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导游词

时间:2024-11-28 17:23:03 导游词 我要投稿

晋祠导游词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旅游从业人员,总归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那么问题来了,导游词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晋祠导游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晋祠导游词

晋祠导游词1

  古建荟萃、名木杂布、风景绮丽、著名遐迩的太原晋祠,地处市区西南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国古建园林明珠。其历史悠久,始建年月无考,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已有记载,说明晋祠在一千五百余年前,已有肯定规模了。

  晋祠即晋侯之祠,原是祭祀西周初年唐方国开国诸侯姬虞(即唐叔虞)的祠堂。后因晋水发源于此,改国号为晋,故名晋祠。

  晋祠占地4万多平方米,祠内林木荫翳,业经千余年的补葺修扩、开发建设,已由最初祭祀春秋晋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而进展成为包括各类寺庙在内的奉祀诸多人、神、佛、道的庙宇群落,有宋、金、元、明、清历代兴建的.各种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百余座,是一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并且有着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园林,在海内外久负胜名。

  祠内的古建筑群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圣母殿为中心,形成一条东西向之中轴线。由祠东大门入内,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布列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系祠内建筑的主体部分。这组建筑布局严谨,造型别致,以风格独特、艺术与历史价值甚高而著称于世。北部建筑东自文昌宫起,有锁虹桥、东岳庙、昊天神祠(关帝庙)、三清洞、钧天乐台、贞观宝翰亭、唐叔虞祠、莲池、善利泉亭、松水亭、苗裔堂、朝阳洞、开原洞、云陶洞、老君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祖阁、顾亭及静怡园等。这组建筑依地势错综排列,崇楼高阁,参差叠置,以宏丽壮丽、幽静飘逸取胜。

  南部建筑东自胜瀛楼起,有流碧榭、双桥、白鹤亭、同乐亭、傅山书画馆、三圣祠、真趣亭、分水堰、张郎塔、曲桥、洗耳洞、不系舟、难老泉亭、水母楼、台骀庙、公输子祠等。这组建筑既有楼台耸峙、亭桥点缀,又有泉水穿流、风光绮丽,颇具园林特色和诗情画意。南向又有王玉祠、晋溪书院、董寿平美术馆、奉圣寺、留山园等。祠内整体布局疏密有致,严谨得体,既有寺观院落之特色,亦富皇室宫苑之韵致,恢弘壮阔,独具匠心。

  祠内规模最大且文物价值最高的建筑是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的圣母殿,它建于石构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四周廊,前廊进深达两间,廊下宽敞,乃唐、宋建筑中所独有。在中国同存古建实物中,殿四周的前廊进深达两间者,此乃最早的一个实例。前廊柱上雕饰木质蟠龙8条,曲折自如,盘屈有力,系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原物。蟠龙柱形制曾见于隋、唐之际石雕塔门和神龛上,在国内古代建筑已知的木构实物中,以此最古。

  殿内有彩塑43尊,其中圣母像1尊,宦官像5尊,身穿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除神翕内的2尊小像为明代补塑外,余皆宋代原作。这些塑像的排列形式突破了寺观塑像排列的固有规制,制造了真正的世俗生活场面,是宋代宫廷生活及其森严等级制度的真实写照,且造型生动,活敏捷现,是宋人审美情趣的最高反映和体现,堪称神品,海内外均极罕见。殿前的鱼沼飞梁之建筑结构呈宋代特色,沼内石柱具北魏遗风,乃宋天圣年间原物。鱼沼飞梁实际上就是架设在鱼沼上造型如大鸟展翅的十字形桥梁,这种造型美丽、形制奇怪的十字形桥式虽然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画中偶有所见,但国内现存实物仅此一例,确是“海内独有,举世无双”,对于讨论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极有价值。飞梁之前有献殿,虽规模不大,却是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原构。

  中国的庙宇建筑设祭亭、享亭、献亭、享堂、享殿、献殿等祭礼性建筑物者虽然屡见不鲜,非常普遍,但大多乃明、清所建,金代木结构献殿则只有晋祠所独有,故尤显宝贵。

  难老泉前,是晋祠自然风光的精华所在。左侧真趣亭,是人们欣赏风光多要逗留之地。亭下踏台阶可到水边,名曰“洗耳洞”。水中石坝一条,如玉带贯穿腰间,坝下凿孔洞十枚,是当年南北两渠三七分

  水的界线。

  晋祠的树木,也是人们赏玩的景色。传奇中的周柏、唐槐等分布于永镜台前、关帝庙内、东岳祠中和圣母殿北侧,就中以圣母殿北侧的周柏最引人注目。树高10余米,侧身向南倾倚,青翠的叶枝,披覆在圣母殿屋顶之上,与地面成45度斜角,前面又一柏树支撑着它的躯干,名曰“撑天柏”。

  此外,贞观宝翰亭内的《晋祠之铭并序》碑系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亲自撰文并书写,字体为行书,深得王羲之之神韵,飞逸潇洒,骨骼雄奇,遒劲挺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通行书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历史上的很多文人墨客巡游晋祠后留下了不少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千古绝唱;宋司马光有“山寒太行晚,水碧晋阳春”之名句;宋欧阳修有“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感叹。

晋祠导游词2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头已不行考。北魏郦道元的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巡游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许多,比较闻名的有:

  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头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溢了朝气。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因它晶莹清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浇灌着旁边数万亩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诗人都曾写过赞美难老泉的诗。古建荟萃、名木杂布、风景绮丽、著名遐迩的太原晋祠,地处市区西南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国古建园林明珠。其历史悠久,始建年头无考,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已有记载,说明晋祠在一千五百余年前,已有肯定规模了。

  晋祠即晋侯之祠,原是祭祀西周初年唐方国开国诸侯姬虞(即唐叔虞)的`祠堂。后因晋水发源于此,改国号为晋,故名晋祠。

  晋祠占地4万多平方米,祠内林木荫翳,业经千余年的补葺修扩、开发建设,已由最初祭祀春秋晋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而发展成为包括各类寺庙在内的奉祀诸多人、神、佛、道的庙宇群落,有宋、金、元、明、清历代兴建的各种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百余座,是一处文化极为丰富并且有着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园林,在海内外久负胜名。

晋祠导游词3

  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尤其是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景点是晋祠风景区的精华。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晋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晋祠旅游景区距太原市较近,气候条件与市区接近,加上依水傍山,风景优美,是游客避暑、观光地。太原市通往晋祠的8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8路小公共汽车,昼夜持续时间长(早6:00--晚23:0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乘车环境舒适。晋祠风景区食宿方便,饭店、旅馆坐落周围,数十家饭店、餐馆、酒家,均具有上乘的服务和可口的`饭菜,且具有本地特色。尤其是“晋祠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纯香而饮誉天下。紧靠景区的晋祠镇政府近几年下功夫抓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公用设施及三业(服务、餐饮、娱乐)建设,面貌大为改观,尤其是景区的住宿条件、通信业务、医疗保障、娱乐场所、购物环境越来越受到中外游人的青睐。

晋祠导游词4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XXX旅行社欢迎您参与本次旅游活动。盼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妙时间。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如同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巡游紫禁城那样圆满。”所以到了太原肯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巡游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美丽秀丽,素以宏伟的建筑群、超群的塑像艺术著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周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进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盛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

  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2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闻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致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重,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讨论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宝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外形高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晋祠导游词5

各位游客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晋祠,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细细游赏一番吧!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您度过这次美妙时间。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如同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巡游紫禁城那样缺憾。”所以到了太原肯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及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头已不行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巡游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许多,比较闻名的有:

1、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是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其余42尊侍女像分列两侧。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重,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 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探讨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宝贵资料。侍女像身高与真人相仿,姿态自然,神情各异,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纤毫毕现,几乎可以给她们每人立个小传。这些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有的服侍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受奴役的精神面貌,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雕像珍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重要地位。

2、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也名卧龙柏,这是由于它形似卧龙,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的角度成为45度,头枕撑天柏,形若游龙侧卧,人们才以卧龙之名称之。这株古柏,位于晋祠圣母殿右侧的苗裔堂前。这株古柏从周代至今,经验了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虽然老态龙钟,但它体魄依旧健壮,成为中华古老文明的化身。齐年柏,依据相关机构的科学检测,树龄在2600年———2990年之间。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这株树,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主干直径1.77米。

  这株树虽然历经数千年,但依旧挺立在晋祠圣母殿旁,依旧苍劲挺立,品位不凡,枝干舒张曲屈,树影扶苏,姿态美丽,半躺半卧,闲情逸致,不拘一格,甚是威严而且潇洒。就是这株古柏,引来了中国古代众多文人的赞誉和夸奖,历代讴歌者甚多。中国宋代闻名文学家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来歌颂它。唐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3、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浇灌着旁边数万亩稻田。

  关于难老泉,有一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说是晋祠北面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女子,嫁到了古唐村,受婆婆的虐待,每天都要到远处去挑水。一天,在挑水的路上,她碰见一位骑马的老人向她讨水饮马。虽然这一担水她好不简单从远处挑来,但是和善的柳氏还是把这一担水全送给老人饮马了。老人临走时送给柳氏一根马鞭,回家放进瓮里,用水时只须稍许提鞭水瓮即满,但千万不能把鞭子提出瓮外。切记!切记!

  柳氏回家之后一试,果真如此。后来,婆婆发觉媳妇不再挑水,而水缸里的水却始终是满的,心中不免产生怀疑,就趁媳妇不在家,偷偷地察看,发觉了水缸中的马鞭,心想这是一个珍宝,伸手过去把马鞭提出缸外,一时之间,缸里的水立刻喷涌而出,向四处漫流。正在娘家梳头的柳氏发觉水涌出来了,知道是婆婆把马鞭子拉出水瓮,情急中她一手夹草垫,一手执木梳,披散着还没梳好的半拉头发跑回家中,只见瓮里的大水象泉水一样不住地往外喷涌,她顾不上喘气,就慌张把草垫往瓮上一扣,自己奋然一跃坐在了瓮上。 说也惊奇,春英坐到瓮上后,水势忽然变缓,一下子由汹涌的大水变成了涓涓的细流,顺着草垫子不停地往外流泄。不一会,村里的大水也慢慢地退了,人们才想起春英,纷纷赶到她家。只见春英端然坐在水瓮上,一手持梳,一手挽发,正在安详地梳头。不管人们怎么呼喊她,她也不应声,接近一看,原来春英早已坐化成仙了。只有那股清泉,从她坐的水瓮的草垫下涓涓流出,这就是潺潺不息的“难老泉”水。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和善的女子,称她为水母,在难老泉的西侧建起了水母楼,楼内塑有一尊端庄秀丽的水母塑像。 通过对晋祠各名胜的巡游及解说,不仅让游客对晋祠有了更深的印象,而且也丰富了自己的课外学问,对所学专业也起到肯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相识到自己所学的东西可谓少之又少,只有不断吸取,才能成为众人眼中的佼佼者。“活到老,学到老”,这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晋祠导游词6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郊,距市中心五一广场约25公里,坐落在汾河西畔悬瓮山麓,为晋水源头。这里依山傍水,古树参天;亭台池沼,星罗棋布;楼阁殿堂,宏伟壮丽;气候宜人,风光秀美。有山西“小江南”之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是太原最闻名的风景名胜区和巡游胜地。祠内存有很多国内仅有的文物精品,当中包含着很多漂亮动人的历史掌故,国务院1961年3月4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下面我先从晋祠的历史讲起。 晋祠,又名唐叔虞祠,因纪念姬虞这位晋国开国元勋而得名。姬虞的封地古称唐国,本人为周成王之弟,故被叫做唐叔虞。围绕叔虞封唐有一段奇异的故事。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长子姬诵年幼,便在周公姬旦辅佑下做了国君,即周成王。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园里玩,他把一个桐叶剪成圭形,送给弟弟并说: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之侯吧!在旁的史官马上请成王择吉日良辰封叔虞为侯。成王不以为然地说明说:我是和他闹着玩的`。史官却很仔细地说:天子无戏言。周公旦也认为史官言之有理,成王便真的封叔虞到唐地作了诸侯。这就是广为传诵的“桐叶封唐”或“剪桐封弟”的故事。

  叔虞到任之后,为政有方,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爱戴。后人为纪念叔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因祠堂位于晋水源头,叔虞为晋开国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称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头现已无从稽考,不过,依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和《魏书"地形表》有关记载可知,晋祠早在北魏之前已经有了。这样看来,晋词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当时已经是祠堂鱼沼皆有,游客贵人光顾的巡游胜地了。

  宋初圣母殿建成之后,晋祠布局较前大为改观。圣母殿成为祠内主体,规模最为宏大,殿前重修了鱼沼飞梁,会仙桥西树金人台。金代增建献殿,明万历年问在献殿前建对越坊、钟鼓楼、水镜台等。从而形成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一组祠庙建筑群。除了上述景点,元明清各代还添建或改建了两侧的其他建筑: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吴天祠、东岳殿、文昌宫、三圣祠、胜瀛楼、景清门等,这就形成今日规模宏大的园林式建筑格局。

晋祠导游词7

各位游客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晋祠,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细细游赏一番吧!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您度过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因此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关于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

  1.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是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其余42尊侍女像分列两侧。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

  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侍女像身高与真人相仿,姿态自然,神情各异,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纤毫毕现,几乎可以给她们每人立个小传。这些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受奴役的精神面貌,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雕像珍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重要地位。

  2.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也名卧龙柏,这是由于它形似卧龙,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的角度成为45度,头枕撑天柏,形若游龙侧卧,人们才以卧龙之名称之。这株古柏,位于晋祠圣母殿右侧的苗裔堂前。这株古柏从周代至今,经历了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虽然老态龙钟,但它体魄依然健壮,成为中华古老文明的化身。齐年柏,根据相关机构的科学检测,树龄在2600年———2990年之间。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这株树,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主干直径1.77米。

  这株树虽然历经数千年,但依然挺立在晋祠圣母殿旁。依然苍劲挺拔,品位不凡,枝干舒张曲屈,树影扶苏,姿态优美,半躺半卧,悠然自得,不拘一格,甚是威风而且潇洒。就是这株古柏,引来了中国古代众多文人的赞誉和夸奖,历代讴歌者甚多。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来歌颂它。唐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3.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晋水有三个源泉,首先是善利泉,首先是鱼沼泉,首先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

  关于难老泉,有一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说是晋祠北面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女子,嫁到了古唐村,受婆婆的虐待,每天都要到远处去挑水。一天,在挑水的路上,她碰见一位骑马的老人向她讨水饮马。虽然这一担水她好不容易从远处挑来,但善良的柳氏还是把这一担水全送给老人饮马了。老人临走时送给柳氏一根马鞭,回家放进瓮里,用水时只须稍许提鞭水瓮即满,但千万不能把鞭子明确提出瓮外。切记!切记!

  柳氏回家之后一试,果然如此。后来,婆婆发现媳妇不再挑水,而水缸里的水却始终是满的,心中不免产生怀疑,就趁媳妇不在家,偷偷地察看,发现了水缸中的马鞭,心想这是一个宝贝,伸手过去把马鞭明确提出缸外,一时之间,缸里的水马上喷涌而出,向四处漫流。正在娘家梳头的柳氏发觉水涌出来了,知道是婆婆把马鞭子拉出水瓮,情急中她一手夹草垫,一手执木梳,披散着还没梳好的半拉头发跑回家中,只见瓮里的大水象泉水一样不住地往外喷涌,她顾不上喘气,就慌忙把草垫往瓮上一扣,自身奋然一跃坐在了瓮上。

  说也奇怪,春英坐到瓮上后,水势顿时变缓,一下子由汹涌的大水变成了涓涓的细流,顺着草垫子不停地往外流泄。不一会,村里的大水也渐渐地退了,人们才想起春英,纷纷赶到她家。只见春英端然坐在水瓮上,一手持梳,一手挽发,正在安详地梳头。不管人们怎么呼唤她,她也不应声,临近一看,原来春英早已坐化成仙了。只有那股清泉,从她坐的水瓮的草垫下涓涓流出,这就是潺潺不息的“难老泉”水,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善良的女子,称她为水母,在难老泉的西侧建起了水母楼,楼内塑有一尊端庄秀丽的水母塑像。

  通过对晋祠各名胜的游览及解说,不但让游客对晋祠有了更深的印象,而且也丰富了自身的课外知识,对所学专业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认识到自身所学的东西可谓少之又少,只有不断汲取,才能成为众人眼中的佼佼者。“活到老,学到老”,这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晋祠导游词8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郊,距市中心五一广场约25公里,坐落在汾河西畔悬瓮山麓,为晋水源头。这里依山傍水,古树参天;亭台池沼,星罗棋布;楼阁殿堂,雄伟壮观;气候宜人,风光秀美。有山西“小江南”之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是太原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游览胜地。祠内存有许多国内仅有的文物精品,当中包含着许多美丽动人的历史掌故,国务院1961年3月4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我先从晋祠的历史讲起。

  晋祠,又名唐叔虞祠,因纪念姬虞这位晋国开国元勋而得名。姬虞的封地古称唐国,本人为周成王之弟,故被叫做唐叔虞。围绕叔虞封唐有一段奇妙的故事。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长子姬诵年幼,便在周公姬旦辅佑下做了国君,即周成王。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园里玩,他把一个桐叶剪成圭形,送给弟弟并说: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之侯吧!在旁的史官立即请成王择吉日良辰封叔虞为侯。成王不以为然地解释说:我是和他闹着玩的。史官却很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周公旦也认为史官言之有理,成王便真的封叔虞到唐地作了诸侯。这就是广为传诵的“桐叶封唐”或“剪桐封弟”的故事。

  叔虞到任之后,为政有方,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爱戴。后人为纪念叔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因祠堂位于晋水源头,叔虞为晋开国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称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已无从稽考,不过,根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和《魏书"地形表》有关记载可知,晋祠早在北魏之前已经有了。这样看来,晋词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当时已经是祠堂鱼沼皆有,游客贵人光顾的游览胜地了。

  宋初圣母殿建成之后,晋祠布局较前大为改观。圣母殿成为祠内主体,规模最为宏大,殿前重修了鱼沼飞梁,会仙桥西树金人台。金代增建献殿,明万历年问在献殿前建对越坊、钟鼓楼、水镜台等。从而形成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一组祠庙建筑群。除了上述景点,元明清各代还添建或改建了两侧的其他建筑: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吴天祠、东岳殿、文昌宫、三圣祠、胜瀛楼、景清门等,这就形成今天规模宏大的园林式建筑格局。

晋祠导游词9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美丽秀丽,素以宏伟的建筑群、超群的塑像艺术著名于世。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如同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巡游紫禁城那样缺憾。”所以到了太原肯定要去晋祠看看。“不到晋祠,枉到太原。”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三子姬虞。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因排行第三故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祠重修扩建。

  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的主体,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亲,周武王的王后,周平王的母亲邑姜。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家立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盛景象。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为在晋水之北,水之北谓阳,于是当时便叫“晋阳”。 “晋祠”并非“晋王祠”的简称。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态高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鱼沼飞梁

  金人台上的金人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猛,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殊燥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苦痛。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焦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连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

晋祠导游词10

  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晋祠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创立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1500年前,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____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

  其中于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国雕塑史上艺术高超的罕见精品。

  晋祠创立年代久远,跨越时空漫长,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是许多祠庙建筑难以比较的。晋祠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开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最珍贵的遗产。

晋祠导游词11

  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相互衬托,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非常美丽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尤其是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景点是晋祠风景区的精华。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晋祠为国家重点文物爱护单位,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灿烂明珠。

  晋祠旅游景区距太原市较近,气候条件与市区接近,加上依水傍山,风景美丽,是游客避暑、观光地。太原市通往晋祠的8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8路小公共汽车,昼夜持续时间长(早6:00——晚23:0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乘车环境舒适。晋祠风景区食宿便利,饭店、旅馆坐落四周,数十家饭店、餐馆、酒家,均具有上乘的服务和可口的.饭菜,且具有本地特色。尤其是“晋祠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纯香而饮誉天下。紧靠景区的晋祠镇政府近几年下功夫抓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公用设施及三业(服务、餐饮、消遣)建设,面貌大为改观,尤其是景区的住宿条件、通信业务、医疗保障、消遣场所、购物环境越来越受到中外游人的青睐。

晋祠导游词12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月已不行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巡游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许多,比较闻名的有:

  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月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布满了生气。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因它晶莹清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浇灌着四周数万亩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诗人都曾写过赞美难老泉的诗。

晋祠导游词13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

  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代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因它晶莹澄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诗人都曾写过赞美难老泉的诗。古建荟萃、名木杂布、风景绮丽、闻名遐迩的.太原晋祠,地处市区西南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国古建园林明珠。其历史悠久,始建年代无考,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已有记载,说明晋祠在一千五百余年前,已有一定规模了。

  晋祠即晋侯之祠,原是祭祀西周初年唐方国开国诸侯姬虞(即唐叔虞)的祠堂。后因晋水发源于此,改国号为晋,故名晋祠。

  晋祠占地4万多平方米,祠内林木荫翳,业经千余年的补葺修扩、开发建设,已由最初祭祀春秋晋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而发展成为包括各类寺庙在内的奉祀诸多人、神、佛、道的庙宇群落,有宋、金、元、明、清历代兴建的各种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百余座,是一处文化极为丰富并且有着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园林,在海内外久负胜名。

晋祠导游词14

  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的。这里的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尤其是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景点是晋祠风景区的精华。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晋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晋祠的.旅游景区距太原市较近,气候条件与市区接近,加上依水傍山,风景优美,是游客避暑、观光地。太原市通往晋祠的8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8路小公共汽车,昼夜持续时间长(早600--晚230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乘车环境舒适。晋祠风景区食宿方便,饭店、旅馆坐落周围,数十家饭店、餐馆、酒家,均有上乘的服务和可口的饭菜,且有本地特色。尤其是“晋祠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纯香而饮誉天下。紧靠景区的晋祠镇政府近几年下功夫抓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公用设施及三业(服务、餐饮、娱乐)建设,面貌大为改观,尤其是景区的住宿条件、通信业务、医疗保障、有娱乐场所、购物环境越来越受到中外游人的青睐。

晋祠导游词15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三晋瑰宝-晋祠。很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我叫郝胤凡,是来自太原市滨河小学四年级的小导游。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游览晋祠,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让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吧!

  大家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吧:“不到晋祠,枉到太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第一次到太原的人啊,不去参观晋祠,就犹如没有来过太原一样,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参观的。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条路线进行。我们今天的浏览从中线开始。首先来到金人台,这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

  人称之为“金人台”。尤其以西南隅的铁人有名,它号称“山西第一美男子”,历经八百多年,却未有任何锈迹,是四尊铁人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尊,大家还可以用手去摸一摸他的手和腹部,这样会给自己带来好运的哟!

  再往前就是三宝之一的圣母殿了。它是晋祠的主体,殿前廊柱上有八条手工雕刻的木质蛟龙盘旋而上,大殿内无一立柱,空间宽阔,大殿正中供奉着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即这里的主人---圣母,其周围分布有四十二尊侍女雕像。这些雕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圣母殿前北侧有一棵周柏,树的年龄将近三千年。它为什么是侧卧着呢?原来呀,这里面还有一段凄美的周柏“爱情故事”。相传在圣母殿南北两侧栽种有“公母”两棵周柏,南侧为“母”。一日,不知为何突然死去。北侧的周柏看到“爱人”死去,一直向“爱人”所在的南殿生长,越长越倾斜,以至于即将跌倒倾覆。后来的一天,在这棵“公”周柏的下方,生长出一株小周柏支撑

  住了它,而这棵小周柏被人们看成了“母”周柏的化身。这便是现在大家看到的样子了。

《晋祠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晋祠导游词】相关文章:

晋祠导游词【精选】08-07

太原晋祠的导游词01-08

太原晋祠公园导游词01-04

包公祠导游词10-17

山西晋祠导游词07-07

泰山碧霞祠导游词01-22

游伊尹祠_教育随笔12-13

船山祠的励志名胜对联09-27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0-27

晋祠导游词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旅游从业人员,总归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那么问题来了,导游词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晋祠导游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晋祠导游词

晋祠导游词1

  古建荟萃、名木杂布、风景绮丽、著名遐迩的太原晋祠,地处市区西南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国古建园林明珠。其历史悠久,始建年月无考,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已有记载,说明晋祠在一千五百余年前,已有肯定规模了。

  晋祠即晋侯之祠,原是祭祀西周初年唐方国开国诸侯姬虞(即唐叔虞)的祠堂。后因晋水发源于此,改国号为晋,故名晋祠。

  晋祠占地4万多平方米,祠内林木荫翳,业经千余年的补葺修扩、开发建设,已由最初祭祀春秋晋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而进展成为包括各类寺庙在内的奉祀诸多人、神、佛、道的庙宇群落,有宋、金、元、明、清历代兴建的.各种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百余座,是一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并且有着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园林,在海内外久负胜名。

  祠内的古建筑群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圣母殿为中心,形成一条东西向之中轴线。由祠东大门入内,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布列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系祠内建筑的主体部分。这组建筑布局严谨,造型别致,以风格独特、艺术与历史价值甚高而著称于世。北部建筑东自文昌宫起,有锁虹桥、东岳庙、昊天神祠(关帝庙)、三清洞、钧天乐台、贞观宝翰亭、唐叔虞祠、莲池、善利泉亭、松水亭、苗裔堂、朝阳洞、开原洞、云陶洞、老君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祖阁、顾亭及静怡园等。这组建筑依地势错综排列,崇楼高阁,参差叠置,以宏丽壮丽、幽静飘逸取胜。

  南部建筑东自胜瀛楼起,有流碧榭、双桥、白鹤亭、同乐亭、傅山书画馆、三圣祠、真趣亭、分水堰、张郎塔、曲桥、洗耳洞、不系舟、难老泉亭、水母楼、台骀庙、公输子祠等。这组建筑既有楼台耸峙、亭桥点缀,又有泉水穿流、风光绮丽,颇具园林特色和诗情画意。南向又有王玉祠、晋溪书院、董寿平美术馆、奉圣寺、留山园等。祠内整体布局疏密有致,严谨得体,既有寺观院落之特色,亦富皇室宫苑之韵致,恢弘壮阔,独具匠心。

  祠内规模最大且文物价值最高的建筑是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的圣母殿,它建于石构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四周廊,前廊进深达两间,廊下宽敞,乃唐、宋建筑中所独有。在中国同存古建实物中,殿四周的前廊进深达两间者,此乃最早的一个实例。前廊柱上雕饰木质蟠龙8条,曲折自如,盘屈有力,系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原物。蟠龙柱形制曾见于隋、唐之际石雕塔门和神龛上,在国内古代建筑已知的木构实物中,以此最古。

  殿内有彩塑43尊,其中圣母像1尊,宦官像5尊,身穿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除神翕内的2尊小像为明代补塑外,余皆宋代原作。这些塑像的排列形式突破了寺观塑像排列的固有规制,制造了真正的世俗生活场面,是宋代宫廷生活及其森严等级制度的真实写照,且造型生动,活敏捷现,是宋人审美情趣的最高反映和体现,堪称神品,海内外均极罕见。殿前的鱼沼飞梁之建筑结构呈宋代特色,沼内石柱具北魏遗风,乃宋天圣年间原物。鱼沼飞梁实际上就是架设在鱼沼上造型如大鸟展翅的十字形桥梁,这种造型美丽、形制奇怪的十字形桥式虽然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画中偶有所见,但国内现存实物仅此一例,确是“海内独有,举世无双”,对于讨论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极有价值。飞梁之前有献殿,虽规模不大,却是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原构。

  中国的庙宇建筑设祭亭、享亭、献亭、享堂、享殿、献殿等祭礼性建筑物者虽然屡见不鲜,非常普遍,但大多乃明、清所建,金代木结构献殿则只有晋祠所独有,故尤显宝贵。

  难老泉前,是晋祠自然风光的精华所在。左侧真趣亭,是人们欣赏风光多要逗留之地。亭下踏台阶可到水边,名曰“洗耳洞”。水中石坝一条,如玉带贯穿腰间,坝下凿孔洞十枚,是当年南北两渠三七分

  水的界线。

  晋祠的树木,也是人们赏玩的景色。传奇中的周柏、唐槐等分布于永镜台前、关帝庙内、东岳祠中和圣母殿北侧,就中以圣母殿北侧的周柏最引人注目。树高10余米,侧身向南倾倚,青翠的叶枝,披覆在圣母殿屋顶之上,与地面成45度斜角,前面又一柏树支撑着它的躯干,名曰“撑天柏”。

  此外,贞观宝翰亭内的《晋祠之铭并序》碑系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亲自撰文并书写,字体为行书,深得王羲之之神韵,飞逸潇洒,骨骼雄奇,遒劲挺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通行书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历史上的很多文人墨客巡游晋祠后留下了不少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千古绝唱;宋司马光有“山寒太行晚,水碧晋阳春”之名句;宋欧阳修有“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感叹。

晋祠导游词2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头已不行考。北魏郦道元的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巡游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许多,比较闻名的有:

  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头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溢了朝气。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因它晶莹清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浇灌着旁边数万亩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诗人都曾写过赞美难老泉的诗。古建荟萃、名木杂布、风景绮丽、著名遐迩的太原晋祠,地处市区西南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国古建园林明珠。其历史悠久,始建年头无考,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已有记载,说明晋祠在一千五百余年前,已有肯定规模了。

  晋祠即晋侯之祠,原是祭祀西周初年唐方国开国诸侯姬虞(即唐叔虞)的`祠堂。后因晋水发源于此,改国号为晋,故名晋祠。

  晋祠占地4万多平方米,祠内林木荫翳,业经千余年的补葺修扩、开发建设,已由最初祭祀春秋晋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而发展成为包括各类寺庙在内的奉祀诸多人、神、佛、道的庙宇群落,有宋、金、元、明、清历代兴建的各种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百余座,是一处文化极为丰富并且有着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园林,在海内外久负胜名。

晋祠导游词3

  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尤其是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景点是晋祠风景区的精华。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晋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晋祠旅游景区距太原市较近,气候条件与市区接近,加上依水傍山,风景优美,是游客避暑、观光地。太原市通往晋祠的8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8路小公共汽车,昼夜持续时间长(早6:00--晚23:0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乘车环境舒适。晋祠风景区食宿方便,饭店、旅馆坐落周围,数十家饭店、餐馆、酒家,均具有上乘的服务和可口的`饭菜,且具有本地特色。尤其是“晋祠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纯香而饮誉天下。紧靠景区的晋祠镇政府近几年下功夫抓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公用设施及三业(服务、餐饮、娱乐)建设,面貌大为改观,尤其是景区的住宿条件、通信业务、医疗保障、娱乐场所、购物环境越来越受到中外游人的青睐。

晋祠导游词4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XXX旅行社欢迎您参与本次旅游活动。盼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妙时间。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如同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巡游紫禁城那样圆满。”所以到了太原肯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巡游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美丽秀丽,素以宏伟的建筑群、超群的塑像艺术著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周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进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盛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

  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2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闻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致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重,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讨论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宝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外形高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晋祠导游词5

各位游客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晋祠,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细细游赏一番吧!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您度过这次美妙时间。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如同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巡游紫禁城那样缺憾。”所以到了太原肯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及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头已不行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巡游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许多,比较闻名的有:

1、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是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其余42尊侍女像分列两侧。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重,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 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探讨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宝贵资料。侍女像身高与真人相仿,姿态自然,神情各异,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纤毫毕现,几乎可以给她们每人立个小传。这些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有的服侍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受奴役的精神面貌,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雕像珍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重要地位。

2、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也名卧龙柏,这是由于它形似卧龙,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的角度成为45度,头枕撑天柏,形若游龙侧卧,人们才以卧龙之名称之。这株古柏,位于晋祠圣母殿右侧的苗裔堂前。这株古柏从周代至今,经验了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虽然老态龙钟,但它体魄依旧健壮,成为中华古老文明的化身。齐年柏,依据相关机构的科学检测,树龄在2600年———2990年之间。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这株树,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主干直径1.77米。

  这株树虽然历经数千年,但依旧挺立在晋祠圣母殿旁,依旧苍劲挺立,品位不凡,枝干舒张曲屈,树影扶苏,姿态美丽,半躺半卧,闲情逸致,不拘一格,甚是威严而且潇洒。就是这株古柏,引来了中国古代众多文人的赞誉和夸奖,历代讴歌者甚多。中国宋代闻名文学家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来歌颂它。唐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3、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浇灌着旁边数万亩稻田。

  关于难老泉,有一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说是晋祠北面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女子,嫁到了古唐村,受婆婆的虐待,每天都要到远处去挑水。一天,在挑水的路上,她碰见一位骑马的老人向她讨水饮马。虽然这一担水她好不简单从远处挑来,但是和善的柳氏还是把这一担水全送给老人饮马了。老人临走时送给柳氏一根马鞭,回家放进瓮里,用水时只须稍许提鞭水瓮即满,但千万不能把鞭子提出瓮外。切记!切记!

  柳氏回家之后一试,果真如此。后来,婆婆发觉媳妇不再挑水,而水缸里的水却始终是满的,心中不免产生怀疑,就趁媳妇不在家,偷偷地察看,发觉了水缸中的马鞭,心想这是一个珍宝,伸手过去把马鞭提出缸外,一时之间,缸里的水立刻喷涌而出,向四处漫流。正在娘家梳头的柳氏发觉水涌出来了,知道是婆婆把马鞭子拉出水瓮,情急中她一手夹草垫,一手执木梳,披散着还没梳好的半拉头发跑回家中,只见瓮里的大水象泉水一样不住地往外喷涌,她顾不上喘气,就慌张把草垫往瓮上一扣,自己奋然一跃坐在了瓮上。 说也惊奇,春英坐到瓮上后,水势忽然变缓,一下子由汹涌的大水变成了涓涓的细流,顺着草垫子不停地往外流泄。不一会,村里的大水也慢慢地退了,人们才想起春英,纷纷赶到她家。只见春英端然坐在水瓮上,一手持梳,一手挽发,正在安详地梳头。不管人们怎么呼喊她,她也不应声,接近一看,原来春英早已坐化成仙了。只有那股清泉,从她坐的水瓮的草垫下涓涓流出,这就是潺潺不息的“难老泉”水。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和善的女子,称她为水母,在难老泉的西侧建起了水母楼,楼内塑有一尊端庄秀丽的水母塑像。 通过对晋祠各名胜的巡游及解说,不仅让游客对晋祠有了更深的印象,而且也丰富了自己的课外学问,对所学专业也起到肯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相识到自己所学的东西可谓少之又少,只有不断吸取,才能成为众人眼中的佼佼者。“活到老,学到老”,这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晋祠导游词6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郊,距市中心五一广场约25公里,坐落在汾河西畔悬瓮山麓,为晋水源头。这里依山傍水,古树参天;亭台池沼,星罗棋布;楼阁殿堂,宏伟壮丽;气候宜人,风光秀美。有山西“小江南”之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是太原最闻名的风景名胜区和巡游胜地。祠内存有很多国内仅有的文物精品,当中包含着很多漂亮动人的历史掌故,国务院1961年3月4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下面我先从晋祠的历史讲起。 晋祠,又名唐叔虞祠,因纪念姬虞这位晋国开国元勋而得名。姬虞的封地古称唐国,本人为周成王之弟,故被叫做唐叔虞。围绕叔虞封唐有一段奇异的故事。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长子姬诵年幼,便在周公姬旦辅佑下做了国君,即周成王。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园里玩,他把一个桐叶剪成圭形,送给弟弟并说: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之侯吧!在旁的史官马上请成王择吉日良辰封叔虞为侯。成王不以为然地说明说:我是和他闹着玩的`。史官却很仔细地说:天子无戏言。周公旦也认为史官言之有理,成王便真的封叔虞到唐地作了诸侯。这就是广为传诵的“桐叶封唐”或“剪桐封弟”的故事。

  叔虞到任之后,为政有方,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爱戴。后人为纪念叔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因祠堂位于晋水源头,叔虞为晋开国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称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头现已无从稽考,不过,依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和《魏书"地形表》有关记载可知,晋祠早在北魏之前已经有了。这样看来,晋词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当时已经是祠堂鱼沼皆有,游客贵人光顾的巡游胜地了。

  宋初圣母殿建成之后,晋祠布局较前大为改观。圣母殿成为祠内主体,规模最为宏大,殿前重修了鱼沼飞梁,会仙桥西树金人台。金代增建献殿,明万历年问在献殿前建对越坊、钟鼓楼、水镜台等。从而形成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一组祠庙建筑群。除了上述景点,元明清各代还添建或改建了两侧的其他建筑: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吴天祠、东岳殿、文昌宫、三圣祠、胜瀛楼、景清门等,这就形成今日规模宏大的园林式建筑格局。

晋祠导游词7

各位游客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晋祠,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细细游赏一番吧!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您度过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因此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关于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

  1.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是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其余42尊侍女像分列两侧。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

  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侍女像身高与真人相仿,姿态自然,神情各异,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纤毫毕现,几乎可以给她们每人立个小传。这些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受奴役的精神面貌,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雕像珍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重要地位。

  2.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也名卧龙柏,这是由于它形似卧龙,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的角度成为45度,头枕撑天柏,形若游龙侧卧,人们才以卧龙之名称之。这株古柏,位于晋祠圣母殿右侧的苗裔堂前。这株古柏从周代至今,经历了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虽然老态龙钟,但它体魄依然健壮,成为中华古老文明的化身。齐年柏,根据相关机构的科学检测,树龄在2600年———2990年之间。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这株树,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主干直径1.77米。

  这株树虽然历经数千年,但依然挺立在晋祠圣母殿旁。依然苍劲挺拔,品位不凡,枝干舒张曲屈,树影扶苏,姿态优美,半躺半卧,悠然自得,不拘一格,甚是威风而且潇洒。就是这株古柏,引来了中国古代众多文人的赞誉和夸奖,历代讴歌者甚多。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来歌颂它。唐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3.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晋水有三个源泉,首先是善利泉,首先是鱼沼泉,首先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

  关于难老泉,有一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说是晋祠北面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女子,嫁到了古唐村,受婆婆的虐待,每天都要到远处去挑水。一天,在挑水的路上,她碰见一位骑马的老人向她讨水饮马。虽然这一担水她好不容易从远处挑来,但善良的柳氏还是把这一担水全送给老人饮马了。老人临走时送给柳氏一根马鞭,回家放进瓮里,用水时只须稍许提鞭水瓮即满,但千万不能把鞭子明确提出瓮外。切记!切记!

  柳氏回家之后一试,果然如此。后来,婆婆发现媳妇不再挑水,而水缸里的水却始终是满的,心中不免产生怀疑,就趁媳妇不在家,偷偷地察看,发现了水缸中的马鞭,心想这是一个宝贝,伸手过去把马鞭明确提出缸外,一时之间,缸里的水马上喷涌而出,向四处漫流。正在娘家梳头的柳氏发觉水涌出来了,知道是婆婆把马鞭子拉出水瓮,情急中她一手夹草垫,一手执木梳,披散着还没梳好的半拉头发跑回家中,只见瓮里的大水象泉水一样不住地往外喷涌,她顾不上喘气,就慌忙把草垫往瓮上一扣,自身奋然一跃坐在了瓮上。

  说也奇怪,春英坐到瓮上后,水势顿时变缓,一下子由汹涌的大水变成了涓涓的细流,顺着草垫子不停地往外流泄。不一会,村里的大水也渐渐地退了,人们才想起春英,纷纷赶到她家。只见春英端然坐在水瓮上,一手持梳,一手挽发,正在安详地梳头。不管人们怎么呼唤她,她也不应声,临近一看,原来春英早已坐化成仙了。只有那股清泉,从她坐的水瓮的草垫下涓涓流出,这就是潺潺不息的“难老泉”水,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善良的女子,称她为水母,在难老泉的西侧建起了水母楼,楼内塑有一尊端庄秀丽的水母塑像。

  通过对晋祠各名胜的游览及解说,不但让游客对晋祠有了更深的印象,而且也丰富了自身的课外知识,对所学专业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认识到自身所学的东西可谓少之又少,只有不断汲取,才能成为众人眼中的佼佼者。“活到老,学到老”,这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晋祠导游词8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郊,距市中心五一广场约25公里,坐落在汾河西畔悬瓮山麓,为晋水源头。这里依山傍水,古树参天;亭台池沼,星罗棋布;楼阁殿堂,雄伟壮观;气候宜人,风光秀美。有山西“小江南”之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是太原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游览胜地。祠内存有许多国内仅有的文物精品,当中包含着许多美丽动人的历史掌故,国务院1961年3月4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我先从晋祠的历史讲起。

  晋祠,又名唐叔虞祠,因纪念姬虞这位晋国开国元勋而得名。姬虞的封地古称唐国,本人为周成王之弟,故被叫做唐叔虞。围绕叔虞封唐有一段奇妙的故事。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长子姬诵年幼,便在周公姬旦辅佑下做了国君,即周成王。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园里玩,他把一个桐叶剪成圭形,送给弟弟并说: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之侯吧!在旁的史官立即请成王择吉日良辰封叔虞为侯。成王不以为然地解释说:我是和他闹着玩的。史官却很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周公旦也认为史官言之有理,成王便真的封叔虞到唐地作了诸侯。这就是广为传诵的“桐叶封唐”或“剪桐封弟”的故事。

  叔虞到任之后,为政有方,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爱戴。后人为纪念叔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因祠堂位于晋水源头,叔虞为晋开国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称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已无从稽考,不过,根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和《魏书"地形表》有关记载可知,晋祠早在北魏之前已经有了。这样看来,晋词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当时已经是祠堂鱼沼皆有,游客贵人光顾的游览胜地了。

  宋初圣母殿建成之后,晋祠布局较前大为改观。圣母殿成为祠内主体,规模最为宏大,殿前重修了鱼沼飞梁,会仙桥西树金人台。金代增建献殿,明万历年问在献殿前建对越坊、钟鼓楼、水镜台等。从而形成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一组祠庙建筑群。除了上述景点,元明清各代还添建或改建了两侧的其他建筑: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吴天祠、东岳殿、文昌宫、三圣祠、胜瀛楼、景清门等,这就形成今天规模宏大的园林式建筑格局。

晋祠导游词9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美丽秀丽,素以宏伟的建筑群、超群的塑像艺术著名于世。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如同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巡游紫禁城那样缺憾。”所以到了太原肯定要去晋祠看看。“不到晋祠,枉到太原。”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三子姬虞。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因排行第三故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祠重修扩建。

  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的主体,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亲,周武王的王后,周平王的母亲邑姜。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家立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盛景象。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为在晋水之北,水之北谓阳,于是当时便叫“晋阳”。 “晋祠”并非“晋王祠”的简称。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态高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鱼沼飞梁

  金人台上的金人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猛,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殊燥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苦痛。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焦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连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

晋祠导游词10

  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晋祠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创立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1500年前,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____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

  其中于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国雕塑史上艺术高超的罕见精品。

  晋祠创立年代久远,跨越时空漫长,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是许多祠庙建筑难以比较的。晋祠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开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最珍贵的遗产。

晋祠导游词11

  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相互衬托,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非常美丽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尤其是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景点是晋祠风景区的精华。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晋祠为国家重点文物爱护单位,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灿烂明珠。

  晋祠旅游景区距太原市较近,气候条件与市区接近,加上依水傍山,风景美丽,是游客避暑、观光地。太原市通往晋祠的8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8路小公共汽车,昼夜持续时间长(早6:00——晚23:0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乘车环境舒适。晋祠风景区食宿便利,饭店、旅馆坐落四周,数十家饭店、餐馆、酒家,均具有上乘的服务和可口的.饭菜,且具有本地特色。尤其是“晋祠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纯香而饮誉天下。紧靠景区的晋祠镇政府近几年下功夫抓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公用设施及三业(服务、餐饮、消遣)建设,面貌大为改观,尤其是景区的住宿条件、通信业务、医疗保障、消遣场所、购物环境越来越受到中外游人的青睐。

晋祠导游词12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月已不行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巡游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许多,比较闻名的有:

  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月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布满了生气。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因它晶莹清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浇灌着四周数万亩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诗人都曾写过赞美难老泉的诗。

晋祠导游词13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

  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代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因它晶莹澄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诗人都曾写过赞美难老泉的诗。古建荟萃、名木杂布、风景绮丽、闻名遐迩的.太原晋祠,地处市区西南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国古建园林明珠。其历史悠久,始建年代无考,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已有记载,说明晋祠在一千五百余年前,已有一定规模了。

  晋祠即晋侯之祠,原是祭祀西周初年唐方国开国诸侯姬虞(即唐叔虞)的祠堂。后因晋水发源于此,改国号为晋,故名晋祠。

  晋祠占地4万多平方米,祠内林木荫翳,业经千余年的补葺修扩、开发建设,已由最初祭祀春秋晋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而发展成为包括各类寺庙在内的奉祀诸多人、神、佛、道的庙宇群落,有宋、金、元、明、清历代兴建的各种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百余座,是一处文化极为丰富并且有着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园林,在海内外久负胜名。

晋祠导游词14

  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的。这里的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尤其是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景点是晋祠风景区的精华。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晋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晋祠的.旅游景区距太原市较近,气候条件与市区接近,加上依水傍山,风景优美,是游客避暑、观光地。太原市通往晋祠的8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8路小公共汽车,昼夜持续时间长(早600--晚230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乘车环境舒适。晋祠风景区食宿方便,饭店、旅馆坐落周围,数十家饭店、餐馆、酒家,均有上乘的服务和可口的饭菜,且有本地特色。尤其是“晋祠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纯香而饮誉天下。紧靠景区的晋祠镇政府近几年下功夫抓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公用设施及三业(服务、餐饮、娱乐)建设,面貌大为改观,尤其是景区的住宿条件、通信业务、医疗保障、有娱乐场所、购物环境越来越受到中外游人的青睐。

晋祠导游词15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三晋瑰宝-晋祠。很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我叫郝胤凡,是来自太原市滨河小学四年级的小导游。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游览晋祠,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让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吧!

  大家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吧:“不到晋祠,枉到太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第一次到太原的人啊,不去参观晋祠,就犹如没有来过太原一样,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参观的。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条路线进行。我们今天的浏览从中线开始。首先来到金人台,这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

  人称之为“金人台”。尤其以西南隅的铁人有名,它号称“山西第一美男子”,历经八百多年,却未有任何锈迹,是四尊铁人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尊,大家还可以用手去摸一摸他的手和腹部,这样会给自己带来好运的哟!

  再往前就是三宝之一的圣母殿了。它是晋祠的主体,殿前廊柱上有八条手工雕刻的木质蛟龙盘旋而上,大殿内无一立柱,空间宽阔,大殿正中供奉着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即这里的主人---圣母,其周围分布有四十二尊侍女雕像。这些雕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圣母殿前北侧有一棵周柏,树的年龄将近三千年。它为什么是侧卧着呢?原来呀,这里面还有一段凄美的周柏“爱情故事”。相传在圣母殿南北两侧栽种有“公母”两棵周柏,南侧为“母”。一日,不知为何突然死去。北侧的周柏看到“爱人”死去,一直向“爱人”所在的南殿生长,越长越倾斜,以至于即将跌倒倾覆。后来的一天,在这棵“公”周柏的下方,生长出一株小周柏支撑

  住了它,而这棵小周柏被人们看成了“母”周柏的化身。这便是现在大家看到的样子了。