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读书笔记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非洲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非洲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洲读书笔记1
谈到非洲,肤浅的自己只能想到黑人,奴隶,贫穷,炙热的大地。思想里甚至有一些对于非洲的偏见,读完非洲三万里,发现世界上哪一个渺小的生命不是在努力地拼尽全力追求幸福呀,三三两两的例子怎能就根深蒂固地让你看低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那一块饱经沧桑的非洲大地呀,有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有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索韦托,有世界上最奢华的绿皮火车非洲之傲,有着多样化的风景,有着多样的宗教和神明,有着美丽的南天星图,有着伤痛和独立的历史,有着对自然的尊重,有着生存的血腥争斗,有着独特的全石打造的教堂,有着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瀑布,原来你是如此的富有啊,而我只知道冰山一角而已,这块土地,让人着迷也让人心疼。非洲之傲,行驶在这广阔的非洲大地上,一扇车窗,隔开贫穷与奢侈,愚昧与文明。毕淑敏老师的这一本,不像是一本游记,倒像是一本普及本的非洲简史,于纷繁中,凿一洞,窥见一斑。也如她所言,当你走过的路渐渐漫远,当你注视过的东西渐渐繁多,当你闻过的气味渐渐五花八门,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变得宽容起来,接纳世界的不同与丰富。
非洲读书笔记2
读书的发心决定着我们对书、文字的看法。我看到一个积极心态的人,看到从过去走到现代的人,看到知识,看到思考,看到改变…总之,欣喜。女性读者,往往会有很感性的瞬间,只因为那简单的文字,就会瞬间感动。看到狮子的那章,看到洗鞋子的那瞬间,会热泪盈眶,并不是文字多感动,也没有特别缘由,只是被带入了,我们何尝不是被身边的人,被生命温柔以待,只是当时已惘然。
旅行于我,是经历的`一个过程,行程中你可以不期而遇,无论是风景,人,事,等等,这些不期而遇就像生命中的礼物,给我带来不一样的触动。让这些触动往往就会在生命中留下痕迹,成为生活的调配济,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闪亮的日子。
每一次出行归来都更深刻的体会到,每个风景都是一期一会,每个经历都是独一无二,只能经历不能拥有,只能放下,只有敬畏。像后记中提到的“使我增加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景仰”,经历,让生命变得有厚度,人变得更宽容。
当然,毕老师厉害的是,她什么也没有说,答案只能自己问自己。这一切感悟都是根据她的故事,结合自己各种七七八八的经历的感受。
我个人很喜欢这本书!
非洲读书笔记3
《走出非洲》的作者是,卡伦·布里克森。
1885年,卡伦诞生于丹麦哥本哈根一个贵族家庭。1914年,29岁新婚的她前往非洲,在那里生活了十八年,在肯尼亚建起了自己的咖啡农场。
直到1932年农场经营失败,飞行员情人丹尼斯坠机身亡,她才只身回到丹麦。从这时她才开始写作,一直独居到1962年死去。
十八年的异国他乡,非洲俨然成了她第二个故乡。
从咖啡庄园为原点向四周发散,卡伦为我们描绘了非洲大自然的一幅幅美不胜收的景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非洲乡镇的人文风情,非洲的男女老少,其他外来移民,大家一起共同生活在这美丽和谐的非洲大陆上。
卡尔将雄奇瑰丽的'景物与多难的人和事融为一体,将撼人心旌的非洲众生相与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故事交织在一起。让人读起来,心旷神怡。
你可以把它看成一篇非洲游记,透过字里行间感受非洲那怡人的景色和令人向往的异国人文。当然你也可以把它当成一部自然哲学或者言情小说去看,去深刻感受坐着笔下那散发着非洲独特的魅力。
小说开头写道:“当你回首在非洲高原度过的日日夜夜,一种感觉倏然而过:自己恍若曾一度生活在天空中。天空不是浅蓝色,便是紫罗兰色。大片大片的云彩,轻柔而瞬息万变,在空中升腾、飘荡。苍穹充满着蓝色的活力,将近处的山脉与林莽涂上了鲜亮、深沉的蓝色。
名著《走出非洲》:一封写给非洲的情书!
正午的天空十分活跃,像喷薄而出的滚滚岩浆,又像一池碧水潺潺流动,闪耀着、起伏着、放射着。它反照出的一切景物都放大了,变幻出奇妙的海市蜃楼。在这样高渺的天空,你尽可自由自在地呼吸。你的心境无比轻松,充满自信。在非洲高原,你早晨一睁眼就会感到:呵,我在这里,在我最应该在的地方。”
她的笔下,连工作都那么美:雨季初始,咖啡花盛开。细雨霏霏,薄雾朦朦,垩白色的花朵,犹如一片白云覆盖在六百英亩土地上,光彩动人。咖啡花有一股黑刺李般的淡淡的、略带苦涩的香味。
一旦咖啡豆成熟,园里就变得一片艳红。这时节,妇女和孩子们随同男人一起,前来采摘咖啡豆。四轮车、两轮车吱吱呀呀地把咖啡豆拉到河边的加工厂去。我们的机器算不得上乘,但加工厂毕竟是自己规划、自己建设的,我们十分珍爱。它曾经毁于大火,我们又重新修建起来。
巨大的咖啡干燥器转动着,转动着,咖啡豆在它的铁肚子里“嚓啦啦嚓啦啦”地翻滚,恰如卵石在海滩上经受波浪的冲刷。有时,在半夜里,咖啡豆干燥了,就得马上把它们从大罐里取出来。那真是有声有色的时刻——昏暗的大厂房里,点着许多盏防风灯,每个角落都悬挂着蜘蛛网,遍地是咖啡豆荚。
在灯光的辉映下,一张张黝黑的脸庞充满期待,神采飞扬地围着干燥器。整个加工厂——你会感到——在这不寻常的非洲之夜,就象一颗明灿灿的宝石,镶嵌在埃塞俄比亚王的耳坠上。之后,咖啡豆要去壳、定级,手工整理分类,装入麻袋,用缝马鞍的大针缝口。
......
卡伦不仅为我们展现了非洲独特的自然风光,更是将真实的非洲展现给世界。
非洲读书笔记4
没有时间出去,却有书陪我。《非洲三万里》便是如此的一本书。
旅行中,我们在创造自己的故事,我们也在聆听他人的故事。经常被大家念叨在嘴的是:我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我也喜欢旅行,但是去非洲,却显得有些遥不可及,而毕淑敏奶奶,这位花甲老太太,却敢为人先做了这件事。
一本《非洲三万里》,就是作家细致入微之观察、悲天悯人之情怀和生动细腻之叙述,使得即使一些地理、历史知识也具有生命的活力。途中眼见耳闻的故事:如德国老太,曼德拉的故事,其生动性也远超过普通传记,让人觉得不是一本传记,而是一本引人入有着小说之精彩。这是一个文学家的.眼光和笔触。这种体验和思考,程度之深,并非一般游客所能及,一般人想表达便可表达的。毕老的一张非洲之傲车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和阶层,贫穷和奢侈,愚昧和文明。
与此同时,《非洲三万里》也是一本温厚之书,它以旅行为线,将生命中的温暖和荒凉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带领人们学会珍惜生命中温柔的瞬间:那双在暴雨中递过雨伞的手、那点为你围上一条毛毯的温柔、那些黑暗中与你彻夜聊天的朋友。这些一点一滴的温柔是你生命中的光,祛除阴霾,带来善良。
《非洲三万里》是在告诉我们生活有时候需要慢下来,慢下来去听听身边的故事,做个安静的听故事的人。安静听故事,会有不同寻常的收获。书中,毕老的那句:旅行就是在听故事,听别人的故事。让我感动至今。我想做个安静的听故事的人,看着书,便可如临其境,从刚入非洲时,出席晚餐,到各类景点观赏,遇见的各类人,以及非洲之傲出车祸,各类故事集合在一起,如一场电影盛宴,应接不暇。
书中自有黄金屋,非洲三万里的行程要自己去浏览
非洲读书笔记5
辽远的天空、一望无垠的沙漠、迁徙的兽群、向着阳光载歌载舞的人们……这便是我脑中关于非洲挥之不去的剪影,但非洲大陆果真如此吗?何必去问足不出户的精神旅行家,让我们翻开此书,一睹真实的非洲。
为了这次非洲之行,作者做了艰苦卓绝的准备工作,我亦提着一颗忐忑的心,感激她坚定不移地完成了这次旅行。借助文字的媒介,插上想象的翅膀,幸运的我仿佛随着作者一道畅游了整个非洲:原野上捕食羚羊的猎豹,小道上馥郁芬芳的咖啡香味,口味奇特的英吉拉饼……林林种种俱是旅途中所见所闻。还有那长颈鹿曾在“我”手中觅食,小海豹柔嫩皮毛的触感在“我”指尖尚存;那一丛丛向天盛放的马蹄莲,勾起了“我”对过往的回忆;旷野里疏疏落落点缀着的猴面包树,钉子树上悬挂着的以蜘蛛丝做的鸟之坟墓,是非洲草原上独特的风景;“我”曾到过罗本岛囚禁曼德拉的监狱旧址,“我”曾在索韦托纪念馆那张悲惨的照片前驻足沉吟,“我”曾坐着小船去参观海岛上的庙宇,那善良而慷慨的船夫馈赠的阿布巴拉,漂泊万里来到“我”的书桌前,陪伴着“我”奋笔疾书记录下这次旅行中的故事。非洲真是奇妙的地方,有阳光,有歌舞,人们就能忘却一切悲伤,让时间淡化一切伤痕。他们放下、他们宽恕,任痛苦化作阳光中的尘埃。
非洲相距我们万里之遥,语言风俗各异,但人们的感情是相同的。他们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对家人的关爱,对足下土地深沉的眷念,与世间别处的人们没什么两样。我合上书本,沉思良久。我感谢作者绘声绘色的描述,我更盼望着有朝一日能亲自踏上这片土地。
旅行对我的意义是什么?旅行,让我可以从现实生活的牢笼中逃离,让心灵放假;让我见识其他人的'生活方式,给我努力生活的勇气。为旅行而做的种种准备工作,繁琐而有乐趣。有人说,不出门,可以通过网络书本观览全世界的风光。如果一生只能借助媒介来看大好河山,难道不是一种缺憾吗?任影像和游记的纪录如何的栩栩如生,也比不上自己身临其境地体验与感知。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把一辈子囿于一座城,一间房,一小块天空上吗?现代科技飞速地发展,水陆空交通纵横八达,为什么我的思想不能如此开阔自由、我的心灵要固步自封?我脚下的土地,不能由他人代走,心中念念不忘的风景,不能借他人的眼睛来看,如同指挥员作战前的敌情侦查与分析不能由他人代劳一般。
这本书,再一次燃起了我深埋在心中的渴望-去非洲看看,去世界瞧瞧。我要行万里路,我要看遍祖国大好河山,看大千世界百态风光。而现实中的我,只是枯坐桌前,看生命的香烛一寸寸燃尽,纵胸中有壮志豪情,亦不过空梦一场……
非洲读书笔记6
毕淑敏20xx年开山之作,25万文字从未发表。收录百余张独家珍贵彩照,非洲土著手绘彩图,全彩印刷。一张价值2万美金的单程车票,一场直面饥民、皇帝、僧侣、狮子和荒野的迷之旅行。走了这许多路途,耗费这许多心力,不过是想要成为真正的自己。这是毕淑敏乘坐“非洲之傲”游遍非洲大地后,于20xx年闭关创作的旅行札记。
“非洲之傲”是以非洲行为主题的旅行用蒸汽机车,单张车票标价在1万到9万美元之间,以奢华闻名于世,有“流动的五星级酒店”“铁轨上的游轮”之称,主要服务于来自全世界的财阀豪门后代、商业精英、政界领袖。然而列车行经之地,却有很多是非洲最底层民众聚居的贫民窟,一道车窗劈开了奢华与贫穷,餐车内的社会名流举起银杯开怀畅饮时,车窗外围满了无衣无食的孩子们。这种强烈的对比引起了毕淑敏的关注,在这次旅行中,她不但记录了非洲各地人情风物、旅游见闻,还对车内车外两个世界做了细致的观察和沟通:时而走进非洲中产阶级家庭与女主人共进晚餐,时而走进全球最大的贫民窟索维托实地考察,她以自己的眼睛为准则,写出了一个最独特的非洲。
这也是一本温厚之书,它以旅行为线,将生命中的温暖和荒凉一一呈现在你眼前,带领我们学会珍惜生命中温柔的瞬间:那些在暴雨中为你递过雨伞的手,那些为你围上一条毛毯的温柔,那些黑暗中与你彻夜聊天的朋友。这些一点一滴的温柔是你生命中的光,使你远离阴霾,成为善良的人。
一直很喜欢毕老师的那种温润如玉的写作风格,感觉像是妈妈在和你讲述她旅途中的各种风景,和你分享她旅途中的种种感想,从当时环游世界到现在走进非洲,跟随着毕老师的脚步,领略了世界很多不同的风光,从她的角度去看待整个世界。这本书,其实让我感受最深刻的`不是那些非洲的自然风景亦或是其他什么,而是毕老师那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是那种对待比自己也许社会阶层要低的人的那种态度,即使这是服务中的一部分,即使这是你应当享受的,但是她始终还是保持那个普通大众的心去看待这一切,并不愿意被他人服侍,最难消受的也就是他人的恩情。
非洲读书笔记7
内容概括:
一个把拍摄短视频当做主业的中国小伙李威在非洲做自媒体,不小心做出了国际影响。他通过记录真实的非洲,向国人展示了真实的非洲状况,引起大家的关注。他还想把世界各种各样的文化景观呈现到他的短视频里。
经典摘录:
①那是一个你从未接触过和了解到的真实景象。比如,一个小女孩拿起银色水瓢,在飘着油垢的小水沟里,舀起半瓢水就往嘴里送。
②你走入了另一个文化,另一个社会,你的内心就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这一片土地了,你会发现人的活法变得多种多样。
③飞机落地的那一刻,李威走出舱门,一阵阵的湿热风浪向他袭来,身体皮肤有些失黏,像进了蒸笼,这给了李威一个下马威。
读书心得体会:
题目:执着和善良,勇敢又坚定。
你好,中国。这句话是赞比亚小伙李小虎在第一次来到中国时说的话。受朋友李威的邀约,他们两个人一起回中国过春节。当飞机落地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那一刻,李威穿上了已经有近一年的时间没有接触到的羽绒服,还真觉得有一点不习惯——因为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非洲的赞比亚专门拍摄短视频。
李威视频呈现出来的赞比亚是贫穷的,是快乐的,是无奈的,是有趣的这是出现在文中的一段话,简短的几行字,却让我感受到了李威的爱国,李威的善良,李威的美好,李威的同情心,李威的知情知性。他用自己的方式让远在1万公里之外的中国人了解了非洲的生活,比如说文中提到有一个非洲小女孩拿起银色水瓢就在飘着油垢的水沟里舀水喝,这让我十分心疼和不解,自己的心里也浮想联翩:为什么小女孩要喝这种有油垢的水?为什么小女孩的生活会很困难?其实非洲的水源并不多,地表水也很脏,那里的人想要喝一口水也很困难。李威说他拍这些视频就是想把真实的生活场景展示给大家看,让每一个人都珍惜当下的生活,这让我对他的敬佩又多了几分。他不会在自己的家乡选择安逸的生活和一份稳定的工作,反而自己来到非洲做自己喜欢干和喜欢做的事,潇洒中也有自由,勇气与一颗善良博爱的心。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而我觉得李威的选择是伟大的。
【非洲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非洲读书笔记【范例6篇】11-09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03-04
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免费摘抄08-23
经典读书笔记06-20
读书笔记05-15
《呐喊》读书笔记04-04
厚黑学读书笔记11-08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11-08
亡羊补牢读书笔记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