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时间:2024-07-03 09:58:10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集合]《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集合]《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

  闲暇时间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在这物欲横流、焦躁不安的大社会里,读一本好书静中求定,,给心灵来一次洗礼,给心情来一份平静,给人生来一份思考。《文化苦旅》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爱余秋雨,爱极了他的《文化苦旅》,爱极了他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抒发自我情感,爱极了他用文字带领我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绝对身临其境,你知道,对于我这个爱旅游的人来说是多棒的礼物,还有那美得无可挑剔的文字,连标点符号都是另类的美景。

  书打开,一瞬间眼前多了个人,他就像是我的导游。渐渐,我情不自禁的加入到了旅行的队伍,又仿佛整个旅行中就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我。天南地北、天高海阔……导游的影子,摸不着,看不到,却处处皆在,在指引着我,在牵动着我的思绪,让我真实去体验这苦涩的旅行。

  莫高窟,这个让人既怜爱又惋惜的地方。这里的雕塑用现在的词来形容“会呼吸的壁石”再合适不过了,它都有脉搏和呼吸,带着少女般的腼腆和娇嗔。“看莫高窟,不是看一个死了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如此生气,如此鲜活,又如此惋惜,如此让人揪心。恨透了那个中国历史的罪人,那个无知愚昧的王圆箓,那个让中国文化损坏、流失的历史罪人,他可知道他的行为让这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来到了阳关,这是文人墨客钟爱的圣地,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成为大家神往的地方,无需任何修饰、任何夸大,这就是文字的独特魅力。它能到你心坎,带你到未知的地方还让你沉浸其中。在我看来不管是滴官逐臣、废墟还是荒原,纵使痕迹消散,也钟是文化长流中靓丽的风景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美谈也永不会相忘于江湖。其实人生何尝不就是一道道废墟组成,人这一生不都是由昨天的废墟累积而成的,没有昨天哪来的今天、明天?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实实在在的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他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它,就是都江堰”。像极了我们的母亲,包容,低调,无私奉献,卑微如青苔,庄严如晨曦,柔如江南的水声,坚如千年的寒玉。都江堰就是母亲的化身,因为有个都江堰,才有了千里平川,才有了天府之国。都江堰之于母亲再合适不过了。

  如此多文化的美丽多愁在书中铺展开来,一种从未有过的灵魂震撼、精神洗礼、心灵升华,在心底荡漾开来。虽然我们对文化的了解可能只是一点点的表面,但我分明听到了中国文化坚实的脚步声在跋涉、在旅行……文化苦旅读书笔记6

  我想必每个人对旅程的感到应该都是美好的,因为我们可以去一个自己不曾生活过的地方。穿过这个陌生地方的每一条街道,领略不一样的景色和风土人情。同样,这些也是我对旅程的一个想法。所以当我第一眼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游记散文《文化苦旅的》的时候我的心中不免有了三点疑问。

  首先,散写作多是一些优美的抒情文章,比如席慕容和宗璞的散文。当然也有一些叙事性的,比如鲁迅先生的散写作《朝花夕拾》里面就重点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的一些琐事。但是这些散文类型多有抒情之意。所以当看到一本以游记为主题的散文时,我不免眼前一亮,想要看看散文类型的游记文章有何不同。

  其次,旅程应该是享受的、快乐的,余秋雨先生为何要在“旅”这个字前面放一个“苦”字,他的旅程是不是和我们的旅程又有别样的不同。

  最后,,我们现在的旅游理念多为拍拍照,买买纪念品之类的,去的`也大都是一些繁华城市,名胜古迹。这种旅行的方式反而使我们忘了一个地方它那从千古传递过来的文化底蕴。作者书中的足迹断不了一些诸如莫高窟、都江堰、武侯祠等知名景点,但也不少浓墨着笔于一些不为我们熟知的地方。一种把旅程赋以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带着这些想法和疑问,我慢慢的导语了这本散写作。《文化苦旅》这本散写作中在我导语过的文章,作者的修辞、语言都较现在风行的散文有着很大的差别。现在散文多是优美、细腻之词,读后让人联想到的是娇柔之美。但是在这本书中的散文,各个旅程的描绘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多是朴实的文词。读起来让人感到是那种肃穆的静谧的美感。

  其中最让我喜爱的就是,作者靠着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古人身处此地当时的心境和生活。比如作者在《三峡》中写到了流浪江湖的李白;在《阳关雪》中写到了送别故人的王维;在《柳侯祠》中写到了遭到贬谪的柳宗元等等。这些类似的篇目中我不仅导语到了青山秀水的壮丽,更读到了古人的心境与情怀。此时才了解了文化的传承对古迹的首要性。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题记

  初读余秋雨先生的这本《文化苦旅》,是在一个闲适而慵懒的午后,它沉默的立于最底层的一个角落,藏青色的封面上寥寥几个大字,与其他花里胡哨的“畅销书”相比,确实平淡了许多,若不是时有耳闻,当时绝不会拿起它。而当翻开这一张张洁白柔软的纸页,午后的暖阳轻柔地拂在清晰整齐的字迹上,顿时升腾起阵阵墨香。被一行行充满魔力的字迹吸引,思绪缓缓走入先生的那个世界,走向那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历史古迹,走近那一篇篇古迹下掩埋的文化往事,走向遍布苦旅足迹的山河,走近饱经风霜的中华文化……就此,踏上别样的旅程。

  从温婉秀丽的江南小镇到大漠孤烟的西北荒原,从千里冰封的北国废井走到人文富饶的中原沃土,先生一步一个脚印,让自己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其中山河风景的秀美之中又与祖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文化往事交融纷杂,历史的沧桑感与自然的旖旎磅礴交叠于一体,认人无端地感动,无端地谓叹。

  在书中与作者一同浏览的一幕幕,一处处都让人为之折服赞叹,在秋雨先生大气而不失细腻的笔触下,我们被引领见证了他的足迹下、视野中的中华大地。拿《都江堰》中的描写来说,从开始未见的不屑与懒散,到一步步走向那处,再到所见时的震彻心扉,我们似是被一只手牵引着随着一行行墨迹伴着当时的作者走向此处,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描写得却充满魔力与大气,几处短短的描写,作者的文学底蕴早已显露,身临其境之感,更是无以言喻。

  而身为一位文人,在探索大好山河之景时,秋雨先生更多的是在探寻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他走过大半个中国,从阳关的一片茫茫沙丘中看到了多少年前边关将士的悲壮,从北国一口废井眼中窥测着曾经文人的停歇与古人的'征战,从杭州西湖中幻想着几代人的心血汗水……足迹之下,先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祖国河山的秀美,更多的是中华历史长河中文化的风尘往事。

  毋庸置疑,这是一场苦旅,一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苦旅,更是一场见证中华文化被窃取、被亵渎、被破坏的苦旅!先生在自序中写道:“那是一种这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最后总要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山河,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3

  翻开泛黄的书卷,仿佛踏上历史的列车,和余秋雨先生一起追寻历史留下的

  足迹……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可奈何。

  脚深深的陷入黄沙之中,身后的脚印以被没停过的风一遍又一遍地卷向四

  处,不象那屈辱的历史,任这漫天风沙吹了几千年,也吹不走黄昏下,一个衣着

  破旧的道士心满意足的捂着被几枚金币塞满的口袋,恭维的目送几个露出贪婪笑容,拉着一车车敦煌石窟的宝藏心安理得消失在黄沙的边缘那凄凉的景象;吹不干一个受尽屈辱的民族淌血的心。

  告别沙漠,看看气势磅礴的都江堰。翻腾着的江水,迸溅出雪白的浪花。震

  耳欲聋的响声盖过了一切喧嚣,使人完全沉浸于此。长城是中国的象征,那蜿蜒

  的城墙,象征龙一般的中华民族。然而,同样雄伟壮观的都江堰呢?却只是一处名胜古迹,仅供游人欣赏。甚至连名胜古迹也不是,只是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民造福的李冰,或许早已被健忘的后人从记忆中删除了。是啊!他没有秦始皇的残暴,让血腥弥漫在人们的记忆中;没有李白的浪漫,让一首首诗深入人心;没有汉武帝的阔气;甚至连王道士的迂腐,他,也没有……他不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就像一张简笔画,即使这一刻你记住了,下一刻也会忘记。只是惶惶忽忽的记得好象跟那个都江堰有什么关系。

  雄伟的气势,不如娇柔地美景。

  江南小镇或许能为受伤的`心灵找到一丝安慰。

  于是,摇曳着小舟,荡漾在平静的水面上。那如明镜般的水面,映照着曾隐居在这副风景画画中的隐士。那些经不起战争或政治迫害的文人。嫌庐山山高,怕华山山险;恐长江浩荡,惧西湖媚俗……于是就选择了江南。“大隐隐于市”成为他们最好的借口。但同时,他们的选择亦是正确的,比起呈一时英勇,死的大义凛然的人们,他们更冷静明智;比起自以为应变能力强,却一失足成千古恨得人们,他们更有自知之明。于是漾着小船,品着美酒,兴致高了,写一两句小诗。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

  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

  因此,他的xx,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

  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

  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4

  悠长的中华文明好似广袤无边的沙漠,历代文人在上面或浅或深地留下自己的脚印,无数人先后走过,脚印叠着脚印。

  你以一个旅行者的身份踏上这片沙漠,以一个文人的视角来审视这重叠的脚印,你远远望去,这串脚印歪歪扭扭,被人踩过的地方发松得真难走,于是你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留下自己的脚印,那脚印的名字叫《文化苦旅》,主人叫余秋雨。

  你从繁华充溢的上海出发,逆时针穿越华夏文明的边界线,先到风景秀丽的江南,在那里你遇见了李白、苏东坡、王安石,他们告诉你,那山。那水。那人。美的将会使你窒息,可你从不对他们说“陶醉”这个词,因为你怕醒来后会失去,你在梦中不断联想。.。.。.

  当火车开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一座寺庙的钟声让你从梦中惊醒,你潜意识地窥视这里的'一切,一种莫名的苍凉,进入你的神经体系,不是因为这里的景,而是因为这里的人。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意犹如此,人何以堪?《漂泊者》意于你笔下,那些音符,那些节奏,却像隐浅在血管里的密码,始终未曾消失,那根线真是好长好远,细密的绾接着无数海外游子的心,事实上,这条线已经成为种族繁衍的缆索,尤其说你对王道士的讽刺,不如说你对文化瑰宝丧失的痛心,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不仅严肃起来,我们像一群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的莫高窟石洞,石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

  从敦煌走出去,你不觉眼前一片黑暗,那些丢失的文化,何去何从?在黑暗中你踟蹰着,脚印变得越来越深,那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你的全身,想摆脱也摆脱不了,于是你想躲避,躲避着人群,躲避着历史,只怀抱着茂草和鸟鸣,可就在这大自然的声音中,你仿佛听到逝者的呼吸,那些墓群里所埋藏的故事,是的,这个坟地里,除了大批军人和女人,竟然孤零零的插进来一个文人,你不禁这样说。

  也许文人都是寂寞的,暗中想的这一切促使你萌生“卖弄”我们中国的文化,你不在行走于文明的边缘,你想深入,借古人的尸,还自己的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你的笔开始挥洒起来,连同你的记忆行踪也印上“中国”的脚印,《柳侯祠》官本位的思想,《白莲洞》贬官文化,《老屋》《废墟》叹传统文化流失,《藏书忧》替范钦对中国古老文化迷失的悲鸣,《牌坊》《庙宇》《夜航船》的故事,还有《华语情结》中进化成“拿都大公伯”的愤怒。

  你很累,但很高兴,因为你终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文化的脚印,也让中国的孩子们接受一次文化的洗礼,在沙漠中,你可看到,阳光照射下的,‘文化苦旅’这四个字多么美丽。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5

  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那么,走吧。屈原说:“悲时俗之厄兮,愿轻举而远游。”全祖望有记:“亭林先生出游,二马二骡,载书自随。险隘关塞处,请教老兵退卒,问往日战事。若与平日所知不符,则广求书籍核证。”我想,核证的地方应该是沿途小客栈的油灯下。

  路上很累,但与以前熟悉的门庭相比,那是一个比较真实的世界,一个比较正常的世界。

  于是他去旅行,去遍访各地的名胜古迹,去触摸、发掘这些实物背后所隐含的文化与历史。中华文化本来就具有比舞龙舞狮、唐装茶餐更厚重的分量,只是有一些传承了下来,有一些则永远消失在了历史中,不再为人所知。

  文化与历史是朵两生花,两者不可分割,相生相息。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虽说不乏史传、典籍,只是其中或真或假,不可避免地含有遗漏或是道听途说的成分。没有哪部史传能让你地肯定这绝对是真实的,即使是《史记》也无法做到。

  《文化苦旅》一书集结了余秋雨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所写下的作品。当时正值时期,这场由文化领域发端的“大革命”,对教育、科学、文化的破坏尤其严重,影响极为深远。很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凌辱,学校停课,科研机构被撤销,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乱与不可估量的精神、经济损失。一些投机分子、野心分子、阴谋分子和打砸 抢分子更是乘机混到政府内部窃取权、利,仇富思想、极端个人主义、个人崇拜以及各种愚昧可笑的思想行为也泛滥开来,整个社会 黑暗而又残忍,成为了当时无数人的噩梦。

  正是在那个时候,余秋雨一家也无法幸免地惨遭“”的荼毒。中国大陆的“”之所以能够发生,除了政治因素之外还因为早已经把许多最基本的文化“革”掉了,还嫌不够,再“革”一次,结果只能社会失控,一片混乱。他想去寻找那些被“革”掉了的文化,去用文字把它们记录下来,去用这些文化唤醒人们的人性与良知。

  但文化的.苦旅终究是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去倾听、去感知、去触摸文化。这种历史的沉淀是不能丢的,它是无数代人的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文化很抽象,但它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东西。一个民族若是失掉了文化,那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民族不是种族,而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也绝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存在,它是鲜活的,在生活中跃动,在历史中歌唱。 你,还在苦旅吗?如果还没开始—— 那么,走吧……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6

  全小说中的对比手法用的相当精彩,再次对《文化苦旅》的对比手法进行艺术赏析:余秋雨先生作为文化学者、散文作家,他把学者的渊博与作家的才华融于一炉,让情感挟裹着独到的见识在“人文山水”间遨游,使哲理感悟充满了睿智的光芒。因此,他的《文化苦旅》也便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道特有的风景。翻开书本,扑面而来的是那浓郁芳馥的文化氛围,作家站在时代的高度,用批判的眼光,感悟大千世界,认识人类自身,从而使作品显示出非凡的魅力。

  散文是抒情艺术,不能不与作者主体意识联系起来。它在表现客观世界的同时,更侧重于表现作者的‘自我’情感,主体精神世界。每一篇散文作品都是作者个性的张扬,学习、精神、情操等最真实、最具体的展示。

  以《都江堰》的第一部分为例。在这一部分里,作家把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美轮美奂地对比。对比之前,余秋雨匠心独运,不仅没有贬低长城,反而把长城歌颂到了一个至高至上的境地。“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长城,已不能从地域上来界定了,它不只属于中国,它是世界文明的象征。说长城“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古老的长城,还是历史的见证。中华民族所有的屈辱与苦难、成就与辉煌,它都历历在目。

  先褒后比,难度增加了,但惟有这样跌宕回环的文势,才越能显示作家机敏的才华,独特的感悟和非凡的技巧。

  首先从时间上对比。“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这跟后文的“一查履历,长城还是它的后辈”遥相呼应。形象地印证了都江堰领先于长城。其次从规模上对比。“长城宏大”,都江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两者比较,不相上下。第三从社会功用上对比。长城因“早已废弛”应该自叹弗如,而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使“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又“沉着地”为“有了重大灾难”的我们民族提供庇护和濡养”惟其这样,“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都江堰,实实在在地是“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啊。功勋卓著、流芳千古的都江堰,岂是长城比得了的?最后从意义价值上对比。都江堰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是“灵动的生活”的文明,它“卑处一隅”“绝不炫耀、毫无所求”,有乡间母亲般的胸襟。

  读者看散文,除了能看到作家的文化感悟外,还可以透过作品看出作家的情感体验。书中这样的对比并不鲜见。《风雨天一阁》中藏书家范钦和其侄子范大澈的对比,范钦跟书法大师丰坊的比较,就表露出余秋雨对范钦的发自肺腑的敬佩与惊叹;《西湖梦》里有一段围绕着生命主题美的对比,“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和白鹤,而苏小小,则一直把美熨贴着自己的本体生命”,这儿流淌的是作家对三位古人由衷的赞美。

  我们还是把目光退回到1900年5月26日清晨。当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早起清除积沙,突然,他发现了满满实实一洞的宝物。

  量。甘肃学台、金石学家的叶炽昌建议藩台把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运费不低,官僚们又犹豫了。”当中国官员的客厅里“茶香缕缕”的时候,“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

  珍藏的宝物,精明的外国人趋之若鹜,而中国官员全然不当一回事,没能形成一张最最基本的保护网。于是,“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一车队出发了。”“?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

  强烈地对比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不仅是读者,只要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拍案而起,余秋雨先生写到这儿,当然愤慨了,激怒了,他痛心疾首、义愤填膺:“诺大的中国,竞存不下几卷经文。”但事实已经发生,作家只得无奈地悲怆:“我好恨”。“我好恨”,三个字单独成行,力透纸背。作家恨什么?恨王道士为了几块银元而拱手送宝,恨中国官员目光短浅,恨外国冒险家廉价掠夺我国珍藏,恨自己未能早生几百年?虽然恨的内容作家并没有直接写出,但作家鲜明的个体爱憎,读者是能透彻地体悟到的。

  全书分析

  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终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

  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7

  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是什么使得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足迹。就是这种阅历和修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对于读者来说,观赏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给读者本身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就其作品本身来讲,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更给这部美文以剧烈的美感。下面就具体将讲这两方面的艺术特色: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礼的社会功用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内容可谓古往今来,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间,的那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这种文化见解包括了对历史现象的批评,赞扬等态度)。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理解了的历史观点,甚至接受了这种观点,从而引发了读者对文化的某种反思,在此同时读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礼。比如,《道士塔》这篇文章,并没有过多的批评那个“王道士”,而是将“敦煌失窃”的过错归咎于那些官僚们的身上,读者从这一点可以联想到当今社会,从而读者的精神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洗礼。 其次,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余秋雨《文化苦旅》语言的诗化现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现的更为突出,比如《江南小镇》这篇文章中的语言就显得那么的富有诗意,特殊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联,例如“浅诸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等;还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诗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种诗韵味儿。另外在《庙宇》中具体叙述了“胖和尚”与“瘦和尚”一些对话;在《风雨天一阁》中也描述了天一阁遭浩劫的一段细节等,这些故事化了的叙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

  《文化苦旅》凭借对山水的诗化描写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故事化叙事,来寻求一种对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礼,从而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8

  人生就像一场旅途、旅行的终点,我们可能什么都无法拥有,可是我们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能感受到其身后的文化功底,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在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足迹。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当你坐的船缓缓地行驶在流水间,左右两侧的房屋,依稀升起几处炊烟,依托在岸边的石踏延展到了门前,水中的杨柳,炊烟的倒影随着风儿摆动的弯弯曲曲,给人一种很宁静的视觉享受。眼帘的事物,一切都是那么静谧,似乎只能听到缓缓地流水声。江南的小镇没有雀桥、乌衣巷的沧桑感,仅有的是那一份淡泊。江南的小镇也不屑于荣华,所以没有磅礴的气势,有的只是幽幽的山林,悠悠的水流,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不曾有过升沉荣辱,只默默滋养一方土地,养活一方百姓。在现代,这样的地方很少了,似乎这已经成为了每个人所追求的一抹宁静。

  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心路历程的“青云谱随想”。优美的文字在脑海中荡漾,仿佛眼前就是他笔下的山水之间。八大山人那高雅精美却不沉沦于世的笔墨趣味画作,那些燃烧着画家身心的画作,向人们展示着一个个坦诚的生命,才使得以传世,成为历史的.永恒。一个和尚留下了一个最根本的身份:杰出的画家。他的名字叫朱耷,又叫八大山人,他是朱元璋的后代。随着王朝的腐败,其只能只身躲在冷僻的地方,来逃避改朝换代后的政治风雨,用画笔来营造一个孤独的精神。朽木,衰草,寒江,无一不成为其笔下的神作。这就是一个艺术的人生,用自我来绘画文化的人格和文化的良知。

  一个个古老的物像,大漠荒荒黄河礼貌的盛衰,历史深邃苍老之感见于笔端的“阳关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时,“劝”的不再是“君”,是淡忘中华文化的人。中华文化,中华废墟,正如阳关。曾几何时,中国是何等的辉煌,圆明园,阿房宫,莫高窟,这些哪个不是我国的璀璨明珠,究竟是什么把这些都带走了?是贪婪,是人们无止境的贪婪,是封建思想的懦弱,是他们的畏惧。还好,中国从一断断苦难岁月中走了出来,可是谁记得我们曾有多少画,比蒙娜莉莎早不知多少年的绚烂;我们曾有多少书,流传千古却又毁于苦难的哲思;我们曾有多少楼,留下亘古墨客鸿篇巨制的史诗;我们曾有多少人,鞠躬尽瘁又挥墨洒血的美丽。

  都说人生像一场旅行,文化何尝又不是呢?里头夹杂着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一种从未有过的穿越历史感油然而生,许多历史的文化绽放开来,不免让人去接触,让人去感慨,在跋山涉水中寻求文化的足迹,去感受中华伟大而又急剧吸引力的文化,深成的脚步在文化大道上发出脚步声,远处传来扣响中华文化的大门。让我们一齐去感受文化,追寻文化,就如同旅行一样,一路上的风景就是文化的收获。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9

  闲叙:昨天前脚刚将签名改成“世人都派余秋雨的不是,其实人品和才情是该分开的。他的很多好句子,是惊心动魄的。”今儿就将博客重新开张为读书博客。博客题目出自(梁)萧统的《昭明文选序》,原文是“历观文囿,泛览辞林”。囿字似有些偏,我便自作主张改为苑字。本意是用来记载一些读书时零碎的思绪以及倾心的好句子,分为「摘」和「评」两个部分。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出现,是我所处灰色时空里的一个惊叹号。尽管这里面有一些文史硬伤、生造词、欠斟酌等等小遗憾,总体是瑕不掩瑜的,我也是爱不释手。于是先从这本书开始我的征程。

  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余秋雨《文化苦旅·青云谱随想》

  (1)计成,西施却被家乡来的官员投沉江中,因为她已与“亡国”二字相连,霸主最为忌讳。

  (2)苏州人甚至还不甘心于西施姑娘被人利用后又被沉死的悲剧。明代梁辰鱼作《浣纱记》,让西施完成任务后与原先的情人范蠡泛舟太湖而隐遁。——余秋雨《文化苦旅·白发苏州》

  「评」关于西施的传说,有两种传言采信最广,一是她和后来的陶朱公(即范蠡)一起泛舟太湖,这种说法被一些人取笑为“成人童话”。而我也更倾心于另一种说法,即西施沉江。因为四大美女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对应西施、昭君、貂蝉、杨玉环。被誉为沉鱼的西施最后沉江真正成了“沉鱼”,不失为是一个有趣的巧合。可是泛舟隐遁的传说却是更多人愿意相信的,就像西湖白蛇的传说中硬是加上许士林衣锦还乡救出了母亲,也许这些“仁慈”的“画蛇添足”让信善的人们更为心安。另外要提出的是,第一个主张“泛舟太湖”论的不是梁辰鱼,最早见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梁只是将这个说法推上了高潮。

  (1)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2)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

  (3)“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史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泪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余秋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0

  《文化苦旅》这本书大抵是高中时候就有所听闻,原谅我幼时所阅不过是三五杂志,童话故事尔尔,既未曾潜心侍读过鲁郭茅巴老曹的作品,亦未曾以四书五经等等作为启蒙。

  倒是入了高中后,因是对文言的喜爱,才慢慢喜欢上所谓的深层次的阅读,喜欢上之乎者也。更是临其形,摹其意,在此也要感谢我高中的班主任及语文老师包秋艳先生的栽培和认可。

  再长了些年岁,便开始由小说及散文,由历史至哲学,杂文闲谈,大家经典,略过一二,不敢言熟读默背,却也在此过程中悟出需得在吸收中反刍,在阅读后写感,以此帮助自己理解和思考文中内容。

  前段时间同事常捧一本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也有一友称其在读此书,便买了本开始读起来。

  读至书半,已是讲到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的成文时间,且不论此间余先生之文笔内涵,行文思想,单就其中一个观点,让我侃侃写下这些文字。

  书中提到余先生游历各古文明遗迹后,对比中华文化之传承。在此摘抄一段。

  “那么漫长的历史,中断和泯灭太正常了,而既不中断也不泯灭,却是异数中的异数,很让人费解”。

  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断层过的。这句话大抵就是这一篇的总结,同时也是我们在初高中历史课堂上经常会提到的'一句,而也正因这句话的反复提及,这一现象的重复表达,大多人都已对此麻木而遗忘。

  但是认真仔细的去思考,且不论远一点儿的焚书坑儒,文字狱,水火等等,就论眼前身边当下中东恐怖组织对于当地文明和遗迹的破坏,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就连坚硬桑沧如石,端庄肃穆如佛,都能被人类的极端和暴戾给毁灭,回过头来想,当年学富五车装车里的竹简,天一阁里代代相守的藏书,这些承载中华民族之魂与意的脆弱。又是如何在千年悠悠里吟唱。

  我在办公室里写下这些文字,尽管身边同事皆在,却仍因这些咏唱和传承之艰难与之付出的牺牲而盈眶。这大抵就是文化的自爱与自信。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1

  就这样一天看一点,这么久终于看完啦,不论是因为习惯还是环境,终归没有随手写什么读书笔记,大约我是从来不会这样写的吧。有的只是追随情节而动,奔走四方,随文字漂泊不定,去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去看世界的'广阔无垠,去看历史的转变轮回,去看文明的繁华衰亡,文化苦旅,那么,又能看到在这广阔天地间随时间这世上遗留下来的可以被我们所读到的那些东西。

  这场文化苦旅包含了中国,世界以及人生的三场旅程,关于世界部分,关于古代世界文明,浅尝辄止,未免有些生涩,并不喜欢。其次,则是人生的旅程,可是,这样的旅程是作者的旅程,是一个秋雨中出生,一生经历荣辱浮沉的他的人生,他写,我读,其间他对人对事对人生诸多感慨我只能掠影而过,更别作甚麽品评啦。唯独最初的旅程,也许并不苦的这部分,遍览河山,横越千年,从北地苦寒的流放之地传出的文字,到南方水乡传承几百年的藏书楼,历史,人文,尽在旅途。其间有一地历史,串联起千年风流人物,如杭州,也有一人旅程,沟通两地迥异风物,如苏轼。多的是以风物为题眼讲出此地曾经发出心中所感,一眼泉,一座山,文明在其中,中华历史在其中。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2

  跟随余秋雨先生的步伐走入,欢迎来到中国,我们一起去探索中国的山河大地。

  遥望避暑山庄背影,细读碑文,不知不觉间秋雨先生已为我们绘出清朝历史,他不由叹息:“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来到杭州,一起品位“先有生态后有文化”的治城之策。如果你喜欢苏东坡,那么你一定要喜欢黄州这座城市,了解“乌台诗案”背后的故事,见证东坡先生的自省和成熟……

  你可能不知道山西是19世纪前最富有的城市以及“走西口”的故事。来到宁波,去看看天一阁吧,这里有关于书籍最美丽的记忆,它是“现代文化良知见证”。

  去往黑龙江省宁安市的宁古塔,见证流放者被中国古代判决所受的长时间折磨,品味其苦难中的高贵

  要知道“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跟随秋雨先生我们真的能学习许多!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3

  读完一整本文化苦旅,我感受到:余老先生并不是以文化而写文化,并不是抓着文化不放,也不是以文化脉络而展开。各种石窟文化、宗教文化、游记文化、文人文化、藏书文化、上海文化、风土人情文化、古城文化、船舶文化、漂泊文化、信客文化、传记文化、华语文化、墓碑文化等等,把各种文化写的酣畅淋漓,写的灵活生动、生龙活虎。余老不以文化而写文化,又处处渗透出文化的灵魂;余老不纠缠文化,却全是文化的载体。

  对于文化苦旅,余老说,“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我想,文化是一段苦涩的心旅历程,然后经过时间的积淀和空间的融合而形成的。

  开篇就以一篇散文道士塔舒展开来,细心地读完它,我们都会有一种对莫高窟文化的敬重;同时,也会爆发一股对道士王圆箓莫名的愤怒和恨意。的确,文化能够给我们一种苦涩后的回味。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其中奥妙,我们又能参透多少呢?文化是历史深深的.积淀,余老先生一路亲身感受,一路对文化景点、文人深深的敬意。一路走来,游记文化,也是那么意蕴深远。

  余老把自己的切身的感受,穿插到了文化之旅中,把各种文化写的活灵活现,让人好生艳羡,也让我们对深厚的文化拥有着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全书上下,基本上大半部分都是由名胜古迹而延伸开来的文化枝节,在名胜古迹中穿插了各式各样的文化,可能名胜古迹只是一个饱含文化的载体,收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后面少部分写了人物叙事传记文化,漂泊留学的文化,特别是对到新加坡的国人写的很贴切。最后文尾,稍微写了一个日本在新加坡鲜为人知的坟地文化而作结,不免我们会对日本抱有极强的抵触和愤恨心理。

  读罢一整本文化苦旅,我觉得一切的文化与各种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文化苦旅的构造与余老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牵连在一起。所有的文化形成,是一段艰难的过程,也是时间上的集结,是一场人们认知上和心灵上的苦旅。

  文化的形成是苦涩的,需要经过空间的熏陶和时间的渲染。知晓一些我们之前不知道的文化,我们会有一种苦涩的回味,同时还会产生一种对文化深深的敬意。文化,是一场苦旅,一场心灵上和行程上的苦旅!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4

  近日,我从书店买了一本书,书名叫做《文化苦旅》,这是一本优秀的散文集,让我爱不释手!

  首先介绍一下书的作者,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余秋雨吧,没错,文化苦旅就是他的作品。作为中国当代知名的散文大家,这本书的含金量可想而知了。

  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现了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通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读了这本书,你会受到不小的心灵启发和震撼,因为书中讲述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让你了解了历史的进程,更是畅游天南地北,中国的名山大河秀丽山川都走了一遍,但是我们从这些文字当是体味到的'是,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心得和见解,这是与一般的散文集不同的地方。

  我更喜欢书中的很多名胜古迹,例如:莫高窟、宁古塔等等,在历史上都是充满了文化底蕴的地方,但也遭受了风雨的洗礼。

  总之,这本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散文集,因为主题是文化二字!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

  文化苦旅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散文集。轻描淡写却能带来不可描述的震撼,每一个字都能敲击心灵。就像一个满脸褶子的蹒跚老人用很轻很轻的语气向你诉说我们曾经的文明。从怎样的风姿无限走向怎样的屈辱无奈、荒凉殆尽,给你带来真实感、冲击感。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吸引你去探寻,去追索那解读文明的密码。去改变、向上,追求更好。

  所谓文化苦旅,是文化在时间空间上的运动关系。但文化怎能是苦的呢?苦的是这段旅程,背负这段旅程的人。

  文化慢慢相融,磨合,剔除,隐没,放大,添加,这段旅程是艰苦的。而这些历程掺杂在历史古迹和历史人物的经历中,这些是人文山水,也是文化历史。如《莫高窟》一文中有余先生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以人类的几大文明为背景,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里深刻而又通俗地端庄着,微笑着,快乐着,行动着,苦涩着,牺牲着。渐渐地,这一切都与中华历史接通了血脉,甚至成了一部坚石雕刻的历史。依照时间顺序把莫高窟的历史一一介绍,只缓缓陈述事实,却能分明感觉到笔耕的沉重和深刻的思想。

  苦的是背负着一段旅程的人。文化的一切改变,都将由人作为主体来承受。读这一字一句,都想面对面地感受他们呻吟的哀叹和遗憾。如书中提到的康熙皇帝,因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融,成就了一代政治家精神的`强健,也成就了一代霸业。处理复杂的西藏事务和蒙古事务,解决治理黄河、淮河和疏通漕运等重大问题。而如同刘宗同、傅山、李颙等誓死反清的文人,中华文化的厚度不止带来自豪感,还有更多的厚重感。这种文化的历程便是伤害,他们拼命护守正统的那份热血,便会成为束缚与桎梏,是浮于表面而不可回避的痛。能有这样一群人,是汉文化洋洋自得的一面,也是这位历史老人走向尽头的征兆。

  又如多篇提及的贬官文化也苦了一代又一代人。遭贬,最惨的结果便是流放。作者是这样说的:“与杀相比,流放是一种长时间的折磨。死了倒也罢了,可怕的是人还活着,种种残忍都要用心灵一点点去消受,这就比死都繁难了。”这是人治社会的恶果。“残忍,对统治者来说,首先是一种恐吓,其次是一种快感.越到后来,快感的成分越多。这就变成了一种心理毒素,扫荡着人类的基本尊严。”上至大文豪苏东坡,下至不能道出姓名的清朝老人,无一能够逃出贬官的摧残,这种身心所承受的痛苦,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会理解。但一种文化现象,好处是绝不会少的。苏东坡在编址黄州期间,“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得益于这样的冷落,使他的艺术才能获得一次蒸馏与升华。在黄州,诞生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

  而清朝被贬至宁古塔的清朝官员,则通过自身的升华,“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北人豪爽的性格的形成。

  这一段段文化苦旅,令无数中华儿女自信自豪,其中当然有彷徨和失落甚至是屈辱,可我们中国人善于苦中作乐,善于在苦难中创造奇迹,我们不害怕苦难,但并不表示我们欢迎、赞美苦难。我们要开创更美好、更让国人自豪的时代。

  轻轻拂去历史造就的尘埃,用心灵去感受传统精神文明带来的浓厚气息的底蕴,再去寻求传统文化更好的发展。才是《文化苦旅》带来的最美好的感悟。

《[集合]《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05-26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5-28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6-20

经典《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1-17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2-21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2-24

[热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8-26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范文12-10

[实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7-19

读书笔记《文化苦旅》优秀09-20

[集合]《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集合]《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

  闲暇时间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在这物欲横流、焦躁不安的大社会里,读一本好书静中求定,,给心灵来一次洗礼,给心情来一份平静,给人生来一份思考。《文化苦旅》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爱余秋雨,爱极了他的《文化苦旅》,爱极了他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抒发自我情感,爱极了他用文字带领我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绝对身临其境,你知道,对于我这个爱旅游的人来说是多棒的礼物,还有那美得无可挑剔的文字,连标点符号都是另类的美景。

  书打开,一瞬间眼前多了个人,他就像是我的导游。渐渐,我情不自禁的加入到了旅行的队伍,又仿佛整个旅行中就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我。天南地北、天高海阔……导游的影子,摸不着,看不到,却处处皆在,在指引着我,在牵动着我的思绪,让我真实去体验这苦涩的旅行。

  莫高窟,这个让人既怜爱又惋惜的地方。这里的雕塑用现在的词来形容“会呼吸的壁石”再合适不过了,它都有脉搏和呼吸,带着少女般的腼腆和娇嗔。“看莫高窟,不是看一个死了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如此生气,如此鲜活,又如此惋惜,如此让人揪心。恨透了那个中国历史的罪人,那个无知愚昧的王圆箓,那个让中国文化损坏、流失的历史罪人,他可知道他的行为让这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来到了阳关,这是文人墨客钟爱的圣地,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成为大家神往的地方,无需任何修饰、任何夸大,这就是文字的独特魅力。它能到你心坎,带你到未知的地方还让你沉浸其中。在我看来不管是滴官逐臣、废墟还是荒原,纵使痕迹消散,也钟是文化长流中靓丽的风景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美谈也永不会相忘于江湖。其实人生何尝不就是一道道废墟组成,人这一生不都是由昨天的废墟累积而成的,没有昨天哪来的今天、明天?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实实在在的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他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它,就是都江堰”。像极了我们的母亲,包容,低调,无私奉献,卑微如青苔,庄严如晨曦,柔如江南的水声,坚如千年的寒玉。都江堰就是母亲的化身,因为有个都江堰,才有了千里平川,才有了天府之国。都江堰之于母亲再合适不过了。

  如此多文化的美丽多愁在书中铺展开来,一种从未有过的灵魂震撼、精神洗礼、心灵升华,在心底荡漾开来。虽然我们对文化的了解可能只是一点点的表面,但我分明听到了中国文化坚实的脚步声在跋涉、在旅行……文化苦旅读书笔记6

  我想必每个人对旅程的感到应该都是美好的,因为我们可以去一个自己不曾生活过的地方。穿过这个陌生地方的每一条街道,领略不一样的景色和风土人情。同样,这些也是我对旅程的一个想法。所以当我第一眼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游记散文《文化苦旅的》的时候我的心中不免有了三点疑问。

  首先,散写作多是一些优美的抒情文章,比如席慕容和宗璞的散文。当然也有一些叙事性的,比如鲁迅先生的散写作《朝花夕拾》里面就重点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的一些琐事。但是这些散文类型多有抒情之意。所以当看到一本以游记为主题的散文时,我不免眼前一亮,想要看看散文类型的游记文章有何不同。

  其次,旅程应该是享受的、快乐的,余秋雨先生为何要在“旅”这个字前面放一个“苦”字,他的旅程是不是和我们的旅程又有别样的不同。

  最后,,我们现在的旅游理念多为拍拍照,买买纪念品之类的,去的`也大都是一些繁华城市,名胜古迹。这种旅行的方式反而使我们忘了一个地方它那从千古传递过来的文化底蕴。作者书中的足迹断不了一些诸如莫高窟、都江堰、武侯祠等知名景点,但也不少浓墨着笔于一些不为我们熟知的地方。一种把旅程赋以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带着这些想法和疑问,我慢慢的导语了这本散写作。《文化苦旅》这本散写作中在我导语过的文章,作者的修辞、语言都较现在风行的散文有着很大的差别。现在散文多是优美、细腻之词,读后让人联想到的是娇柔之美。但是在这本书中的散文,各个旅程的描绘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多是朴实的文词。读起来让人感到是那种肃穆的静谧的美感。

  其中最让我喜爱的就是,作者靠着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古人身处此地当时的心境和生活。比如作者在《三峡》中写到了流浪江湖的李白;在《阳关雪》中写到了送别故人的王维;在《柳侯祠》中写到了遭到贬谪的柳宗元等等。这些类似的篇目中我不仅导语到了青山秀水的壮丽,更读到了古人的心境与情怀。此时才了解了文化的传承对古迹的首要性。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题记

  初读余秋雨先生的这本《文化苦旅》,是在一个闲适而慵懒的午后,它沉默的立于最底层的一个角落,藏青色的封面上寥寥几个大字,与其他花里胡哨的“畅销书”相比,确实平淡了许多,若不是时有耳闻,当时绝不会拿起它。而当翻开这一张张洁白柔软的纸页,午后的暖阳轻柔地拂在清晰整齐的字迹上,顿时升腾起阵阵墨香。被一行行充满魔力的字迹吸引,思绪缓缓走入先生的那个世界,走向那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历史古迹,走近那一篇篇古迹下掩埋的文化往事,走向遍布苦旅足迹的山河,走近饱经风霜的中华文化……就此,踏上别样的旅程。

  从温婉秀丽的江南小镇到大漠孤烟的西北荒原,从千里冰封的北国废井走到人文富饶的中原沃土,先生一步一个脚印,让自己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其中山河风景的秀美之中又与祖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文化往事交融纷杂,历史的沧桑感与自然的旖旎磅礴交叠于一体,认人无端地感动,无端地谓叹。

  在书中与作者一同浏览的一幕幕,一处处都让人为之折服赞叹,在秋雨先生大气而不失细腻的笔触下,我们被引领见证了他的足迹下、视野中的中华大地。拿《都江堰》中的描写来说,从开始未见的不屑与懒散,到一步步走向那处,再到所见时的震彻心扉,我们似是被一只手牵引着随着一行行墨迹伴着当时的作者走向此处,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描写得却充满魔力与大气,几处短短的描写,作者的文学底蕴早已显露,身临其境之感,更是无以言喻。

  而身为一位文人,在探索大好山河之景时,秋雨先生更多的是在探寻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他走过大半个中国,从阳关的一片茫茫沙丘中看到了多少年前边关将士的悲壮,从北国一口废井眼中窥测着曾经文人的停歇与古人的'征战,从杭州西湖中幻想着几代人的心血汗水……足迹之下,先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祖国河山的秀美,更多的是中华历史长河中文化的风尘往事。

  毋庸置疑,这是一场苦旅,一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苦旅,更是一场见证中华文化被窃取、被亵渎、被破坏的苦旅!先生在自序中写道:“那是一种这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最后总要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山河,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3

  翻开泛黄的书卷,仿佛踏上历史的列车,和余秋雨先生一起追寻历史留下的

  足迹……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可奈何。

  脚深深的陷入黄沙之中,身后的脚印以被没停过的风一遍又一遍地卷向四

  处,不象那屈辱的历史,任这漫天风沙吹了几千年,也吹不走黄昏下,一个衣着

  破旧的道士心满意足的捂着被几枚金币塞满的口袋,恭维的目送几个露出贪婪笑容,拉着一车车敦煌石窟的宝藏心安理得消失在黄沙的边缘那凄凉的景象;吹不干一个受尽屈辱的民族淌血的心。

  告别沙漠,看看气势磅礴的都江堰。翻腾着的江水,迸溅出雪白的浪花。震

  耳欲聋的响声盖过了一切喧嚣,使人完全沉浸于此。长城是中国的象征,那蜿蜒

  的城墙,象征龙一般的中华民族。然而,同样雄伟壮观的都江堰呢?却只是一处名胜古迹,仅供游人欣赏。甚至连名胜古迹也不是,只是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民造福的李冰,或许早已被健忘的后人从记忆中删除了。是啊!他没有秦始皇的残暴,让血腥弥漫在人们的记忆中;没有李白的浪漫,让一首首诗深入人心;没有汉武帝的阔气;甚至连王道士的迂腐,他,也没有……他不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就像一张简笔画,即使这一刻你记住了,下一刻也会忘记。只是惶惶忽忽的记得好象跟那个都江堰有什么关系。

  雄伟的气势,不如娇柔地美景。

  江南小镇或许能为受伤的`心灵找到一丝安慰。

  于是,摇曳着小舟,荡漾在平静的水面上。那如明镜般的水面,映照着曾隐居在这副风景画画中的隐士。那些经不起战争或政治迫害的文人。嫌庐山山高,怕华山山险;恐长江浩荡,惧西湖媚俗……于是就选择了江南。“大隐隐于市”成为他们最好的借口。但同时,他们的选择亦是正确的,比起呈一时英勇,死的大义凛然的人们,他们更冷静明智;比起自以为应变能力强,却一失足成千古恨得人们,他们更有自知之明。于是漾着小船,品着美酒,兴致高了,写一两句小诗。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

  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

  因此,他的xx,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

  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

  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4

  悠长的中华文明好似广袤无边的沙漠,历代文人在上面或浅或深地留下自己的脚印,无数人先后走过,脚印叠着脚印。

  你以一个旅行者的身份踏上这片沙漠,以一个文人的视角来审视这重叠的脚印,你远远望去,这串脚印歪歪扭扭,被人踩过的地方发松得真难走,于是你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留下自己的脚印,那脚印的名字叫《文化苦旅》,主人叫余秋雨。

  你从繁华充溢的上海出发,逆时针穿越华夏文明的边界线,先到风景秀丽的江南,在那里你遇见了李白、苏东坡、王安石,他们告诉你,那山。那水。那人。美的将会使你窒息,可你从不对他们说“陶醉”这个词,因为你怕醒来后会失去,你在梦中不断联想。.。.。.

  当火车开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一座寺庙的钟声让你从梦中惊醒,你潜意识地窥视这里的'一切,一种莫名的苍凉,进入你的神经体系,不是因为这里的景,而是因为这里的人。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意犹如此,人何以堪?《漂泊者》意于你笔下,那些音符,那些节奏,却像隐浅在血管里的密码,始终未曾消失,那根线真是好长好远,细密的绾接着无数海外游子的心,事实上,这条线已经成为种族繁衍的缆索,尤其说你对王道士的讽刺,不如说你对文化瑰宝丧失的痛心,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不仅严肃起来,我们像一群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的莫高窟石洞,石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

  从敦煌走出去,你不觉眼前一片黑暗,那些丢失的文化,何去何从?在黑暗中你踟蹰着,脚印变得越来越深,那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你的全身,想摆脱也摆脱不了,于是你想躲避,躲避着人群,躲避着历史,只怀抱着茂草和鸟鸣,可就在这大自然的声音中,你仿佛听到逝者的呼吸,那些墓群里所埋藏的故事,是的,这个坟地里,除了大批军人和女人,竟然孤零零的插进来一个文人,你不禁这样说。

  也许文人都是寂寞的,暗中想的这一切促使你萌生“卖弄”我们中国的文化,你不在行走于文明的边缘,你想深入,借古人的尸,还自己的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你的笔开始挥洒起来,连同你的记忆行踪也印上“中国”的脚印,《柳侯祠》官本位的思想,《白莲洞》贬官文化,《老屋》《废墟》叹传统文化流失,《藏书忧》替范钦对中国古老文化迷失的悲鸣,《牌坊》《庙宇》《夜航船》的故事,还有《华语情结》中进化成“拿都大公伯”的愤怒。

  你很累,但很高兴,因为你终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文化的脚印,也让中国的孩子们接受一次文化的洗礼,在沙漠中,你可看到,阳光照射下的,‘文化苦旅’这四个字多么美丽。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5

  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那么,走吧。屈原说:“悲时俗之厄兮,愿轻举而远游。”全祖望有记:“亭林先生出游,二马二骡,载书自随。险隘关塞处,请教老兵退卒,问往日战事。若与平日所知不符,则广求书籍核证。”我想,核证的地方应该是沿途小客栈的油灯下。

  路上很累,但与以前熟悉的门庭相比,那是一个比较真实的世界,一个比较正常的世界。

  于是他去旅行,去遍访各地的名胜古迹,去触摸、发掘这些实物背后所隐含的文化与历史。中华文化本来就具有比舞龙舞狮、唐装茶餐更厚重的分量,只是有一些传承了下来,有一些则永远消失在了历史中,不再为人所知。

  文化与历史是朵两生花,两者不可分割,相生相息。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虽说不乏史传、典籍,只是其中或真或假,不可避免地含有遗漏或是道听途说的成分。没有哪部史传能让你地肯定这绝对是真实的,即使是《史记》也无法做到。

  《文化苦旅》一书集结了余秋雨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所写下的作品。当时正值时期,这场由文化领域发端的“大革命”,对教育、科学、文化的破坏尤其严重,影响极为深远。很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凌辱,学校停课,科研机构被撤销,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乱与不可估量的精神、经济损失。一些投机分子、野心分子、阴谋分子和打砸 抢分子更是乘机混到政府内部窃取权、利,仇富思想、极端个人主义、个人崇拜以及各种愚昧可笑的思想行为也泛滥开来,整个社会 黑暗而又残忍,成为了当时无数人的噩梦。

  正是在那个时候,余秋雨一家也无法幸免地惨遭“”的荼毒。中国大陆的“”之所以能够发生,除了政治因素之外还因为早已经把许多最基本的文化“革”掉了,还嫌不够,再“革”一次,结果只能社会失控,一片混乱。他想去寻找那些被“革”掉了的文化,去用文字把它们记录下来,去用这些文化唤醒人们的人性与良知。

  但文化的.苦旅终究是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去倾听、去感知、去触摸文化。这种历史的沉淀是不能丢的,它是无数代人的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文化很抽象,但它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东西。一个民族若是失掉了文化,那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民族不是种族,而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也绝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存在,它是鲜活的,在生活中跃动,在历史中歌唱。 你,还在苦旅吗?如果还没开始—— 那么,走吧……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6

  全小说中的对比手法用的相当精彩,再次对《文化苦旅》的对比手法进行艺术赏析:余秋雨先生作为文化学者、散文作家,他把学者的渊博与作家的才华融于一炉,让情感挟裹着独到的见识在“人文山水”间遨游,使哲理感悟充满了睿智的光芒。因此,他的《文化苦旅》也便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道特有的风景。翻开书本,扑面而来的是那浓郁芳馥的文化氛围,作家站在时代的高度,用批判的眼光,感悟大千世界,认识人类自身,从而使作品显示出非凡的魅力。

  散文是抒情艺术,不能不与作者主体意识联系起来。它在表现客观世界的同时,更侧重于表现作者的‘自我’情感,主体精神世界。每一篇散文作品都是作者个性的张扬,学习、精神、情操等最真实、最具体的展示。

  以《都江堰》的第一部分为例。在这一部分里,作家把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美轮美奂地对比。对比之前,余秋雨匠心独运,不仅没有贬低长城,反而把长城歌颂到了一个至高至上的境地。“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长城,已不能从地域上来界定了,它不只属于中国,它是世界文明的象征。说长城“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古老的长城,还是历史的见证。中华民族所有的屈辱与苦难、成就与辉煌,它都历历在目。

  先褒后比,难度增加了,但惟有这样跌宕回环的文势,才越能显示作家机敏的才华,独特的感悟和非凡的技巧。

  首先从时间上对比。“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这跟后文的“一查履历,长城还是它的后辈”遥相呼应。形象地印证了都江堰领先于长城。其次从规模上对比。“长城宏大”,都江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两者比较,不相上下。第三从社会功用上对比。长城因“早已废弛”应该自叹弗如,而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使“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又“沉着地”为“有了重大灾难”的我们民族提供庇护和濡养”惟其这样,“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都江堰,实实在在地是“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啊。功勋卓著、流芳千古的都江堰,岂是长城比得了的?最后从意义价值上对比。都江堰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是“灵动的生活”的文明,它“卑处一隅”“绝不炫耀、毫无所求”,有乡间母亲般的胸襟。

  读者看散文,除了能看到作家的文化感悟外,还可以透过作品看出作家的情感体验。书中这样的对比并不鲜见。《风雨天一阁》中藏书家范钦和其侄子范大澈的对比,范钦跟书法大师丰坊的比较,就表露出余秋雨对范钦的发自肺腑的敬佩与惊叹;《西湖梦》里有一段围绕着生命主题美的对比,“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和白鹤,而苏小小,则一直把美熨贴着自己的本体生命”,这儿流淌的是作家对三位古人由衷的赞美。

  我们还是把目光退回到1900年5月26日清晨。当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早起清除积沙,突然,他发现了满满实实一洞的宝物。

  量。甘肃学台、金石学家的叶炽昌建议藩台把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运费不低,官僚们又犹豫了。”当中国官员的客厅里“茶香缕缕”的时候,“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

  珍藏的宝物,精明的外国人趋之若鹜,而中国官员全然不当一回事,没能形成一张最最基本的保护网。于是,“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一车队出发了。”“?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

  强烈地对比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不仅是读者,只要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拍案而起,余秋雨先生写到这儿,当然愤慨了,激怒了,他痛心疾首、义愤填膺:“诺大的中国,竞存不下几卷经文。”但事实已经发生,作家只得无奈地悲怆:“我好恨”。“我好恨”,三个字单独成行,力透纸背。作家恨什么?恨王道士为了几块银元而拱手送宝,恨中国官员目光短浅,恨外国冒险家廉价掠夺我国珍藏,恨自己未能早生几百年?虽然恨的内容作家并没有直接写出,但作家鲜明的个体爱憎,读者是能透彻地体悟到的。

  全书分析

  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终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

  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7

  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是什么使得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足迹。就是这种阅历和修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对于读者来说,观赏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给读者本身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就其作品本身来讲,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更给这部美文以剧烈的美感。下面就具体将讲这两方面的艺术特色: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礼的社会功用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内容可谓古往今来,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间,的那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这种文化见解包括了对历史现象的批评,赞扬等态度)。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理解了的历史观点,甚至接受了这种观点,从而引发了读者对文化的某种反思,在此同时读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礼。比如,《道士塔》这篇文章,并没有过多的批评那个“王道士”,而是将“敦煌失窃”的过错归咎于那些官僚们的身上,读者从这一点可以联想到当今社会,从而读者的精神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洗礼。 其次,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余秋雨《文化苦旅》语言的诗化现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现的更为突出,比如《江南小镇》这篇文章中的语言就显得那么的富有诗意,特殊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联,例如“浅诸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等;还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诗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种诗韵味儿。另外在《庙宇》中具体叙述了“胖和尚”与“瘦和尚”一些对话;在《风雨天一阁》中也描述了天一阁遭浩劫的一段细节等,这些故事化了的叙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

  《文化苦旅》凭借对山水的诗化描写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故事化叙事,来寻求一种对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礼,从而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8

  人生就像一场旅途、旅行的终点,我们可能什么都无法拥有,可是我们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能感受到其身后的文化功底,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在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足迹。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当你坐的船缓缓地行驶在流水间,左右两侧的房屋,依稀升起几处炊烟,依托在岸边的石踏延展到了门前,水中的杨柳,炊烟的倒影随着风儿摆动的弯弯曲曲,给人一种很宁静的视觉享受。眼帘的事物,一切都是那么静谧,似乎只能听到缓缓地流水声。江南的小镇没有雀桥、乌衣巷的沧桑感,仅有的是那一份淡泊。江南的小镇也不屑于荣华,所以没有磅礴的气势,有的只是幽幽的山林,悠悠的水流,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不曾有过升沉荣辱,只默默滋养一方土地,养活一方百姓。在现代,这样的地方很少了,似乎这已经成为了每个人所追求的一抹宁静。

  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心路历程的“青云谱随想”。优美的文字在脑海中荡漾,仿佛眼前就是他笔下的山水之间。八大山人那高雅精美却不沉沦于世的笔墨趣味画作,那些燃烧着画家身心的画作,向人们展示着一个个坦诚的生命,才使得以传世,成为历史的.永恒。一个和尚留下了一个最根本的身份:杰出的画家。他的名字叫朱耷,又叫八大山人,他是朱元璋的后代。随着王朝的腐败,其只能只身躲在冷僻的地方,来逃避改朝换代后的政治风雨,用画笔来营造一个孤独的精神。朽木,衰草,寒江,无一不成为其笔下的神作。这就是一个艺术的人生,用自我来绘画文化的人格和文化的良知。

  一个个古老的物像,大漠荒荒黄河礼貌的盛衰,历史深邃苍老之感见于笔端的“阳关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时,“劝”的不再是“君”,是淡忘中华文化的人。中华文化,中华废墟,正如阳关。曾几何时,中国是何等的辉煌,圆明园,阿房宫,莫高窟,这些哪个不是我国的璀璨明珠,究竟是什么把这些都带走了?是贪婪,是人们无止境的贪婪,是封建思想的懦弱,是他们的畏惧。还好,中国从一断断苦难岁月中走了出来,可是谁记得我们曾有多少画,比蒙娜莉莎早不知多少年的绚烂;我们曾有多少书,流传千古却又毁于苦难的哲思;我们曾有多少楼,留下亘古墨客鸿篇巨制的史诗;我们曾有多少人,鞠躬尽瘁又挥墨洒血的美丽。

  都说人生像一场旅行,文化何尝又不是呢?里头夹杂着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一种从未有过的穿越历史感油然而生,许多历史的文化绽放开来,不免让人去接触,让人去感慨,在跋山涉水中寻求文化的足迹,去感受中华伟大而又急剧吸引力的文化,深成的脚步在文化大道上发出脚步声,远处传来扣响中华文化的大门。让我们一齐去感受文化,追寻文化,就如同旅行一样,一路上的风景就是文化的收获。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9

  闲叙:昨天前脚刚将签名改成“世人都派余秋雨的不是,其实人品和才情是该分开的。他的很多好句子,是惊心动魄的。”今儿就将博客重新开张为读书博客。博客题目出自(梁)萧统的《昭明文选序》,原文是“历观文囿,泛览辞林”。囿字似有些偏,我便自作主张改为苑字。本意是用来记载一些读书时零碎的思绪以及倾心的好句子,分为「摘」和「评」两个部分。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出现,是我所处灰色时空里的一个惊叹号。尽管这里面有一些文史硬伤、生造词、欠斟酌等等小遗憾,总体是瑕不掩瑜的,我也是爱不释手。于是先从这本书开始我的征程。

  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余秋雨《文化苦旅·青云谱随想》

  (1)计成,西施却被家乡来的官员投沉江中,因为她已与“亡国”二字相连,霸主最为忌讳。

  (2)苏州人甚至还不甘心于西施姑娘被人利用后又被沉死的悲剧。明代梁辰鱼作《浣纱记》,让西施完成任务后与原先的情人范蠡泛舟太湖而隐遁。——余秋雨《文化苦旅·白发苏州》

  「评」关于西施的传说,有两种传言采信最广,一是她和后来的陶朱公(即范蠡)一起泛舟太湖,这种说法被一些人取笑为“成人童话”。而我也更倾心于另一种说法,即西施沉江。因为四大美女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对应西施、昭君、貂蝉、杨玉环。被誉为沉鱼的西施最后沉江真正成了“沉鱼”,不失为是一个有趣的巧合。可是泛舟隐遁的传说却是更多人愿意相信的,就像西湖白蛇的传说中硬是加上许士林衣锦还乡救出了母亲,也许这些“仁慈”的“画蛇添足”让信善的人们更为心安。另外要提出的是,第一个主张“泛舟太湖”论的不是梁辰鱼,最早见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梁只是将这个说法推上了高潮。

  (1)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2)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

  (3)“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史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泪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余秋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0

  《文化苦旅》这本书大抵是高中时候就有所听闻,原谅我幼时所阅不过是三五杂志,童话故事尔尔,既未曾潜心侍读过鲁郭茅巴老曹的作品,亦未曾以四书五经等等作为启蒙。

  倒是入了高中后,因是对文言的喜爱,才慢慢喜欢上所谓的深层次的阅读,喜欢上之乎者也。更是临其形,摹其意,在此也要感谢我高中的班主任及语文老师包秋艳先生的栽培和认可。

  再长了些年岁,便开始由小说及散文,由历史至哲学,杂文闲谈,大家经典,略过一二,不敢言熟读默背,却也在此过程中悟出需得在吸收中反刍,在阅读后写感,以此帮助自己理解和思考文中内容。

  前段时间同事常捧一本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也有一友称其在读此书,便买了本开始读起来。

  读至书半,已是讲到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的成文时间,且不论此间余先生之文笔内涵,行文思想,单就其中一个观点,让我侃侃写下这些文字。

  书中提到余先生游历各古文明遗迹后,对比中华文化之传承。在此摘抄一段。

  “那么漫长的历史,中断和泯灭太正常了,而既不中断也不泯灭,却是异数中的异数,很让人费解”。

  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断层过的。这句话大抵就是这一篇的总结,同时也是我们在初高中历史课堂上经常会提到的'一句,而也正因这句话的反复提及,这一现象的重复表达,大多人都已对此麻木而遗忘。

  但是认真仔细的去思考,且不论远一点儿的焚书坑儒,文字狱,水火等等,就论眼前身边当下中东恐怖组织对于当地文明和遗迹的破坏,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就连坚硬桑沧如石,端庄肃穆如佛,都能被人类的极端和暴戾给毁灭,回过头来想,当年学富五车装车里的竹简,天一阁里代代相守的藏书,这些承载中华民族之魂与意的脆弱。又是如何在千年悠悠里吟唱。

  我在办公室里写下这些文字,尽管身边同事皆在,却仍因这些咏唱和传承之艰难与之付出的牺牲而盈眶。这大抵就是文化的自爱与自信。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1

  就这样一天看一点,这么久终于看完啦,不论是因为习惯还是环境,终归没有随手写什么读书笔记,大约我是从来不会这样写的吧。有的只是追随情节而动,奔走四方,随文字漂泊不定,去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去看世界的'广阔无垠,去看历史的转变轮回,去看文明的繁华衰亡,文化苦旅,那么,又能看到在这广阔天地间随时间这世上遗留下来的可以被我们所读到的那些东西。

  这场文化苦旅包含了中国,世界以及人生的三场旅程,关于世界部分,关于古代世界文明,浅尝辄止,未免有些生涩,并不喜欢。其次,则是人生的旅程,可是,这样的旅程是作者的旅程,是一个秋雨中出生,一生经历荣辱浮沉的他的人生,他写,我读,其间他对人对事对人生诸多感慨我只能掠影而过,更别作甚麽品评啦。唯独最初的旅程,也许并不苦的这部分,遍览河山,横越千年,从北地苦寒的流放之地传出的文字,到南方水乡传承几百年的藏书楼,历史,人文,尽在旅途。其间有一地历史,串联起千年风流人物,如杭州,也有一人旅程,沟通两地迥异风物,如苏轼。多的是以风物为题眼讲出此地曾经发出心中所感,一眼泉,一座山,文明在其中,中华历史在其中。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2

  跟随余秋雨先生的步伐走入,欢迎来到中国,我们一起去探索中国的山河大地。

  遥望避暑山庄背影,细读碑文,不知不觉间秋雨先生已为我们绘出清朝历史,他不由叹息:“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来到杭州,一起品位“先有生态后有文化”的治城之策。如果你喜欢苏东坡,那么你一定要喜欢黄州这座城市,了解“乌台诗案”背后的故事,见证东坡先生的自省和成熟……

  你可能不知道山西是19世纪前最富有的城市以及“走西口”的故事。来到宁波,去看看天一阁吧,这里有关于书籍最美丽的记忆,它是“现代文化良知见证”。

  去往黑龙江省宁安市的宁古塔,见证流放者被中国古代判决所受的长时间折磨,品味其苦难中的高贵

  要知道“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跟随秋雨先生我们真的能学习许多!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3

  读完一整本文化苦旅,我感受到:余老先生并不是以文化而写文化,并不是抓着文化不放,也不是以文化脉络而展开。各种石窟文化、宗教文化、游记文化、文人文化、藏书文化、上海文化、风土人情文化、古城文化、船舶文化、漂泊文化、信客文化、传记文化、华语文化、墓碑文化等等,把各种文化写的酣畅淋漓,写的灵活生动、生龙活虎。余老不以文化而写文化,又处处渗透出文化的灵魂;余老不纠缠文化,却全是文化的载体。

  对于文化苦旅,余老说,“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我想,文化是一段苦涩的心旅历程,然后经过时间的积淀和空间的融合而形成的。

  开篇就以一篇散文道士塔舒展开来,细心地读完它,我们都会有一种对莫高窟文化的敬重;同时,也会爆发一股对道士王圆箓莫名的愤怒和恨意。的确,文化能够给我们一种苦涩后的回味。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其中奥妙,我们又能参透多少呢?文化是历史深深的.积淀,余老先生一路亲身感受,一路对文化景点、文人深深的敬意。一路走来,游记文化,也是那么意蕴深远。

  余老把自己的切身的感受,穿插到了文化之旅中,把各种文化写的活灵活现,让人好生艳羡,也让我们对深厚的文化拥有着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全书上下,基本上大半部分都是由名胜古迹而延伸开来的文化枝节,在名胜古迹中穿插了各式各样的文化,可能名胜古迹只是一个饱含文化的载体,收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后面少部分写了人物叙事传记文化,漂泊留学的文化,特别是对到新加坡的国人写的很贴切。最后文尾,稍微写了一个日本在新加坡鲜为人知的坟地文化而作结,不免我们会对日本抱有极强的抵触和愤恨心理。

  读罢一整本文化苦旅,我觉得一切的文化与各种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文化苦旅的构造与余老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牵连在一起。所有的文化形成,是一段艰难的过程,也是时间上的集结,是一场人们认知上和心灵上的苦旅。

  文化的形成是苦涩的,需要经过空间的熏陶和时间的渲染。知晓一些我们之前不知道的文化,我们会有一种苦涩的回味,同时还会产生一种对文化深深的敬意。文化,是一场苦旅,一场心灵上和行程上的苦旅!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4

  近日,我从书店买了一本书,书名叫做《文化苦旅》,这是一本优秀的散文集,让我爱不释手!

  首先介绍一下书的作者,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余秋雨吧,没错,文化苦旅就是他的作品。作为中国当代知名的散文大家,这本书的含金量可想而知了。

  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现了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通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读了这本书,你会受到不小的心灵启发和震撼,因为书中讲述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让你了解了历史的进程,更是畅游天南地北,中国的名山大河秀丽山川都走了一遍,但是我们从这些文字当是体味到的'是,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心得和见解,这是与一般的散文集不同的地方。

  我更喜欢书中的很多名胜古迹,例如:莫高窟、宁古塔等等,在历史上都是充满了文化底蕴的地方,但也遭受了风雨的洗礼。

  总之,这本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散文集,因为主题是文化二字!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

  文化苦旅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散文集。轻描淡写却能带来不可描述的震撼,每一个字都能敲击心灵。就像一个满脸褶子的蹒跚老人用很轻很轻的语气向你诉说我们曾经的文明。从怎样的风姿无限走向怎样的屈辱无奈、荒凉殆尽,给你带来真实感、冲击感。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吸引你去探寻,去追索那解读文明的密码。去改变、向上,追求更好。

  所谓文化苦旅,是文化在时间空间上的运动关系。但文化怎能是苦的呢?苦的是这段旅程,背负这段旅程的人。

  文化慢慢相融,磨合,剔除,隐没,放大,添加,这段旅程是艰苦的。而这些历程掺杂在历史古迹和历史人物的经历中,这些是人文山水,也是文化历史。如《莫高窟》一文中有余先生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以人类的几大文明为背景,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里深刻而又通俗地端庄着,微笑着,快乐着,行动着,苦涩着,牺牲着。渐渐地,这一切都与中华历史接通了血脉,甚至成了一部坚石雕刻的历史。依照时间顺序把莫高窟的历史一一介绍,只缓缓陈述事实,却能分明感觉到笔耕的沉重和深刻的思想。

  苦的是背负着一段旅程的人。文化的一切改变,都将由人作为主体来承受。读这一字一句,都想面对面地感受他们呻吟的哀叹和遗憾。如书中提到的康熙皇帝,因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融,成就了一代政治家精神的`强健,也成就了一代霸业。处理复杂的西藏事务和蒙古事务,解决治理黄河、淮河和疏通漕运等重大问题。而如同刘宗同、傅山、李颙等誓死反清的文人,中华文化的厚度不止带来自豪感,还有更多的厚重感。这种文化的历程便是伤害,他们拼命护守正统的那份热血,便会成为束缚与桎梏,是浮于表面而不可回避的痛。能有这样一群人,是汉文化洋洋自得的一面,也是这位历史老人走向尽头的征兆。

  又如多篇提及的贬官文化也苦了一代又一代人。遭贬,最惨的结果便是流放。作者是这样说的:“与杀相比,流放是一种长时间的折磨。死了倒也罢了,可怕的是人还活着,种种残忍都要用心灵一点点去消受,这就比死都繁难了。”这是人治社会的恶果。“残忍,对统治者来说,首先是一种恐吓,其次是一种快感.越到后来,快感的成分越多。这就变成了一种心理毒素,扫荡着人类的基本尊严。”上至大文豪苏东坡,下至不能道出姓名的清朝老人,无一能够逃出贬官的摧残,这种身心所承受的痛苦,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会理解。但一种文化现象,好处是绝不会少的。苏东坡在编址黄州期间,“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得益于这样的冷落,使他的艺术才能获得一次蒸馏与升华。在黄州,诞生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

  而清朝被贬至宁古塔的清朝官员,则通过自身的升华,“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北人豪爽的性格的形成。

  这一段段文化苦旅,令无数中华儿女自信自豪,其中当然有彷徨和失落甚至是屈辱,可我们中国人善于苦中作乐,善于在苦难中创造奇迹,我们不害怕苦难,但并不表示我们欢迎、赞美苦难。我们要开创更美好、更让国人自豪的时代。

  轻轻拂去历史造就的尘埃,用心灵去感受传统精神文明带来的浓厚气息的底蕴,再去寻求传统文化更好的发展。才是《文化苦旅》带来的最美好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