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时间:2024-03-06 11:41:55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精华2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精华2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1

  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观集中考察明朝历史,通过前期大量阅读史实资料及学术研究资料,综合个人历史研究成果,一举将明朝兴衰的前因后果摆在一起斟酌,最终将明朝的历史节点聚焦于一个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暗藏玄机的万历十五年。

  文中一直提到这一年是无关紧要的,却在黄仁宇先生从不同角度对关键历史人物的融会贯通地剖析之下,显示着这一年的不平凡——以各个关键历史人物最终不幸的归宿,暗示着明朝最终历史走向——文官集团以孔孟道德作为立国之本,越来越僵化的政治体系与落后的法制体系,社会发展寻求不到创新的途径,即使有,也总是被大环境所扼杀:

  万历皇帝因个人之力无法抵抗固化文官体制而不再热衷于国事的退变、张居正鸿鹄之志以及先明政治手段与策略的落空与死后被反、申时行勉力维持文官之间平衡的无奈、海瑞作为最廉洁最死板清官独自硬抗没有法律支撑的'土地纠纷、戚继光有志规整强化军队建设却屡遭文官压制的无力、李贽欲寻求个人自由却始终受限于传统道德的压抑,每个历史人物的不幸都能印证明代的社会思想之僵化,终将终结为努尔哈齐及其儿子所取代。

  还有点奇怪当时的传统观念会认为文化与政治与生活不能同时繁荣?有一个很独特的历史观点,“文”与“质”的关系。哲学家李贽发现文极必乱,乱而后治,由重文转重质(“质”保障人民生活质量)。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2

  万历即位之初被认为是明朝中兴的开始,万历皇帝的励精图治给了所有人希望,可是万历的兢兢业业好像并不是由他自己内心驱使的,而是被张居正的道德批评和皇太后的废帝恐吓而驱赶成的。当太后不在,张居正表里不如一的现实被发现时,万历内心应该是充满愤恨的。对于如何做一个好皇帝充满了失望。明朝的.文官系统太过庞大,上下层组织系统处于一种混沌低效的传统状态,将道德而不是法律作为治国之根本。为了维护现状,保全自己的名声,申时行只敢做和事佬,任何事情都表现出和稀泥的姿态,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不步张居正的后尘而已。

  张居正比他更有魄力,也比他更有争议,有自己的宏图大志,想要改变明朝已有的系统,却在皇帝面前不能做到表里如一,对别人严格要求,对自己的亲信却肆意放纵,直接导致自己道德名师的形象在万历心中坍塌,结果落得个死后被清算的地步。主少国疑时的权臣、改革家没有做出巨大贡献,真得很容易被清算。戚继光因张居正而起,因张居正而落,虽然的确是一个将才,但是和张居正一样,有阳有阴,总有一些东西不能见光。反观海瑞,他虽然真的是清官,可是清官就一定能救国吗?只能充当朝廷的门面罢了。没有完善的底层系统,再厉害的官员也无回天之力,张居正海瑞如此,蒋公亦如此。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精华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03-05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02-17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01-09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4篇03-06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04-29

论语读书笔记10-07

简爱读书笔记10-22

英语读书笔记09-10

优秀读书笔记02-21

围城读书笔记02-23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精华2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精华2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1

  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观集中考察明朝历史,通过前期大量阅读史实资料及学术研究资料,综合个人历史研究成果,一举将明朝兴衰的前因后果摆在一起斟酌,最终将明朝的历史节点聚焦于一个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暗藏玄机的万历十五年。

  文中一直提到这一年是无关紧要的,却在黄仁宇先生从不同角度对关键历史人物的融会贯通地剖析之下,显示着这一年的不平凡——以各个关键历史人物最终不幸的归宿,暗示着明朝最终历史走向——文官集团以孔孟道德作为立国之本,越来越僵化的政治体系与落后的法制体系,社会发展寻求不到创新的途径,即使有,也总是被大环境所扼杀:

  万历皇帝因个人之力无法抵抗固化文官体制而不再热衷于国事的退变、张居正鸿鹄之志以及先明政治手段与策略的落空与死后被反、申时行勉力维持文官之间平衡的无奈、海瑞作为最廉洁最死板清官独自硬抗没有法律支撑的'土地纠纷、戚继光有志规整强化军队建设却屡遭文官压制的无力、李贽欲寻求个人自由却始终受限于传统道德的压抑,每个历史人物的不幸都能印证明代的社会思想之僵化,终将终结为努尔哈齐及其儿子所取代。

  还有点奇怪当时的传统观念会认为文化与政治与生活不能同时繁荣?有一个很独特的历史观点,“文”与“质”的关系。哲学家李贽发现文极必乱,乱而后治,由重文转重质(“质”保障人民生活质量)。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2

  万历即位之初被认为是明朝中兴的开始,万历皇帝的励精图治给了所有人希望,可是万历的兢兢业业好像并不是由他自己内心驱使的,而是被张居正的道德批评和皇太后的废帝恐吓而驱赶成的。当太后不在,张居正表里不如一的现实被发现时,万历内心应该是充满愤恨的。对于如何做一个好皇帝充满了失望。明朝的.文官系统太过庞大,上下层组织系统处于一种混沌低效的传统状态,将道德而不是法律作为治国之根本。为了维护现状,保全自己的名声,申时行只敢做和事佬,任何事情都表现出和稀泥的姿态,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不步张居正的后尘而已。

  张居正比他更有魄力,也比他更有争议,有自己的宏图大志,想要改变明朝已有的系统,却在皇帝面前不能做到表里如一,对别人严格要求,对自己的亲信却肆意放纵,直接导致自己道德名师的形象在万历心中坍塌,结果落得个死后被清算的地步。主少国疑时的权臣、改革家没有做出巨大贡献,真得很容易被清算。戚继光因张居正而起,因张居正而落,虽然的确是一个将才,但是和张居正一样,有阳有阴,总有一些东西不能见光。反观海瑞,他虽然真的是清官,可是清官就一定能救国吗?只能充当朝廷的门面罢了。没有完善的底层系统,再厉害的官员也无回天之力,张居正海瑞如此,蒋公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