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读后感

时间:2024-05-28 11:59: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间草木》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间草木》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间草木》读后感

《人间草木》读后感1

  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困扰,忘记了去关注身边的美好。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提醒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细微之处,都可能充满了温暖与诗意。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先生的一部经典散文集,他用细腻的笔触,深情地描绘了旧人旧事、旅行见闻、各地风土人情和花鸟虫鱼。散文集中每篇文章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令人感受到生活的趣味与魅力。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花和虫的描绘。汪曾祺笔下的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皱缩,半边还有许多不规则的缺刻,所以根本分不清它是几瓣,当中还射出许多花须、花蕊。一个枝子上有许多朵花,一棵树上有数不清的枝子,真是乱成一团,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嚷嚷,在乱哄哄的繁花之间还有许多赶来凑热闹的黑蜂……这些描述让我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那紫薇花海,听到了那群蜜蜂轻快的飞舞声。

  “人在草木间,浮生半日闲。”读完这本书,我感触良多,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应该学会去欣赏它,去体验它。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说,“生活就像一壶酒,越陈越香。”我们应该用心去品味生活的每一刻,去关注每一处细微之处,去感受那一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汪曾祺的文字,就像一碗白粥,文火慢炖,大味至简,它并不需要什么华丽的东西作为装饰,就那样干净而又温暖地呈现在你的`面前,暖心也暖灵魂。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这是《人间草木》中的一句话,做一个生活家,不仅仅是要懂得欣赏自然之美,还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好奇心。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对待生活,我们都应该积极面对,以乐观的态度去迎接每一个挑战。“人生很短,做一个有趣的人。”汪曾祺先生这样说。

  《人间草木》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散文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广阔,也让我们懂得了每一种草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历程和生命力,同样,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道路。

  汪曾祺先生最擅长用文字捕捉生活的美,从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里找到一种自在的美好。好好活着,好好热爱这个世界,或许这就是先生教给我们的道理。

《人间草木》读后感2

  读完《人间草木》,里面透着汪老对草木、各地风土的热爱。汪老的人间烟火平淡而温馨。

  生活中,要贴近自然,感受草木的美。四季皆有可赏美景。恰逢冬季,十二月,我便网购两扎雪柳,找来两瓶,深蓝色玻璃瓶和汝瓷花瓶,分别修剪插上。如何浸泡、如何灌水、如何喷水,一一交代儿子,一定要细心观察。

  雪柳如名,枝条细长柔软且多枝,造型特别适合室内空间造景。小枝条上布满了嫩绿色的芽苞,其中有叶苞也有花苞。带瓶整体有60厘米高,置于茶室特别应景出彩,有营造空间氛围的奇效。一周后,白色花朵争相开放,密集的长满枝条,在点点嫩绿叶片的'衬托中,越发白如雪,纯净美丽到极致!泡茶时望过去,感觉心灵都被净化了,那一瞬间,只想静静的观赏这冬天最美的花。

  厦门的冬季倒是赏秋的最佳季节,秋在厦门只有落羽杉能呈现,最美的秋色是金黄、是火红。在园博苑、五缘湾湿地公园、南湖公园和东山水库都有落羽杉。我详细了解后,还是园博苑的最好,便于观赏,配景也多。于是,一月的第一个周末,早早唤醒两个孩子,驾车到园博苑,直奔澳门水映濠园。

  站在湖边,感觉进到另一个世界,热烈的桔红、殷红、洋红,各种橙与红的交织,似晚霞、似烈焰。看得心潮澎湃,赶着朝阳,照着西边的这一片落羽杉,倒映在水中,湖水被染得火红。一会儿游来几只大白鹅,在火红的对比下,雪白的鹅顶着桔色的额头,左顾右盼,显得特别精神。正如看这美景的我们,激动的双眼都不知看向何处,处处都极好看。这会儿又游来两只黑天鹅,靠近我们“鹅鹅”的叫几声。孩子们都乐了,我们没有因景而忽视你们,别急,给你们多拍几张。神气的黑天鹅,优雅的摆着优美的身姿。连拍,必须给你们连拍。

  厦门的冬天有此一片美景,足以感受绚丽多彩的秋。陆续有像我们一样热情的人们去拥抱它。

  人间草木向我们诉说着要热爱生活,汪老的散文总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我一直注重体验,在生活中体验汪老的生活情趣,感受生活感受自然,细枝末节都可以很有趣。这些也必然充盈着我们美好的记忆。

《人间草木》读后感3

  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点,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汪曾祺

  我最初对汪老的了解只存于课本之上。从《昆明的雨》之中,我了解到汪曾祺不仅是一个思乡的游子,还是一个“吃货”,然而在这背后,还有更深的内涵。

  “人与人的灵魂并不相同。”在那个时代,正值日军侵华,生灵涂炭,人们惶惶不可终日。而在那样的背景下,汪老仍能保持乐观、从容和热爱生活。在反复品读后,我似乎悟到了一丝皮毛,对于终日奔波于学习的我来说,有了些许启发。我不禁思索:我是否也能像汪老一样地热爱生活呢?汪老的生活充满了烟火气,你看:

  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汪老用充满烟火气的文字,勾勒出生活的本质。

  审视当今社会,有多少人为了追名逐利,忘乎所以;又有多少人沉溺于灯红酒绿,放浪形骸。他们忽视了生活本身的意义。

  一壶清茶,初尝无味,细品之下才能发现那醇厚的回甘。生活也是如此,只有沉下心去体悟,才能发掘其中的乐趣与美好。

  我忽地又想起了苏轼,他与汪曾祺有着相似的经历,相似的爱好,相似的文字和同样热爱生活的精神。“人间有味是清欢。”可惜我不能穿越回古代,与苏轼面对面交谈。

  “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我想,我明白了生活的意义。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人间草木》读后感4

  书是必不可少的。今天,我就来说说汪曾祺的《人间草木》。

  读《人间草木》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极其赋有情趣、文化,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增长见识的一本宝贵的书籍。其中还有许多不惟人知的奇妙趣事,美丽动人的景物。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花儿呢?更是艳丽夺目。有缅桂花,芳香扑鼻,香的像兰花。夏天有珠兰、牵牛,牵牛花是短命的,还有薄命的秋葵,美丽的凤仙,真是数不胜数。还有一种奇妙的野草“万把钩”它结的`果实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很难清除。

  这些东西都很有趣吧!看了这之后,我深深的陶醉并沉迷在此,其中的乐趣还无穷呢!

  山丹丹一种很漂亮的花,可以入药,还有紫红诱人的葡萄,沁人心脾,还有香甜的槐花,弥漫在整个春天。啊,真美!我仿佛亲眼看见如此优美的景色。

  作者把这些优美的景色刻画的栩栩如生,他细微的观察深刻的描写,都使人仿拂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人间草木》刻画的如此醉人、优美,仿佛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真切体会。

  说到生活,肯定少不了美食,文中对于食品的描写更是让人垂涎三尺,那美味简直是人间极品。

  高邮的咸鸭蛋可是不同凡响。那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黄发红,散发诱人的香味。不似别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说到美味自然少不了作者钟爱的咸菜茨菇汤、气锅鸡、火腿,还有昆明的牛肉等祖国各地的特色佳肴。气锅鸡特别鲜嫩,汤清如水,而且鸡想扑鼻,看着这生动的描写,我不禁口水潜溢。

  作者有这么渊博的知识,如此独特的见解,一定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而且了解的风土人情也相当之多。作者了解到各地区的人们口味迥异。山西人爱吃醋,爱吃酸。无锡人爱吃甜。四川人爱吃辣,等等的异域风情。作者竟能对各地的风土人情知之甚详,看来作者是一个喜欢游历,善于观察的人。

  《人间草木》中描写的各个地区真是美极了,从前从未见过的一些风景,在看完此书之后,我仿佛亲眼看见了这些风景,啊!真美。

  四川的成都是最干净,最安静的,使作者感到轻松自由。乐山的大佛更是栩栩如声。新都有有桂湖,桂湖皆植桂,开花时香的不得了。福建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福建的漳州多三角梅,有紫色、红色、桃红色、浅红色、紫铜色、白色,真是美不胜收。福建的云霄是果乡,到处是果树:芦柑、荔枝、枇杷。枇杷瓣大,味甜无渣,真是美味极了。

  武夷山也是风光壮丽。玉女峰,大王峰,壮丽极了,还有好多优美山水,真是世外桃园。

  作者把这山水、特产描写的如此醉人,不免勾起我想去游览一番。

  《人间草木》还描写了作者在联大上大学的一些岁月,他和几个朋友总是爱泡茶馆,而且一泡就是大半天,作者的一些优秀小说,散文,都是在泡茶馆时写下的。啊!作者真是不同凡响。

  在联大那时人们穿的衣服也是风格迥异。但大多数衣服都是非常破旧,还有人穿的鞋露着脚趾,后跟烂了。虽然那时联大的师生破衣烂衫,但每天孜孜不倦的作学问,穷且益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学习。

  在联大的那段岁月中,对于作者来说,还有一些激动人心的事情。抗战时期,一有警报就要往外跑,真是激动人心啊!那时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意在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但是昆明人是不会被威胁到的,中国人都是坚强的,我们青少年也是坚强不屈的。

  沈从文、金岳霖先生、闻一多先生都是作者在联大对作者有深远影响得人。事隔多年,作者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真是耐人寻味。

  从《人间草木》中我了解到许多异域风情,优美动人风景,扣人心弦的故事。人间自有草木,更有动人心弦的情谊。所以《人间草木》犹为给人启发。

《人间草木》读后感5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八个字,是汪老的老师沈从文去世的时候,张充和夫妇送来的挽辞中的。“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或许,在张充和的眼中,这几个字,是颇能够代表沈从文的一生的,而这我眼中,这几个字,用来形容汪曾祺先生,也是十分贴切的。

  这本《人间草木》,收录了汪老三十余篇文章,选择的题材大都同生活中寻常花鸟草木有关,读来分外感觉到浓浓的生活情绪,除了这些,还收录了几篇写汪老当年在西南联大时候认识的那些大师们的生活轶事,描写诙谐有趣,栩栩如生,简直仿佛见到了那些大师们本人。

  汪老的一生并不舒畅,生于战时,长于混乱,就算在名声斐然的时候,也因遭遇那个动荡的年代被打成右派,然而最难得的是,就算遭受磨难,屡屡被人误会,他也能够随时保持豁然达观的心态,用一颗平淡宁静的心去认真体会平凡生活的好处,去写就着平凡生活的动人。

  所以有人说:“他的一切都是诗。”

  我想,能够把文字写得像诗需要非凡的'才气,而能够把自己的一生都过得像一首诗,则一定需要一颗永不熄灭的赤子之心了。

  汪老的文字并不华丽,也不够惊人,他从不刻意去说理或论教,他只是淡淡地,写着自己眼中真真切切看到的那些花草—一颗芋头,一把石头下压着的豆芽,紫薇,菊花,还有各种野花;那些鸟木鱼虫—比如北京遛鸟人,香港的遛鸟人,木芙蓉,车前子,瓢虫,蝉,刀螂;那些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事,北京的国子监,胡同,泰山上的担山人……

  他诚实地记录着生活中的一切,语言平淡却又真味,闲闲地翻过他当年在被打成右派时在农场里写的这些文字,在某个北京的早晨遛弯时候想到的文字,在后来平反后作为一名作家四处云游写到的文字,在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走在美国街头写下的文字,在自己渐渐老去的时候回忆起西南联大里的青葱岁月写到的文字……

  这些文字没有一个句子是煽情的,却不由得叫人感动。

  这些文字没有一个语句在刻意地给人打鸡血,却在不知不觉间让读者受到温馨地鼓励。

  比如他说起有个人随手将一把豆子扔在了石头下,过了一阵,翻起石头一看,一群豆芽竟然将石头顶起来了。

  与此同时,汪老,还非常具有独特的审美和生活情趣,比如他说人工琥珀不如天然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说起养鸟人让画眉学叫,他说,“画眉本来的鸣声是很好听的。让画眉自由地唱它自己的歌吧!”

  我想,这样的思想与面对艰苦的淡然,与汪老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教育息息相关,印象最深的是,是说起当年在联大每次躲警报的时候,有位同学,“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合他的冰糖莲子。”

  而后人在议论为何西南联大在短短几年间培养了那么多人才时候,只说了两个字:“自由。”

  汪老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坚守的,或许就是这样的从容,和内心深处对自由地不懈追求。这样的汪老,才能够写出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的文字吧。

《人间草木》读后感6

  简淡的笔墨描写世间百态的清欢,草木山川,花鸟虫鱼吐露世间的美好与灵动。端起手中茶,方可天人合一,融化在大自然的淡雅朴素中。独自一人,背靠绿水,面向青山,可谓是“人间之至味,清欢也”。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昆明的雨下下停停,似一位姑娘掀起她洁白的裙边,指端从发间掠过,使人舒适惬意。一张画,一首诗,体现昆明雨季使人动情之处。我虽没到过昆明,却也在汪曾祺的笔下看到了这座花香四溢,雨来人去的清城。游走在雨后昆明的小道间,仿佛置身于世外,在灵动与淡雅中,品味花香与茶香融合在一起的淳朴。

  “看花鸟看虫鱼,看的都是人生,谈食物谈故人,谈的都是情怀。”平淡的手笔,耐人寻味的文章汪先生写的不是作品,她谈的是生活论的是生活中本该有的简单。他让我明白,人活着比的不是谁成功谁辉煌,比的是谁认真谁细心,只有认真体会世间百态的人才懂得什么叫“生活”。

  《人间草木》是一本适合闲人看的书,这里的闲,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心无杂念。只有戒除浮躁的人才能理解它的韵味。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在我读《人间草木》时的感觉就像是与一位“生活家”最真挚的交流。他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两个字:不俗。我们以一种普通人的姿态与超凡脱俗的人对话,不正是一件荣幸的事吗?

  从江南秀色到小四合院,从旧人旧事到风土人情,每一个细节都有让人痴醉的魅力。这本书中没有大道理,也没有多么宏大的题材,正是他的那份简单和汪先生独特的审美,让我对他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喜爱,让我在无数个午后的下午细细品读。

  还记得那只琥珀扇坠,那只记录了汪曾祺与奶奶许多回忆的扇坠。扇坠中的那只小黄蜂形态如生,让汪先生记忆深刻,再往后汪先生看到的琥珀中的昆虫多少缺失了些灵气。因为那些琥珀不是偶然形成的。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他们往往不是刻意的.。就像我无意中看到的那篇文章中说的那样:真正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读完这本书,让我不能忘怀的还是清欢二字。

  清欢,是人间之至味。最美好,不过恬淡舒适,最惬意,不过《人间草木》。这本书教给我的不仅仅是生活的美好,更多的是他教给我面对平淡生活的勇气,做一个食烟火的普通人就好。品味生活,做自己生命的主宰者,让简单美好的大自然伴随我们,让这个炊烟袅袅世间成为生活的主打歌。

《人间草木》读后感7

  世界上,一草一木都有爱。春花秋果,万物生长,秋收冬储,哪怕只是落叶,也蕴含着浓浓的情愫,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然而,这些感受是经历了很多,赋予了世间万物的人才体会到的。所以,爱草木就是爱人。

  诗人张九龄说:“草木自有心,何必求美。”汪曾祺先生应该是最明白这句话的人了。正因如此,他笔下的一草一木,才显得那么的人文和精神,这是其他散文所没有的美。

  汪曾祺在散文集《草和世界上的树木”。

  文章中对葡萄的描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先生以自己的经历和细腻的感悟写出了葡萄的前世今生。葡萄在他的`笔下有了鲜活的生命。我仿佛听到了,葡萄喝水的声音,甘泉在葡萄藤间流淌的声音,是那么美妙,那么沁人心脾。一串串的葡萄丰满诱人,水润惹人喜爱。

  每当读到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我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个老人陪你坐在满是冬日阳光的小花园里,时而指着腊梅树,跟你讲趣事关于他的过去,有时会开玩笑地告诉你,“塔罗斯可以从煤里长出来”。

  汪曾祺先生正是对这些“人间草木”的一种纯粹的爱,一种寄托着自己的感情却又不想据为己有的爱。或许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一株植物就是一段往事,一段深情。

  散文后半部分,王先生回忆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在《一路走好》中,他将自己的右派经历视为人生之幸,如此洒脱,令人羡慕。王老的文笔总是平淡朴素,却充满了他的人生智慧。

《人间草木》读后感8

  在安静的午后,拿起桌上的一本书,手边放着一杯清茶,或许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意境。但在每当我捧起汪曾祺老先生的那本《人间草木》细细品读时,我便能感受到那种无人能打搅的静谧,那种不一样的意境。

  在品读汪曾祺的作品好像倾听一位性情和气、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在平常的话语中隐藏着与众不同的趣味。翻阅他的作品,大多是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就是这样的景色让我们感觉到了安静,祥和的气氛。汪曾祺靠着对事物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觉,从小的视角、细腻之处着手。谱写着凡人小事,记录着乡情民俗;谈论着花鸟虫鱼,还有对辞章典故考究。同样,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充分流1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民俗的深深眷恋和对往日生活情景的缅怀!

  在汪朗为他父亲的作品写序时有提到老头儿之所以对花鸟鱼虫感兴趣,并写了不少这类违章,是因为他觉得,人们假如能够养成一些正常爱好,具备文明素养,懂得亲近自然,知道观赏没,就不至于去做坏事,去毁坏世间的美好事物。汪曾祺的这一番话,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里的人有很大的感触。

  在他笔下的大自然是具有色彩,具有生命力的'与其他作者描写的自然则截然不同!文章中,作者在一九四六年夏天,离开昆明去上海,途径香港时。因为等船期,滞留了几天。但在这几天,作者发觉了一个奇迹,那边是阳台上的一堆煤块里竟然长出了一颗芋头。在没有土壤,没有胖料的环境下,它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正是这芋头生长出的大叶子,让作者获得了生活的勇气,让作者在寂寞的羁旅中多了一笔色彩。同样作者在以这几片碧绿胖厚的大叶子提醒着我们:生活处处有着盼望,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留心;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要有更多的勇气去坚持,坚挺下去,才会有成功,才会有看到阳光的那一天!

  还记得作者在书中提到他祖母首饰盒中的琥珀扇坠。那一滴琥珀里有一只小黄蜂。这只小黄蜂在透明的琥珀里形态如生,如同它还活着。祖母告诉他这是因为在小黄蜂飞动的时候,一滴松脂滴下来,恰巧把它裹住。松脂在地下好多年后,便形成了现在的琥珀。但当作者后来发觉那些人造琥珀时,总觉得那些琥珀里的小昆虫缺少了一些灵气。是因为那些琥珀并不是因为偶然才形成的。作者会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都可以发觉美的存在。因为真正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在夏天的昆虫中,作者有提到许多小时候经常捕捉,玩弄的小虫子。例如,蝈蝈,蝉,蜻蜓,刀螂。作者描述了他们小时候怎样捉虫子,捉到虫子后又喂它们吃什么。这一篇文章满足了我们这些从小就很少接触大自然的好奇心。作者也有在文章最后提到他盼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并不能再电子玩具的包围中长大!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散文的经典。文中那一幕幕的浮世悲欢,看得人平静欣喜,又有些淡淡的惆怅!

《人间草木》读后感9

  《人间草木》是三种植物:山丹丹、枸杞和槐花。表面上看,王老在写植物,但更深层次的无疑是在展示他的人生价值观。

  例如,在写山丹丹的部分,他通过老堡的嘴说:山丹丹每年开一朵花,多么像人,一年多一岁!还有这种植物是真皮的,很容易支撑。人们应该生活得更安全,不要太娇生惯养。在这部分的结尾,舞台上引出流行歌曲的创作者和歌手可能不知道山丹丹的这些特点,但像老堡这样的农民却明白了!

  第二部分是枸杞。枸杞一生是宝,春天,枸杞头可以当野菜。夏末秋初,开花,可观赏。然后,果实就结出来了,可以吃了。这样看,有了发现乐趣的眼睛,生活就丰富多了!

  最后一部分是槐花。令人费解的是,只有开头和结尾两句关于槐花的`话。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养蜂人的生活故事。其中,它讲述了花与蜜蜂的关系,养蜂人与蜜蜂的关系,养蜂人与女性的关系,以及女性与家庭年轻一代的关系。他们的关系只能用微妙来形容。给予和礼物的感觉是非常模棱两可的。只有阅读原文,我们才能深刻理解。

  人间草木,人间草木,人间就像草木,很多道理都摆在那里。找到它们,然后过上透明的生活,处理好身边的各种关系,这就是人间草木的意义!

  如果用一种食物来形容王先生这篇文章的语言,我会想到茶,而且是龙井茶,又淡又甜!不相信吗?看看.....

《人间草木》读后感10

  都说草木无情,不解凡忧。在我看来,能在“无情”的草木身上看到有情的人,方才是真正的有爱之人。

  苏东坡算一个: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他说,草木中有时光的无情和生活的无穷。

  王实甫算一个: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他说,草木中有爱的缠绵和惆怅。

  龚自珍算一个: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他说,草木可敬,自有一种人生的慷慨。

  不知什么原因,尽管当代作品层出不穷,作家很多,文章更是海量,但文气充沛的不是特别多,其中能将草木写得风流蕴藉、有滋有味的,数来数去,还就只有汪曾祺等寥寥几人。

  汪曾祺出身文人之家,他的父亲和祖父,是乡间的儒士,喜欢吟诗作赋,爱好金石书画。汪曾祺耳濡目染,在传统底蕴上占了先机;后来师从沈从文,尽得乡土抒情散文的精髓;本人又喜欢戏剧诗词美食书画,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晚年似乎全是为弥补世间好文章的匮乏而活。尽管他一家几口挤在湫隘狭窄的两小间陋室里,白天写东西要把桌上的杂物堆到床上,晚上睡觉要把床上的杂物搬回桌上,周而复始,他却怡然自得。每天,汪曾祺在公共区域的过道里烧开水后,提回屋子沏上一杯茶,再点上一支烟,袅袅烟火气中,一篇篇佳作随笔而出。其中描写草木的一系列文章,更是在十分随意中,写出天地人间的一片茂盛和一片澄澈。

  “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

  “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

  “玉渊潭的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

  而这片草木边上的人间,无论是平淡还是悲苦、飘零或是惆怅,在汪曾祺笔下,总都不乏一种通透——花开花落中,他念念不忘的`是有情众生。淡而有味的字里行间,随处可见他泼洒的澄澈本心。

  汪曾祺的《人间草木》版本似乎不少了,但我尤爱手中作家社这一版本:精致,内容全、纸张洁白、表里清新、厚薄舒服。里面还有一个汪曾祺手绘的书签,可以让我每天随意翻到哪里,就在哪里随意地一读,自在,清净。

  世间再匆忙,每天总有一会儿,我可以在这一草一木中,洗涤澄澈的本心,再读懂一种爱惜,得到一丝精神的放松和欢喜。

《人间草木》读后感11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他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在汪曾祺所著《人间草木》这本书的封面上看到的这句话瞬间把我带到了一个生机盎然、宁静舒适的画卷中,让我感受到了汪曾祺先生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昆明的雨》是让我感触最深的。昆明是我的故乡,昆明的雨我经历过无数次,从来没有觉得昆明的雨有多美,但在汪曾祺先生笔下,昆明的雨居然如此明亮、丰满、浓绿、使人动情。文章妙就妙在汪曾祺先生并不直接写雨,而是写了一些雨中的景物:菌子、杨梅和缅桂花。通过对这些景物细节的描写衬托了昆明的雨,使昆明的雨更加立体生动。汪老先生絮絮叨叨的“家常话”把昆明的雨如此亲切、美好、真实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作者:石梓彤

《人间草木》读后感12

  人到中年后,阅读没了少年时考试的压力,也就没有了功利心,无论是选书还是看书都随性了许多。比如说在岁末年终时看了一场吴晓波的年终秀,起了好奇心,于是陆陆续续抱回来《腾讯传》《激荡十年》《激荡三十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浩荡两千年》等等;看了兰小欢教授的《置身事内》后又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分置感兴趣,连锁反应断断续续看了《小镇喧嚣》《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城乡中国》等等;游敦煌看莫高窟总觉得石窟看不懂,读了常青老师的《中国石窟简史》,又对北魏这个朝代以及鲜卑这个民族甚感兴趣,于是《漫长的余生》《北魏平城时代》搬入书桌,甚至还买了本《洛阳伽蓝记》......

  这样随性随心的阅读,好处在于不用向外求书单了,每读完一本,购物车里就摆了两三本延伸书籍,而太过随心的缺点呢也很明显,就是产生了信息茧房,把自己困在了历史、财经和时政当中,小说读得少了,散文类的书籍,更是好久好久没有读过了。

  遇到一本好书,就像遇到一个好的朋友。读汪老《人间草木》这本散文集,也是很偶然的一天,看到公司社团招募画。今年的冬天天气特别怪,有几天暖和地像要入了夏,象过年那几天,每天阳光和煦;而一旦变脸,就是成天的连绵阴雨,喋喋不休。那天正是阴冷的冬雨天,那张社团招募画是阳光三月绿色成荫、草木皆生机勃勃的样子,在那抹清新颜色的指引下,马上就愉快地参加了阅读团,一丝犹豫都没有,这也是与《人间草木》这本小书的缘份吧!

  汪老语言平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颇有点像绝顶的武林高手,一根平平无奇的木棍也能成为最厉害的武器;也像顶尖的厨师,不屑于利用花里胡哨的`调料,只依靠原材料和基础调料,就能成就一份高级料理。

  知识分子敏感,心思细腻,而汪老不,比如他写玉渊潭的河堤用铁蒺藜圈禁了起来,虽然后来铁丝网被拆除,但扎进柳树的铁蒺藜长到了树皮里,“兜着铁蒺藜的树皮愈合了,鼓出了一圈,外面还露着一截铁的毛刺。”全部是白描的写法,可是不由自主地:柳树,多痛呀!

《人间草木》读后感13

  高中语文课本里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凭着平易近人的文字、纪实写真的文笔独树一帜。从此,汪曾祺便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心血来潮,开始拜读他的《人间草木》一书。不得不说,读《人间草木》,确实需要你沉下那份心来,需要一份从容、平和的心境,才能读懂汪老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品味。

  书共五辑。辑一,一果一蔬。作者在农业科学研究站有过一段难忘的工作经历,本辑主要描述了作者熟悉的蔬菜水果,如葡萄、梨子、苹果、马铃薯、萝卜等。普普通通的果蔬,在作者的笔下,融入了《诗经》、《汉乐府民歌》的联想,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又富含生活情调。辑二,季节的供养。这一辑,作者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展开,主要追忆了儿时故乡生活的乐趣,比如斗蟋蟀、捉蜻蜓、玩螳螂等,兼有家中长辈对自己的爱怜,很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韵味。辑三,四方游记。主要记述了作者行走祖国大江南北的见闻与感触。访名山,四川有峨眉、乐山,福建有武夷山、东山,山东有泰山,新疆有天山,作者并不附庸风雅,他的笔触更注重此处风景独有的特色,以及自己的感受。

  访人文名胜,足迹遍布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云冈石窟,福州涌泉寺、西禅寺,湖南桃花源、岳阳楼等。作者精通诗词书画,又喜爱研究当地的民俗风物,所以在游历时,所到一处,便带着人文的思考与评述在其中,乐得其所。辑四,联大师友。作者于西南联大毕业,对联大有着深厚的感情。此辑中,作者追忆了学生时代的'老师、同学,中文系的求学生活。那是个求学条件异常艰苦的年代,住着三四十人一间的校舍,吃着沙石混杂的高粱米;那也是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有金岳霖、沈从文、吴宓、闻一多等大师的言传身教。辑五,从容而安。年过七十,作者更加珍惜晚年平平淡淡的生活,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课。

  读汪曾祺的书,听他谈风俗,看他记食物、写草木虫鱼,兴味盎然地研究着山珍野味,游历名山大川,读着这样的书,实属幸事一件,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势和云淡风轻的心态。

《人间草木》读后感14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尔,须富贵何时!”虽处世间,不耽浮华,不慕富贵,但求与草木互通情意,于烟火氤氲里寻人间至味,于往昔旧中忆探访经年故闻。这,是我眼里的一本好书——汪曾祺先生所著的散文集《人间草木》。

  语言的特色是我钟情于这本书的一大原因——句子精简朴实,结构清晰自然,像一盏由新绿泡出的清茶。他写杨梅是“颜色黑紫,正如炽碳”;写离核黄桃是“紫核黄肉,香甜满口”;写葡萄是“你把《说文解字》里的带玉字偏旁的字都搬来吧,那也不够呀!”。句子虽短,却似大师的绘笔,只寥寥地涂抹几划,轻描淡写,就是栩栩如生的火炭梅、黄桃、葡萄。而这种文风又像极了汪曾祺先生本人,他从不追求辞藻的华丽繁杂,内容的荡气回肠,而是将自己的才气谦逊地隐匿在平平淡淡中,偶尔迸出智慧的火花。

  但若仅仅只是浮于花草果树的表面,那与读无味的植物学术科普论文又有什么区别呢?汪先生与草木的羁绊远不止于好其形美味美。那平常百姓家案上的果品,不但篆刻在他的味觉记忆中,更镌刻在他的人生经历里。于是情系草木的汪先生便往往能从草木的故事中,得出发人深省的结论。《葵·薤》一文,以当代人嫌野菜低贱而逐渐使流传千年的葵菜薤菜无人问津为由,映射出文坛上许多作家离经叛道,拒绝尝试,使真金雪藏,明珠蒙尘的现象。汪曾祺先生心痛之余写道:“我劝大家的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惋惜慨叹人间至味葵薤遭遇的同时不忘告诫读者,切勿嫌弃甚至丢弃传统,要学会吸收借鉴精华,广泛涉猎,以防佳肴埋没于尘土,遗忘在历史的横流中。

  “世间万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人间草木》一书中,从容是它的主旋律。西南联大的同学在空袭时不躲不逃,从容地在日军的机翼下煮冰糖莲子;被下放乡间的作者处在危机之中,从容地寄情草木,赞美秋季的丰腴;晚年的作者沦落于简朴拮据的环境下,从容的静待花开花落……这本散文集里,虽然作者的.经历崎岖坎坷,但语气是从容的,不抱怨,不指责,不批判。汪曾祺先生对草木的爱也源于对生活的从容——不追名逐利,不好大喜功,只是慢悠悠地绕着庭院踱步,去欣赏身边盎然的生机。他用淡泊诗意的《人间草木》散文集,告诉读者生活的至味不在于财富与地位,而是内心的从容与充盈。

  汪先生还说:“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热爱。”于我而言,对这本书的爱来自于草木情谊,人间至味,以及汪曾祺先生那颗可贵的从容心。

《人间草木》读后感15

  《人间草木》是一本令人陶醉的散文集,作者汪曾祺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草木之美,同时传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汪曾祺通过对草木的描绘,让我重新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细节。他笔下的草木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更是情感的载体,寄托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此外,书中还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生活中每一个微小的瞬间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感悟。这种生活态度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瞬间,不再忽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

  总的来说,《人间草木》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活的美好和价值。它教会我欣赏生活中的点滴,用心去感受和体验这个世界的美好与神奇。同时,它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秉持着《人间草木》所传达的生活态度,去更加深入地体验和感悟生活。我相信,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地领略到生活的美好和精彩。

《《人间草木》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间草木》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间的歌词11-20

在人间读后感09-07

《在人间》读后感09-02

在人间读后感09-03

在人间读后感通用12-11

人间滋味读后感05-20

《人间值得》读后感05-24

在人间读书笔记01-28

人间失格读后感01-13

在人间读后感15篇03-06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人间草木》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间草木》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间草木》读后感

《人间草木》读后感1

  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困扰,忘记了去关注身边的美好。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提醒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细微之处,都可能充满了温暖与诗意。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先生的一部经典散文集,他用细腻的笔触,深情地描绘了旧人旧事、旅行见闻、各地风土人情和花鸟虫鱼。散文集中每篇文章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令人感受到生活的趣味与魅力。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花和虫的描绘。汪曾祺笔下的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皱缩,半边还有许多不规则的缺刻,所以根本分不清它是几瓣,当中还射出许多花须、花蕊。一个枝子上有许多朵花,一棵树上有数不清的枝子,真是乱成一团,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嚷嚷,在乱哄哄的繁花之间还有许多赶来凑热闹的黑蜂……这些描述让我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那紫薇花海,听到了那群蜜蜂轻快的飞舞声。

  “人在草木间,浮生半日闲。”读完这本书,我感触良多,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应该学会去欣赏它,去体验它。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说,“生活就像一壶酒,越陈越香。”我们应该用心去品味生活的每一刻,去关注每一处细微之处,去感受那一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汪曾祺的文字,就像一碗白粥,文火慢炖,大味至简,它并不需要什么华丽的东西作为装饰,就那样干净而又温暖地呈现在你的`面前,暖心也暖灵魂。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这是《人间草木》中的一句话,做一个生活家,不仅仅是要懂得欣赏自然之美,还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好奇心。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对待生活,我们都应该积极面对,以乐观的态度去迎接每一个挑战。“人生很短,做一个有趣的人。”汪曾祺先生这样说。

  《人间草木》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散文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广阔,也让我们懂得了每一种草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历程和生命力,同样,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道路。

  汪曾祺先生最擅长用文字捕捉生活的美,从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里找到一种自在的美好。好好活着,好好热爱这个世界,或许这就是先生教给我们的道理。

《人间草木》读后感2

  读完《人间草木》,里面透着汪老对草木、各地风土的热爱。汪老的人间烟火平淡而温馨。

  生活中,要贴近自然,感受草木的美。四季皆有可赏美景。恰逢冬季,十二月,我便网购两扎雪柳,找来两瓶,深蓝色玻璃瓶和汝瓷花瓶,分别修剪插上。如何浸泡、如何灌水、如何喷水,一一交代儿子,一定要细心观察。

  雪柳如名,枝条细长柔软且多枝,造型特别适合室内空间造景。小枝条上布满了嫩绿色的芽苞,其中有叶苞也有花苞。带瓶整体有60厘米高,置于茶室特别应景出彩,有营造空间氛围的奇效。一周后,白色花朵争相开放,密集的长满枝条,在点点嫩绿叶片的'衬托中,越发白如雪,纯净美丽到极致!泡茶时望过去,感觉心灵都被净化了,那一瞬间,只想静静的观赏这冬天最美的花。

  厦门的冬季倒是赏秋的最佳季节,秋在厦门只有落羽杉能呈现,最美的秋色是金黄、是火红。在园博苑、五缘湾湿地公园、南湖公园和东山水库都有落羽杉。我详细了解后,还是园博苑的最好,便于观赏,配景也多。于是,一月的第一个周末,早早唤醒两个孩子,驾车到园博苑,直奔澳门水映濠园。

  站在湖边,感觉进到另一个世界,热烈的桔红、殷红、洋红,各种橙与红的交织,似晚霞、似烈焰。看得心潮澎湃,赶着朝阳,照着西边的这一片落羽杉,倒映在水中,湖水被染得火红。一会儿游来几只大白鹅,在火红的对比下,雪白的鹅顶着桔色的额头,左顾右盼,显得特别精神。正如看这美景的我们,激动的双眼都不知看向何处,处处都极好看。这会儿又游来两只黑天鹅,靠近我们“鹅鹅”的叫几声。孩子们都乐了,我们没有因景而忽视你们,别急,给你们多拍几张。神气的黑天鹅,优雅的摆着优美的身姿。连拍,必须给你们连拍。

  厦门的冬天有此一片美景,足以感受绚丽多彩的秋。陆续有像我们一样热情的人们去拥抱它。

  人间草木向我们诉说着要热爱生活,汪老的散文总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我一直注重体验,在生活中体验汪老的生活情趣,感受生活感受自然,细枝末节都可以很有趣。这些也必然充盈着我们美好的记忆。

《人间草木》读后感3

  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点,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汪曾祺

  我最初对汪老的了解只存于课本之上。从《昆明的雨》之中,我了解到汪曾祺不仅是一个思乡的游子,还是一个“吃货”,然而在这背后,还有更深的内涵。

  “人与人的灵魂并不相同。”在那个时代,正值日军侵华,生灵涂炭,人们惶惶不可终日。而在那样的背景下,汪老仍能保持乐观、从容和热爱生活。在反复品读后,我似乎悟到了一丝皮毛,对于终日奔波于学习的我来说,有了些许启发。我不禁思索:我是否也能像汪老一样地热爱生活呢?汪老的生活充满了烟火气,你看:

  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汪老用充满烟火气的文字,勾勒出生活的本质。

  审视当今社会,有多少人为了追名逐利,忘乎所以;又有多少人沉溺于灯红酒绿,放浪形骸。他们忽视了生活本身的意义。

  一壶清茶,初尝无味,细品之下才能发现那醇厚的回甘。生活也是如此,只有沉下心去体悟,才能发掘其中的乐趣与美好。

  我忽地又想起了苏轼,他与汪曾祺有着相似的经历,相似的爱好,相似的文字和同样热爱生活的精神。“人间有味是清欢。”可惜我不能穿越回古代,与苏轼面对面交谈。

  “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我想,我明白了生活的意义。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人间草木》读后感4

  书是必不可少的。今天,我就来说说汪曾祺的《人间草木》。

  读《人间草木》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极其赋有情趣、文化,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增长见识的一本宝贵的书籍。其中还有许多不惟人知的奇妙趣事,美丽动人的景物。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花儿呢?更是艳丽夺目。有缅桂花,芳香扑鼻,香的像兰花。夏天有珠兰、牵牛,牵牛花是短命的,还有薄命的秋葵,美丽的凤仙,真是数不胜数。还有一种奇妙的野草“万把钩”它结的`果实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很难清除。

  这些东西都很有趣吧!看了这之后,我深深的陶醉并沉迷在此,其中的乐趣还无穷呢!

  山丹丹一种很漂亮的花,可以入药,还有紫红诱人的葡萄,沁人心脾,还有香甜的槐花,弥漫在整个春天。啊,真美!我仿佛亲眼看见如此优美的景色。

  作者把这些优美的景色刻画的栩栩如生,他细微的观察深刻的描写,都使人仿拂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人间草木》刻画的如此醉人、优美,仿佛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真切体会。

  说到生活,肯定少不了美食,文中对于食品的描写更是让人垂涎三尺,那美味简直是人间极品。

  高邮的咸鸭蛋可是不同凡响。那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黄发红,散发诱人的香味。不似别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说到美味自然少不了作者钟爱的咸菜茨菇汤、气锅鸡、火腿,还有昆明的牛肉等祖国各地的特色佳肴。气锅鸡特别鲜嫩,汤清如水,而且鸡想扑鼻,看着这生动的描写,我不禁口水潜溢。

  作者有这么渊博的知识,如此独特的见解,一定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而且了解的风土人情也相当之多。作者了解到各地区的人们口味迥异。山西人爱吃醋,爱吃酸。无锡人爱吃甜。四川人爱吃辣,等等的异域风情。作者竟能对各地的风土人情知之甚详,看来作者是一个喜欢游历,善于观察的人。

  《人间草木》中描写的各个地区真是美极了,从前从未见过的一些风景,在看完此书之后,我仿佛亲眼看见了这些风景,啊!真美。

  四川的成都是最干净,最安静的,使作者感到轻松自由。乐山的大佛更是栩栩如声。新都有有桂湖,桂湖皆植桂,开花时香的不得了。福建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福建的漳州多三角梅,有紫色、红色、桃红色、浅红色、紫铜色、白色,真是美不胜收。福建的云霄是果乡,到处是果树:芦柑、荔枝、枇杷。枇杷瓣大,味甜无渣,真是美味极了。

  武夷山也是风光壮丽。玉女峰,大王峰,壮丽极了,还有好多优美山水,真是世外桃园。

  作者把这山水、特产描写的如此醉人,不免勾起我想去游览一番。

  《人间草木》还描写了作者在联大上大学的一些岁月,他和几个朋友总是爱泡茶馆,而且一泡就是大半天,作者的一些优秀小说,散文,都是在泡茶馆时写下的。啊!作者真是不同凡响。

  在联大那时人们穿的衣服也是风格迥异。但大多数衣服都是非常破旧,还有人穿的鞋露着脚趾,后跟烂了。虽然那时联大的师生破衣烂衫,但每天孜孜不倦的作学问,穷且益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学习。

  在联大的那段岁月中,对于作者来说,还有一些激动人心的事情。抗战时期,一有警报就要往外跑,真是激动人心啊!那时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意在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但是昆明人是不会被威胁到的,中国人都是坚强的,我们青少年也是坚强不屈的。

  沈从文、金岳霖先生、闻一多先生都是作者在联大对作者有深远影响得人。事隔多年,作者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真是耐人寻味。

  从《人间草木》中我了解到许多异域风情,优美动人风景,扣人心弦的故事。人间自有草木,更有动人心弦的情谊。所以《人间草木》犹为给人启发。

《人间草木》读后感5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八个字,是汪老的老师沈从文去世的时候,张充和夫妇送来的挽辞中的。“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或许,在张充和的眼中,这几个字,是颇能够代表沈从文的一生的,而这我眼中,这几个字,用来形容汪曾祺先生,也是十分贴切的。

  这本《人间草木》,收录了汪老三十余篇文章,选择的题材大都同生活中寻常花鸟草木有关,读来分外感觉到浓浓的生活情绪,除了这些,还收录了几篇写汪老当年在西南联大时候认识的那些大师们的生活轶事,描写诙谐有趣,栩栩如生,简直仿佛见到了那些大师们本人。

  汪老的一生并不舒畅,生于战时,长于混乱,就算在名声斐然的时候,也因遭遇那个动荡的年代被打成右派,然而最难得的是,就算遭受磨难,屡屡被人误会,他也能够随时保持豁然达观的心态,用一颗平淡宁静的心去认真体会平凡生活的好处,去写就着平凡生活的动人。

  所以有人说:“他的一切都是诗。”

  我想,能够把文字写得像诗需要非凡的'才气,而能够把自己的一生都过得像一首诗,则一定需要一颗永不熄灭的赤子之心了。

  汪老的文字并不华丽,也不够惊人,他从不刻意去说理或论教,他只是淡淡地,写着自己眼中真真切切看到的那些花草—一颗芋头,一把石头下压着的豆芽,紫薇,菊花,还有各种野花;那些鸟木鱼虫—比如北京遛鸟人,香港的遛鸟人,木芙蓉,车前子,瓢虫,蝉,刀螂;那些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事,北京的国子监,胡同,泰山上的担山人……

  他诚实地记录着生活中的一切,语言平淡却又真味,闲闲地翻过他当年在被打成右派时在农场里写的这些文字,在某个北京的早晨遛弯时候想到的文字,在后来平反后作为一名作家四处云游写到的文字,在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走在美国街头写下的文字,在自己渐渐老去的时候回忆起西南联大里的青葱岁月写到的文字……

  这些文字没有一个句子是煽情的,却不由得叫人感动。

  这些文字没有一个语句在刻意地给人打鸡血,却在不知不觉间让读者受到温馨地鼓励。

  比如他说起有个人随手将一把豆子扔在了石头下,过了一阵,翻起石头一看,一群豆芽竟然将石头顶起来了。

  与此同时,汪老,还非常具有独特的审美和生活情趣,比如他说人工琥珀不如天然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说起养鸟人让画眉学叫,他说,“画眉本来的鸣声是很好听的。让画眉自由地唱它自己的歌吧!”

  我想,这样的思想与面对艰苦的淡然,与汪老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教育息息相关,印象最深的是,是说起当年在联大每次躲警报的时候,有位同学,“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合他的冰糖莲子。”

  而后人在议论为何西南联大在短短几年间培养了那么多人才时候,只说了两个字:“自由。”

  汪老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坚守的,或许就是这样的从容,和内心深处对自由地不懈追求。这样的汪老,才能够写出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的文字吧。

《人间草木》读后感6

  简淡的笔墨描写世间百态的清欢,草木山川,花鸟虫鱼吐露世间的美好与灵动。端起手中茶,方可天人合一,融化在大自然的淡雅朴素中。独自一人,背靠绿水,面向青山,可谓是“人间之至味,清欢也”。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昆明的雨下下停停,似一位姑娘掀起她洁白的裙边,指端从发间掠过,使人舒适惬意。一张画,一首诗,体现昆明雨季使人动情之处。我虽没到过昆明,却也在汪曾祺的笔下看到了这座花香四溢,雨来人去的清城。游走在雨后昆明的小道间,仿佛置身于世外,在灵动与淡雅中,品味花香与茶香融合在一起的淳朴。

  “看花鸟看虫鱼,看的都是人生,谈食物谈故人,谈的都是情怀。”平淡的手笔,耐人寻味的文章汪先生写的不是作品,她谈的是生活论的是生活中本该有的简单。他让我明白,人活着比的不是谁成功谁辉煌,比的是谁认真谁细心,只有认真体会世间百态的人才懂得什么叫“生活”。

  《人间草木》是一本适合闲人看的书,这里的闲,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心无杂念。只有戒除浮躁的人才能理解它的韵味。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在我读《人间草木》时的感觉就像是与一位“生活家”最真挚的交流。他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两个字:不俗。我们以一种普通人的姿态与超凡脱俗的人对话,不正是一件荣幸的事吗?

  从江南秀色到小四合院,从旧人旧事到风土人情,每一个细节都有让人痴醉的魅力。这本书中没有大道理,也没有多么宏大的题材,正是他的那份简单和汪先生独特的审美,让我对他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喜爱,让我在无数个午后的下午细细品读。

  还记得那只琥珀扇坠,那只记录了汪曾祺与奶奶许多回忆的扇坠。扇坠中的那只小黄蜂形态如生,让汪先生记忆深刻,再往后汪先生看到的琥珀中的昆虫多少缺失了些灵气。因为那些琥珀不是偶然形成的。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他们往往不是刻意的.。就像我无意中看到的那篇文章中说的那样:真正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读完这本书,让我不能忘怀的还是清欢二字。

  清欢,是人间之至味。最美好,不过恬淡舒适,最惬意,不过《人间草木》。这本书教给我的不仅仅是生活的美好,更多的是他教给我面对平淡生活的勇气,做一个食烟火的普通人就好。品味生活,做自己生命的主宰者,让简单美好的大自然伴随我们,让这个炊烟袅袅世间成为生活的主打歌。

《人间草木》读后感7

  世界上,一草一木都有爱。春花秋果,万物生长,秋收冬储,哪怕只是落叶,也蕴含着浓浓的情愫,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然而,这些感受是经历了很多,赋予了世间万物的人才体会到的。所以,爱草木就是爱人。

  诗人张九龄说:“草木自有心,何必求美。”汪曾祺先生应该是最明白这句话的人了。正因如此,他笔下的一草一木,才显得那么的人文和精神,这是其他散文所没有的美。

  汪曾祺在散文集《草和世界上的树木”。

  文章中对葡萄的描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先生以自己的经历和细腻的感悟写出了葡萄的前世今生。葡萄在他的`笔下有了鲜活的生命。我仿佛听到了,葡萄喝水的声音,甘泉在葡萄藤间流淌的声音,是那么美妙,那么沁人心脾。一串串的葡萄丰满诱人,水润惹人喜爱。

  每当读到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我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个老人陪你坐在满是冬日阳光的小花园里,时而指着腊梅树,跟你讲趣事关于他的过去,有时会开玩笑地告诉你,“塔罗斯可以从煤里长出来”。

  汪曾祺先生正是对这些“人间草木”的一种纯粹的爱,一种寄托着自己的感情却又不想据为己有的爱。或许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一株植物就是一段往事,一段深情。

  散文后半部分,王先生回忆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在《一路走好》中,他将自己的右派经历视为人生之幸,如此洒脱,令人羡慕。王老的文笔总是平淡朴素,却充满了他的人生智慧。

《人间草木》读后感8

  在安静的午后,拿起桌上的一本书,手边放着一杯清茶,或许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意境。但在每当我捧起汪曾祺老先生的那本《人间草木》细细品读时,我便能感受到那种无人能打搅的静谧,那种不一样的意境。

  在品读汪曾祺的作品好像倾听一位性情和气、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在平常的话语中隐藏着与众不同的趣味。翻阅他的作品,大多是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就是这样的景色让我们感觉到了安静,祥和的气氛。汪曾祺靠着对事物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觉,从小的视角、细腻之处着手。谱写着凡人小事,记录着乡情民俗;谈论着花鸟虫鱼,还有对辞章典故考究。同样,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充分流1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民俗的深深眷恋和对往日生活情景的缅怀!

  在汪朗为他父亲的作品写序时有提到老头儿之所以对花鸟鱼虫感兴趣,并写了不少这类违章,是因为他觉得,人们假如能够养成一些正常爱好,具备文明素养,懂得亲近自然,知道观赏没,就不至于去做坏事,去毁坏世间的美好事物。汪曾祺的这一番话,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里的人有很大的感触。

  在他笔下的大自然是具有色彩,具有生命力的'与其他作者描写的自然则截然不同!文章中,作者在一九四六年夏天,离开昆明去上海,途径香港时。因为等船期,滞留了几天。但在这几天,作者发觉了一个奇迹,那边是阳台上的一堆煤块里竟然长出了一颗芋头。在没有土壤,没有胖料的环境下,它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正是这芋头生长出的大叶子,让作者获得了生活的勇气,让作者在寂寞的羁旅中多了一笔色彩。同样作者在以这几片碧绿胖厚的大叶子提醒着我们:生活处处有着盼望,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留心;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要有更多的勇气去坚持,坚挺下去,才会有成功,才会有看到阳光的那一天!

  还记得作者在书中提到他祖母首饰盒中的琥珀扇坠。那一滴琥珀里有一只小黄蜂。这只小黄蜂在透明的琥珀里形态如生,如同它还活着。祖母告诉他这是因为在小黄蜂飞动的时候,一滴松脂滴下来,恰巧把它裹住。松脂在地下好多年后,便形成了现在的琥珀。但当作者后来发觉那些人造琥珀时,总觉得那些琥珀里的小昆虫缺少了一些灵气。是因为那些琥珀并不是因为偶然才形成的。作者会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都可以发觉美的存在。因为真正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在夏天的昆虫中,作者有提到许多小时候经常捕捉,玩弄的小虫子。例如,蝈蝈,蝉,蜻蜓,刀螂。作者描述了他们小时候怎样捉虫子,捉到虫子后又喂它们吃什么。这一篇文章满足了我们这些从小就很少接触大自然的好奇心。作者也有在文章最后提到他盼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并不能再电子玩具的包围中长大!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散文的经典。文中那一幕幕的浮世悲欢,看得人平静欣喜,又有些淡淡的惆怅!

《人间草木》读后感9

  《人间草木》是三种植物:山丹丹、枸杞和槐花。表面上看,王老在写植物,但更深层次的无疑是在展示他的人生价值观。

  例如,在写山丹丹的部分,他通过老堡的嘴说:山丹丹每年开一朵花,多么像人,一年多一岁!还有这种植物是真皮的,很容易支撑。人们应该生活得更安全,不要太娇生惯养。在这部分的结尾,舞台上引出流行歌曲的创作者和歌手可能不知道山丹丹的这些特点,但像老堡这样的农民却明白了!

  第二部分是枸杞。枸杞一生是宝,春天,枸杞头可以当野菜。夏末秋初,开花,可观赏。然后,果实就结出来了,可以吃了。这样看,有了发现乐趣的眼睛,生活就丰富多了!

  最后一部分是槐花。令人费解的是,只有开头和结尾两句关于槐花的`话。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养蜂人的生活故事。其中,它讲述了花与蜜蜂的关系,养蜂人与蜜蜂的关系,养蜂人与女性的关系,以及女性与家庭年轻一代的关系。他们的关系只能用微妙来形容。给予和礼物的感觉是非常模棱两可的。只有阅读原文,我们才能深刻理解。

  人间草木,人间草木,人间就像草木,很多道理都摆在那里。找到它们,然后过上透明的生活,处理好身边的各种关系,这就是人间草木的意义!

  如果用一种食物来形容王先生这篇文章的语言,我会想到茶,而且是龙井茶,又淡又甜!不相信吗?看看.....

《人间草木》读后感10

  都说草木无情,不解凡忧。在我看来,能在“无情”的草木身上看到有情的人,方才是真正的有爱之人。

  苏东坡算一个: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他说,草木中有时光的无情和生活的无穷。

  王实甫算一个: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他说,草木中有爱的缠绵和惆怅。

  龚自珍算一个: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他说,草木可敬,自有一种人生的慷慨。

  不知什么原因,尽管当代作品层出不穷,作家很多,文章更是海量,但文气充沛的不是特别多,其中能将草木写得风流蕴藉、有滋有味的,数来数去,还就只有汪曾祺等寥寥几人。

  汪曾祺出身文人之家,他的父亲和祖父,是乡间的儒士,喜欢吟诗作赋,爱好金石书画。汪曾祺耳濡目染,在传统底蕴上占了先机;后来师从沈从文,尽得乡土抒情散文的精髓;本人又喜欢戏剧诗词美食书画,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晚年似乎全是为弥补世间好文章的匮乏而活。尽管他一家几口挤在湫隘狭窄的两小间陋室里,白天写东西要把桌上的杂物堆到床上,晚上睡觉要把床上的杂物搬回桌上,周而复始,他却怡然自得。每天,汪曾祺在公共区域的过道里烧开水后,提回屋子沏上一杯茶,再点上一支烟,袅袅烟火气中,一篇篇佳作随笔而出。其中描写草木的一系列文章,更是在十分随意中,写出天地人间的一片茂盛和一片澄澈。

  “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

  “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

  “玉渊潭的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

  而这片草木边上的人间,无论是平淡还是悲苦、飘零或是惆怅,在汪曾祺笔下,总都不乏一种通透——花开花落中,他念念不忘的`是有情众生。淡而有味的字里行间,随处可见他泼洒的澄澈本心。

  汪曾祺的《人间草木》版本似乎不少了,但我尤爱手中作家社这一版本:精致,内容全、纸张洁白、表里清新、厚薄舒服。里面还有一个汪曾祺手绘的书签,可以让我每天随意翻到哪里,就在哪里随意地一读,自在,清净。

  世间再匆忙,每天总有一会儿,我可以在这一草一木中,洗涤澄澈的本心,再读懂一种爱惜,得到一丝精神的放松和欢喜。

《人间草木》读后感11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他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在汪曾祺所著《人间草木》这本书的封面上看到的这句话瞬间把我带到了一个生机盎然、宁静舒适的画卷中,让我感受到了汪曾祺先生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昆明的雨》是让我感触最深的。昆明是我的故乡,昆明的雨我经历过无数次,从来没有觉得昆明的雨有多美,但在汪曾祺先生笔下,昆明的雨居然如此明亮、丰满、浓绿、使人动情。文章妙就妙在汪曾祺先生并不直接写雨,而是写了一些雨中的景物:菌子、杨梅和缅桂花。通过对这些景物细节的描写衬托了昆明的雨,使昆明的雨更加立体生动。汪老先生絮絮叨叨的“家常话”把昆明的雨如此亲切、美好、真实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作者:石梓彤

《人间草木》读后感12

  人到中年后,阅读没了少年时考试的压力,也就没有了功利心,无论是选书还是看书都随性了许多。比如说在岁末年终时看了一场吴晓波的年终秀,起了好奇心,于是陆陆续续抱回来《腾讯传》《激荡十年》《激荡三十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浩荡两千年》等等;看了兰小欢教授的《置身事内》后又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分置感兴趣,连锁反应断断续续看了《小镇喧嚣》《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城乡中国》等等;游敦煌看莫高窟总觉得石窟看不懂,读了常青老师的《中国石窟简史》,又对北魏这个朝代以及鲜卑这个民族甚感兴趣,于是《漫长的余生》《北魏平城时代》搬入书桌,甚至还买了本《洛阳伽蓝记》......

  这样随性随心的阅读,好处在于不用向外求书单了,每读完一本,购物车里就摆了两三本延伸书籍,而太过随心的缺点呢也很明显,就是产生了信息茧房,把自己困在了历史、财经和时政当中,小说读得少了,散文类的书籍,更是好久好久没有读过了。

  遇到一本好书,就像遇到一个好的朋友。读汪老《人间草木》这本散文集,也是很偶然的一天,看到公司社团招募画。今年的冬天天气特别怪,有几天暖和地像要入了夏,象过年那几天,每天阳光和煦;而一旦变脸,就是成天的连绵阴雨,喋喋不休。那天正是阴冷的冬雨天,那张社团招募画是阳光三月绿色成荫、草木皆生机勃勃的样子,在那抹清新颜色的指引下,马上就愉快地参加了阅读团,一丝犹豫都没有,这也是与《人间草木》这本小书的缘份吧!

  汪老语言平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颇有点像绝顶的武林高手,一根平平无奇的木棍也能成为最厉害的武器;也像顶尖的厨师,不屑于利用花里胡哨的`调料,只依靠原材料和基础调料,就能成就一份高级料理。

  知识分子敏感,心思细腻,而汪老不,比如他写玉渊潭的河堤用铁蒺藜圈禁了起来,虽然后来铁丝网被拆除,但扎进柳树的铁蒺藜长到了树皮里,“兜着铁蒺藜的树皮愈合了,鼓出了一圈,外面还露着一截铁的毛刺。”全部是白描的写法,可是不由自主地:柳树,多痛呀!

《人间草木》读后感13

  高中语文课本里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凭着平易近人的文字、纪实写真的文笔独树一帜。从此,汪曾祺便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心血来潮,开始拜读他的《人间草木》一书。不得不说,读《人间草木》,确实需要你沉下那份心来,需要一份从容、平和的心境,才能读懂汪老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品味。

  书共五辑。辑一,一果一蔬。作者在农业科学研究站有过一段难忘的工作经历,本辑主要描述了作者熟悉的蔬菜水果,如葡萄、梨子、苹果、马铃薯、萝卜等。普普通通的果蔬,在作者的笔下,融入了《诗经》、《汉乐府民歌》的联想,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又富含生活情调。辑二,季节的供养。这一辑,作者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展开,主要追忆了儿时故乡生活的乐趣,比如斗蟋蟀、捉蜻蜓、玩螳螂等,兼有家中长辈对自己的爱怜,很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韵味。辑三,四方游记。主要记述了作者行走祖国大江南北的见闻与感触。访名山,四川有峨眉、乐山,福建有武夷山、东山,山东有泰山,新疆有天山,作者并不附庸风雅,他的笔触更注重此处风景独有的特色,以及自己的感受。

  访人文名胜,足迹遍布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云冈石窟,福州涌泉寺、西禅寺,湖南桃花源、岳阳楼等。作者精通诗词书画,又喜爱研究当地的民俗风物,所以在游历时,所到一处,便带着人文的思考与评述在其中,乐得其所。辑四,联大师友。作者于西南联大毕业,对联大有着深厚的感情。此辑中,作者追忆了学生时代的'老师、同学,中文系的求学生活。那是个求学条件异常艰苦的年代,住着三四十人一间的校舍,吃着沙石混杂的高粱米;那也是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有金岳霖、沈从文、吴宓、闻一多等大师的言传身教。辑五,从容而安。年过七十,作者更加珍惜晚年平平淡淡的生活,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课。

  读汪曾祺的书,听他谈风俗,看他记食物、写草木虫鱼,兴味盎然地研究着山珍野味,游历名山大川,读着这样的书,实属幸事一件,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势和云淡风轻的心态。

《人间草木》读后感14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尔,须富贵何时!”虽处世间,不耽浮华,不慕富贵,但求与草木互通情意,于烟火氤氲里寻人间至味,于往昔旧中忆探访经年故闻。这,是我眼里的一本好书——汪曾祺先生所著的散文集《人间草木》。

  语言的特色是我钟情于这本书的一大原因——句子精简朴实,结构清晰自然,像一盏由新绿泡出的清茶。他写杨梅是“颜色黑紫,正如炽碳”;写离核黄桃是“紫核黄肉,香甜满口”;写葡萄是“你把《说文解字》里的带玉字偏旁的字都搬来吧,那也不够呀!”。句子虽短,却似大师的绘笔,只寥寥地涂抹几划,轻描淡写,就是栩栩如生的火炭梅、黄桃、葡萄。而这种文风又像极了汪曾祺先生本人,他从不追求辞藻的华丽繁杂,内容的荡气回肠,而是将自己的才气谦逊地隐匿在平平淡淡中,偶尔迸出智慧的火花。

  但若仅仅只是浮于花草果树的表面,那与读无味的植物学术科普论文又有什么区别呢?汪先生与草木的羁绊远不止于好其形美味美。那平常百姓家案上的果品,不但篆刻在他的味觉记忆中,更镌刻在他的人生经历里。于是情系草木的汪先生便往往能从草木的故事中,得出发人深省的结论。《葵·薤》一文,以当代人嫌野菜低贱而逐渐使流传千年的葵菜薤菜无人问津为由,映射出文坛上许多作家离经叛道,拒绝尝试,使真金雪藏,明珠蒙尘的现象。汪曾祺先生心痛之余写道:“我劝大家的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惋惜慨叹人间至味葵薤遭遇的同时不忘告诫读者,切勿嫌弃甚至丢弃传统,要学会吸收借鉴精华,广泛涉猎,以防佳肴埋没于尘土,遗忘在历史的横流中。

  “世间万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人间草木》一书中,从容是它的主旋律。西南联大的同学在空袭时不躲不逃,从容地在日军的机翼下煮冰糖莲子;被下放乡间的作者处在危机之中,从容地寄情草木,赞美秋季的丰腴;晚年的作者沦落于简朴拮据的环境下,从容的静待花开花落……这本散文集里,虽然作者的.经历崎岖坎坷,但语气是从容的,不抱怨,不指责,不批判。汪曾祺先生对草木的爱也源于对生活的从容——不追名逐利,不好大喜功,只是慢悠悠地绕着庭院踱步,去欣赏身边盎然的生机。他用淡泊诗意的《人间草木》散文集,告诉读者生活的至味不在于财富与地位,而是内心的从容与充盈。

  汪先生还说:“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热爱。”于我而言,对这本书的爱来自于草木情谊,人间至味,以及汪曾祺先生那颗可贵的从容心。

《人间草木》读后感15

  《人间草木》是一本令人陶醉的散文集,作者汪曾祺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草木之美,同时传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汪曾祺通过对草木的描绘,让我重新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细节。他笔下的草木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更是情感的载体,寄托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此外,书中还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生活中每一个微小的瞬间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感悟。这种生活态度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瞬间,不再忽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

  总的来说,《人间草木》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活的美好和价值。它教会我欣赏生活中的点滴,用心去感受和体验这个世界的美好与神奇。同时,它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秉持着《人间草木》所传达的生活态度,去更加深入地体验和感悟生活。我相信,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地领略到生活的美好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