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时间:2024-05-21 18:00: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恰同学少年》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恰同学少年》这一本书,里面的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人的故事,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读书人,读书是多样的,从毛泽东读书经历来说,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读书。

  故事讲述了,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求学生活,表现了老师和同学的报国情怀,在一师得到锻炼,奋发向上,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理念而奋斗终生。

  反观现在的我,却没有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更不用谈什么“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了。所以,现在我一直反思自己,读书的方式是否有错,不因只看书中的主人公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应该思考,为什么主人公要这样做,他这样做,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我觉得,应该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一定要多读书,也一定要去考察书中说的是不是对的,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读书人。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2

  《恰同学少年》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球,更震撼了我的心灵,给予我无限的斗志……

  每当我看见毛泽东,他总是高高在上,身后的万丈光芒十分耀眼,这让我觉得他遥不可及。但当我看了《恰同学少年》后,却让我觉得近得能触摸到他。觉得他再也不是我眼中那个高高在上的毛泽东了,而是一个在我心里能够让我们领略和学习的毛泽东同学!

  那是一个爱国思想和白色恐怖并存的岁月,一个民主新文化和封建旧习惯斗争的年代,毛泽东和他的同学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激扬文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怎样救国,怎样救民,这一切都在少年毛泽东的脑海里回荡:“我此刻还找不到,但将来必须会找到!”于是,勤奋学习,用心交流,关注国事,直至在学生中演变成了如火如荼的最初的'革命实践活动,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一个个比我们的研究性课题更能提高自己潜力的活动都发生了。那,为什么我们自己却不曾尝试过为什么毛泽东同学行,我们却不行并不是我们不能够,而是因为我们自身缺乏很多很多的勇气.坚持和青春的热血。毛泽东同学在学生时代已经给我们立了个楷模,相信学习,服务人民,实现自我价值,奋斗的激情也会从我们向远方和未来无限的延展。当成功的你回过头来,看者那条你以前走过的道路,看者那一滴滴的泪痕和血迹,你耻笑当日那个胸无大志的你。因为当年的你差点被懦弱夺取这天的成功!

  《恰同学少年》告诉我们:我们要在人生之路上乘胜前进,我们要选取最能激发我们内心深处潜能的环境,我们要多和那些志趣高雅、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的朋友交往,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深受他们的感染,养成主动用心奋发的精神,这样的人生,肯定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的。”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3

  上一学期在老师们的重点推荐下读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拜读以后,我的思想大大转变了,我觉得这本书看了让人为之震憾,对我们很有好处,真是受益匪浅,时时催我奋进。

  《恰同学少年》讲述了一群风华正盛,乐于求知的少年,他们在第一师范的学习生涯,他们铁一般的意志,敢作敢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本书中有许许多多的好句子,以及感人的情节让我刻骨铭心,所谓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弱,则国弱。礼貌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本书中的人物我最敬佩的是毛泽东,他的胆量、他的聪明,以及他所体现的精神,他也是本书中的`灵魂人物,比如在1917年的暑假,他提出了一个让常人都不敢去想的事情,那便是身上不带一分钱,而去游遍湘南。不带一分钱,那怎样能生活呢?靠自己的本事去生活,他们一路上发生了许多事情,到最后身上却有了钱,不但没挨饿,反而还吃红烧肉,真够胆。他有勇有谋,竟敢在枪下耍聪明,比如袁世凯称帝,他手下有一名大将—汤芗铭,汤芗铭下令全长沙全体师生都得参加,他举办的一次敬袁灭民活动,还给在场的师生分发书藉,提倡袁世凯,结果却变成了《反袁二十一条》,这些事迹都有是第一师范学生干出来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渗入人心。

  青年毛泽东也有冲动的时候,比如第一师范校长张干,毛泽东不体谅他的良苦用心,反而发动全校的同学把张干校长赶走了,虽然这种行为不可取,但是在某种条件下是务必实行的。

  所谓人无完人,书中的毛泽东也犯了不少错误,但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比如他的作文成绩一再下降,而不听袁老师的劝告,导致在课堂上跟袁老师顶嘴,被老师赶出教室,他还一向认为自己很有理,要不是他的恩师杨昌济给他提出来,还不会知错,他那种认错的精神和意志,永远浮此刻我脑中。夜晚时分,去袁老师家认错,却吃了闭门羹,毛泽东认准的事,他必须会坚持到底,吃了闭门羹却不灰心,一向站在门前,天有不测风云,不料却下起了大雨,但他也没有放下,直淋到袁老师见他为止。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的青春洋溢着自信;他们的青春自信感染我们;他们的纯洁友情,让我们明白什么叫真挚。此刻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会让你充满信心。真所谓读一本好书,交一群挚友,让我们在青春烈火中放出耀眼的火焰。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4

  这周我看完了《恰同学少年》一书。这本书主要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五人为主人公,以优秀青年为寻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为主题。

  每个人都有理想,但是每个人追求理想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有人半途而废,任何事情做到一半就放弃了;有人奋发向上,任何事情都努力去做,努力完成自己的目标;有人则是随机应变,这个理想不好,换一个,这也也不适合我等等。想想我自己,我觉得自己就是典型的半途而废型。每次做任何事情,我都是兴致勃勃,想着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着以后要做什么事情。但等到真的接触以后,我的热情就会慢慢消减,然后就开始给自己找各种理由。这个太累了,那个不好玩。所以到现在,我还没有可以特别拿得出来的特长,甚至我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

  通过《恰同学少年》这本书,我才知道要达成理想必须要有一个奋发向上的斗志,如果半途而废,那么也就是说之前做的努力全都白忙活了一趟。用一个成语来总结,那就是前功尽弃。这真的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任何时候,没有辛苦的过程,是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的.。毛泽东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一直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的努力着。那么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更没有理由去退缩、偷懒了。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5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恰同学少年一题就是摘自《沁园春·长沙》的一句,讲的是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人发生在位于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大学历时五年半的真实故事。“少年”一词体现他们满怀热情与理想,充满了正能量。

  故事中的主角就是上面提到的人物,他们当中也只是个别家境好一点,能拿出学费,其他的人都是需要借钱读书。毛泽东,大家都很熟悉,我们伟大的领袖。他以前的家境并不宽裕,但他有远大的志向,最终成为伟大的人物。他主张: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志,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的他也一直这么做,使自己变强大,增长知识与智慧,不断让自己进步。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29章中最后一章节,街上所有的人都逃了,就剩下一师的学生和老师,毛泽东带领大家,奋力反击,让敌人投了降,也证明了一师学生爱国之心。

  对比一下当今社会,如果换做是我,我想我不会那么大胆,提出建议并实施行动,恐怕连走都不敢走上去。现在城市和谐发展,家庭富裕,也只有警察、消防队员才可能去做这种危险的'事情。如今每家每户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不用为了每日三餐而发愁,更不用为没有学费而担忧,我觉得读书方面也应该比以前好,不要连我们的祖辈、父辈都不如。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们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一切为了和平、温饱、家人的安全、社会的稳定。以前的少年志气高,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也应该有志气,不要比不上艰苦时代的读书人,我们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6

  最近,我读了《巧同学的青春》这本书,我读这本书是出于对领导的尊重和对毛泽东的自豪。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

  这本书需要毛泽东研究生活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为背景,并展现了一批优秀的年轻人的学习生活由毛泽东,Cai Hesen,湘宇,杨Kaihui道Siyong在20世纪初。

  在这本书的许多人物中,我最佩服毛泽东。他很大胆。虽然他不是很帅,但只有他明亮的眼睛才能让人振奋。每当我想起他,我就想起毛泽东,他在读书会上各抒己见;毛泽东,在北洋军阀的包围下大胆无畏;毛泽东,他在易永齐生病的时候是一丝不苟的。当然,他也有很多缺点:太冲动,太固执,太自以为是等等,但他还是让我佩服。

  一个好丈夫必须有四个志向。 我最观赏的是凌云 数名人,看当下 的`志向。一个人必须有远大的志向,有了远大的志向,我们就应当向着他奋斗,努力工作,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这种抱负不一定是具体的。像毛泽东一样,他没有推敲自己未来的事业,但他有一种责任感,把世界看作自己的责任,这就足够了。由于这种责任感,他会努力学习,坚持锤炼,带领手无寸铁的同学保卫长沙。《只是一个同学的青春》对我来说是一个启示: 决心第一。 我记得毛泽东说过: 与天作战,其乐无穷;与地球斗争很有趣;和人打架很有趣。 我们不能与天、地、人作斗争。这是我们的胜利,克服我们自己的人民。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7

  早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把我的房间照得亮堂堂的,我捧着《恰同学少年》,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故事情节,我发现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着浓浓的爱国情怀,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令人爱不释手。

  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一下子把我带回了那个外强内弱、民不聊生、外忧内患、硝烟四起的那个时代,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气息迎面而来。故事中最令我心潮澎湃的就是第二十九章“男儿蔚为万夫雄”。主要内容是在1917年11月18日,北洋军阀湖南督军傅良佐,在护法战争中被护法军程潜部(湘军)击溃后大闹猴子石,正当全城老百姓都落荒而逃的时候,第一师范的学生在困境中,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鼓舞,穿上了学生军装奋勇崛起,而他们在毛泽东的'带领下,面对如狼似虎的敌军,临危不惧。用出众的智慧和过人的勇敢,战胜了真枪实弹的敌人。

  在毛泽东的身上,我看到了知识的力量,因为毛泽东从小发奋读书,所以他才能学以致用,面对那黑洞洞的枪管,不用一刀一枪,用自己的智慧把敌人吓得四肢发软,缴枪投降。不止如此,在未来的历史里,他更是用自己的智慧,带领全中国人民,走出黑暗,走上了一条属于中国人民的大道,解放中国,从此让全国人民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在我们民族的历史里,像毛泽东一样用知识击退敌人的人有很多,比如春秋战国时代的墨子,鲁班为楚王做攻城器准备攻打宋,墨子听了来到楚国劝谏。墨子用腰带等物品和鲁班进行了一场模拟战,鲁班制造的攻城器,都被墨子巧妙打败。然后鲁班劝楚王杀了墨子,可以破宋,而墨子说自己事先将守城的方法告诉弟子,并去守卫宋国,所以楚王不得不放弃攻打宋国的念头。

  知识就是力量,如果你要成为一个聪明的人,那就要好好的读书,让知识把你变得更强大!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8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翻开《恰同学少年》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这样几句铿锵有力的词。这是民国初期,湖南第一师范的校歌。这本书介绍的就是当时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这样一群学子,在第一师范众多思想开明的老师的指导下,努力读书,开拓眼界,探索救国道路的故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民国初创,百废待兴的时期,湖南第一师范汇聚了大量学识渊博、思想开明、师德高尚的老师。如英国留学归来,学贯东西,以“欲栽大木拄长天”明志的板仓先生杨昌济;如求学日本,望“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力图改革国民的孔昭绶。这些学者深刻的认识到:民智未开,国必落后!只有开民智,兴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这,才是民族生存之根本,中华强盛之源泉!于是,他们怀着无限的热情,在第一师范这片热土上,把毕身之所学教授给学生。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积极进步的思想正在迸发!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中国雄于地球。”一师的校园里,梁任公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不绝于耳。以毛泽东为首的一群学子认识到,如今国之强盛,国之未来,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故今日之学子不可如往日之秀才,读死书,死读书。而应该关心时事,以学生之力量,开拓思维之新领地,书写时代之新篇章。于是,他们成立读书会,积极交流,大有发展千古文化之滥觞的趋势;他们谈论时事,关心国家,力图改变今日之积贫积弱之局面;他们抛开世俗,不拘小节,把那些酸腐的'陈年旧俗都踩在脚下。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股新兴的力量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我认为,书里表达的三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修学储能,经世致用。与现在相比,前辈们读书的目的要比我们现在明确许多。一个人读书,是贮备知识,更是锻炼能力。在求学的路上,如果光是能力素质强而学问修养不够,就无法约束自己,这样还可能造成一种破坏性的能力,相反,如果一个人光是注重书本知识,却不注重自己的实践能力,那样学到的知识就成了死知识,毫无价值。修身治国平天下,而简朴乃修身之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毛泽东为了买到新书,为了订阅报纸,不舍得买鞋穿,没有纸作就裁剪报纸的空白处作为草稿纸;蔡和森自知家境贫困,每到周末便到街上给人擦皮鞋以赚钱补贴家用,因为把他的饭菜给妹妹吃,自己去吃同学剩下的而遭到人羞辱,“贫而好学,穷且益坚”便是对他的评价;作为湖南省议会副议长的徐特立,他每次都跟学生一样,吃不要钱的学生食堂,只为把钱节省出来创办免费的学校。他们珍惜每一件东西,爱护每一次的劳动成果。让我从精神上明白怎样勤俭节约,从行动上开始自己的修身之路。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是毛泽东在这本书里的观点。从古以来,中国的教育,可谓从来没有把体育放在眼里。颜回、贾谊、王勃、卢照邻,这些古之文人哪一个不是才华横溢!可是他们却短命啊!于是只能给历史留下一页页遗憾。没有健康的身体,学得再多,学问再大,可是命都保不住,又有什么用呢!古希腊的斯巴达人,人数少,却能称霸希腊。因为他们不仅重视精神之文明,更崇尚野蛮之体魄。这本书里提到毛泽东从青少年时期重视体育。让我明白在学校当中不要一味啃书本,而要注意身体锻炼,应该要多参加锻炼,应该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要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把学习效率提高,使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认为,要想读懂一本书就应该学习书中人物的精神,并且把书中的理论付诸实践。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邀请身边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读书会,开始了更多的校园活动,并以书中的学子们为榜样,关心国家,胸怀天下。

  “乱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目前的中国以和平崛起作为国策,在这个和平稳定的大环境下,我们当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己任,同时强身健体,走在科学创新的前端,为中国之强盛而不懈努力。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9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恰同学少年》中的少年毛泽东。

  《恰同学少年》主要描写了毛泽东等青年从1913年到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求学和生活的经历,从毛泽东入学,到孔昭绶校长被逼逃亡;从袁世凯被赶走,孔昭绶复任,到溃兵打回湖南,毛泽东带领全校学生一起抗敌等等,无一不展现了毛泽东等优秀青年奋发向上的理想与抱负。

  无论是演讲台上大气磅礴的`毛泽东;睡在爱晚亭中不畏风雨的毛泽东;还是带领学生吓退敌军时从容不迫的毛泽东,都令我记忆犹新。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0

  《恰同学少年》,这本书的题目出自毛泽东写《沁园春·长沙》一诗中,毛泽东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回想起和同学一起在长沙度过的时光。而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写的`正是毛泽东等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年半的学习生活。

  在这本书的众多人物之中,我最欣赏的是毛泽东。毛泽东非常爱读书,有一次毛泽东的草鞋破了,杨昌济老师给了他一个铜板,叫他买双新鞋,毛泽东路过书店,看到了《西洋伦理学史论》的广告,就买了一本。毛泽东知错就改,有一次他在作文课上,顶撞了袁老师,虽然犯下了严重错误,但是在他知错后,就立马赶到了袁老师家里,袁门立雨,向袁老师认错。毛泽东虽然有一些科目不好啊,但是他很努力。毛泽东,浑身是胆,在溃兵湘军准备进长沙城抢东西的时候,带领200来名学生,把敌人吓住,面对敌人的要求,勇敢的前往敌营,在计划被敌人揭露的时候,虽然出了一身冷汗,但是面无惧色,最后敌人还是缴枪了。

  毛泽东如此爱看书,虽然我也很爱看书,但是如何给我一块钱,我路过书店,未必会选择买一本书。毛泽东虽然顶撞老师,一开始还不肯认错,但是,在他知道错后,以袁门立雨,向袁老师认错,我们一般人恐怕都做不到。毛泽东虽然英语不好,但是他很努力,没有灰心,而我有些地方做不好就烦躁,我应该向他学习。毛泽东的这些优点,是他成为著名军事革命家到著名领袖的关键。

  《恰同学少年》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著名人物少年时代经历,也让我认识了民国初期的混乱的局面,令我受益匪浅!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1

  他是我们新中国的领袖,而《恰同学少年》讲的就是领袖青年时期在长沙求学的故事。读完后,我感觉他能成为领袖,果然是有潜质的呀!

  他刚到长沙求学和朋友萧子升、萧三,本想一起去北大读书,但是因为钱不够,只得去免学费的第一师范读书了。报名时,又结交了学富五车的蔡和森。在学校里,他虽然有时与蔡和森有成绩上的竞争、观点上的不同,但他们共同进步、一同努力,伙伴们一起开创了“哲学读书会”,并由此团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后来的革命事业,朋友们都以他为领头羊,前仆后继。

  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尊敬师长的人。有一次,他因为自己的作文评分太低心中不服,跟他的`国文教师袁六吉闹了矛盾。但后来,经过杨昌济先生的劝解开导,把矛盾化解了。他认识到是自己的问题,向袁六吉诚心道歉。这表现出了他尊师重教,能听取意见。他开始时学习偏科,喜爱国文、哲学,讨厌数、理、化。不过,他听取了孔昭绶校长的建议,不喜欢的科目不用打高分,但至少要及格。

  他还很勤奋、勤俭。孔校长曾说过:他每次都是最晚睡觉的,因为他总在学校熄灯后去水房看书。而且他又是最早起床的,因为他要晨读。他嗜书如命,阅览室的书都被他借阅了个尽。还有一回,因为他的鞋破了洞,杨昌济先生给了他一点钱去买双新鞋,但他却正好看到一本他没看过的新书,结果,他又用这些钱去买了书,而他的鞋仍然是开口鳄鱼,他却全然不在意。

  他的团结朋友、尊敬师长、勤俭努力的品质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他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们现在不正是风华正茂吗?我们也应该鹰击长空,百舸争流!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2

  怀着对中国历史的敬仰,怀着对中国领袖的敬佩,怀着对时代风雨的好奇,我满腔热血地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读完了。

  毛泽东——这一中国人民皆知的名字,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忍受清贫、不畏艰难、坚韧不拔。他读于一师,大多为贫寒子弟。他爱书心切,衣着朴素,鞋子早已磨破。杨昌济老师给钱让他去买一双鞋,而他上街时见到了一本好书,就顾不上买鞋了。可见他爱书如爱己。

  读完《恰同学少年》后,我认为我们应该:

  一、胸怀大志,践行理想。

  毛泽东在中国被日本欺负时,建立了一群队伍,以毛泽东为首,立志复兴中华,让百姓不再民不聊生,他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不管前方有多大的阻碍,他都挺身而出。正所谓“男儿蔚为万夫雄”,坚持理想,践行理想,使毛泽东成为一代伟大领袖。

  二、道德修养,极为重要。

  毛泽东在一师读书时,他的.教师杨昌济先生曾谈过一句话:“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君子之人成才的第一道门坎。”这些话毛泽东铭记在心,这才激发了他的鸿鹄之志。加强了他的道德修养,培养了他的高尚情操,为毛泽东成为伟人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三、笔墨纸砚,文采彰显

  毛泽东为了不耽误老师手稿出版,在杨老师借书给毛泽东的当日下午,他买了一大堆白纸与低档墨,用了一周的时间,早起晚睡,借烛光把杨老师的手稿抄了一遍。他十分用功。他读书时不忘动笔,书框边写满了他的心得与体会,这种读书动笔之事更可见他读书的用功,嗜书如命。

  读完《恰同学少年》,可叹这“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伟人。成才在于己,先人事迹,就在眼前,读书多,能成为“时事通”。我立志要成为一名勤奋好学,道德优秀,有胆识,有智慧的人!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3

  在看《恰同学少年》的时候,我不禁感叹:"毛泽东,是怎样从一个普通少年,成长为一代伟人的呢?"

  首先,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毛泽东有个性。他是个有自己独特想法和观点的人,而且,他似乎与生俱来就有不同于常人的特质——勇敢、无畏,还有超强的领导力。最重要的是,他有颗经受过血肉刀光,经历过刻骨铭心教训,而不放弃的初心,拥有远大抱负和理想!当大家还迷茫、彷徨,为个人命运担忧,对新社会充满怀疑时,唯有这些少年,已经奋勇上前了。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角色,非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先生莫属。他的每一个决定,每一句言词,我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什么呢?我认为,杨老师有一双"伯乐"的眼睛。只有他才看到了稀世人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要是没有杨先生,哪来出类拔萃的毛泽东呢?杨昌济先生还很低调,他从不炫耀金钱,卖弄才能,也不贪官。他一直在旁边默默地帮助着青年毛泽东。我们不也一样?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的'背后,有多少老师与父母的心血与付出。毛泽东当然是幸运的,但是世上"伯乐"不多,主要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假如你是一颗金子,就需要发出金子的光芒,而不是只等着被别人发现。

  一个人的成功,最重要的便是坚强的毅力,谦虚的态度,和心中坚定的意志与信念。虽然,这本书中的主角毛泽东,已给予了我们一个比较安宁的社会,但这不也正好在敲响警钟吗:不要再那样的迷茫!现在,已没有多少人,再会想起汤芗铭,更没有人在游戏打得正起劲时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沉浸娱乐,其实这正是迷茫的一代。

  假如连我们新一代少年都沉沦了,还有谁去撑起祖国的未来?还有谁去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振兴祖国,改变世界!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4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

  在同学及老师的推荐下,我看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书中主要讲述了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等为代表的青年为寻求梦想而奋发向上的故事,他们有着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和情怀,有着改造中国的雄心壮志。

  长沙,这块充满神秘色彩之地,是青年毛泽东学习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文章将上世纪20年代工农业革命运动蓬勃发展,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描绘的栩栩如生。在那个年代,在湖南第一师范院校,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心中怀着崇高理想,他们一起登山,一起在湘江游泳,他们关心国家,他们指说江山社稷大事;他们爱憎分明,他们以文字做武器,对黑暗批判;他们蔑视权贵,视封建军阀如粪土,严厉痛斥他们的行为。

  在这本书中,我还看到了他们那代青年人的坚持和努力。

  毛泽东非常喜欢读书,并且会在读书过程中做批注,每当晚上大家都在休息时,毛泽东还会借着弱光线读书;蔡和森家境贫困,为了家里人经常在周末时摆摊为人擦皮鞋;向警予、陶斯咏不像当时其他女性,她们有着十分公平的思想,坚信“男女平等”。

  正是这些努力与不同,才使得他们能够为革命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

  他们正值青春年少,是风采、才华昭著之时,他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何等的潇洒!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又是何等的执着和豪迈!

  同学们,我们正处于一个青春无限好的.阶段之中,怎能浪费大好青春,将时间、精力全都放在网络之中?我们应当学习毛泽东、蔡和森那样的人物,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为梦想,为目标努力;为前途,为自己学习;为父母、老师寄予的期望,为学校、国家的培养,我们更应该奋发向上学习。更应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5

  《恰同学少年》讲述了中国历史革命家少年事的老师和求学经历等,让我们学习他们身上的精神,看到了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和伯乐与千里马的经历,让我们知道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真理。

  《恰同学少年》中有许多革命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等,例如毛泽东、蔡和森、杨昌济、孔昭绶、向警予、陶斯咏等,还有默默牺牲的刘三爹。在这其中,有多少人是为了当今的社会、思想而牺牲的'。他们不图回报,默默奉献,死而无憾。他们为当今社会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看了这本书,心中开始羡慕毛泽东等少年,他们一起说笑,一起交流知识,虽然生活条件苦,但他们很快乐。不像我们现在的少年,只是呆呆的看着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快乐却是从这些中产生的,这快乐必定是虚幻的,暂时的,回忆起来也没有什么大的快乐。

  看了这本书,毛泽东在我心中深深留了下来,成为我的偶像。老师在课堂上曾问我们的理想,我说过,要做下一个毛泽东,虽然不现实,但我有这个志向。老师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人们现在深深陷在了虚幻的世界中,要是有敌人入侵,我们会比以前还败落。八年抗日,可能就没有幸运,可能一直在屈辱在他们的统治下,永不可能翻身。没有敌人,到最后我们也会自己败落下去。

  我如果可以,我相信我可以,我要像毛主席一样,改变社会,让人们从虚幻中出来,富强中国。

  这本书,给了我太多感觉,让我从一个不爱看书的男孩,成了一个爱看书的人,可以说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读书观。就算我不能成为那么伟大的人,但我也要改变,哪怕改变一点也好,就算不能改变也要报答祖国,像董老师一样的人。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相关文章:

恰同学少年读书笔记01-11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01-06

《中华少年》教案09-09

曾经的少年说说11-07

少年的唯美句子05-15

追光少年读后感11-22

少年闰土读后感04-22

《顶碗少年》读后感04-28

顶碗少年读后感04-28

《追梦少年》读后感10-02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恰同学少年》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恰同学少年》这一本书,里面的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人的故事,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读书人,读书是多样的,从毛泽东读书经历来说,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读书。

  故事讲述了,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求学生活,表现了老师和同学的报国情怀,在一师得到锻炼,奋发向上,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理念而奋斗终生。

  反观现在的我,却没有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更不用谈什么“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了。所以,现在我一直反思自己,读书的方式是否有错,不因只看书中的主人公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应该思考,为什么主人公要这样做,他这样做,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我觉得,应该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一定要多读书,也一定要去考察书中说的是不是对的,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读书人。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2

  《恰同学少年》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球,更震撼了我的心灵,给予我无限的斗志……

  每当我看见毛泽东,他总是高高在上,身后的万丈光芒十分耀眼,这让我觉得他遥不可及。但当我看了《恰同学少年》后,却让我觉得近得能触摸到他。觉得他再也不是我眼中那个高高在上的毛泽东了,而是一个在我心里能够让我们领略和学习的毛泽东同学!

  那是一个爱国思想和白色恐怖并存的岁月,一个民主新文化和封建旧习惯斗争的年代,毛泽东和他的同学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激扬文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怎样救国,怎样救民,这一切都在少年毛泽东的脑海里回荡:“我此刻还找不到,但将来必须会找到!”于是,勤奋学习,用心交流,关注国事,直至在学生中演变成了如火如荼的最初的'革命实践活动,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一个个比我们的研究性课题更能提高自己潜力的活动都发生了。那,为什么我们自己却不曾尝试过为什么毛泽东同学行,我们却不行并不是我们不能够,而是因为我们自身缺乏很多很多的勇气.坚持和青春的热血。毛泽东同学在学生时代已经给我们立了个楷模,相信学习,服务人民,实现自我价值,奋斗的激情也会从我们向远方和未来无限的延展。当成功的你回过头来,看者那条你以前走过的道路,看者那一滴滴的泪痕和血迹,你耻笑当日那个胸无大志的你。因为当年的你差点被懦弱夺取这天的成功!

  《恰同学少年》告诉我们:我们要在人生之路上乘胜前进,我们要选取最能激发我们内心深处潜能的环境,我们要多和那些志趣高雅、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的朋友交往,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深受他们的感染,养成主动用心奋发的精神,这样的人生,肯定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的。”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3

  上一学期在老师们的重点推荐下读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拜读以后,我的思想大大转变了,我觉得这本书看了让人为之震憾,对我们很有好处,真是受益匪浅,时时催我奋进。

  《恰同学少年》讲述了一群风华正盛,乐于求知的少年,他们在第一师范的学习生涯,他们铁一般的意志,敢作敢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本书中有许许多多的好句子,以及感人的情节让我刻骨铭心,所谓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弱,则国弱。礼貌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本书中的人物我最敬佩的是毛泽东,他的胆量、他的聪明,以及他所体现的精神,他也是本书中的`灵魂人物,比如在1917年的暑假,他提出了一个让常人都不敢去想的事情,那便是身上不带一分钱,而去游遍湘南。不带一分钱,那怎样能生活呢?靠自己的本事去生活,他们一路上发生了许多事情,到最后身上却有了钱,不但没挨饿,反而还吃红烧肉,真够胆。他有勇有谋,竟敢在枪下耍聪明,比如袁世凯称帝,他手下有一名大将—汤芗铭,汤芗铭下令全长沙全体师生都得参加,他举办的一次敬袁灭民活动,还给在场的师生分发书藉,提倡袁世凯,结果却变成了《反袁二十一条》,这些事迹都有是第一师范学生干出来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渗入人心。

  青年毛泽东也有冲动的时候,比如第一师范校长张干,毛泽东不体谅他的良苦用心,反而发动全校的同学把张干校长赶走了,虽然这种行为不可取,但是在某种条件下是务必实行的。

  所谓人无完人,书中的毛泽东也犯了不少错误,但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比如他的作文成绩一再下降,而不听袁老师的劝告,导致在课堂上跟袁老师顶嘴,被老师赶出教室,他还一向认为自己很有理,要不是他的恩师杨昌济给他提出来,还不会知错,他那种认错的精神和意志,永远浮此刻我脑中。夜晚时分,去袁老师家认错,却吃了闭门羹,毛泽东认准的事,他必须会坚持到底,吃了闭门羹却不灰心,一向站在门前,天有不测风云,不料却下起了大雨,但他也没有放下,直淋到袁老师见他为止。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的青春洋溢着自信;他们的青春自信感染我们;他们的纯洁友情,让我们明白什么叫真挚。此刻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会让你充满信心。真所谓读一本好书,交一群挚友,让我们在青春烈火中放出耀眼的火焰。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4

  这周我看完了《恰同学少年》一书。这本书主要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五人为主人公,以优秀青年为寻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为主题。

  每个人都有理想,但是每个人追求理想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有人半途而废,任何事情做到一半就放弃了;有人奋发向上,任何事情都努力去做,努力完成自己的目标;有人则是随机应变,这个理想不好,换一个,这也也不适合我等等。想想我自己,我觉得自己就是典型的半途而废型。每次做任何事情,我都是兴致勃勃,想着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着以后要做什么事情。但等到真的接触以后,我的热情就会慢慢消减,然后就开始给自己找各种理由。这个太累了,那个不好玩。所以到现在,我还没有可以特别拿得出来的特长,甚至我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

  通过《恰同学少年》这本书,我才知道要达成理想必须要有一个奋发向上的斗志,如果半途而废,那么也就是说之前做的努力全都白忙活了一趟。用一个成语来总结,那就是前功尽弃。这真的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任何时候,没有辛苦的过程,是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的.。毛泽东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一直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的努力着。那么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更没有理由去退缩、偷懒了。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5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恰同学少年一题就是摘自《沁园春·长沙》的一句,讲的是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人发生在位于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大学历时五年半的真实故事。“少年”一词体现他们满怀热情与理想,充满了正能量。

  故事中的主角就是上面提到的人物,他们当中也只是个别家境好一点,能拿出学费,其他的人都是需要借钱读书。毛泽东,大家都很熟悉,我们伟大的领袖。他以前的家境并不宽裕,但他有远大的志向,最终成为伟大的人物。他主张: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志,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的他也一直这么做,使自己变强大,增长知识与智慧,不断让自己进步。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29章中最后一章节,街上所有的人都逃了,就剩下一师的学生和老师,毛泽东带领大家,奋力反击,让敌人投了降,也证明了一师学生爱国之心。

  对比一下当今社会,如果换做是我,我想我不会那么大胆,提出建议并实施行动,恐怕连走都不敢走上去。现在城市和谐发展,家庭富裕,也只有警察、消防队员才可能去做这种危险的'事情。如今每家每户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不用为了每日三餐而发愁,更不用为没有学费而担忧,我觉得读书方面也应该比以前好,不要连我们的祖辈、父辈都不如。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们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一切为了和平、温饱、家人的安全、社会的稳定。以前的少年志气高,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也应该有志气,不要比不上艰苦时代的读书人,我们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6

  最近,我读了《巧同学的青春》这本书,我读这本书是出于对领导的尊重和对毛泽东的自豪。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

  这本书需要毛泽东研究生活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为背景,并展现了一批优秀的年轻人的学习生活由毛泽东,Cai Hesen,湘宇,杨Kaihui道Siyong在20世纪初。

  在这本书的许多人物中,我最佩服毛泽东。他很大胆。虽然他不是很帅,但只有他明亮的眼睛才能让人振奋。每当我想起他,我就想起毛泽东,他在读书会上各抒己见;毛泽东,在北洋军阀的包围下大胆无畏;毛泽东,他在易永齐生病的时候是一丝不苟的。当然,他也有很多缺点:太冲动,太固执,太自以为是等等,但他还是让我佩服。

  一个好丈夫必须有四个志向。 我最观赏的是凌云 数名人,看当下 的`志向。一个人必须有远大的志向,有了远大的志向,我们就应当向着他奋斗,努力工作,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这种抱负不一定是具体的。像毛泽东一样,他没有推敲自己未来的事业,但他有一种责任感,把世界看作自己的责任,这就足够了。由于这种责任感,他会努力学习,坚持锤炼,带领手无寸铁的同学保卫长沙。《只是一个同学的青春》对我来说是一个启示: 决心第一。 我记得毛泽东说过: 与天作战,其乐无穷;与地球斗争很有趣;和人打架很有趣。 我们不能与天、地、人作斗争。这是我们的胜利,克服我们自己的人民。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7

  早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把我的房间照得亮堂堂的,我捧着《恰同学少年》,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故事情节,我发现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着浓浓的爱国情怀,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令人爱不释手。

  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一下子把我带回了那个外强内弱、民不聊生、外忧内患、硝烟四起的那个时代,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气息迎面而来。故事中最令我心潮澎湃的就是第二十九章“男儿蔚为万夫雄”。主要内容是在1917年11月18日,北洋军阀湖南督军傅良佐,在护法战争中被护法军程潜部(湘军)击溃后大闹猴子石,正当全城老百姓都落荒而逃的时候,第一师范的学生在困境中,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鼓舞,穿上了学生军装奋勇崛起,而他们在毛泽东的'带领下,面对如狼似虎的敌军,临危不惧。用出众的智慧和过人的勇敢,战胜了真枪实弹的敌人。

  在毛泽东的身上,我看到了知识的力量,因为毛泽东从小发奋读书,所以他才能学以致用,面对那黑洞洞的枪管,不用一刀一枪,用自己的智慧把敌人吓得四肢发软,缴枪投降。不止如此,在未来的历史里,他更是用自己的智慧,带领全中国人民,走出黑暗,走上了一条属于中国人民的大道,解放中国,从此让全国人民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在我们民族的历史里,像毛泽东一样用知识击退敌人的人有很多,比如春秋战国时代的墨子,鲁班为楚王做攻城器准备攻打宋,墨子听了来到楚国劝谏。墨子用腰带等物品和鲁班进行了一场模拟战,鲁班制造的攻城器,都被墨子巧妙打败。然后鲁班劝楚王杀了墨子,可以破宋,而墨子说自己事先将守城的方法告诉弟子,并去守卫宋国,所以楚王不得不放弃攻打宋国的念头。

  知识就是力量,如果你要成为一个聪明的人,那就要好好的读书,让知识把你变得更强大!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8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翻开《恰同学少年》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这样几句铿锵有力的词。这是民国初期,湖南第一师范的校歌。这本书介绍的就是当时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这样一群学子,在第一师范众多思想开明的老师的指导下,努力读书,开拓眼界,探索救国道路的故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民国初创,百废待兴的时期,湖南第一师范汇聚了大量学识渊博、思想开明、师德高尚的老师。如英国留学归来,学贯东西,以“欲栽大木拄长天”明志的板仓先生杨昌济;如求学日本,望“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力图改革国民的孔昭绶。这些学者深刻的认识到:民智未开,国必落后!只有开民智,兴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这,才是民族生存之根本,中华强盛之源泉!于是,他们怀着无限的热情,在第一师范这片热土上,把毕身之所学教授给学生。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积极进步的思想正在迸发!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中国雄于地球。”一师的校园里,梁任公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不绝于耳。以毛泽东为首的一群学子认识到,如今国之强盛,国之未来,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故今日之学子不可如往日之秀才,读死书,死读书。而应该关心时事,以学生之力量,开拓思维之新领地,书写时代之新篇章。于是,他们成立读书会,积极交流,大有发展千古文化之滥觞的趋势;他们谈论时事,关心国家,力图改变今日之积贫积弱之局面;他们抛开世俗,不拘小节,把那些酸腐的'陈年旧俗都踩在脚下。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股新兴的力量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我认为,书里表达的三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修学储能,经世致用。与现在相比,前辈们读书的目的要比我们现在明确许多。一个人读书,是贮备知识,更是锻炼能力。在求学的路上,如果光是能力素质强而学问修养不够,就无法约束自己,这样还可能造成一种破坏性的能力,相反,如果一个人光是注重书本知识,却不注重自己的实践能力,那样学到的知识就成了死知识,毫无价值。修身治国平天下,而简朴乃修身之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毛泽东为了买到新书,为了订阅报纸,不舍得买鞋穿,没有纸作就裁剪报纸的空白处作为草稿纸;蔡和森自知家境贫困,每到周末便到街上给人擦皮鞋以赚钱补贴家用,因为把他的饭菜给妹妹吃,自己去吃同学剩下的而遭到人羞辱,“贫而好学,穷且益坚”便是对他的评价;作为湖南省议会副议长的徐特立,他每次都跟学生一样,吃不要钱的学生食堂,只为把钱节省出来创办免费的学校。他们珍惜每一件东西,爱护每一次的劳动成果。让我从精神上明白怎样勤俭节约,从行动上开始自己的修身之路。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是毛泽东在这本书里的观点。从古以来,中国的教育,可谓从来没有把体育放在眼里。颜回、贾谊、王勃、卢照邻,这些古之文人哪一个不是才华横溢!可是他们却短命啊!于是只能给历史留下一页页遗憾。没有健康的身体,学得再多,学问再大,可是命都保不住,又有什么用呢!古希腊的斯巴达人,人数少,却能称霸希腊。因为他们不仅重视精神之文明,更崇尚野蛮之体魄。这本书里提到毛泽东从青少年时期重视体育。让我明白在学校当中不要一味啃书本,而要注意身体锻炼,应该要多参加锻炼,应该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要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把学习效率提高,使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认为,要想读懂一本书就应该学习书中人物的精神,并且把书中的理论付诸实践。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邀请身边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读书会,开始了更多的校园活动,并以书中的学子们为榜样,关心国家,胸怀天下。

  “乱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目前的中国以和平崛起作为国策,在这个和平稳定的大环境下,我们当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己任,同时强身健体,走在科学创新的前端,为中国之强盛而不懈努力。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9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恰同学少年》中的少年毛泽东。

  《恰同学少年》主要描写了毛泽东等青年从1913年到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求学和生活的经历,从毛泽东入学,到孔昭绶校长被逼逃亡;从袁世凯被赶走,孔昭绶复任,到溃兵打回湖南,毛泽东带领全校学生一起抗敌等等,无一不展现了毛泽东等优秀青年奋发向上的理想与抱负。

  无论是演讲台上大气磅礴的`毛泽东;睡在爱晚亭中不畏风雨的毛泽东;还是带领学生吓退敌军时从容不迫的毛泽东,都令我记忆犹新。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0

  《恰同学少年》,这本书的题目出自毛泽东写《沁园春·长沙》一诗中,毛泽东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回想起和同学一起在长沙度过的时光。而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写的`正是毛泽东等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年半的学习生活。

  在这本书的众多人物之中,我最欣赏的是毛泽东。毛泽东非常爱读书,有一次毛泽东的草鞋破了,杨昌济老师给了他一个铜板,叫他买双新鞋,毛泽东路过书店,看到了《西洋伦理学史论》的广告,就买了一本。毛泽东知错就改,有一次他在作文课上,顶撞了袁老师,虽然犯下了严重错误,但是在他知错后,就立马赶到了袁老师家里,袁门立雨,向袁老师认错。毛泽东虽然有一些科目不好啊,但是他很努力。毛泽东,浑身是胆,在溃兵湘军准备进长沙城抢东西的时候,带领200来名学生,把敌人吓住,面对敌人的要求,勇敢的前往敌营,在计划被敌人揭露的时候,虽然出了一身冷汗,但是面无惧色,最后敌人还是缴枪了。

  毛泽东如此爱看书,虽然我也很爱看书,但是如何给我一块钱,我路过书店,未必会选择买一本书。毛泽东虽然顶撞老师,一开始还不肯认错,但是,在他知道错后,以袁门立雨,向袁老师认错,我们一般人恐怕都做不到。毛泽东虽然英语不好,但是他很努力,没有灰心,而我有些地方做不好就烦躁,我应该向他学习。毛泽东的这些优点,是他成为著名军事革命家到著名领袖的关键。

  《恰同学少年》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著名人物少年时代经历,也让我认识了民国初期的混乱的局面,令我受益匪浅!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1

  他是我们新中国的领袖,而《恰同学少年》讲的就是领袖青年时期在长沙求学的故事。读完后,我感觉他能成为领袖,果然是有潜质的呀!

  他刚到长沙求学和朋友萧子升、萧三,本想一起去北大读书,但是因为钱不够,只得去免学费的第一师范读书了。报名时,又结交了学富五车的蔡和森。在学校里,他虽然有时与蔡和森有成绩上的竞争、观点上的不同,但他们共同进步、一同努力,伙伴们一起开创了“哲学读书会”,并由此团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后来的革命事业,朋友们都以他为领头羊,前仆后继。

  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尊敬师长的人。有一次,他因为自己的作文评分太低心中不服,跟他的`国文教师袁六吉闹了矛盾。但后来,经过杨昌济先生的劝解开导,把矛盾化解了。他认识到是自己的问题,向袁六吉诚心道歉。这表现出了他尊师重教,能听取意见。他开始时学习偏科,喜爱国文、哲学,讨厌数、理、化。不过,他听取了孔昭绶校长的建议,不喜欢的科目不用打高分,但至少要及格。

  他还很勤奋、勤俭。孔校长曾说过:他每次都是最晚睡觉的,因为他总在学校熄灯后去水房看书。而且他又是最早起床的,因为他要晨读。他嗜书如命,阅览室的书都被他借阅了个尽。还有一回,因为他的鞋破了洞,杨昌济先生给了他一点钱去买双新鞋,但他却正好看到一本他没看过的新书,结果,他又用这些钱去买了书,而他的鞋仍然是开口鳄鱼,他却全然不在意。

  他的团结朋友、尊敬师长、勤俭努力的品质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他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们现在不正是风华正茂吗?我们也应该鹰击长空,百舸争流!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2

  怀着对中国历史的敬仰,怀着对中国领袖的敬佩,怀着对时代风雨的好奇,我满腔热血地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读完了。

  毛泽东——这一中国人民皆知的名字,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忍受清贫、不畏艰难、坚韧不拔。他读于一师,大多为贫寒子弟。他爱书心切,衣着朴素,鞋子早已磨破。杨昌济老师给钱让他去买一双鞋,而他上街时见到了一本好书,就顾不上买鞋了。可见他爱书如爱己。

  读完《恰同学少年》后,我认为我们应该:

  一、胸怀大志,践行理想。

  毛泽东在中国被日本欺负时,建立了一群队伍,以毛泽东为首,立志复兴中华,让百姓不再民不聊生,他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不管前方有多大的阻碍,他都挺身而出。正所谓“男儿蔚为万夫雄”,坚持理想,践行理想,使毛泽东成为一代伟大领袖。

  二、道德修养,极为重要。

  毛泽东在一师读书时,他的.教师杨昌济先生曾谈过一句话:“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君子之人成才的第一道门坎。”这些话毛泽东铭记在心,这才激发了他的鸿鹄之志。加强了他的道德修养,培养了他的高尚情操,为毛泽东成为伟人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三、笔墨纸砚,文采彰显

  毛泽东为了不耽误老师手稿出版,在杨老师借书给毛泽东的当日下午,他买了一大堆白纸与低档墨,用了一周的时间,早起晚睡,借烛光把杨老师的手稿抄了一遍。他十分用功。他读书时不忘动笔,书框边写满了他的心得与体会,这种读书动笔之事更可见他读书的用功,嗜书如命。

  读完《恰同学少年》,可叹这“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伟人。成才在于己,先人事迹,就在眼前,读书多,能成为“时事通”。我立志要成为一名勤奋好学,道德优秀,有胆识,有智慧的人!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3

  在看《恰同学少年》的时候,我不禁感叹:"毛泽东,是怎样从一个普通少年,成长为一代伟人的呢?"

  首先,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毛泽东有个性。他是个有自己独特想法和观点的人,而且,他似乎与生俱来就有不同于常人的特质——勇敢、无畏,还有超强的领导力。最重要的是,他有颗经受过血肉刀光,经历过刻骨铭心教训,而不放弃的初心,拥有远大抱负和理想!当大家还迷茫、彷徨,为个人命运担忧,对新社会充满怀疑时,唯有这些少年,已经奋勇上前了。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角色,非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先生莫属。他的每一个决定,每一句言词,我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什么呢?我认为,杨老师有一双"伯乐"的眼睛。只有他才看到了稀世人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要是没有杨先生,哪来出类拔萃的毛泽东呢?杨昌济先生还很低调,他从不炫耀金钱,卖弄才能,也不贪官。他一直在旁边默默地帮助着青年毛泽东。我们不也一样?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的'背后,有多少老师与父母的心血与付出。毛泽东当然是幸运的,但是世上"伯乐"不多,主要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假如你是一颗金子,就需要发出金子的光芒,而不是只等着被别人发现。

  一个人的成功,最重要的便是坚强的毅力,谦虚的态度,和心中坚定的意志与信念。虽然,这本书中的主角毛泽东,已给予了我们一个比较安宁的社会,但这不也正好在敲响警钟吗:不要再那样的迷茫!现在,已没有多少人,再会想起汤芗铭,更没有人在游戏打得正起劲时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沉浸娱乐,其实这正是迷茫的一代。

  假如连我们新一代少年都沉沦了,还有谁去撑起祖国的未来?还有谁去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振兴祖国,改变世界!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4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

  在同学及老师的推荐下,我看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书中主要讲述了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等为代表的青年为寻求梦想而奋发向上的故事,他们有着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和情怀,有着改造中国的雄心壮志。

  长沙,这块充满神秘色彩之地,是青年毛泽东学习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文章将上世纪20年代工农业革命运动蓬勃发展,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描绘的栩栩如生。在那个年代,在湖南第一师范院校,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心中怀着崇高理想,他们一起登山,一起在湘江游泳,他们关心国家,他们指说江山社稷大事;他们爱憎分明,他们以文字做武器,对黑暗批判;他们蔑视权贵,视封建军阀如粪土,严厉痛斥他们的行为。

  在这本书中,我还看到了他们那代青年人的坚持和努力。

  毛泽东非常喜欢读书,并且会在读书过程中做批注,每当晚上大家都在休息时,毛泽东还会借着弱光线读书;蔡和森家境贫困,为了家里人经常在周末时摆摊为人擦皮鞋;向警予、陶斯咏不像当时其他女性,她们有着十分公平的思想,坚信“男女平等”。

  正是这些努力与不同,才使得他们能够为革命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

  他们正值青春年少,是风采、才华昭著之时,他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何等的潇洒!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又是何等的执着和豪迈!

  同学们,我们正处于一个青春无限好的.阶段之中,怎能浪费大好青春,将时间、精力全都放在网络之中?我们应当学习毛泽东、蔡和森那样的人物,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为梦想,为目标努力;为前途,为自己学习;为父母、老师寄予的期望,为学校、国家的培养,我们更应该奋发向上学习。更应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5

  《恰同学少年》讲述了中国历史革命家少年事的老师和求学经历等,让我们学习他们身上的精神,看到了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和伯乐与千里马的经历,让我们知道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真理。

  《恰同学少年》中有许多革命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等,例如毛泽东、蔡和森、杨昌济、孔昭绶、向警予、陶斯咏等,还有默默牺牲的刘三爹。在这其中,有多少人是为了当今的社会、思想而牺牲的'。他们不图回报,默默奉献,死而无憾。他们为当今社会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看了这本书,心中开始羡慕毛泽东等少年,他们一起说笑,一起交流知识,虽然生活条件苦,但他们很快乐。不像我们现在的少年,只是呆呆的看着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快乐却是从这些中产生的,这快乐必定是虚幻的,暂时的,回忆起来也没有什么大的快乐。

  看了这本书,毛泽东在我心中深深留了下来,成为我的偶像。老师在课堂上曾问我们的理想,我说过,要做下一个毛泽东,虽然不现实,但我有这个志向。老师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人们现在深深陷在了虚幻的世界中,要是有敌人入侵,我们会比以前还败落。八年抗日,可能就没有幸运,可能一直在屈辱在他们的统治下,永不可能翻身。没有敌人,到最后我们也会自己败落下去。

  我如果可以,我相信我可以,我要像毛主席一样,改变社会,让人们从虚幻中出来,富强中国。

  这本书,给了我太多感觉,让我从一个不爱看书的男孩,成了一个爱看书的人,可以说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读书观。就算我不能成为那么伟大的人,但我也要改变,哪怕改变一点也好,就算不能改变也要报答祖国,像董老师一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