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5篇【集合】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
在节目《一千零一夜》里,道长介绍毛姆,善于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对人性熟韧的刻画成为闻名昭著的多产作家,经典之作要数1916年出版的《月亮与六便士》。众多中文版本,唯傅惟慈译本翻译得最佳。
大多数读者对书名的理解,月亮代表理想,六便士代表现实。傅惟慈则认同他一位海外好友--一位毛姆研究者提出的一个鲜为人知的解释:“据毛姆说,这本小说的书名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有一个评论家曾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像很多青年人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月亮与六便士》,作为下一本小说的书名。”
书中讲诉了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人到中年依然为了艺术甘愿舍弃妻儿背井离乡所经历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以第三方角色观察主人公怪诞离奇的做法,作者经历了疑惑、鄙视、愤恨、敬畏的过程。在生命的最后一片韶光里,主人公被麻风病吞噬了双眼,凭借仅有的一寸气息完成了最后一幅震慑人心、无与伦比的壁画,但这幅沧海遗珠最后也伴随着主人公的尸体灰飞烟灭了。当今又有多少人甘愿为了最初的理想奋不顾身舍弃拥有的繁华,甚至还穷忙于一日三餐,理想与现实在当下也是一对矛盾体。
写作的借鉴
一、写作的态度
“作者应该从写作的的乐趣中,从郁积在他心头的思想的发泄中取得写书的酬报,对于其他一切都不应该介意,作品成功或失败,受到称赞或是诋毁,他都淡然处之。”无有独偶,阿根廷大文豪博尔赫斯当年面对堆积如山的从世界各国寄来的关于出版他的书的每个译本,他都不要,邮差直接把书送到他门口时,他说送给你吧。难道他不珍视自己的著作吗?并不是。
二、生动形象恰当的比喻
“我必须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只有诗人同圣徒才能坚信,在沥青路面上辛勤浇水会培育出百合花来”
“良心是我们每人心头的岗哨,他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它是安插在自我的中心堡垒中的暗探。因为人们过于看重别人多他的意见,过于害怕舆论对他的指责,结果自己把敌人引进大门来,于是他就在那里监视着,高度警觉地卫护着它主人的利益,一个人只要有半分离开大溜儿的想法,就马上受到它的严厉苛责。”
三、黑色幽默
“他的肚子正在发胖,也一点儿没受这次伤心事的影响。他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像一个生意兴隆的商贩了。有时候一个人的外貌同他的灵魂这么不相称,这实在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他心里有着罗密欧的热情,却生就一副托比.培尔契爵士的形体。”
对人性的熟悉
“那是我还不懂女人的一种无法摆脱的恶习、热衷于同任何一个愿意倾听的人讨论自己的私事。”
“只有女性才能以不息的热情把同一件事重复三遍。”
“有人说灾难不幸可以使人高贵,这句话并不对;叫人做出高尚行动的有时候反而是幸福得意,灾难不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使人们变得心胸狭小、报复心更强。”
“施特略夫很能赚钱,而这些人把他的钱包就看作想自己的一样,动用时是从来没什么顾虑的,他很大方;那些手头拮据的人一方面嘲笑他那么天真地相信他们编造的不幸故事,一方面厚颜无耻地伸手向他伸手借钱。他非常重视感情,但是在他那很容易就被打动的感情里面却含有某种愚蠢的东西,让你接受了他好心肠的帮助却丝毫没有感激之情。向他借钱就好像从小孩儿手里抢东西一样;因为他太好欺侮,你反而有点瞧不起他。我猜想,一个以手快自豪的扒手对一个把装满贵重首饰的皮包丢在车上的粗心大意的女人一定会感到有些恼火的。”
“作品最能泄漏一个人的真是思想和感情。在交际应酬中,一个人只让你看到他希望别人接受他的一些表面现象,你只能借助他无意中做出的一些小动作,借助不知不觉中掠过他脸上的`一些表情对他做出正确的了解。有些时候,人们把一副假面装得逼真,时间久了,他们真会变成他们装扮的这样一个人了。假充具有独特的个性无法掩盖平凡庸俗的性格。”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事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了解。我们好像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虽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只能局限在会话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我们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思想,而我们能说的只不过是像“园丁的姑母有一把伞在屋子里”这类话。“
“作为坠入情网的人来说,男人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儿地干这种事。“
主题:摆脱乏味、平淡无奇、一成不变的生活还是?
文章中的‘我’:“我们这些人就像从终点站到终点站往返行驶的有轨电车,连乘客的数目也能估计个八九不离十。生活被安排得太有序了。我觉得简直太可怕了。我退掉了我的小住房,卖掉了为数不多的几件家具,决定开始另外一种生活。“
施特略夫:“世界是无情的、残酷的。我们生在世上没有人知道为了什么,我们死后没有人知道到何处去。我们必须自甘卑屈。我们必须看到冷清寂寥的美妙。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漏头脚,惹起命运对我们注目。让我们去探寻那些淳朴、敦厚的人的爱情吧。他们的愚昧远比我们的知识可贵。让我们保持着沉默、满足于自己小小的天地,像他们一样平易温顺吧。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思特里克兰德:“你很像一个终生跋涉的乘客,不停地在寻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庙。“
阿伯拉罕:“一天早晨,他乘的那艘货轮在亚历山大港靠岸,他从甲板上看着这座阳光照耀下的白色城市,看着码头上的人群,看着阳光和碧蓝的天空。就在这时候,他的心境忽然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他觉得自己好像回到了老家,当时就打定主意,今后的日子他都在亚历山大度过了。” “一分钟也没有后悔过,我挣的钱刚好维持生活,但是我感到心满意足。”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好词妙句俯拾皆,对生命深刻意义的探讨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一个人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看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此刻要坚定目标,无惧年龄,马上行动,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2
读这本书的经历有些曲折,天才画家梵高和高更的故事一直很传奇,得知《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的原形是高更,而且《月亮与六便士》的名气很大,便想一探究竟,想看看书中到底写了什么故事。先是从图书馆借,没能借到,只借到了一本作者毛姆写的评论其他著作的书,想着同一个作者,应该也不错,结果书中所涉猎的故事都不太了解,读不下去,心里有些失望。后来有幸从朱老师那里借来一本,书到手便立马读了起来,也许是期望太高,前几章作者只铺垫了一些事情,很无趣,心里有些小失望,此书就被搁置一边了。突然有一天朱老师发了一些关于本书的评论,很有意思,又有了赶快读完此书的`兴趣。
本书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讲述思特克里兰德放弃美满家庭,稳定社会地位,追求绘画理想的故事,书中主人公为了追求梦想,不畏生活的贫穷,无视病痛的折磨,几十年来从不后悔,这种做法也许只有天才才能做到。此书越往后越精彩,思特克里兰德最后和土著人结婚,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每天画画,得了疾病后依旧坚持作画,眼睛瞎了仍然阻挡不了,他的遗言是死后要把挂满壁画的房子一起烧掉……他是用生命在画画。
虽然小说的故事有些夸张,我想作者正是想要通过这种对比来表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月亮高高在上,虚无缥缈,六便士很不起眼,却很实在,两者差距很大,但都不可或缺。在生活中,我们埋头奔波忙碌的同时仍需抬头仰*亮,不忘追求梦想,只有这样生活才更有意义。
最后特别感谢朱老师,能读完此书,多亏了朱老师!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3
灵感源自哪里
大部分人都同意这样一个观点,就是灵感源自潜意识,而潜意识来源于人经历的积累,所以这也是一种经验主义的说法,每个人都且只从现实取材。艺术家将零零碎碎的概念重新排列组合,用特定的形式表达情感。那么形式又来源于哪里呢?也许它是现实中就有的,也许它是根据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实验、对比出来的。
艺术是什么
最有概括性的说法是,艺术是带有观念的形式,按照这个说法,纯粹写实的绘画、随意的照片似乎都算不上艺术,而文字到可以算是艺术了。
理想从哪里来
这个似乎更难回答,可以看看克里斯特兰德,他的理想似乎是凭空冒出来的,他在四十多岁,上了半年夜校之后就突然迷上了绘画,并且对其它任何事物都极其冷漠,后来去了塔西提岛,再次结婚生子,十分享受那里的生活,并且创作出了很多不朽的名作。所以理想似乎是凭空冒出来的'。但是仔细回味小说,我发现另一个可能性,克里斯特兰德的理想来源于他的特质,他不怎么喜欢说话,不怎么喜欢证券公司的工作,他本身也显得特别无趣,然而突然有一天,他打破了现在的生活......可以发现,他以前的生活并不如意,并不符合自己,在到了岛上之后,他感到十分满意,所以他适合塔西提岛,适合绘画。
所以不是要你去追逐月亮,而是让你去认识自己,然后再选择是月亮还是六便士,如果选择月亮,又是什么样的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4
前几天听节目说月亮与六便士中有一句话特别印象深刻,说我用尽全力过着普通的生活。看完了全书也没看见这句话,我可能是看了一本假的,玩笑~
其实,整本书写的斯朱兰,可能一生就是印证了这句话,他终其一生,不为名不为利,不为女人不为朋友,贫困潦倒不得善终却活得自我活得潇洒,是真正的用尽全力过着普通平凡的一生,却不曾为任何人世间的浮华和桎梏所驾驭。我不想潦倒如他,但这确实是我所追求的内心的自由和潇洒。所以我经常不屑于那些对什么人所谓的世俗的评语,也绝不愿意沦为他们一般成为钱财和名利的奴隶。
斯朱兰如是,卡夫卡亦如是,但卡夫卡有一份可以生活得还不错的工作,尽管他不喜欢却出于他的责任感,直到去世之前不久才成功辞了职。扯远了,斯朱兰放弃了一切,包括自己曾经的家庭义无反顾地流浪,直到在岛上过得隔离又自在。临终前他却要求把他所有的.作品都烧掉,这一点倒是与卡夫卡特别像,而且遗愿得到了彻底的贯彻......
斯朱兰的归隐让我想起了窦唯。我不知道真实的窦唯是什么样的,听到飞飞大王说现在多少人找他代言或演出他都拒绝,坚决不再踏入演艺圈只是因为他受够了看透了。单从这一点来说,他就活成了他自己想要的样子,地铁上的邋遢,单车上的逍遥,还有我们听得到的过网专辑里的才华~这些都是他,他就是这样在自己想摇滚的时候叛逆,在想自由的时候依旧与整个社会为敌。在这个混乱嘈杂的尘世中,当所有人都乐此不疲地追名逐利时,我希望我能做到心底里依然有那一团或浓或淡却属于我自己的火焰,并且我有机会做到坚持自我。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5
第一次读《月亮和六便士》还是十年前,当时读到这位令人窒息的画家思特里克兰德,破坏了曾照顾重病中他的老好人施特略夫的家庭时,我简直怒不可遏。这就是真实的,西方版农夫与蛇的故事。我不能理解一个正常的人,怎么忍心伤害那个善良的老好人施特略夫,尽管他看起来单纯、愚蠢,但他是第一个欣赏思特里克兰德画画才能的人。
并且,这位天才画家俘获了人家妻子的芳心,令她愿意不惜一切代价追随他左右,最后又被他无情地摒弃。可怜的女人最后一死了之,也没能换来画家的一丝同情与追悔。
诚然,毛姆笔下的夸父逐日般追求“月亮”的画家是面目可憎的。用毛姆自己的话来形容:尽管他令人讨厌,却仍然很伟大。一个不顾一切抛弃舒适生活,而孜孜不倦追求梦想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克兰德在四十岁之前,过着令所有人都看起来很美满的生活。他儿女双全,又有一个八面玲珑的太太,如毛姆所言,他想象着他们一家人这样继续生活下去,一定会一直和睦体面。可是,生活的温水,常常会煮熟那只忘记跳出锅灶的青蛙,就算你在夜深人静时,会感觉欠缺了些什么生活之外的追求,你也鲜有勇气会打破这一切平静,令自己重新陷入一种混沌追求理想的状态。
生活会驯化每一颗不羁的种子,它像一只无形的手,将暗涌毁灭于无形。毛姆的.叙述像是上帝视角,他以第一人称穿梭进故事里,又随时随地能够抽离出来去评价自己笔下的人物,将自己想诠释的人物一一剖析,让人振聋发聩。
我常常被毛姆自言自语式的叙述打动,内心常常充满惊叹,他对人性的分析多么透彻,透彻到不屑于用文字来隐藏,他的睿智,觉醒时时刻刻都要跳出字里行间,让人拍案叫绝。
毛姆对于克兰德受虐般追求理想的行为完全理解,甚至感同身受。他说创作的欲望会以毁灭的形式而喷薄而出,对于有些人来说,需要经历灾变,像汹涌的山洪一下子把岩石冲击成碎片;对有些人,则是通过潜移默化,就像滴水穿石那样。当然,克兰德属于前者,所以他成了众矢之的,然而他毫不在乎。他像一只熊熊燃烧的巨烛,以粉身碎骨的姿态来追求思想境界的永恒,他是值得敬佩的天才。
小说中的那个被克兰德无情讽刺的三流画家施特略夫,也引起了我很深的思考。从毛姆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不被人尊敬的人,但他又是个善良的鉴赏家。他被克兰德抢夺了妻子,还愿意继续供养他,欣赏推崇他的画作,在常人看来简直是愚蠢透顶。可是最后他却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来,他说这个世界是残酷的,艰难的,生活的智慧正来自于谦卑、平和的内心。他虽然是一个普通人,但却能够看清自己的内心。他虽然没有过人的天赋和令人倾慕的气质,但他一刻也没停止过对艺术的追求。他是值得人爱的,他的妻子辜负了他。
抛开读者对小说中人物的憎恶,这本小说探讨的是生活中那些追求理想的人,如何像个殉道者一样前赴后继地去追求梦想。梦想这东西很奇怪,它虚无缥缈,却又总让人有奋不顾身的勇气。
只可惜绝大多数人,连梦想这两个字真正的含义是什么也搞不清。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6
01
他会因为自己对良知非常敏感而觉得无比自豪。然后当遇到不受良心约束的人,他就会张皇失措、哑口无言,因为身为社会成员,他清楚地意识到面对这种人他完全是无可奈何的。发现斯特里克兰确实不在意他的举动会因人唾骂之后,我只能惶恐地落荒而逃,好像我撞见的是不成人形的怪物。
作为社会成员,有些人会因为小事喋喋不休地争论,让旁观者们觉得他们的举动粗俗不堪,也为他们的无知和麻木深感悲哀。
还有一些人会因为座位、排队等诸多琐事,发生争执且不肯善罢甘休,招致同伴的鄙视与隔离。而这些不懂礼数、不是体面的人,总喜欢将小事闹大。
02
男人都是抛弃痴心女子的负心汉,但如果男人真的忘恩负义,更应该受到谴责的却是女人。这就像法国谚语说的,情感有着理性无法领会的理由。
在安德鲁太太看来,男人的忘恩负义,应当都是归咎于女人,因为女人对待男人时往往感情冲动、竭力讨好、刻意关切,并不理智。所以,她们总是被情感冲昏头脑,在男人面前唯唯诺诺,才导致了自己被男人抛弃。
然而,情感似乎并不能用理性来丈量,更无法理智清醒。之所以驾驭不了,更多的是爱得太深。所以,情感是不能用理性来评说、分析的,情感之来源于自己的本心,一切唯心而已。
所以,当我曾经的老师,在留了多年的齐刘海被大家询问时,她说出的那句:我先生喜欢,真的让大家嗤之以鼻。面对自己并不喜爱的发型,也觉得它不匹配自己的年龄和性格,但依凭先生的喜好,她始终甘之如饴。这大概也是理性终究无法战胜内心情感的又一力证吧。
03
他们说他迷上了某个法国舞女,随着她去了巴黎。我搞不清这个故事是怎么传开的,但足够奇怪的是,它居然为斯特里克兰太太赢得了许多同情,也给她增添了不少名望。
似乎舆论自古以来就习惯同情弱者,倒向受害的一方。在所有捕风捉影般的擦测中,没有人知道他真正离开妻儿的原因,然而故事似乎必须要为他捏造出一个出轨的'女人,与此同时,被抛弃的糟糠之妻和儿女,自然成为大众不可忽视并万分同情的弱势群体。
恻隐之心一旦启动,人们在疯狂抨击负心汉的同时,会更竭尽全力地向弱者施以援手。这背后的原因,或同情、或怜悯、或因同病相怜等等,但无论是哪一种,好太太人设已设置成功,借由同情所获得的名利也同时并进,一切都在趋于理想的轨道,稳步推进。
04
人高尚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幸福偶尔会使人高尚,但至于痛苦,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会使人卑鄙和恶毒。
人在幸福之时,或许会更能滋养出高尚的品格,因为当人幸福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超越众生的优越感,这股优越感令当事人头脑发昏、飘飘欲仙地满足当下的物质或者精神生活,从而会对外界的其他人做出善举。由名门望族、富贵闲人们喜欢做慈善事业便可看出;当物质达到一定水平,自然可以实现道德上的高格调。
相反,人在痛苦之时,更多的似乎是满腹的牢骚和不满,祥林嫂式的喋喋不休和愤恨怨怼,自然容易活成一团坏情绪。随着负能量磁场的滋生,这股戾气愈发沉重,恶性循环,对周遭的一切都恶语评价,严重的甚至会形成对他人的道德绑架,受害者情节爆棚。自然只剩下卑劣和可恶的行径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7
最后这段看得想哭,咋回事。
不用罔顾其他想法,确实,很多人都明白要勇敢追求月亮。
但是,难道追求月亮才是一条美好有意义的路吗?
对于不同阶层的人们来说,这个月亮也是不一样的吧!
还有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心中有何月亮。难道他们活的就没有意义了吗?
可怜的是,斯特里克兰如若最终没有出名,他是否就更可悲?现实中有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找不到他的月亮,也实现不了,还要一再的折磨自己,我觉得,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然后再去找寻那盏月亮吧!
毛姆写作的.客观角度,一直不深不浅得了解斯特里克兰的那些故事,确实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在最后,作者那段话,让我很感动。
对于不在一个世界的人,你甚至无需让他们多了解你一个眼神。这正是我所缺的,我一方面在乎外界,一方面又鄙视着外界对我的任何反应,因为我有时很怕社交。做一个客观的中立人真的很难,做一个不在乎外界想法的人更难。如何真正得朝向自我内心,是我要解决的问题。
此本书中,了解了很多人性,不一定毛姆说的都一定对,但是很是让人深思,下本是否要开始看人性的枷锁和面纱了呢?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8
故事中的主人公斯朱兰确实让人又爱又恨。他在中年抛妻弃子,说走就走,对家人没有一丝留念,我们会说他冷漠自私,没有家庭责任感。
但他的出走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我们又会为他的勇气赞扬,一个人选择离开自己生活了半辈子的地方而去追梦,不管别人的流言蜚语,勇气可嘉,精神可敬。
他在朋友家生活时却和女主人陷入恋情,女主人死后他没有一点遗憾心痛之情,只觉得是女主人自己的错。我们会觉得他无情,蛮不讲理。
他在巴黎漂泊期间遭受的种种苦难,只为追梦,可在巨作完成后又让人一把火烧了。他是个古怪的天才。
毛姆笔下的这个主人公,一人兼具了多种性格,为了艺术而放弃家庭,古怪,冷漠自私,冷淡,残酷粗野,却又执着追梦,有时让人敬佩,有时让人同情可怜,有时让人恨的咬牙切齿。
而德克这个人物形象,却是个善良懦弱,温良慷慨,很讲义气,很欣赏别人的才华,画作平庸,审美力非凡的'人。
布蓝琪却是个外表平静,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令人难以捉摸的烈性子,她精心料理家庭,她还渴望冒险。
毛姆人物塑造相当成功,看完你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其中的人物。这其中没有一个人是特别让读者敬佩的,也没有一个人是特别让读者痛恨的。每个人物形象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想,这正是小说的伟大之处,也更接近现实,比起一些作者单纯塑造身上全是优点或全是缺点的人物形象更饱满和立体。
书中虽主要讲斯朱兰为追求艺术放弃现实的故事,但其中还穿插了德克和一名医生的故事。
德克在小说中最后带着巨大的悲痛回到了故乡,他如果不追画家的梦,也许会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木匠,然后娶了隔壁马鞍匠的女儿,在自己的故乡安稳地生活着。就不会遇到布蓝琪,不会看到自己最爱的女人和自己最欣赏的画家背叛了自己。他离开了伤心之地,也许经历过大风大浪后的平静才是他最终的选择和归宿。
书中一名叫亚拉伯罕的医生,是个外科手术方面的天才,他放弃了可以名利双收的职业道路,而选择了自己衷情的一个美丽的城市,他在那里扎根生活,职务虽然很低,生活很拮据,但他的内心安宁,富足,快乐。
选择月亮,还是选择六便士?
这取决于你对人生意义的看法,对社会和个人的要求。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毛姆说的。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9
第一部分讲述了主人公查尔斯.朱斯兰的家庭情况,他是一个无趣但是富有的证券交易员,但他的太太是一个热衷于社交活动并且聪明漂亮的人,她通过请客到她们家吃饭等等等方式认识了不少作家,他们有一儿一女,生活过的稳定且富足。
生活没有这么一直继续下去,有一天朱斯兰突然离开了他老婆,但是他并非是出轨或者移情别恋,而是要去画画,离开他的家,离开他的老婆去学习画画,在块40岁开始学习画画,并且没有和他老婆商量独自离去。
离开他老婆他先去了巴黎学习画画,他的日子过的也不好,几乎是吃一顿要饿上好几天,最后饿的非常瘦,住的地方也不好。在巴黎有一个很欣赏他才华的朋友经常接待他,借钱给他用并把自己的画室给他用,最后朱斯兰把他老婆给勾引走了,并且表现的毫无内疚的意思,他的这个勾引来的.老婆死后,他去了一个小岛上,并和当地的一个小女生结婚了,最后他自己生病死了,他吩咐他老婆把他的画作都付诸一炬。
不是天才依然可以自由勇敢不负此身,并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做不喜欢的事情做不到伟大,只有做喜欢的事情,忘我的沉醉于自己的事业,将事业与生命融为一体,才会取得好的,杰出的成绩,当然作者可能要表达的是职业自由,而不是去讨论理想与事业成功的线性关系。
每天叫醒你的是梦还是闹钟,是对美好的前方的吸引还是黑暗的背后的恐惧?书中的原型是著名画家高更,如果是我们,能放弃富足的职业,去画画吗,很少有人能做到,理由有一大堆,反正就是做不到。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0
不知道为什么会买来这本书,可能是当当搞促销活动,为了凑金额——这种名著一般都不贵。
作为一个理工男,从小就没正经读过几本名著,更别提外国名著啦。所以,现在也算是恶补。
这本书陪着我度过了整个二月,从冰天雪地到大地回春,从室外寒冷的北国到屋里阴冷的'南方。
所谓良药苦口,这种书读起来完全没有畅销小说那么有趣,那么容易进入情节。可以说,前五分之一的篇幅都让我很难沉浸其中,繁复,琐碎,如同流水账一般在交代叙述者和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以及一次又一次的相遇。
直到故事的大幕逐渐拉开,一个别有洞天的舞台终于呈现了出来。终于明白作者想说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小说的名字叫做“月亮和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1
或许大家和我一样都是怀揣着六便士仰望月亮的人吧。月亮代表梦想,是遥远皎洁的,每个人都看得到却很难触及,六便士代表财富,是大多数人选择过不得不选择的方向。人生处处面临着选择,尤其是梦想和金钱之间的`冲突更令人难以抉择。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
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磅,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
其实,我觉得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对自我人生价值的一个定位以及看待生活的意义。但是不管怎样选择,都要无愧于心,不后悔。
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在为了生活选择六便士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月亮的存在,它一直在我们行进的前方,照亮我们心灵的迷惘。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2
在初见一个人的时候,我们都会不经意给他一个标签。比如他看起来很幽默,或他很善良这种类似的评价。
但斯特里克兰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当你认为你了解他,他又会做出在你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
曾经的他是一个老实的.经纪人,你看到他就会觉得无趣,仿佛无趣这个词就足以贯穿他的一生。
可他偏偏不是这样。在四十七岁的年龄,他选择放弃所有去追求他的梦想。
你会觉得他很过分,他的人性中有太多丑陋:他抛妻弃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责任,有的是自私;他从不会感激帮助过自己的朋友,甚至还抢了人家的心爱的女人;他出口成脏;他的生活一团糟;他粗鄙不堪。
但同时,他对艺术的追求到了极致。在他看来,什么都是不重要的,他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他有画笔和颜料。他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想法,他可以自由做自己。
我发现你很难对他有一个定性。他多变,又同时拥有最丑陋的性格和充满神性光辉的理想与追求。
他的后半生用潦倒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饥饿病痛都伴随着他。但是直到死,他都在寻找自己一生中的伊甸园。
最后,他是找到了吧。所以,他满意的死了,而后又轻蔑的摧毁了它。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3
看微博推荐买来的《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一直压在书箱未曾打开,想象着它讲述的是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故事。前几天拿出来看了几页,一个叫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奇怪的男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家庭美满、事业成功的证券经纪人,一夜之间突然抛弃一切,远走他乡,从伦敦去了巴黎。他去了巴黎哪里?在哪里干什么?他为什么不声不响走了……带着这些疑问,跟随毛姆的描写,在一波又一波疑问、困惑、思考中,如痴如醉读完了这本书。
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抛弃一切去到巴黎画画。他在巴黎穷困潦倒,吃尽苦头,他对家人、朋友和一心爱他的妻子都非常残忍冷酷,对世俗的一切表现地傲慢不屑,但他对艺术有着一种本能的、无法抗拒的追求。最后,他来到一个孤岛,娶妻生子,一心画画,终于创作了改写现代艺术史的不朽之作。但在得了绝症之后,他叮嘱自己的土著妻子一把火烧了他画在房子四壁的壁画,一件杰作就这样化为乌有……这就是《月亮与六便士》的.整个故事。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本小说引发我对人生、生活的一些感触。在现实生活中,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往往被家人赋予一些价值观和努力目标;随之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社会影响的增加,逐渐形成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人渴望名声,追求利益,希望名利双收;有人按部就班,日复一日,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也有人如梦初醒,一骨碌爬起,去寻找自己梦想的生活。我们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是为了生活,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你是想要“月亮”还是“六便士”?“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和,怎么能是作践自己?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一年赚一万英镑,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我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感恩生命、感恩生活,每天用心呼吸空气,静心感受生活,努力奋斗未来。我们是俗人,会被世俗所困,可能无法做到小说中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那样追寻理想,但是能够做到不忘初心,吾日三省吾身,强身健体、努力奋斗、坚持不懈,我们也会同时拥有自己的“月亮和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4
书中人物:
思特里克兰德,对于任何一个不屑理他的人他总是非常亲切,一名伟大的艺术家。
思特里克兰德夫人,喜欢同文艺界人士来往。
施特略夫,蹩脚的画家。
勃朗什,曾与思特里克兰德私奔的施特略夫夫人。
作者本人:
爱塔,思特里克兰德的最后一个夫人。性格特点:思特里克兰德”内心深处的半人半兽“灵魂深处没有感恩谨慎愧疚,十分的冷酷自私,思特里克兰德夫人大概是有点倔强,内心深处有些看不起底层生活,喜欢与文艺界结交大概也把自己当作这类人了,施特略夫富有侠义心肠,也有发现艺术的心灵,坚定的认为思特里克兰德是一名很优秀的艺术家。
勃朗什十分的安详,沉默,拘束有过一段羞耻的过往“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但永远不能原谅他对她做出的牺牲”,后来与思特里克兰德在一起,最终被抛弃自杀。爱塔思特里克兰德生前的最后一个夫人,陪伴了他最后的岁月。
文章主要讲述的故事:
思特里克兰德本来是一个有点成就的证券经纪人,工作顺利,有一个喜欢结交文艺界人士的妻子,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生活的很平凡也很让人羡慕。突然有一天他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孩子,也舍弃了自己的工作生活,远赴巴黎追求自己的所谓的艺术理想。
月亮与六便士,月亮大概就是理想的生活和艺术,六便士(便士是当时的钱的计量单位,大概就是很小额的钱)应该就是指物质的生活吧。思特里克兰德先生放弃了物质生活,去追寻艺术和理想的'生活。这一点其实十分值得我们去深思。文中,最后思特里克兰德先生在临终前创造了一屋壁画,他也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作品,但他临终时却坚持一定让夫人将他烧掉。或许在他眼里,已经追寻到了自己想要达到的艺术,对这以后将会产生的影响毫不关心吧。
其实读完这本书,内心有很多话想要表达出来,但是却又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从哪里说起。在这种时候越发觉得自己很没有文化。最后谨以文中两段话结尾,顺便记录一下。
“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解救出来。”
“世界是无情的,残酷的。我们生到人世间没有人知道为了什么,我们死后没有人知道到何处去。我们必须自甘卑屈。我们必须看到冷清寂寥的美妙。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出风头,露头角,引起命运对我们的注目。让我们去寻求那些淳朴敦厚的人的爱情吧。他们的愚昧远比我们的知识更为可贵。让我们保持沉默,满足于自己小小的天地,像他们一样平易温顺吧。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5
这是一个有关梦想与现实的故事,这是一场有关崇高同世俗的斗争。
但是,等你看完整个故事,你会发现那个冷酷无情、残忍无耻的故事主角斯特里克兰德其实并没有那么十恶不赦。你会不解,你会好奇,你会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索斯特里克兰德有悖世俗价值观之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你会如书中所说“原谅一个个性鲜明艺术家的一千个毛病”。
刚开始阅读此书时,感觉像在看一本艺术评论,作者介绍了大量欧洲画家的画风和作品,诗人的诗风及代表作,显露了其极深的艺术修养和功底,借以引出一位颇具争议的男主人——斯特里克兰德。
故事里本来幸福美满的一家,随着男主人的离奇失踪招来了家族和旁人的. 一系列的猜想和非议,情节如同侦探小说一般引人入胜。然后,镜头来到了巴黎,在这里围绕着作者、斯特里克兰德还有斯特罗伊夫之间,发生多场有关欣赏、帮助、背叛、嘲笑、原谅和包容的故事。
尽管斯特里克兰德对斯特罗伊夫一直都是极尽嘲讽,但在斯特里克兰德饥寒交迫、病魔缠身之际,在妻子布兰奇极力反对之下,斯特罗伊夫还是说服了妻子,将处在死亡边缘的斯特里克兰德带回了自己的家,对其悉心照料。然而,斯特里克兰德回报斯特罗伊夫的却是拐走了他深爱的妻子布兰奇,心安理得地霸占了他的家、他的画室。并且,面对为了自己而被世俗所唾弃的,甚至不惜为自己自杀的布兰奇时,斯特里克兰德是那么冷漠、淡然,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很轻松地说出“一个女人能原谅男人给她造成的伤害,但是不能原谅他为她的缘故而做出的牺牲。” 并且,还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女人对他的桎梏,对他的理想的嫉妒。多么无情、多么无耻混蛋的一个恶棍。但是,我们却束手无策,就连世界也无可奈何。
正如作者所说的:我感到残酷的是,这种幸福生活被一次无情的事件折磨成了碎片;最残酷的竟然是,事实上他们幸福生活的破碎并没有让这个世界有什么不同。这世界继续在转动,没有人因为这件可悲的事情生活得更糟糕。
是的,世界如此亲密,而又如此孤独。
与此同时,一种想法在你的心底生根发芽。你也许并未意识到,但在潜意识里,你开始动摇,甚至会开始佩服斯特里克伦德的放荡不羁、特立独行以及我行我素。
最后,男主人来到了塔希提岛。这里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也是他艺术创作的巅峰。即使在生命的尽头,即使重疾缠身,作画条件简陋,他依然在草屋的墙壁上完成并摧毁了不朽的灵魂之作。我们一方面惋惜于无缘一睹杰作,另一方面又困惑于斯特里克兰德毁画的动机。我们在感叹男主人的任性时,或许该遗憾地庆幸有些杰作最好还是活在梦境之中。
《月亮和六便士》这部小说告诉我们,美是奇妙的东西、奇怪的东西,画家经过折磨灵魂才能于这混沌的乱世中将它找出来。你想要认出美来,就必须重复画家的那种冒险。
记得《罗辑思维》里曾说过:最高境界的处世艺术,是不妥协却能适应现实;极端不幸的个人素质,是不断妥协却还不能适应现实。斯特里克兰特就是这样一个不向世俗妥协并且按照自己的方式,以梦为马地探寻着灵魂秘密的人。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月亮与六便士》的读书笔记05-20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03-06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03-13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03-02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03-05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精选25篇)11-16
月亮与六便士心得体会 08-22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15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3-12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