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4-07-28 18:01: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1

  想起这本书,缘于那天和大女的聊天,她说:“妈妈,这本书确实如你所说,好看。”

  在此之前,我非常不喜欢数学,总是感觉有很多难关在我面前,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发现,数学原来真的很有趣。这里面有很多数学历史,那些数学家,真是个个都是天才。但里面有很多专业的数学知识点,我还看不懂,我都略过了。可是,我觉得一本书里面能有一个观点启发到你,那这本书就是好书了。

  不知道是女儿遗传了我的不开窍呢,还是所有的女生,数学逻辑思维都晚成的原因。总之,闺女在数学上面,学习起来相对文科,还是要吃力的。在为她寻找最好的学习办法之际,我发现她连最基本的学习习惯都不能持续的进行,就是数学的预习和复习。这,除了是不良习惯,更多的,也是因为兴趣所至吧,没有兴趣的事情,总是难以坚持下去的。但作为重点科目,就算没有兴趣,也是要重点去关注。期待她能够找到自己的弱处,端正好学习的态度,早日找到数学的乐趣!

  说到乐趣,我是在初中的时候发生的,当年,初中开始学习代数和几何,平常数学成绩靠抓瞎得分的'我,竟然被作为数学老师的班主任委以重任——学习委员。至此,竟然无意造就了我在数学科目上的拔高。在经历几次考了班级第一的数学成绩后,我竟然因此喜欢上了数学,浅尝甜头后,更是进一步喜欢上将题目用几种方式解答出来的成就感。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2

  最近,我用课余时间阅读了《数理化通俗演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很多科学知识,也认识了很多科学史中的重量级人物,他们为人类科学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我很钦佩的两位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雷和艾萨克·牛顿。

  伽利略·伽利雷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工程师。他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通过对重力、自由落体、速度和加速度的深入研究,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经典理论,惊动了整个罗马。在天文学上,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对金星、木星和黑子进行了观测和分析。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勇敢的对哥白尼的日心说表示了支持,同时反驳了托勒密的地心说。他发表了《关于两个主要世界体系的`对话》,对当时教会的地位造成了冲击,并因此惨遭教会软禁。伽利略还是一名发明家,他发明了温度计和军事罗盘,改进瞭望远镜,使人类的目光延伸至宇宙的更深处。因为伽利略对科学的卓越贡献,他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

  在众多科学家中,艾萨克·牛顿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他喜欢动脑,小时候心灵手巧,爱动手做机械之类的小东西。他在剑桥大学读了三年书后回家,总是思考各种古怪的问题。他可以从别人习以为常的事情中思考并发现许多科学道理。一个苹果的坠落就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随便玩个三棱镜就发现光的色散原理,还总结出了著名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为近代物理学打下了基础。因此,人们把牛顿誉为“近代物理学之父”。

  读完《数理化通俗演义》,通过了解一个又一个科学伟人的事迹,我发现这些科学家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善于观察和思考,能突破前人的理论框架,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去发现并论证新的理论。他们比常人想得更多,看得更远,即使经历失败也不气馁,而是总结经验教训,反复不断的学习与研究。他们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即便获得成功也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从事更多的研究,从而为人类科学的发展奠下了一块块理论基石。他们这种坚持不懈学习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举起思想的火把,登上前人筑好的阶梯,去攀登科学的高峰。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3

  上回咱们说到西方科学家伽利略通过实验推倒了大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经典理论,阐述了凡事都要通过思考与实践得出结论的伟大道理。同样是打破原则,通过观察与思考得出结论的故事,在咱们东方的中国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话说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九月十五日是当时在圣上面前辅佐,深得圣上信赖的戴法兴的生辰,当天晚上戴法兴的府邸可谓是红灯高挑、车马不绝,一轮皎洁的明月正高挂天空。

  宴席开始,戴法兴挽着一名青年学者的手入了客厅,你猜这青年学者是谁,正是后来为计算圆周率贡献极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这祖冲之啊,是皇帝专设的“华林学省”中的一员,学问高深。可谓在长安是有极高的名誉,连戴法兴都以他能来赴宴为荣。

  一会儿,主宾落座,歌飘舞起。酒过三巡,突然,一个仆人慌忙进来,对着戴法兴的`耳旁悄悄说:“老爷,不好了,有人宣传说今天有月食!”虽然说的声音不大,但旁边的文武百官都听到了,各个酒杯落案,呆若木鸡。

  戴夫人吓得扇了那个仆人一巴掌,训斥她不懂礼节,在老爷生辰之日说这些不吉利的话。

  当戴法兴怒气冲冲地质问赴宴之人是谁在戴法兴的府邸外贴了今夜有月食的告示,只见祖冲之不紧不慢地站了起来,称是他自己过来赴宴,顺路贴的。

  原来,古人多讲迷信,不懂月食、日食之理,以为这是一种凶兆。

  看见祖冲之那样镇定自若、不慌不忙,戴法兴差点没气个半死,但是祖冲之是自己请的,且官吏不低,戴法兴本想忍住,但是今日可是自己生辰,怎可说出如此不吉利的话,戴法兴终于坐不住了,说出了肉中带刺的话来:“文远(祖冲之的字),圣人且畏天命,你我俗夫凡人,怎敢妄言天机?你就不怕伤天降罪吗?”

  岂不知,祖冲之正是选中了这次戴法兴的生辰之日,前来赴宴,一举宣讲月食、日食,好破除迷信。

  原来,地行轨道与月行轨道不在一个平面,两者有个夹角,所以每月一次望日,三星(指太阳、月亮、地球)只能大致一线,地不能遮月。只有当两个平面重合而正好是望日时,三星才完全一线,才会有食。

  这时,有的宾客纷纷点头。他们知道,祖冲之工于数学,有通天文,观察运算极为精细,这一道理十有八九是对的。

  果不其然,过了一会儿,那皎洁的月亮被一团黑乎乎的黑影给吞没了。

  这个故事里迷信邪说的戴法兴以及戴夫人确实可笑,却反衬出祖冲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美好品质。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4

  《数理化通俗演义》是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觉得其中含有不少科普知识,特来推荐给大家。

  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对自然科学进行长篇大论,一篇文章连着一篇文章的令人头晕目眩。作者反而以章回小说这种有趣的方式进行写作,通过一个个章回,唤起了读者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不同于其他无趣的教科书,这本书的每个“章回”都有自己独特的题目。比如说“老少妇孺齐上阵,一面镜子退千军”。看看这名字,大家肯定会产生阅读的兴趣——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镜子呢。原来,这个章回讲述的内容是凹面镜的`妙用。

  并且,这本书涉猎到的内容也是甚广。从洞庭湖旁屈原的一首《天问》展开了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一直到了最后二十世纪的胚胎发育学。其中间写到的内容更是数不胜数,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奠定了经典力学,赫兹等人发现的电磁波带给了后世人们方便的通讯。一篇篇文章,将大量的知识讲述给了我们。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轻松的记住这些知识,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觉得这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科学家需要有创造精神、牺牲精神和刻苦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内容,比背会书中的知识还要重要。

  诚然,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遭到了不应有的待遇——布鲁诺因为《日心说》被宗教烧死在广场上,伽利略也被宗教所迫害。但是,真理是不能够被暴力所扑灭的。尽管经历了一次次的悲难,可真理仍然为大众所知。如今,谁不知道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宗教的神学说也因此破灭了。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所具有的牺牲精神当真令人敬佩。

  或许,我们并不会遇到这些情况,我们也不需要具有牺牲精神。但是在我们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应该具有创造精神和刻苦精神。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题目,没准能够有新的发现。遇到困难不要放弃,在学习中不畏困苦,我们也定能够取得成功。连孙悟空当年不都在海上漂了好几年呢。拥有了这几种精神,成功离我们也就只有一墙之隔了吧。

  读这本书,如同听一首小歌,悠长而令人回味并深思。让我们都静下心来,一起听听歌吧。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5

  这是一部用30年时间证明其生命力的书。本书从1984年初版到现在,31年,18个版本,重印次数难以统计。作者的“一层薄薄的糖衣”中的“一点点甜味”,竟然30年不散。其理何在呢?作者在初版序中就直接点明了其中的奥妙:人为了医治自己天生的无知之病,总得学习,而学习是一个艰苦的事。既达目的又少吃苦的办法,就是“学习西医制药,在苦药外面加一层糖衣,”钩起你的馋虫,唤起你的兴趣,让你日夜捧读而不知累,钻研数月而不知苦。梁老师说:“为什么文学能引起一般人的兴趣?一生不做理化实验,不演算习题的大有人在,但一生不读一篇小说的人实在不多。中国的老农民即使是文盲,也知道刘备,宋江,这些并不需要到课堂上去学,通过戏剧、评书、年画、电影、电视就可以耳濡目染,自然而得。习得这些知识时,润物细无声,基本没有那份抓耳挠腮答不出题的痛苦。数理化的逻辑思维与文学的形象思维不一样,缺乏曲折的故事和生动的形象,自然会枯燥。传统的数理化学习,不入课堂难入门,社会没有给这些科目激起人们兴趣的.方法,没有专门的压力,很难自觉的去亲近它。”

  梁老师这本书,让数理化的学习变苦为乐,用文学形式—章回小说,把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定理后面的血与火的历史,把当事人那些慷慨的悲歌、胜利的喜悦,像社会科学史一样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联系起来,素描出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

  读者“循着科学家的足迹走一遍时,就会发现,那些公式定理多么珍贵,多么可爱,这时再学习它,不但有了兴趣,而且有了感情。”书中的第五回,作者用优美的文学语言,把阿基米德“带着守城军民,用杠杆原理和光线的可逆原理,把罗马军的攻城的木楼房砸的一片狼籍,把八个连成一串的木船烧的片甲不留”的故事,写的绘声绘色,让你穿越回那个时代如临真境,让你难以抑制再翻下一页、再看下一回的渴望。

  此时的你,眉头一定是打开的,心里一定是轻松而快乐的,同时呢,杠杆原理和光可逆原理在你的心中也会随那些砸了的船、烧光的帆一样,深深的刻在了你的心里。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6

  《数理化通俗演义》是20xx年湖北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衡。这是一本从兴趣入手的软教材和知识拓展教材,采用的是中国特有的通俗文学体裁———章回小说,共有71回。作者以栩栩如生的事例、深入浅出的语言、旁征博引的叙述、章回小说的体裁,为枯燥的数理化知识包上了“一层薄薄的糖衣”。

  在读这本书时,我不禁会对文章中提到的科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所提出的'想法感到惊叹,又觉得有趣。其中我觉得最有趣,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故事准属“阿基米德运用科学战胜强敌”的故事。

  虽说当时罗马的强大军队,准备入侵叙拉古。但也无法与阿基米德擅长思考的大脑、善于观察的眼睛相提并论,阿基米德随即马上巧妙地利用杠杆原理造了一种让罗马军惊慌不已的强大武器——抛石机。叙拉古并未出动一兵一卒,就把罗马军打得大败而归。原来,是阿基米德在亚历山大里亚留学之时,从埃及农民提水用的“沙杜佛”上,发现了可以借助一种杠杆来达到省力的目的,而且他还发现,手的握点到支点的这段距离越长,就越省力气。所以阿基米德就借助着这神奇的“杠杆原理”,运用智慧与科学,打败了强大的罗马军。

  却说叙拉古巧妙利用“杠杆原理”击退了罗马军,可罗马统帅马赛拉斯仍心存不甘,决定利用他们的“终极武器”——攻城塔。“攻城塔”原来是一座十分高大的木塔,下面装着轮子,攻城时推着城墙边,士兵从塔顶封锁对方的城头,进行强攻。虽说马赛拉斯的武器十分厉害,却还是不敌阿基米德巧用科学的头脑。阿基米德听闻罗马军再度入侵,有装备上了精良的武器,料到不能用武器强攻。又看当时万里无云、骄阳似火,便心生一计,把全城所有的妇女带着自己的梳妆镜到南门外集合。这时马赛拉斯看到南门外站着许多妇女,认为这是欢迎他们的一种仪式。没想到妇女们排成一个弧形,将镜子上的光反射到了罗马军的桅杆的白帆上,只见罗马军的船着了火,火光四溅。马赛拉斯仓皇逃命。原来,阿基米德是利用光线的可逆原理,将镜子反射到了罗马军的船上,最终不费吹灰之力,就打退了罗马军。

  这样敌众我寡的战争真让我回味,惊叹于阿基米德能巧用科学的头脑,也惊叹于科学的伟大!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7

  想起这本书,缘于那天和大女的聊天,她说:“妈妈,这本书确实如你所说,好看。”

  在此之前,我非常不喜欢数学,总是感觉有很多难关在我面前,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发现,数学原来真的很有趣。这里面有很多数学历史,那些数学家,真是个个都是天才。但里面有很多专业的数学知识点,我还看不懂,我都略过了。可是,我觉得一本书里面能有一个观点启发到你,那这本书就是好书了。

  不知道是女儿遗传了我的不开窍呢,还是所有的女生,数学逻辑思维都晚成的原因。总之,闺女在数学上面,学习起来相对文科,还是要吃力的'。在为她寻找最好的学习办法之际,我发现她连最基本的学习习惯都不能持续的进行,就是数学的预习和复习。这,除了是不良习惯,更多的,也是因为兴趣所至吧,没有兴趣的事情,总是难以坚持下去的。

  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题目,没准能够有新的发现。遇到困难不要放弃,在学习中不畏困苦,我们也定能够取得成功。连孙悟空当年不都在海上漂了好几年呢。拥有了这几种精神,成功离我们也就只有一墙之隔了吧。

  读这本书,如同听一首小歌,悠长而令人回味并深思。让我们都静下心来,一起听听歌吧。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8

  非常厚实的一本书,接近500页,这是我看专业书籍感觉最有趣,也最喜欢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一向喜文不喜理科的我,第一次发现,数理化,怎么可以这么有趣?竟然也可以以章节小说的方式写就,作者以屈原的《天问》拉开本书序幕,一开口就让人胸腔激昂,一路读下来,直呼过瘾,让人欲罢不能!明明是枯燥的数理化科学历史进程的呀,怎么读着读着竟然是一派江湖侠义气息!稍不留神,以为客串去了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面了呢!

  本书,你可以定义为科学历史的发展,从无到有,历代为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成功的来龙去脉。从久远的历史走到近期的发明史,作者非常细致的做了排列,更是在介绍每一个重大发明的时候,更是周到的嵌入了科学家的成长故事,并进一步的去陈述作者观点:所有的成就不是偶发的.,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事物面前,要学会反向思维!这样哲理性的内容,在本书中比比皆是,跟着作者的思路,你可以一边领略伟大科学家们的精彩故事,可以一边学习非常专业的数理化知识原理,更可以跟着作者的哲学指导进行更深一刻的思考!总之,这是一本处处让人惊喜的书,因为你可以随时有收获!

  我们有幸活在这个文明的时代,对于现代能使用的一切,是如此的理所当然,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一切的出现,是积攒了多少前人的智慧才能拥有的!此时此刻,对于那些为全人类幸福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佩服、感激,感动,很多的情绪一并涌上心头!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光景?无法想象。或许有些人说,世界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些东西是必然要出现的。可是,这个必然的中间可是夹杂着更多的时间,或许必然的到来时,我们根本无福享受得到!

  毕竟生命是如此的短暂!好吧,作为普通人的我,愿意在他们为我创造的这个时代里,有义务去过好每一天,活好每一天!这才是不负他们所努力!

  每天中午的30分钟阅读时间,让我无限流连在本书中,忽然感觉自己的知识面倍长!原来牛顿晚年是走进了孤独的上帝观中,原来诺贝尔奖是爆炸大王留给人类的巨大财富!原来。好多的知识面,有兴趣的朋友,你们自己去书里找答案吧!

  原本我是想快速的看完,然后把书拿回去给闺女看,但内容太精彩,竟然舍不得错过每一个章节!精彩的书,推荐给你们!

  想起这本书,缘于那天和大女的聊天,她说:“妈妈,这本书确实如你所说,好看。”“怎么好看法呢?”“在此之前,我非常不喜欢数学,总是感觉有很多难关在我面前,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发现,数学原来真的很有趣。这里面有很多数学历史,那些数学家,真是个个都是天才。但里面有很多专业的数学知识点,我还看不懂,都略过了”

  “那没事,一本书里面能有一个观点启发到你,那这本书就是好书了。”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9

  当我看到这个名字时,我就觉得我发现了一片新大陆。果然不出乎我的意料,让我对理科爱上加爱。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科学家和划时代的重要事件。就拿其中一些来说,牛顿通过苹果和月亮引发万有引力的思考;瓦特通过被蒸汽掀起的壶盖改进了蒸汽机;戴维通过对化学的'热爱发现了新元素……和一些耳熟能详的科学家,第谷,哈雷,富兰克林等等。

  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数理化的书,还不如说,这是一本科学发展的历史书。古时候的人们迷信,希望能通过一些他们所能认为寄托思想的一些事情比如去教堂祷告之类的。而有些顽固之人也会以上帝的名义来束缚百姓的思想。就让科学在那时变成了邪术,不少科学家也因此丢了性命。

  因为一些传统的观念,许多科学被误解。同时许多事例也在提醒着我们,真理往往是实践发现的,伽利略通过实践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维萨留斯通过实践搞清了真正的人体结构……

  阿基米德被不懂科学的士兵砍下头颅,伽利略被判冤罪300年,开普勒因贫病一身无钱糊口病死他乡……都在告诉我们对科学,对真理应当重视起来。而《数理化的通俗演义》这本书更是向读者更好地展现出了数理化的'“”进化”过程。更是唤醒了年轻读者的数理化的兴趣,也许有人会因此改变人生的方向,扬起科学的风帆,更重要的是无论读者年龄的长幼职业的差异,都可以从科学的发展史,从科学家的成长史中汲取科学的营养领悟和体会科学精神。

  其实每一个公式,每一条定理后面都隐藏着一段血与火,泪与汗的历史,这里面有慷慨的悲歌,有胜利的喜悦,要论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一步自然科学史绝不比一部社会科学史逊色,当我们循着这些科学家的足迹再走一遍时,我们就会发现那些公式定理是多么珍贵,多么可爱,这时在学习它不但有了兴趣,而且有了感情。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书心得个人感悟2

  《数理化通俗演义》是我们这学期的必读书,这本书其实妈妈暑假时就已经从图书馆借回家,但我一看题目有“数理化”三个字就没有读下去的兴趣,认为一定是一本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书。直到这学期老师要求我们读这本书,我才开始拿起书架上被冷落许久的书,才读了开篇第一回,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数理化通俗演义》这本书的作者是梁衡,他非常有创意,用古代章回小说的形式来写这本书,让原本枯燥的数理化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就像在读《三国演义》。比如讲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时,他没有直接介绍杠杆原理的定理,而是先写叙拉古和罗马的战争,阿基米德制造了新式武器——抛石机和阿基米德之爪,帮助叙拉古以弱胜强打败了罗马。这两样武器都是因为用了杠杆原理,威力大增。抛石机能把石头抛到一千多米的地方,阿基米德之爪能把敌人的战船抓走,罗马人损兵折将,还以为遇上了怪物。读到这里,我不禁对杠杆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畅想自己在战场上如何用杠杆原理设计更加厉害的武器,秒杀敌人。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科学家都是敢于质疑的,比如哥白尼对托勒密的地心说产生了怀疑,才有了太阳是宇宙中心的理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落体运动的怀疑,才发现了同一高度不同重量下落速度相同的规律。科学家也是善于实践的,祖冲之经历无数个日夜奋战,图形遍地,算筹成堆,才算出了最新的圆周率。科学家还要不怕失败,坚持不懈,才能最终成功,居里夫人经过三年零九个月的艰苦劳动才提炼出0.1克氯化镭......我们也要学习科学家的这些精神,学习的时候常提出疑问、不断实践、坚持不懈,才能在人生路上取得成功。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10

  你知道吗?这个双休日,我读了《数理化通俗演义》,这颗知识药丸,可带给了我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启示!

  此书讲述了从1879年直至1953年各个科学界的名人所发明的物品或发现的重要宝贝。我对他们的创造与奇迹表示无限的赞叹。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脑海里不禁萌发出许多问题:是什么力量推动着这些名人去创造与发现?是名人那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是它,推动了爱迪生坚持不懈的`发明出了电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是它,祖冲之一刻不停,废寝忘食地去努力专研圆周率,最终,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七位,为数学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更是它,使诺贝尔不顾自己的生命,发明出了炸药感慨万千!

  我也要有这种精神,在学习上,在运动会上,不断地提高自己,不能老是被人看作是瘸腿驴与马赛跑。坚持不懈的精神是一种本能,我要好好发挥它,就像那些名人那样!

  我从这本书中所获得的启示与启发,我将受益匪浅,从现在开始努力吧!加油!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11

  《数理化通俗演义》非常厚实的一本书,全书上下两册接近500页,这是我看数学书籍感觉最有趣,最好看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作者以屈原的《天问》,用170多个问题拉开本书序幕,让人胸腔激昂,热血沸腾。让我眼前一亮:这真的是一本枯燥的历史书吗?看着那第多少多少回,第多少多少回和那充满激昂的标题,一不小心还觉得自己在读武侠小说呢!

  你可以定义这本书为科学历史的发展,从无到有,历代为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成功的来龙去脉。从久远的历史走到近期的发明史,作者按时间细致的做了排列,如果是在介绍一个重大发明的时候,作者不仅嵌入了科学家的`成长故事,还进一步的去陈述作者观点,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所有的成就不是偶发的,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事物面前,要学会反向思维!这样的内容,在本书中比比皆是,让我们跟着的作者的思路,一边了解伟大科学家们的精彩故事,一边学习数理化的知识!这是一本处处让人惊喜的书,因为你可以随时有收获!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文明的时代,对于现在使用的一切,是如此的理所当然,却从来没有想过,这所有的一切,是积攒了多少前人的智慧才能拥有的!此时此刻,对于那些为全人类幸福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佩服、感激,感动的情绪一齐涌上心头!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又将会怎样?我无法想象。或许有些人会说,世界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些东西是必然要出现的。可是,这个必然的中间可是夹杂着更多的时间,或许必然的到来时,我们根本无福享受!

  每天中午的30分钟阅读时间,让我无限流连在这本书里,忽然感觉自己知识面倍增!原来牛顿晚年是走进了孤独的上帝观中,原来诺贝尔奖是爆炸大王留给人类的巨大财富!原来祖冲之算出圆周率是那么的不容易……

  想起这本书,缘于那天和哥哥的聊天,我说:“哥哥,这本书确实如你所说,好看。”“怎么好看法呢?”“在此之前,我非常不喜欢数学,总是感觉有很多难关在我面前,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发现,数学原来真的很有趣。这里面有很多数学历史,那些数学家,真是个个都是天才。但里面有很多专业的数学知识点,我还看不懂,都略过了”

  “那没事,一本书里面能有一个观点启发到你,那这本书就是好书了。”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12

  我不禁在心里叹道:那一片黑暗曾令多少科学家为它们倾注了多少心血!

  洞庭湖边,屈原的一首《天问》如一声炸雷,轰开了自然科学这厚重云层的一角。从此,便开始了人类对自然真理的无限摸索与追逐。

  从阿基米德巧借科学的力量一次次击退敌军,到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再到法拉第、赫兹、麦克斯韦为人类最主要的通讯方式——电磁波,开垦了肥沃的田地,最终有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这两个分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微电子革命和核能源的'学说。纵观科学史,人类从最初的迷信愚昧到现在的勇于探索,从石器社会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科学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的进步与方便。瓦特的蒸汽机,爱迪生的电灯,约翰冯诺依曼的电脑曾那样有力地将人类的社会推进到另一个崭新的时期,人类的智慧决定着人类的进化道路向何方走去。

  毫不否认,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确实有着各种因素不断地干扰科学的前进。罗马帝国的血腥与屠刀一度使当时众多杰出的科学家、数学家例如阿基米德等死于野蛮的士兵手中那把闪光的大刀下,中世纪欧洲宗教的烈火让多少天文学家例如哥白尼、伽利略等被烧死在高高的火堆上,新时代人们的质疑与嘲笑又淹没了多少本该早日出现的科研成果。世界也许是不公的,但借用一句话“是非功过皆由后人评说”,我相信你现在做到的成果,哪怕现在没有人理解,但总有一天,你的发现会改变世界,就如开普勒说的,“大事告成,书已写出,甚至可能要等一个世纪才有读者,这我就管不着了。”

  未来的路还要靠我们去创造,在前面的也许是坎坷,也许是挫折,但人类不会倒下,只要人还有一颗探索与好奇的心,人就不会放弃追求那个最终的真相!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13

  经常听爸爸妈妈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刚看到《数理化通俗演义》这本书时,我想里面的学者和专家肯定个个都聪明睿智。可刚读到希帕索斯发现无理数就被同门师兄弟抛到海中时,我才感觉到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一些看起来是常识的发现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而被教会活活烧死的故事。现在哪怕小学生都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转,可在布鲁诺的时代,大家都认为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布鲁诺坚持地球围绕太阳转显然是大逆不道,势力庞大的教会审判他、折磨他,让他睡冰冷的石板,吃混着鼠粪的米。这样过了八年,布鲁诺仍然坚持日心说是正确的,义无反顾地走向火刑柱。

  新的科学发现往往都是打破传统和惯例,最开始时经常不被人接受。有些科学家为了保护自己会隐藏自己的观点,但更勇敢的科学家宁可舍弃生命也要捍卫真正的科学发现。发现心脏血液循环的塞尔维斯也是个宁折不弯,不肯说一句假话的人。当时人的习惯是,经典上说甚么就是甚么,只须看书,不必观察实验。特别对于人体,这是上帝所创造,只有权威者才能解释,怎能轮上一般凡人来妄加议论。谁要提出不同意见,便是有违上帝,自然要处以极刑。塞尔维斯不肯违心改变自己的观点,1553年10月23日便被大主教加尔文用大火烧死了。

  正如书中所说“科学从来艰难多,多少汗水多少血,暗夜深处炸惊雷,知识丛中卧英烈。”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14

  我妈妈推荐给我一本书,他名叫《数理化通俗演义》当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我立刻就对他没了兴趣,数理化那里面一定是一堆数字符号等等,有那么好看的科幻小说,才不看这些呢,如果万一是本好书,不看了可惜,在一天晚上就试探性翻看了几页,惊讶的发现,这并不是无聊的助理公式,而是一各个故事,在故事的内容中,写明了一些数理。

  原来是这样一本有趣的又有用的科幻小说!我立刻沉浸书海里,一张一张地翻看着,最喜欢的两个故事,分别是阿基米德和伽利略的。

  关于阿基米德的故事开头是这样的,阿基米德和好友埃拉托色泥,走在一片海滩上,这两个人都很有学问,于是他们讨论了如果把整个宇宙都用沙子覆盖起来需要多少颗?和整个地球的直径多长,几天后阿基米德算出要用多少粒沙子才能把宇宙给覆盖(那时的宇宙不是无限大的)埃拉托色泥折算出了地球的直径,和现在精妙一汽,算出的直径误差,只不过300里!

  接着国王叫阿基米得去验证一个皇冠是否是真的,阿基米德再洗澡的时候偶然想到:越多的东西进入水中水里出的水越多,如果这个皇冠馋了其他的金属,那么出的水就应该比真金出的水要更多,自从阿基米德验算出皇冠真假,皇帝就对他百依百顺。

  后来另一个国家进攻这个王国,阿基米德也出了很多的方法防御敌人,比如用镜子烧帆船。可是最后当这个城市被攻破了,一个不识相的士兵一件把阿基米德这位有学问的人给杀害。

  杀了阿基米德的这个军官可真是糊涂呀,如果把他留着,那么更多的发现也会想出来,现在的文明技术就会比以前的更多!人类世界出了一道科学的.天才,却被人类自己用一股坚固的墙给堵死了。

  伽利略的故事是从比萨斜塔实验开始的,他成功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从此火了起来,但也得罪了许多科学家,这个人的命运比阿基米德还要悲惨,一直有很多人在排斥,遭到了教皇的审判。这个人非常伟大,但命运却十分苛刻,真的很可惜呀。

  在古代,宗教信仰和诸如此类的东西都遭到限制,多追求真理的人都被残忍的杀害了,这是人们古代最不好的一点,如果这些人才出现在现在的社会,那么科技不知道要上几层楼呢?

  这本非常好看,充分劳逸结合,一个故事的形式讲数理,数里的那些无聊,都被戏剧性的故事给掩盖了过去。丝毫感觉不到学习的一些不好因素,就像看武侠小说一样,也没感觉这里面在学知识,但当看完了一遍,回想一下,学到的知识就都匆匆地出现在了我的脑海里,还顺便让我们了解古代的一些知识,古代的一些人物,古代的一些想法。看完这本书感觉自己收获了不少。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15

  夕阳西下,日在地平线上跳动着,月在天际游荡着,正是日月交汇的美景。我微微后仰,斜靠在窗前的那一抹落霞上,微笑着。书上的字迹在光的照耀下变得模糊不堪了,但我的思想却早已不止停留在一个个铅字上了,我的眼似乎穿过了那薄薄的纸页,去探索,去触摸,那些科学大师最智慧的心。我蓦然抬头,身子却直直地蹲在了地上,我的手一只轻柔地抚摸着地面,另一只却竭力地伸向那片遥远而未知的天空。我深邃地望着,仿佛想一眼望破世界的奥秘。我不禁在心里叹道:那束光、那颗星、那一片黑暗曾令多少科学家为它们倾注了多少心血!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洞庭湖边,屈原的一首《天问》如一声炸雷,轰开了自然科学这篇厚重云层的一角。从此,便开始了人类对自然之真理在黑暗中的无限摸索与追逐。

  从阿基米德巧借科学的力量一次次击退敌军,到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再到法拉第、赫兹、麦克斯韦为人类最主要的通讯方式——电磁波,开垦了肥沃的田地,最终有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这两个分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微电子革命和核能源的学说。纵观科学史,人类从最初的迷信愚昧到现在的勇于探索,从石器社会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科学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的进步与方便。瓦特的蒸汽机,爱迪生的电灯,约翰·冯·诺依曼的电脑曾那样有力地将人类的社会推进到另一个崭新的时期,人类的智慧决定着人类的进化道路向何方走去。

  毫不否认,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确实有着各种因素不断地干扰科学的前进。罗马帝国的血腥与屠刀一度使当时众多杰出的.科学家、数学家例如阿基米德等死于野蛮的士兵手中那把闪光的大刀下,中世纪欧洲宗教的烈火让多少天文学家例如哥白尼、伽利略等被烧死在高高的火堆上,新时代人们的质疑与嘲笑又淹没了多少本该早日出现的科研成果。世界也许是不公的,但借用一句话“是非功过皆由后人评说”,我相信你现在做到的成果,哪怕现在没有人理解,但总有一天,你的发现会改变世界,就如开普勒说的,“大事告成,书已写出,甚至可能要等一个世纪才有读者,这我就管不着了。”

  我望着摆在窗台上的一杯刚泡的绿茶。那杯子上已幽幽地袅绕着一缕轻而纤细的薄烟了,那青烟正一丝丝地随风飘去,似乎有些不舍。然而,清茶依然留在杯子里,守着自己的一方空间。是啊,毕竟历史只是历史罢了,未来的路还要靠我们去创造,在前面的也许是坎坷,也许是挫折,但人类不会倒下,只要人还有一颗探索与好奇的心,人就不会放弃追求那个最终的真相,柯南也许说的是对的,“真相永远只有一个!”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生活感悟经典句子短句通俗易懂01-29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3-24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8-18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8-23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2

《三国演义》读后感07-02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7-15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7-16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12-28

三国演义读后感06-26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1

  想起这本书,缘于那天和大女的聊天,她说:“妈妈,这本书确实如你所说,好看。”

  在此之前,我非常不喜欢数学,总是感觉有很多难关在我面前,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发现,数学原来真的很有趣。这里面有很多数学历史,那些数学家,真是个个都是天才。但里面有很多专业的数学知识点,我还看不懂,我都略过了。可是,我觉得一本书里面能有一个观点启发到你,那这本书就是好书了。

  不知道是女儿遗传了我的不开窍呢,还是所有的女生,数学逻辑思维都晚成的原因。总之,闺女在数学上面,学习起来相对文科,还是要吃力的。在为她寻找最好的学习办法之际,我发现她连最基本的学习习惯都不能持续的进行,就是数学的预习和复习。这,除了是不良习惯,更多的,也是因为兴趣所至吧,没有兴趣的事情,总是难以坚持下去的。但作为重点科目,就算没有兴趣,也是要重点去关注。期待她能够找到自己的弱处,端正好学习的态度,早日找到数学的乐趣!

  说到乐趣,我是在初中的时候发生的,当年,初中开始学习代数和几何,平常数学成绩靠抓瞎得分的'我,竟然被作为数学老师的班主任委以重任——学习委员。至此,竟然无意造就了我在数学科目上的拔高。在经历几次考了班级第一的数学成绩后,我竟然因此喜欢上了数学,浅尝甜头后,更是进一步喜欢上将题目用几种方式解答出来的成就感。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2

  最近,我用课余时间阅读了《数理化通俗演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很多科学知识,也认识了很多科学史中的重量级人物,他们为人类科学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我很钦佩的两位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雷和艾萨克·牛顿。

  伽利略·伽利雷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工程师。他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通过对重力、自由落体、速度和加速度的深入研究,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经典理论,惊动了整个罗马。在天文学上,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对金星、木星和黑子进行了观测和分析。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勇敢的对哥白尼的日心说表示了支持,同时反驳了托勒密的地心说。他发表了《关于两个主要世界体系的`对话》,对当时教会的地位造成了冲击,并因此惨遭教会软禁。伽利略还是一名发明家,他发明了温度计和军事罗盘,改进瞭望远镜,使人类的目光延伸至宇宙的更深处。因为伽利略对科学的卓越贡献,他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

  在众多科学家中,艾萨克·牛顿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他喜欢动脑,小时候心灵手巧,爱动手做机械之类的小东西。他在剑桥大学读了三年书后回家,总是思考各种古怪的问题。他可以从别人习以为常的事情中思考并发现许多科学道理。一个苹果的坠落就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随便玩个三棱镜就发现光的色散原理,还总结出了著名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为近代物理学打下了基础。因此,人们把牛顿誉为“近代物理学之父”。

  读完《数理化通俗演义》,通过了解一个又一个科学伟人的事迹,我发现这些科学家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善于观察和思考,能突破前人的理论框架,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去发现并论证新的理论。他们比常人想得更多,看得更远,即使经历失败也不气馁,而是总结经验教训,反复不断的学习与研究。他们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即便获得成功也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从事更多的研究,从而为人类科学的发展奠下了一块块理论基石。他们这种坚持不懈学习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举起思想的火把,登上前人筑好的阶梯,去攀登科学的高峰。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3

  上回咱们说到西方科学家伽利略通过实验推倒了大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经典理论,阐述了凡事都要通过思考与实践得出结论的伟大道理。同样是打破原则,通过观察与思考得出结论的故事,在咱们东方的中国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话说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九月十五日是当时在圣上面前辅佐,深得圣上信赖的戴法兴的生辰,当天晚上戴法兴的府邸可谓是红灯高挑、车马不绝,一轮皎洁的明月正高挂天空。

  宴席开始,戴法兴挽着一名青年学者的手入了客厅,你猜这青年学者是谁,正是后来为计算圆周率贡献极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这祖冲之啊,是皇帝专设的“华林学省”中的一员,学问高深。可谓在长安是有极高的名誉,连戴法兴都以他能来赴宴为荣。

  一会儿,主宾落座,歌飘舞起。酒过三巡,突然,一个仆人慌忙进来,对着戴法兴的`耳旁悄悄说:“老爷,不好了,有人宣传说今天有月食!”虽然说的声音不大,但旁边的文武百官都听到了,各个酒杯落案,呆若木鸡。

  戴夫人吓得扇了那个仆人一巴掌,训斥她不懂礼节,在老爷生辰之日说这些不吉利的话。

  当戴法兴怒气冲冲地质问赴宴之人是谁在戴法兴的府邸外贴了今夜有月食的告示,只见祖冲之不紧不慢地站了起来,称是他自己过来赴宴,顺路贴的。

  原来,古人多讲迷信,不懂月食、日食之理,以为这是一种凶兆。

  看见祖冲之那样镇定自若、不慌不忙,戴法兴差点没气个半死,但是祖冲之是自己请的,且官吏不低,戴法兴本想忍住,但是今日可是自己生辰,怎可说出如此不吉利的话,戴法兴终于坐不住了,说出了肉中带刺的话来:“文远(祖冲之的字),圣人且畏天命,你我俗夫凡人,怎敢妄言天机?你就不怕伤天降罪吗?”

  岂不知,祖冲之正是选中了这次戴法兴的生辰之日,前来赴宴,一举宣讲月食、日食,好破除迷信。

  原来,地行轨道与月行轨道不在一个平面,两者有个夹角,所以每月一次望日,三星(指太阳、月亮、地球)只能大致一线,地不能遮月。只有当两个平面重合而正好是望日时,三星才完全一线,才会有食。

  这时,有的宾客纷纷点头。他们知道,祖冲之工于数学,有通天文,观察运算极为精细,这一道理十有八九是对的。

  果不其然,过了一会儿,那皎洁的月亮被一团黑乎乎的黑影给吞没了。

  这个故事里迷信邪说的戴法兴以及戴夫人确实可笑,却反衬出祖冲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美好品质。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4

  《数理化通俗演义》是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觉得其中含有不少科普知识,特来推荐给大家。

  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对自然科学进行长篇大论,一篇文章连着一篇文章的令人头晕目眩。作者反而以章回小说这种有趣的方式进行写作,通过一个个章回,唤起了读者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不同于其他无趣的教科书,这本书的每个“章回”都有自己独特的题目。比如说“老少妇孺齐上阵,一面镜子退千军”。看看这名字,大家肯定会产生阅读的兴趣——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镜子呢。原来,这个章回讲述的内容是凹面镜的`妙用。

  并且,这本书涉猎到的内容也是甚广。从洞庭湖旁屈原的一首《天问》展开了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一直到了最后二十世纪的胚胎发育学。其中间写到的内容更是数不胜数,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奠定了经典力学,赫兹等人发现的电磁波带给了后世人们方便的通讯。一篇篇文章,将大量的知识讲述给了我们。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轻松的记住这些知识,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觉得这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科学家需要有创造精神、牺牲精神和刻苦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内容,比背会书中的知识还要重要。

  诚然,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遭到了不应有的待遇——布鲁诺因为《日心说》被宗教烧死在广场上,伽利略也被宗教所迫害。但是,真理是不能够被暴力所扑灭的。尽管经历了一次次的悲难,可真理仍然为大众所知。如今,谁不知道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宗教的神学说也因此破灭了。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所具有的牺牲精神当真令人敬佩。

  或许,我们并不会遇到这些情况,我们也不需要具有牺牲精神。但是在我们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应该具有创造精神和刻苦精神。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题目,没准能够有新的发现。遇到困难不要放弃,在学习中不畏困苦,我们也定能够取得成功。连孙悟空当年不都在海上漂了好几年呢。拥有了这几种精神,成功离我们也就只有一墙之隔了吧。

  读这本书,如同听一首小歌,悠长而令人回味并深思。让我们都静下心来,一起听听歌吧。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5

  这是一部用30年时间证明其生命力的书。本书从1984年初版到现在,31年,18个版本,重印次数难以统计。作者的“一层薄薄的糖衣”中的“一点点甜味”,竟然30年不散。其理何在呢?作者在初版序中就直接点明了其中的奥妙:人为了医治自己天生的无知之病,总得学习,而学习是一个艰苦的事。既达目的又少吃苦的办法,就是“学习西医制药,在苦药外面加一层糖衣,”钩起你的馋虫,唤起你的兴趣,让你日夜捧读而不知累,钻研数月而不知苦。梁老师说:“为什么文学能引起一般人的兴趣?一生不做理化实验,不演算习题的大有人在,但一生不读一篇小说的人实在不多。中国的老农民即使是文盲,也知道刘备,宋江,这些并不需要到课堂上去学,通过戏剧、评书、年画、电影、电视就可以耳濡目染,自然而得。习得这些知识时,润物细无声,基本没有那份抓耳挠腮答不出题的痛苦。数理化的逻辑思维与文学的形象思维不一样,缺乏曲折的故事和生动的形象,自然会枯燥。传统的数理化学习,不入课堂难入门,社会没有给这些科目激起人们兴趣的.方法,没有专门的压力,很难自觉的去亲近它。”

  梁老师这本书,让数理化的学习变苦为乐,用文学形式—章回小说,把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定理后面的血与火的历史,把当事人那些慷慨的悲歌、胜利的喜悦,像社会科学史一样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联系起来,素描出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

  读者“循着科学家的足迹走一遍时,就会发现,那些公式定理多么珍贵,多么可爱,这时再学习它,不但有了兴趣,而且有了感情。”书中的第五回,作者用优美的文学语言,把阿基米德“带着守城军民,用杠杆原理和光线的可逆原理,把罗马军的攻城的木楼房砸的一片狼籍,把八个连成一串的木船烧的片甲不留”的故事,写的绘声绘色,让你穿越回那个时代如临真境,让你难以抑制再翻下一页、再看下一回的渴望。

  此时的你,眉头一定是打开的,心里一定是轻松而快乐的,同时呢,杠杆原理和光可逆原理在你的心中也会随那些砸了的船、烧光的帆一样,深深的刻在了你的心里。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6

  《数理化通俗演义》是20xx年湖北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衡。这是一本从兴趣入手的软教材和知识拓展教材,采用的是中国特有的通俗文学体裁———章回小说,共有71回。作者以栩栩如生的事例、深入浅出的语言、旁征博引的叙述、章回小说的体裁,为枯燥的数理化知识包上了“一层薄薄的糖衣”。

  在读这本书时,我不禁会对文章中提到的科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所提出的'想法感到惊叹,又觉得有趣。其中我觉得最有趣,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故事准属“阿基米德运用科学战胜强敌”的故事。

  虽说当时罗马的强大军队,准备入侵叙拉古。但也无法与阿基米德擅长思考的大脑、善于观察的眼睛相提并论,阿基米德随即马上巧妙地利用杠杆原理造了一种让罗马军惊慌不已的强大武器——抛石机。叙拉古并未出动一兵一卒,就把罗马军打得大败而归。原来,是阿基米德在亚历山大里亚留学之时,从埃及农民提水用的“沙杜佛”上,发现了可以借助一种杠杆来达到省力的目的,而且他还发现,手的握点到支点的这段距离越长,就越省力气。所以阿基米德就借助着这神奇的“杠杆原理”,运用智慧与科学,打败了强大的罗马军。

  却说叙拉古巧妙利用“杠杆原理”击退了罗马军,可罗马统帅马赛拉斯仍心存不甘,决定利用他们的“终极武器”——攻城塔。“攻城塔”原来是一座十分高大的木塔,下面装着轮子,攻城时推着城墙边,士兵从塔顶封锁对方的城头,进行强攻。虽说马赛拉斯的武器十分厉害,却还是不敌阿基米德巧用科学的头脑。阿基米德听闻罗马军再度入侵,有装备上了精良的武器,料到不能用武器强攻。又看当时万里无云、骄阳似火,便心生一计,把全城所有的妇女带着自己的梳妆镜到南门外集合。这时马赛拉斯看到南门外站着许多妇女,认为这是欢迎他们的一种仪式。没想到妇女们排成一个弧形,将镜子上的光反射到了罗马军的桅杆的白帆上,只见罗马军的船着了火,火光四溅。马赛拉斯仓皇逃命。原来,阿基米德是利用光线的可逆原理,将镜子反射到了罗马军的船上,最终不费吹灰之力,就打退了罗马军。

  这样敌众我寡的战争真让我回味,惊叹于阿基米德能巧用科学的头脑,也惊叹于科学的伟大!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7

  想起这本书,缘于那天和大女的聊天,她说:“妈妈,这本书确实如你所说,好看。”

  在此之前,我非常不喜欢数学,总是感觉有很多难关在我面前,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发现,数学原来真的很有趣。这里面有很多数学历史,那些数学家,真是个个都是天才。但里面有很多专业的数学知识点,我还看不懂,我都略过了。可是,我觉得一本书里面能有一个观点启发到你,那这本书就是好书了。

  不知道是女儿遗传了我的不开窍呢,还是所有的女生,数学逻辑思维都晚成的原因。总之,闺女在数学上面,学习起来相对文科,还是要吃力的'。在为她寻找最好的学习办法之际,我发现她连最基本的学习习惯都不能持续的进行,就是数学的预习和复习。这,除了是不良习惯,更多的,也是因为兴趣所至吧,没有兴趣的事情,总是难以坚持下去的。

  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题目,没准能够有新的发现。遇到困难不要放弃,在学习中不畏困苦,我们也定能够取得成功。连孙悟空当年不都在海上漂了好几年呢。拥有了这几种精神,成功离我们也就只有一墙之隔了吧。

  读这本书,如同听一首小歌,悠长而令人回味并深思。让我们都静下心来,一起听听歌吧。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8

  非常厚实的一本书,接近500页,这是我看专业书籍感觉最有趣,也最喜欢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一向喜文不喜理科的我,第一次发现,数理化,怎么可以这么有趣?竟然也可以以章节小说的方式写就,作者以屈原的《天问》拉开本书序幕,一开口就让人胸腔激昂,一路读下来,直呼过瘾,让人欲罢不能!明明是枯燥的数理化科学历史进程的呀,怎么读着读着竟然是一派江湖侠义气息!稍不留神,以为客串去了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面了呢!

  本书,你可以定义为科学历史的发展,从无到有,历代为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成功的来龙去脉。从久远的历史走到近期的发明史,作者非常细致的做了排列,更是在介绍每一个重大发明的时候,更是周到的嵌入了科学家的成长故事,并进一步的去陈述作者观点:所有的成就不是偶发的.,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事物面前,要学会反向思维!这样哲理性的内容,在本书中比比皆是,跟着作者的思路,你可以一边领略伟大科学家们的精彩故事,可以一边学习非常专业的数理化知识原理,更可以跟着作者的哲学指导进行更深一刻的思考!总之,这是一本处处让人惊喜的书,因为你可以随时有收获!

  我们有幸活在这个文明的时代,对于现代能使用的一切,是如此的理所当然,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一切的出现,是积攒了多少前人的智慧才能拥有的!此时此刻,对于那些为全人类幸福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佩服、感激,感动,很多的情绪一并涌上心头!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光景?无法想象。或许有些人说,世界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些东西是必然要出现的。可是,这个必然的中间可是夹杂着更多的时间,或许必然的到来时,我们根本无福享受得到!

  毕竟生命是如此的短暂!好吧,作为普通人的我,愿意在他们为我创造的这个时代里,有义务去过好每一天,活好每一天!这才是不负他们所努力!

  每天中午的30分钟阅读时间,让我无限流连在本书中,忽然感觉自己的知识面倍长!原来牛顿晚年是走进了孤独的上帝观中,原来诺贝尔奖是爆炸大王留给人类的巨大财富!原来。好多的知识面,有兴趣的朋友,你们自己去书里找答案吧!

  原本我是想快速的看完,然后把书拿回去给闺女看,但内容太精彩,竟然舍不得错过每一个章节!精彩的书,推荐给你们!

  想起这本书,缘于那天和大女的聊天,她说:“妈妈,这本书确实如你所说,好看。”“怎么好看法呢?”“在此之前,我非常不喜欢数学,总是感觉有很多难关在我面前,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发现,数学原来真的很有趣。这里面有很多数学历史,那些数学家,真是个个都是天才。但里面有很多专业的数学知识点,我还看不懂,都略过了”

  “那没事,一本书里面能有一个观点启发到你,那这本书就是好书了。”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9

  当我看到这个名字时,我就觉得我发现了一片新大陆。果然不出乎我的意料,让我对理科爱上加爱。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科学家和划时代的重要事件。就拿其中一些来说,牛顿通过苹果和月亮引发万有引力的思考;瓦特通过被蒸汽掀起的壶盖改进了蒸汽机;戴维通过对化学的'热爱发现了新元素……和一些耳熟能详的科学家,第谷,哈雷,富兰克林等等。

  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数理化的书,还不如说,这是一本科学发展的历史书。古时候的人们迷信,希望能通过一些他们所能认为寄托思想的一些事情比如去教堂祷告之类的。而有些顽固之人也会以上帝的名义来束缚百姓的思想。就让科学在那时变成了邪术,不少科学家也因此丢了性命。

  因为一些传统的观念,许多科学被误解。同时许多事例也在提醒着我们,真理往往是实践发现的,伽利略通过实践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维萨留斯通过实践搞清了真正的人体结构……

  阿基米德被不懂科学的士兵砍下头颅,伽利略被判冤罪300年,开普勒因贫病一身无钱糊口病死他乡……都在告诉我们对科学,对真理应当重视起来。而《数理化的通俗演义》这本书更是向读者更好地展现出了数理化的'“”进化”过程。更是唤醒了年轻读者的数理化的兴趣,也许有人会因此改变人生的方向,扬起科学的风帆,更重要的是无论读者年龄的长幼职业的差异,都可以从科学的发展史,从科学家的成长史中汲取科学的营养领悟和体会科学精神。

  其实每一个公式,每一条定理后面都隐藏着一段血与火,泪与汗的历史,这里面有慷慨的悲歌,有胜利的喜悦,要论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一步自然科学史绝不比一部社会科学史逊色,当我们循着这些科学家的足迹再走一遍时,我们就会发现那些公式定理是多么珍贵,多么可爱,这时在学习它不但有了兴趣,而且有了感情。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书心得个人感悟2

  《数理化通俗演义》是我们这学期的必读书,这本书其实妈妈暑假时就已经从图书馆借回家,但我一看题目有“数理化”三个字就没有读下去的兴趣,认为一定是一本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书。直到这学期老师要求我们读这本书,我才开始拿起书架上被冷落许久的书,才读了开篇第一回,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数理化通俗演义》这本书的作者是梁衡,他非常有创意,用古代章回小说的形式来写这本书,让原本枯燥的数理化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就像在读《三国演义》。比如讲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时,他没有直接介绍杠杆原理的定理,而是先写叙拉古和罗马的战争,阿基米德制造了新式武器——抛石机和阿基米德之爪,帮助叙拉古以弱胜强打败了罗马。这两样武器都是因为用了杠杆原理,威力大增。抛石机能把石头抛到一千多米的地方,阿基米德之爪能把敌人的战船抓走,罗马人损兵折将,还以为遇上了怪物。读到这里,我不禁对杠杆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畅想自己在战场上如何用杠杆原理设计更加厉害的武器,秒杀敌人。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科学家都是敢于质疑的,比如哥白尼对托勒密的地心说产生了怀疑,才有了太阳是宇宙中心的理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落体运动的怀疑,才发现了同一高度不同重量下落速度相同的规律。科学家也是善于实践的,祖冲之经历无数个日夜奋战,图形遍地,算筹成堆,才算出了最新的圆周率。科学家还要不怕失败,坚持不懈,才能最终成功,居里夫人经过三年零九个月的艰苦劳动才提炼出0.1克氯化镭......我们也要学习科学家的这些精神,学习的时候常提出疑问、不断实践、坚持不懈,才能在人生路上取得成功。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10

  你知道吗?这个双休日,我读了《数理化通俗演义》,这颗知识药丸,可带给了我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启示!

  此书讲述了从1879年直至1953年各个科学界的名人所发明的物品或发现的重要宝贝。我对他们的创造与奇迹表示无限的赞叹。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脑海里不禁萌发出许多问题:是什么力量推动着这些名人去创造与发现?是名人那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是它,推动了爱迪生坚持不懈的`发明出了电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是它,祖冲之一刻不停,废寝忘食地去努力专研圆周率,最终,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七位,为数学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更是它,使诺贝尔不顾自己的生命,发明出了炸药感慨万千!

  我也要有这种精神,在学习上,在运动会上,不断地提高自己,不能老是被人看作是瘸腿驴与马赛跑。坚持不懈的精神是一种本能,我要好好发挥它,就像那些名人那样!

  我从这本书中所获得的启示与启发,我将受益匪浅,从现在开始努力吧!加油!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11

  《数理化通俗演义》非常厚实的一本书,全书上下两册接近500页,这是我看数学书籍感觉最有趣,最好看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作者以屈原的《天问》,用170多个问题拉开本书序幕,让人胸腔激昂,热血沸腾。让我眼前一亮:这真的是一本枯燥的历史书吗?看着那第多少多少回,第多少多少回和那充满激昂的标题,一不小心还觉得自己在读武侠小说呢!

  你可以定义这本书为科学历史的发展,从无到有,历代为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成功的来龙去脉。从久远的历史走到近期的发明史,作者按时间细致的做了排列,如果是在介绍一个重大发明的时候,作者不仅嵌入了科学家的`成长故事,还进一步的去陈述作者观点,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所有的成就不是偶发的,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事物面前,要学会反向思维!这样的内容,在本书中比比皆是,让我们跟着的作者的思路,一边了解伟大科学家们的精彩故事,一边学习数理化的知识!这是一本处处让人惊喜的书,因为你可以随时有收获!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文明的时代,对于现在使用的一切,是如此的理所当然,却从来没有想过,这所有的一切,是积攒了多少前人的智慧才能拥有的!此时此刻,对于那些为全人类幸福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佩服、感激,感动的情绪一齐涌上心头!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又将会怎样?我无法想象。或许有些人会说,世界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些东西是必然要出现的。可是,这个必然的中间可是夹杂着更多的时间,或许必然的到来时,我们根本无福享受!

  每天中午的30分钟阅读时间,让我无限流连在这本书里,忽然感觉自己知识面倍增!原来牛顿晚年是走进了孤独的上帝观中,原来诺贝尔奖是爆炸大王留给人类的巨大财富!原来祖冲之算出圆周率是那么的不容易……

  想起这本书,缘于那天和哥哥的聊天,我说:“哥哥,这本书确实如你所说,好看。”“怎么好看法呢?”“在此之前,我非常不喜欢数学,总是感觉有很多难关在我面前,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发现,数学原来真的很有趣。这里面有很多数学历史,那些数学家,真是个个都是天才。但里面有很多专业的数学知识点,我还看不懂,都略过了”

  “那没事,一本书里面能有一个观点启发到你,那这本书就是好书了。”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12

  我不禁在心里叹道:那一片黑暗曾令多少科学家为它们倾注了多少心血!

  洞庭湖边,屈原的一首《天问》如一声炸雷,轰开了自然科学这厚重云层的一角。从此,便开始了人类对自然真理的无限摸索与追逐。

  从阿基米德巧借科学的力量一次次击退敌军,到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再到法拉第、赫兹、麦克斯韦为人类最主要的通讯方式——电磁波,开垦了肥沃的田地,最终有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这两个分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微电子革命和核能源的'学说。纵观科学史,人类从最初的迷信愚昧到现在的勇于探索,从石器社会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科学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的进步与方便。瓦特的蒸汽机,爱迪生的电灯,约翰冯诺依曼的电脑曾那样有力地将人类的社会推进到另一个崭新的时期,人类的智慧决定着人类的进化道路向何方走去。

  毫不否认,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确实有着各种因素不断地干扰科学的前进。罗马帝国的血腥与屠刀一度使当时众多杰出的科学家、数学家例如阿基米德等死于野蛮的士兵手中那把闪光的大刀下,中世纪欧洲宗教的烈火让多少天文学家例如哥白尼、伽利略等被烧死在高高的火堆上,新时代人们的质疑与嘲笑又淹没了多少本该早日出现的科研成果。世界也许是不公的,但借用一句话“是非功过皆由后人评说”,我相信你现在做到的成果,哪怕现在没有人理解,但总有一天,你的发现会改变世界,就如开普勒说的,“大事告成,书已写出,甚至可能要等一个世纪才有读者,这我就管不着了。”

  未来的路还要靠我们去创造,在前面的也许是坎坷,也许是挫折,但人类不会倒下,只要人还有一颗探索与好奇的心,人就不会放弃追求那个最终的真相!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13

  经常听爸爸妈妈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刚看到《数理化通俗演义》这本书时,我想里面的学者和专家肯定个个都聪明睿智。可刚读到希帕索斯发现无理数就被同门师兄弟抛到海中时,我才感觉到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一些看起来是常识的发现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而被教会活活烧死的故事。现在哪怕小学生都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转,可在布鲁诺的时代,大家都认为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布鲁诺坚持地球围绕太阳转显然是大逆不道,势力庞大的教会审判他、折磨他,让他睡冰冷的石板,吃混着鼠粪的米。这样过了八年,布鲁诺仍然坚持日心说是正确的,义无反顾地走向火刑柱。

  新的科学发现往往都是打破传统和惯例,最开始时经常不被人接受。有些科学家为了保护自己会隐藏自己的观点,但更勇敢的科学家宁可舍弃生命也要捍卫真正的科学发现。发现心脏血液循环的塞尔维斯也是个宁折不弯,不肯说一句假话的人。当时人的习惯是,经典上说甚么就是甚么,只须看书,不必观察实验。特别对于人体,这是上帝所创造,只有权威者才能解释,怎能轮上一般凡人来妄加议论。谁要提出不同意见,便是有违上帝,自然要处以极刑。塞尔维斯不肯违心改变自己的观点,1553年10月23日便被大主教加尔文用大火烧死了。

  正如书中所说“科学从来艰难多,多少汗水多少血,暗夜深处炸惊雷,知识丛中卧英烈。”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14

  我妈妈推荐给我一本书,他名叫《数理化通俗演义》当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我立刻就对他没了兴趣,数理化那里面一定是一堆数字符号等等,有那么好看的科幻小说,才不看这些呢,如果万一是本好书,不看了可惜,在一天晚上就试探性翻看了几页,惊讶的发现,这并不是无聊的助理公式,而是一各个故事,在故事的内容中,写明了一些数理。

  原来是这样一本有趣的又有用的科幻小说!我立刻沉浸书海里,一张一张地翻看着,最喜欢的两个故事,分别是阿基米德和伽利略的。

  关于阿基米德的故事开头是这样的,阿基米德和好友埃拉托色泥,走在一片海滩上,这两个人都很有学问,于是他们讨论了如果把整个宇宙都用沙子覆盖起来需要多少颗?和整个地球的直径多长,几天后阿基米德算出要用多少粒沙子才能把宇宙给覆盖(那时的宇宙不是无限大的)埃拉托色泥折算出了地球的直径,和现在精妙一汽,算出的直径误差,只不过300里!

  接着国王叫阿基米得去验证一个皇冠是否是真的,阿基米德再洗澡的时候偶然想到:越多的东西进入水中水里出的水越多,如果这个皇冠馋了其他的金属,那么出的水就应该比真金出的水要更多,自从阿基米德验算出皇冠真假,皇帝就对他百依百顺。

  后来另一个国家进攻这个王国,阿基米德也出了很多的方法防御敌人,比如用镜子烧帆船。可是最后当这个城市被攻破了,一个不识相的士兵一件把阿基米德这位有学问的人给杀害。

  杀了阿基米德的这个军官可真是糊涂呀,如果把他留着,那么更多的发现也会想出来,现在的文明技术就会比以前的更多!人类世界出了一道科学的.天才,却被人类自己用一股坚固的墙给堵死了。

  伽利略的故事是从比萨斜塔实验开始的,他成功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从此火了起来,但也得罪了许多科学家,这个人的命运比阿基米德还要悲惨,一直有很多人在排斥,遭到了教皇的审判。这个人非常伟大,但命运却十分苛刻,真的很可惜呀。

  在古代,宗教信仰和诸如此类的东西都遭到限制,多追求真理的人都被残忍的杀害了,这是人们古代最不好的一点,如果这些人才出现在现在的社会,那么科技不知道要上几层楼呢?

  这本非常好看,充分劳逸结合,一个故事的形式讲数理,数里的那些无聊,都被戏剧性的故事给掩盖了过去。丝毫感觉不到学习的一些不好因素,就像看武侠小说一样,也没感觉这里面在学知识,但当看完了一遍,回想一下,学到的知识就都匆匆地出现在了我的脑海里,还顺便让我们了解古代的一些知识,古代的一些人物,古代的一些想法。看完这本书感觉自己收获了不少。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15

  夕阳西下,日在地平线上跳动着,月在天际游荡着,正是日月交汇的美景。我微微后仰,斜靠在窗前的那一抹落霞上,微笑着。书上的字迹在光的照耀下变得模糊不堪了,但我的思想却早已不止停留在一个个铅字上了,我的眼似乎穿过了那薄薄的纸页,去探索,去触摸,那些科学大师最智慧的心。我蓦然抬头,身子却直直地蹲在了地上,我的手一只轻柔地抚摸着地面,另一只却竭力地伸向那片遥远而未知的天空。我深邃地望着,仿佛想一眼望破世界的奥秘。我不禁在心里叹道:那束光、那颗星、那一片黑暗曾令多少科学家为它们倾注了多少心血!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洞庭湖边,屈原的一首《天问》如一声炸雷,轰开了自然科学这篇厚重云层的一角。从此,便开始了人类对自然之真理在黑暗中的无限摸索与追逐。

  从阿基米德巧借科学的力量一次次击退敌军,到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再到法拉第、赫兹、麦克斯韦为人类最主要的通讯方式——电磁波,开垦了肥沃的田地,最终有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这两个分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微电子革命和核能源的学说。纵观科学史,人类从最初的迷信愚昧到现在的勇于探索,从石器社会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科学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的进步与方便。瓦特的蒸汽机,爱迪生的电灯,约翰·冯·诺依曼的电脑曾那样有力地将人类的社会推进到另一个崭新的时期,人类的智慧决定着人类的进化道路向何方走去。

  毫不否认,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确实有着各种因素不断地干扰科学的前进。罗马帝国的血腥与屠刀一度使当时众多杰出的.科学家、数学家例如阿基米德等死于野蛮的士兵手中那把闪光的大刀下,中世纪欧洲宗教的烈火让多少天文学家例如哥白尼、伽利略等被烧死在高高的火堆上,新时代人们的质疑与嘲笑又淹没了多少本该早日出现的科研成果。世界也许是不公的,但借用一句话“是非功过皆由后人评说”,我相信你现在做到的成果,哪怕现在没有人理解,但总有一天,你的发现会改变世界,就如开普勒说的,“大事告成,书已写出,甚至可能要等一个世纪才有读者,这我就管不着了。”

  我望着摆在窗台上的一杯刚泡的绿茶。那杯子上已幽幽地袅绕着一缕轻而纤细的薄烟了,那青烟正一丝丝地随风飘去,似乎有些不舍。然而,清茶依然留在杯子里,守着自己的一方空间。是啊,毕竟历史只是历史罢了,未来的路还要靠我们去创造,在前面的也许是坎坷,也许是挫折,但人类不会倒下,只要人还有一颗探索与好奇的心,人就不会放弃追求那个最终的真相,柯南也许说的是对的,“真相永远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