱粮,着降三级调用,以为好事贪功者戒。钦此。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4
看过《儒林外史》的人一定知道,这是一部很有教益的八大名著之一,书中的第一回,写的就是王冕。乘着暑假大有时间可以自学课外知识之机,我有幸的能在爸爸的书柜中借读了这一本名蓍。王冕,浙江诸暨人,七岁丧父,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着母亲为人做点针线挣点小钱和自己为人放牛维持生计。一个从小热爱读书的`他,终因家里贫穷,而不能上学,于是,王冕一边放牛一边想方设法偷偷地跑去学堂站在窗外听课,还用自己放牛积攒的一点小钱买来书本。
一次,他在放牛的时候,看见河里鲜艳的荷花正盛开着,生来好学的王冕心里有了一种突发的奇想:如果我能把荷花用笔画出来,那该多好啊!于是,他把剩下的一点小钱,不买书了,只买一些铅粉之类的物品,开始学画荷花,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子长了,他不仅画得像了,还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种特有的高贵品质画了出来,人们见他画得好,许多有钱的人家,纷纷地到他那里买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他的画卖得好,他的家境也渐渐地不愁吃、不愁穿了……
看了书中第一回王冕热爱读书,自学成才的事迹,使我感触很深,也许因为我和王冕同是诸暨“老乡”,心中便有了一种特有的亲切感和自豪感,正因为这样,书中的第一回我至少是从头到尾,反来复去地看了四、五遍。古人尚且可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成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吃好穿好住,需要什么学习用品,只要向父母开一声口,还不就是呼之即来,比比古人王冕小时候的生活条件,不禁使我感到了一种莫大的愧疚感。要说诸暨的“耕读之家”,读了《儒林外史》第一回,我把历史追溯到了元代,而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耕读之家的典范,身为诸暨人的我,为何不能成为一个无愧于古人、无愧于王冕的耕读之人呢?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5
在儒林中漫步,厌倦了之前周进的可笑,严监生的吝啬,严贡生狡诈,直到马纯在街上在街上遇到了一个拆字的少年——便是你,这便引起我的瞩目,那个少年流落街头,无钱回家,而家中还有一个病重的老父亲,不免让人心生怜悯,马二先生可怜他,便借给他十两银子,资助他尽孝,却还不忘嘱咐学业,心中满是感激,心的一角也悄悄裂了个口子。
面对三叔的催租,你向我展示你的聪慧,机灵,不失对长辈的礼貌尊重,字里行间透着醇厚的`孝心,父亲卧病在床,你每日回到家中就买了一只猪蹄来煨,等烂熟,和饭拿到父亲面前。晚上拿个被单,睡在父亲脚跟头。白天里杀猪,卖豆腐,晚上便服侍父亲。他父亲夜里睡不着,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读书陪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努力勤劳,让我觉得你与先前的人不同,给人以薄雾清风般的安慰激励,便预想着这一定是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来挣脱着封建束缚的励志少年,忙忙碌碌,充实淳朴,这时的匡超人是多么可爱的少年。
老天仿佛也被触动,一次偶然,被知县李本瑛发现,感其嘉行,提携他中了秀才,中举在当时意味着什么,可能是阶级的大跳跃,或是几十年的日思夜想的功名利禄一朝到手。猜测着这应是你是苦尽甘来的兆头,却不知道前方的希望是否是光明,怎知事实难料,李知县被人诬告,为了避风头,匡超人来到杭州。寄身与天地山水中,人的心灵会变得净化,思想也会更加广阔,而匡超人初到杭州后,却无疑是走向深渊的开始,少年终究还是没有逃脱这拙劣的社会风气,卷进这些所谓的“名士”中,渐渐地,毫无察觉地,被一点点拉入这个大染缸中,开始被熏陶,被影响,变得放纵,刻诗集,结诗社,写斗方,诗酒风流,充当名士。做着那些表面潇洒风流,但骨子里忘不了功名富贵的事。
年少时那朴实敦厚的人品开始受到污染,思想开始蜕变。于是匡超人主动地加入到这群名士中,参加了“西湖诗会”,也想从中获取些好处。可见此时的匡超人已是被名士群所同化。虽然马二先生教他懂得了读书人应以文章举业为主,但这条路终究是难走的,况且此时的恩师李本瑛已被人诬告摘了印,无人提携于是匡超人转身投入到西湖斗方名士们所吹捧的“终南捷径”之中了。
接着便越陷越深,思想思想越来越腐败,又认识了潘三,一个把持官府,包揽词讼,拐带人口,买嘱枪手的市井恶棍。伪造的朱签就是匡超人所拟,给他的二十两银子让他从中尝到甜头,为非作歹的胆子也就越发大了起来。心已完全被侵入,这便是他在这个污浊社会的“学习成果”——暴露出他那寡情薄义、虚伪、撒谎的嘴脸:逼妻子回大柳庄乡下,导致其妻郁闷忧虑而死;潘三入狱后的翻脸无情;考取教习后的自命不凡,吹自己为读书人所供奉的“先儒”而贻笑大方。那个昔日的纯朴少年如今堕落成一个毫无廉耻的吹牛家,虚伪透顶,狡诈至极。
一个淳朴少年的消失,反应的是一个时代黑暗,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情绪,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07-23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06-06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02-24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09-19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范文04-26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范文06-16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14篇06-12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5篇06-09
《儒林外史》第四回读书笔记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